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0048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 文 试 题.docx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

合肥一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学术史可以分为“古代”和“近代”两个时期。

“古代”学术延续了几千年,形成一套中国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近代”学术起于西风东渐。

明清以来,中国日趋封闭,其思想与学术也日益僵化,19世纪中叶,西方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为救亡图存,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随后,中国人大规模引进西学,开始了中国学术的彻底转型。

这对打破中国学术封闭的状态,对改变国人观念、推动中国转型作出了贡献。

中国学术引进西学的同时,也助长了一种新的思想定见的形成,即凡是西方的都是“进步”的,凡是中国的都是“落后”的。

因袭照搬西方话语,也就成了中国学术“进步”的标志,造成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越来越“西化”。

现在,中国学术已基本纳入西方模板,就连“国学”也差不多放到西方的框架和方法中去研究了。

这不是说,中国学者不在做中国学术,而是说,有更多的中国学术变成了西方学术的传声器:

套用西方方法.论证西方结论,用西方语言说话,甚至直接重复西方话语。

   无疑,我们对西方学术仍需要关注,抱虚心学习的态度,但无论是学习借鉴还是交流对话,都不能迷信盲从。

西方学术中最值得赞赏的是它的独立思考与批评精神。

西方人在不断批判自己:

康德批判、黑格尔批判、“工业资本主义批判”,等等;通过批判前人,后人成就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体系。

设想哪一天,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例如“哈贝马斯批判”、“新自由主义批判”这样的作品,即便它显得幼稚,也是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学术要求思考,思考是批评的第一步。

中国学术不能再人云亦云,不能再唯“外”是从了。

现在缺少的正是思考,是在思考基础上的分析与批判,这是当前中国学术最大的障碍。

现在的中国学术不是无知,而是没有自信,中国学术应当构筑自己的话语了!

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也有一百多年学习西方的经验,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可以互补,其理论和方法各有所长。

比如,西方的逻辑是非此即彼,中国的思路是相生相克;西方主斗、以力克人,中国主和、以柔克刚;西方重“法”,中国尚“德”;西方趋“利”,中国劝“义”……这些都是差异,但现代社会走到今天却已说明:

若将东西方文明联系起来,取长补短,则能更加赐福于人类。

例如,先秦时期“合纵连横”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外交活动不无启发意义。

中国的历史资源和学术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产,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却被忽视或丢弃了。

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学术和社会的角度看,则不免片面,应该予以纠正。

构筑中国的学术话语需要利用多种资源,包括中国自己的资源,也包括从中国之外获取的资源。

正因为如此,封闭不可取,思考更重要,盲从要不得,独创是目标。

(摘编自钱乘旦《中国学术要构筑自己的话语》)

1.与中国“近代”学术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学术起于明清,那时中国封闭,其思想与学术也日益僵化,后来中国大门被西方用武力打开。

B.“近代”学术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学术以前封闭的状态,并对改变国人观念、推动中国转型发挥了作用。

C.“近代”学术越来越“西化”,源自西方的都是“进步”的,中国的都是“落后”的这种思想定见的形成。

D.“近代”学术忽视或丢弃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宝贵资源,是片面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2.下列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学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近代”学术却基本纳入西方模板,这是历史的倒退。

B.假如中国学术界出现了批判白己或批判前人的作品,即使是幼稚的,那也是中国学术成熟的一种标志。

C.中国文明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长于西方,如“以柔克刚”“尚德劝义”,它们在现代社会中能够造福人类。

D.中国学术要发展,封闭固然不可取,盲从也是要不得,而是要利用多种资源,要独立思考,要有独创。

3.结合文本,谈谈中国学术应如何构筑自己的话语。

(4分)

答: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

欧阳修

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

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

三司有言:

“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

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

”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

吏无远近,皆望风恶民言水旱,一以农田敕限.甚者笞而绝之。

畿之民诉其县,不听;则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

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

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

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以苟自免尔。

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

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

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之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

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则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

是在上者之爱人,而仁人之心易恻也。

以易知之近,言易见之事,告易恻之仁,然吏一壅之,几不得达。

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

使上有恻之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讵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畏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

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

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

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

景佑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望风恶民言水旱        恶:

讨厌

B.甚者笞而绝之            绝:

死亡

C.蠲其赋之多少            蠲:

免除

D.有缓急,近而易知也      缓急:

紧急情况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然言否者十七八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令与主簿、尉三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州不壅而闻于上            吾尝跛而望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畿地区发生水灾后,朝廷免除百姓巨额租税;接着发生旱灾,朝廷采纳三司建议,颁布法令,官员便严格按照规定收税。

B.京畿百姓因无法忍受上级官吏对田赋的逼迫,一再向上级告状;皇帝委派官员实地调查,了解到实情,免除了百姓的赋税。

C.认为京畿附近遇到急难之事,朝廷容易了解处理,像远在千里之外的扶风县朝廷便难知难见,情况疏通关键在地方官。

D.本文是带有政论性的赠序.揭露官吏见风使舵而不体恤民情,赞誉皇帝圣明仁慈,对王圣纪任职为政寄予期待和勉励。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亏兵食,慎敕有司谨之。

译文:

(2)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

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望江南

苏 轼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

曲水浪低蕉叶①稳,舞雩风软纻罗轻。

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

百舌②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呜。

春色属芜菁。

【注】①蕉叶,指形如蕉叶的酒杯。

②百舌,一种只在春天呜叫的鸟。

8.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曲水浪低蕉叶稳”这一句形象化用曲水流觞的典故。

B.“舞雩风软纻罗轻”很细腻地描写了季节给人的感受。

C.“柘林深处鹁鸪鸣”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春去的萧条。

D.全词捕捉了许多生活细节和自然意象,画面清新优美。

9.面对暮春,词人表现出怎样的情怀?

请结合词句简要说明。

(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

(1)              ,

(2)             ,(3)              ;(4)             ,(5)                     ,(6)                    ?

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乙: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

         (曹操《短歌行》)

(2)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

(3)管弦呕哑,                  。

                    (杜牧《阿房宫赋》)

(4)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5)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6)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春将至

井上靖

①过了年,把贺年片整理完毕,就会感到春天即将来临的那种望春的心情抬起头来。

②翻开年历,方知小寒是1月6日,1月21日为大寒。

一年中,这时期寒气最为凛冽。

当然有时也遍洒新春的阳光,却不会持久,灰色天空即刻就会回来,寒气也相随而至。

严冬季节,寒气袭人,理所当然;在这种情况等待春天的心情,是任何人都会产生的。

生活在全被寒流覆盖着的日本列岛的一切人,不管有雪,抑或是无雪的地方,只要新年一过,都会感到春日的临近,而等待着春天。

③我喜爱这种等待春天的心境。

住在东京的我,尽管是很少,但也能捕捉到一点春天的信息。

今晨,从写作间走下庭院中去,只见一棵红梅和另一棵白梅的枝上长满牙签尖端般小而硬的蓓蕾。

④我的幼年在伊豆半岛的山村度过,家乡的庭院多梅树,初春季节齐放白英。

没有樱树,也没有桃树,只种了一片小小的梅林。

也许是幼年时代熟悉梅树,直到现在,依然喜爱梅花。

梅花,对于我,已经成为特殊的花。

⑤如今,故乡家院里的梅树减少了,而且年老了,已经看不到幼年时代那种纯白的花朵。

即便同是昔日的白花,却略含黄色,并不像《万叶集》和歌中吟咏的酷似雪花的那样洁白了。

“今朝春雪降,洁白似云霞;梅傲严冬尽,竟相绽白花。

”“犹如观白雪,缓缓降天涯;朵朵频飞落,不知是何花。

”读了这类和歌,那种纯白的沁人心脾的白梅,立刻就会浮现于眼帘。

⑥故里家中的梅树都已枯老,但东京书斋旁的唯一的一株白梅,却尚年轻,因而花是纯白的。

⑦我喜爱这种在几乎无花的严冬季节等待春天的心情。

每日清晨,坐在写作间前廊子的藤椅上,总是发觉自己沉浸在这样的情致之中。

眼下还是颗颗坚硬的小蓓蕾,却在一点点长大,直到那繁枝上凛然绽满白花,这种等待春天的情致始终孕育在心的深处。

⑧然而,这种等待春天的一、二、三月期间,大气中的自然运行,却是非常复杂微妙,春天决不是顺顺当当地走向前来的。

⑨新春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一直要持续到二月四日的立春时分。

当然,这不过是历书上的事,实际上也并不如此规规矩矩。

有时等到二月立春之后,才真正冷上一阵子。

不,与其说冷上一阵子,毋宁说这种情形居多。

但是,尽管只是历书上写着,立春这个词,也蕴含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明朗性。

过年了,春天就近了;春天近了,等到春天到来的心情便活跃起来。

历书上的立春,使人怀起一种期待:

这回春天可真的要来了!

