盐的化学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277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的化学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盐的化学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盐的化学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盐的化学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盐的化学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的化学式.docx

《盐的化学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的化学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的化学式.docx

盐的化学式

盐的化学式:

金属开头+酸根结尾(如碳酸钠)

  碱的化学式:

金属开头+氢氧根结尾(如氢氧化钠)(除NH4·H2O氨水)

  酸的化学式:

氢元素开头+酸根结尾(如盐酸HCl、硝酸HNO3)

可以概括为:

氢头酸尾是酸,金头碱尾是碱,金头酸尾是盐。

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切忌盲目拓展、拔高,“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线索,抓代表性反应”,很值得我们学习。

同意张老师的看法。

抓核心内容,抓主要反应,抓反应规律。

我想在教学中利用上生活中的这些物质

1、强酸性食品:

蛋黄、奶酪、白糖做的西点或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2、中酸性食品:

火腿、培根、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马肉  等。

  

 3、弱酸性食品:

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

 

 4、弱碱性食品:

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5、中碱性食品:

萝卜干、大豆、红萝卜、蕃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6、强碱性食品:

恰玛古、葡萄、茶叶、海带芽、海带,柠檬等。

课程专家:

何彩霞 

回应:

 化学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提醒一下,要注意酸性食物与物质显酸性的差别。

我觉得酸碱盐这一部分的难点就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这点一定要让学生找到反应规律,并记住溶解性表(能熟练运用)。

课程专家:

余丽蓉   2011-11-2619:

40:

56

正像老师所说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运用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需关注的重点内容。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1、检验稀盐酸(或Cl-)——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2、检验稀硫酸(或SO4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3、检验CO32-——取少量待检液体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4、检验NH4+——取少量待检物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检验碳酸盐(含不溶性)用稀盐酸,但检验碳酸根离子时,除了稀盐酸外,还可以用可溶性的含钙或钡的盐类或碱的溶液来检验。

熟记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

 

 生石灰——CaO熟石灰——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NaHCO3 

铁锈、赤铁矿——Fe2O3 

赤铁矿——Fe3O4 

金刚石、石墨——C 

干冰——CO2

 冰——H2O 

天然气(甲烷)——CH4

酒精(乙醇)——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

八、熟记常见物质的颜色:

 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MnO2

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

暗紫色的固体——KMnO4

黄色的固体——S

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盐的沉淀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蓝色的溶液——CuSO4、CuCl2、Cu(NO3)2等含Cu2+溶液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溶液

黄色的溶液——FeCl3、Fe2(SO4)3、Fe(NO3)3等含Fe3+溶液

 课程专家团队:

吴月余   2011-11-2619:

32:

16

记住这些物质的特征是必要的,我的建议是将KCl换成Na2CO3,去掉Al(OH)3尽量让学生少记一些。

酸碱盐是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对于酸碱部分,酸碱概念的认识,酸碱的化学性质是学习的重点。

难点应是物质的鉴别和与酸碱有关的化学计算。

  教学这部分内容应讲清其概念,着重训练物质鉴别,帮助学生攻克难点。

《酸碱盐》内容看似很多,其本质不外乎就是复分解反应而已,抓住其反应机理和条件配合组成相似则性质相似就轻松多了。

口诀只是辅助,太复杂的也可不要。

酸碱盐知识口诀大全

《酸碱盐》知识系统性比较强,概念较多,涉及到的化合物种类及反应也多,且反应规律较复杂,同学们学习有一定困难。

如果把”。

说明:

“该章的一些重要内容编成口诀,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知识系统性比较强,概念较多,涉及到的化合物种类及反应也多,且反应规律较复杂,同学们学习有一定困难。

如果把该章的一些重要内容编成口诀,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1.电离口诀:

“电电离离,遇水便离遇水便离”是指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时便同时发生电离,并不是通电后才发生电离。

  2.酸碱盐溶液导电原因口诀:

“溶液能导电,原因仔细辨,光有离子还不行,自由移动是关键”。

说明:

“光有离子还不行,自由移动是关键”是指如果溶液中存在离子,若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该溶液仍不能导电。

只有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时,溶液才能导电。

  3.浓盐酸的特性口诀:

