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015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

《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docx

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

第二节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

课程标准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学习目标

1.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2.结合典例,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3.能够辨证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1.概念:

指区域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及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规律:

区域的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

3.意义:

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

4.影响因素:

区域的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区域间的联系与分工等。

5.变化的原因: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区域资源供应状况、区域主导产业的市场状况等。

思考

 结合传统产业的优劣特点,说明其优劣有什么变化?

答案 传统产业的优势有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城镇化等,但优势逐渐减弱;传统产业的劣势有技术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劣势日益显著,且具有不可持续性。

二、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

1.鲁尔区的兴起与衰退

(1)兴起:

19世纪中叶,成为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2)衰退: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主导产业开始衰落,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高涨,污染严重。

2.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

(1)20世纪50至60年代,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2)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整体规划下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多样化。

三、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

(2)不断更新能源设施。

(3)建立起便利快捷、高效运行的现代通讯和物流设施。

2.重视教育文化发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产业转型

(1)重视教育。

(2)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3)尊重历史,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3.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1)治理污染。

(2)实施营造绿色空间计划。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判断

1.1961~2009年,鲁尔区第一产业就业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就业率呈上升趋势。

(√)

2.发达国家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重心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转移。

(×)

探究点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为核心的世界著名重工业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鲁尔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鲁尔区已经从一个高炉林立的煤钢工业基地,发展成一个集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疗、文化教育、休闲创意和旅游服务等于一体的区域。

下图示意德国1970年和2005年的三大产业结构。

1.描述德国1970~2005年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答案 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由第二产业占明显优势到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2.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

答案 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3.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在调整时主要关注什么?

答案 第一阶段注重对传统产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关停并转”,依托原有资源优势,延长、拉伸产业链条。

第二阶段侧重发展新兴产业,对新兴产业实施一定的投资补贴政策,引进了一批新兴企业。

第三阶段充分发挥鲁尔区的区域优势,在不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4.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区域的资源供应状况的改变、科技水平的进步、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

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及保障措施

调整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产业结构变化原因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区域的资源供应状况的改变、科技水平的进步、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

调整方向

注重对传统产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关停并转”,依托原有资源优势,延长、拉伸产业链条

侧重发展新兴产业,对新兴产业实施一定的投资补贴政策,引进了一批新兴企业

充分发挥鲁尔区的区域优势,在不同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保障措施

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②重视教育文化发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进产业转型;③治理污染,营造绿色空间;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拓展延伸

 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影响因素

举例

地理区位

休斯敦地处沿海、纬度较低,适宜发展航天工业,使其发展成为航天中心

自然资源

资源枯竭地区的产业转型,如德国鲁尔区

劳动力

日本的“高龄少子化”特征,带动服务业比例的提高

科学技术

科技进步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如新材料、新能源等工业部门的涌现

区域协同与竞争

伴随着上海企业装配产业的增长,上海周边城市的制造业转为以汽车配件生产为主

产业基础

某些地区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钢铁物流产业

政府政策

政府采取专门措施对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鼓励或限制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美国目前的制造业回流

生态环境

为落实环境保护目标,北京三环以内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占绝对重要地位

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

20世纪60~80年代,德国鲁尔区进行了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

下图为“鲁尔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

读图,回答1~2题。

1.鲁尔区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是(  )

A.重工业比重降低B.钢铁工业比重升高

C.第三产业比重降低D.化学工业比重降低

2.有关鲁尔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迁入和新建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B.煤、铁企业规模普遍缩小

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D.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从三角坐标图来看,①点的钢铁工业、第三产业、化学工业的数值分别是70%、10%、20%,②点的钢铁工业、第三产业、化学工业的数值分别是40%、30%、30%,据此可知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降低。

据此选A。

第2题,迁入和新建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可以减轻污染,使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及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都可以为区域向良性发展提供优越条件;煤、铁企业规模普遍缩小并不等于排放量减小,也不能根除污染,这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可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策略。

据此选B。

(2020·安徽合肥一中期中)从小渔村变身大都市,深圳一直被称为是“打工者建立的候鸟城市”。

深圳诞生了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同时也云集了众多产值过亿的玩具、电子、鞋业等制造企业。

但近几年来,深圳部分制造业工厂出现倒闭和撤离,区域转型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2009年,深圳总人口大约为900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只有250万,伴随着区域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变化及推出新的人口政策,2015年本地户籍人口已经接近400万,许多“候鸟”开始变为“家燕”。

据此完成3~4题。

3.深圳加速区域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调整B.市场需求变化

C.生产成本上升D.技术创新所需

4.深圳让许多“候鸟”变为“家燕”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城镇化水平B.加快产业升级

C.缓解人口老龄化D.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深圳发展初期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土地等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部分制造业工厂出现倒闭和撤离,区域转型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故选C。

第4题,随着深圳加速区域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比例提高,需要大量技术人才。

推出新的人口政策,让许多“候鸟”变为“家燕”,可以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故主要目的是加快深圳市产业升级,B正确。

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是主要目的,A错;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吸引的技术人才以中青年为主,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但这也不是主要目的,C错;技术人才工资高,基本福利投入多,不会降低生产成本,D错。

下图是“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中,分别表示服务业和工业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的是(  )

A.②①B.①②C.②③D.①③

2.在Ⅳ阶段,其产业结构是(  )

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比重最大,③表示农业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但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对劳动力数量要求下降,②表示工业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呈上升趋势,①表示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

故选B。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Ⅳ阶段服务业劳动力占比最大,其次为工业,最低的为农业,故选D。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方向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主要原因是(  )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劳动力短缺 ③矿产资源枯竭 ④经济效益低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4.该区域按“十三五”规划内容发展,可以(  )

①缓解就业压力 ②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 ③优化产业结构 ④加快高耗能产业转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属于重工业,环境污染严重,①对;我国劳动力充足,②错;目前这些行业矿产资源没有枯竭,③错;属于传统工业,经济效益低,④对。

D对。

第4题,该区域按“十三五”规划内容发展,重点发展电子、装备、文化产业,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减少劳动力数量,可能增加就业压力,①错;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②对;减少重工业比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③对;是降低高耗能产业产能,不是将其转出,④错。

B对。

(2020·安徽合肥六校期末)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曾是欧洲“工业心脏”,其煤炭产量在1956年达到了顶峰,但是1957年受到来自美国的进口低价煤炭的冲击,且价格差距逐渐拉大,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销售困境,鲁尔区陷入煤炭危机,从此走上了衰落和复兴之路。

据此完成5~6题。

5.1957年以后从美国进口的低价煤炭价格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以生产高品质煤炭为主

B.美国煤炭低价倾销抢占世界市场

C.德国煤炭资源趋于枯竭

D.造船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6.鲁尔区煤炭危机与钢铁工业的关系是(  )

①煤炭危机导致钢铁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 ②炼钢技术进步导致煤炭需求量下降 ③钢材的替代品增加使煤炭需求量上升 ④钢铁工业发展导致煤炭工业劳动力短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1957年以后由于造船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使煤炭的运输成本降低,所以从美国进口的低价煤炭价格逐渐降低,D对;德国以生产高品质煤炭为主和德国煤炭资源趋于枯竭都不会导致从美国进口的低价煤炭价格逐渐降低,A、C错;低价倾销抢占市场是短期行为,B错。

第6题,煤炭危机使鲁尔区的煤炭产业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