“无色刺激有酸味,浓酸挥发成白雾;要问白雾是什么,它是盐酸小液滴”。

说明:

若将“它是盐酸小液滴”改为“它是硝酸小液滴”,即成为浓硝酸的特性。

  4.浓硫酸的特性口诀:

“无色粘稠油状液,不易挥发把水吸;腐蚀皮肤使碳化,沾上硫酸用布拭”。

说明:

“把水吸”是指浓硫酸有吸水性,从而推知浓硫酸可作干燥剂。

“沾上皮肤用布拭”是指如果皮肤上沾上硫酸,应立即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

而不能象处理其它酸一样先用水洗。

  5.指示剂遇酸、碱溶液变色口诀:

“石蕊遇酸紫变红,酚酞遇酸影无踪;石蕊遇碱紫变蓝,酚酞遇碱红艳艳。

”说明:

“影无踪”是指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仍为无色)。

“石蕊遇碱”、“酚酞遇碱”,这里的碱是指碱溶液。

若是不溶性碱,则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6.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口诀:

“稀释浓硫酸,应防酸飞溅,要把浓酸注入水,同时再搅拌”。

说明:

“应防酸飞溅”,是因为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注入浓硫酸里,水的密度较浓硫酸小,会浮在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即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7.硝酸、浓硫酸跟金属反应口诀:

“硝酸浓硫酸,氧化性很强,遇到金属后,生水不生氢”。

说明:

“生水不生氢”是指生成水而不生成氢气。

  8.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及应用口诀:

<1>意义:

“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活动性越强。

”<2>应用:

①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

“氢前金属能置氢,氢后金属不反应。

”②金属跟盐的置换反应:

“前面金属是单质,后面金属盐溶液,除去钾钙钠钡外,置换反应都成立。

”说明:

“后面金属盐溶液”是指排在后面的金属形成的盐必须是可溶性盐,不溶性盐不能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除去钾钙钠钡外”是指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最前面的钾、钙、钠及金属钡的活性很强,将它们投放盐酸溶液中时,它们首先跟溶液中的水反应,而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

  9.氢氧化钠的特性及俗名口诀:

“白色易溶并放热,吸水潮解味道涩。

由于腐蚀有俗名:

火碱烧碱苛性钠”。

说明:

“易溶并放热”是指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并在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10.盐和碱的溶解性规律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溶入水中都不见。

硫酸钡、氯化银,白色沉淀现象明。

碳酸钾钠铵溶,碳酸铝铁影无踪。

要问碱类溶多少,钾钠钡钙铵中找”。

说明:

“硫酸钡、氯化银,白色沉淀现象明”是指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不溶,其余都溶;盐酸盐(即氯化物)中只有氯化银不溶,其余都溶。

“碳酸钾钠铵溶,碳酸铝铁影无踪”是指碳酸盐中只有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溶于水,碳酸铝、碳酸铁不存在或遇水便分解了,其余都不溶于水。

“要问碱类溶多少,钾钠钡钙铵中找”是指碱类中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铵四种碱可溶,氢氧化钙微溶,其它碱都不可溶。

课程专家团队:

吴月余   2011-11-2620:

08:

03

 口诀大全好。

一点说明: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是用大量水冲洗而不是先用布擦,效果更好(人教实验版)。

酸溶液与酸性溶液是不同的,酸溶液是酸的水溶液,溶质是酸,酸性溶液是指溶液显酸性,溶质不一定是酸,即酸溶液肯定是酸性溶液,而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碱溶液与碱性溶液也是如此。

酸碱盐这一章内容多,但是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联系非常紧密,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讲解起来也比较轻松,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

能用4种办法来鉴别黄铜与黄金:

1、测密度法。

2、检验硬度法。

3、硝酸溶解法。

4、硝酸银溶液置换法。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胃痛、胃酸、胃胀,请用斯达舒!

——氢氧化铝中和过多的胃酸。

吃皮蛋有涩味,如何除去?

——加食醋。

热水壶有水垢,怎样除去?

——白醋

被蚊虫叮咬,如果没有药物,可以涂什么呢?

——肥皂

本单元从知识结构上,是在前面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酸和碱的知识,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由此归纳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并说明酸和碱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从学习方式上,通过活动探究,进一步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通过比较、类推、归纳等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

酸和碱能发生什么反应 第三板块:

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

碱有哪些性质?

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

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10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

 

 

  

 小结: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知识小结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

我发现的新问题:

猜想

依据

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现象

结论

1

 

 

 

 

2

 

 

 

 

我们怎样应用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

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

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⑦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

□教学设计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

我的收获是:

                                                     。

我的启示是:

                                                      。

我的发现是:

 

指示剂变色口诀:

石蕊遇酸紫变红,酚酞预算影无踪;石蕊遇碱紫变蓝,酚酞遇碱红艳艳。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

(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

如:

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

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

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

(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

(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如:

“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

1.张皓(学员)  2011-11-2315:

53:

47

酸、碱、盐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从酸、碱、盐的定义到性质再到用途和制法等,我们老师往往在教学中花了大力气、用了长时间,但是到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那么怎样突破这个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呢?

课程专家:

万莉  2011-11-2322:

17:

35

尽管初中没怎么从离子构成的角度强调酸碱盐,个人认为从离子的角度可能会好些。

学生记住典型的离子特性即可。

既可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为高中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怎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曾建军(学员)  2011-11-2619:

27:

04

总结反应规律并记熟悉

课程专家:

余丽蓉   2011-11-2619:

32:

14

如果有条件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如何用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若在塑料瓶中盛二氧化碳气体,再向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但前面学生学过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也会使塑料瓶变瘪,如何向学生解释?

彭淑芬(学员)  2011-11-2619:

10:

14

做一个对比试验:

在两个矿泉水瓶中分别装相同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在分别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不同来区别。

也可以通过检验生成物的不同来证明。

课程专家:

何彩霞   2011-11-2619:

18:

15

回应:

如何证明一个反应是否发生,一般可以从反应物消耗和生成物生成的角度加以证明。

个人认为,只有通过检验确实有新的物质生成,才能证明一个反应的发生。

这是化学反应发生的真正证据。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初中教材上表面上只对生成物作要求,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生成。

对反应物没有作要求,我们该不该讲对反应物方面的作要求?

课程专家团队:

吴月余   2011-11-2620:

00:

09

应该作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复分解了解得全面些。

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的条件: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可简记为AB+CD=AD+CB

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溶液中的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水)、难溶的物质或挥发性气体,而使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

为了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正确地运用物质的溶解性。

方法指导:

复分解反应是在学习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要理解它必须抓住概念中的“化合物”和“互相交换成分”这两个关键词。

酸、碱、盐溶液间发生的反应一般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而形成的,即参加反应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间重新组合成新的化合物,因此酸、碱、盐溶液间的反应一般是复分解反应。

因为此类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所以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根据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需要一定条件。

下面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方面,按以下四类反应具体分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酸+盐—→新酸+新盐

反应物中酸必须是可溶的,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气体或沉淀或水。

如:

2HCl+CaCO3=CaCl2+H2O+CO2↑

(2)酸+碱—→盐+水

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可溶的。

如:

H2SO4+Cu(OH)2=CuSO4+2H20

(3)盐+盐—→两种新盐

反应物中的两种盐都是可溶性的,且反应所得的两种盐中至少有一种是难溶的。

如:

Na2SO4+BaCl2=2NaCl+BaSO4↓

(4)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物一般都要可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或气体(只有按盐跟碱反应才能生成气体)。

如:

2NaOH+CuSO4=Na2SO4+Cu(OH)2↓NaOH+NH4Cl=NaCl+NH3↑+H2O

Fe(OH)3与NaCl不发生反应

方法指导:

概括上述四种类型的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并趋于完成的条件,可分成两方面记忆掌握。

一方面是对反应物的要求:

酸盐、酸碱一般行,盐盐、盐碱都需溶;另一方面是对生成物的要求:

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这两方面必须兼顾,才能正确地书写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问专家,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在初中是重点还是非重点?

课程专家:

余丽蓉   2011-11-2620:

15:

44

不同地区的考纲不同。

现北京地区的人教版对此不作要求。

13.李谨(学员)  2011-11-2620:

17:

08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故盐酸是混合物;但盐酸是酸,酸碱盐是化合物,故盐酸是化合物。

请问专家,盐酸究竟是化合物还是混合物?

课程专家:

何彩霞   2011-11-2620:

22:

30

回应: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

周跃荣(学员)  2011-11-2620:

45:

43

那盐酸、硫酸、硝酸等分类时,酸属于化合物,怎么向学生解释?

学员:

殷利君   2011-11-2620:

54:

29

盐酸、硫酸、硝酸等分类时,酸属于化合物,但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所以是混合物,两者矛盾了,简直不知道怎么向学生解释?

希望专家能给予解答这个问题。

14.彭学兰(学员)  2011-11-2620:

27:

36

我们现在用的鲁教版的化学教材在酸碱这章节的内容中对概念是比较淡化的。

学生们对酸碱盐的判断思路不清晰。

因为对相应的概念没有理解。

例如,酸和酸性溶液的判断,碳酸钠是盐但是他显碱性,因此就很多学生判断为碱。

而每次在中考的过程中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又比较大。

我在教学中感觉最头疼的是就是学生们看似把知识学习了,距离学会了却有很长的一段。

每每要将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应用时他们就茫然了。

课程专家:

何彩霞   2011-11-2620:

34:

29

回应: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概念不清,需要引导学生理清相关概念:

什么是酸、碱、盐;什么是酸溶液和酸性溶液。

周跃荣(学员)  2011-11-2621:

11:

59

请问专家,怎样向学生解释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碳酸钠溶液是碱性溶液”最合适?

课程专家团队:

吴月余   2011-11-2621:

32:

10

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溶液显碱性。

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合理?

请问专家:

将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酚酞变红,但过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怎么给学生解释呢?

谢谢!

课程专家:

何彩霞   2011-11-2621:

02:

30

回应: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酚酞,酚酞是否变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系。

浓度较大时,酚酞遇碱时的红色会很快褪去。

专家:

你说: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酚酞,酚酞是否变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系。

浓度较大时,酚酞遇碱时的红色会很快褪去。

”请问为什么?

学员:

庞志刚   2011-11-2922:

11:

31

 酚酞的醌式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羧酸盐式;遇到较浓的碱液,会立即转变成无色的羧酸盐式。

所以,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开始变红,很快红色退去变成无色。

酚酞遇浓硫酸变橙色。

中考时候,大部分都是考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问题,通过加盐酸就可知道是否变质,可是不能区别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如何解决

有纯净的碳酸吗?

 

学员:

苏绍勇   2011-11-2919:

43:

14

没有!

H2CO3很不稳定,容易分解,只存在于有水中,至今无法提取出纯净的碳酸。

(参考“人教版化学教师用书.上册P181”)

有纯净的碳酸吗?

 

学员:

苏绍勇   2011-11-2919:

43:

14

没有!

H2CO3很不稳定,容易分解,只存在于有水中,至今无法提取出纯净的碳酸。

(参考“人教版化学教师用书.上册P181”)

在学生初学酸和碱的性质中,有没有必要引导学生对酸或碱的性质进行归类?

冯开年(学员)  2011-11-2619:

50:

27

及时归纳总结,强化记忆是必须的,否则,学生只会是一塌糊涂。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该怎么给学生解释。

姚旭东(学员)  2011-11-2620:

12:

20

CO2是酸性型氧化物,氢氧化钙是碱性的,两者反应,可以看成中和反应。

但两者都是化合物,符合AB+CD=AC+BD,且符合中和反应的条件。

所以,既是复分解又是中和反应

课程专家团队: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既不是复分解反应,也不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限于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而复分解要交换成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之间没有交换成分。

这些生活中的素材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尽量使用。

酸碱化学性质多学生难学、难记、难用。

本人觉得不能一步到位(有的老师一次五点到位)学生学得吃力且易记混,可采用滚雪球式、逐渐重点推进的方式进行,如酸的化学性质第一次只讲酸与指示剂/与金属单质/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重点在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第二次是讲碱性质时,重点在讲酸与碱反应;第三次在盐时性质时,重点在盐与金属/与盐反应;最后归纳出酸的五点化学性质,这样学生易记住不易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