⑩实际上,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寒冬依然漫长.然而,千真万确,春天正在一步步走近,只是很难看到它会加快步子罢了。

这种春日来临的步调,似乎很不准确,实际上却准确得出乎意料。

⑪人们都把立春后的寒冷叫做余寒,实际上远远不是称为余寒的一般寒冷。

这时候,即会降雪,一年中最冷的寒气也会袭来。

然而,即便是这种寒气,等一近三月,便一点一点地减轻。

不过,即便进了三月,春天依然没有露面。

只是弄好了阳光、天色和树木的姿容,会不觉间给人以春的感觉,余寒也会变成名符其实的春寒。

与此同时,连那些从天上降下的东西,那种降落的样子,也会多少发生些变化。

那就是“春雪”、“淡雪”和“春霰”。

总之,春寒会千方百计改变着态度,时而露出面孔来,时而又把身子缩了回去。

⑫有一次寒流袭击了日本列岛的中部,正是三月十三日奈良举行汲水活动的当口,我在东京的家,三月初开始着花的白梅达到盛开时分。

当我望见白梅盛开,我的眼前浮现出奈良古寺殿堂里松枝火炬照亮黑暗的情景。

看来,也许并非照亮了黑暗,而是照亮了寒流。

   ⑬白梅是在汲水时节盛开,红梅却只乍开三分。

白梅在三月末凋零殆尽,红梅却进了四月,还多是保存着凋余的疏花。

在那白梅开始凋落的时分,杏花和李花就开始着花,好不容易春天才正式来到人间。

⑭与杏、李大致同时,桃树也开始着花。

杏树的花期较短,刚刚看到开了花,一夜春风就会吹得落英缤纷,或是小鸟光临,一刹时变成光秃秃的。

李花虽不像杏花那样来去匆匆,但也是短命的。

比较起来,依然是桃花生命力强,一直开到樱花换班的时节。

⑮今年恐怕也与往年相似,一、二、三月之间,寒流会在日本列岛来来径往,梅树的蓓蕾就在这中间一点点长大吧。

日本的大自然,在为春天准备着家当,既十分复杂,又朝三暮四,但是总的来看,恐怕也还是呈现着一种严格地遵循既定规律的动向。

梅、杏、李、桃、樱,都在各自等待时机,准确地出场到春天的舞台上来。

(文章有删改)

11.选择了哪些变化的事物或现象,将“望春”之心描绘得细腻而又丰厚?

(3分)

答:

12.第③④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

答:

13.回答下面问题。

(7分)

(1)第⑫段中,看见白梅盛开,“我”为什么会想到奈良古寺里的火炬?

(3分)

答:

(2)试赏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

日本的大自然,在为春天准备着家当,既十分复杂,又朝三暮四。

(4分)

答:

14.结合文章,探究下面问题。

(8分)

(1)有人评价井上靖的散文“有感染力的余味”,请以文中“梅树的蓓蕾”这一形象为例,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分)

答:

(2)日本的春天曲折而姗姗来迟,但却“喜爱这种等待春天的心境”,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思?

(4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遁词   督察   撒手锏   明火执杖

B.合龙   呕歌   大杂烩   姑妄听之

C.装潢   发轫   挂晃子   钩玄提要

D.峥嵘   部署   煞风景   气宇轩昂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省卫生厅要求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借鉴洛阳和焦作市在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实行“先诊疗后结算”的做法,在二级以上医院逐渐铺开“先诊疗后结算”模式。

B.自古以来,见义勇为的义举,总是受人崇敬。

时至今日,见义勇为的“仁义礼智信”,在凸显民族精神,凝聚万众信心上,更被认为是社会上最美的“正能量”。

C.由于气温低,又下着小雨,晚上打车的人很多。

在市府广场一带,寒风中人们成排地一边等待,一边搓手顿脚地取暖,一见有空车就蜂拥而上,场面十分混乱。

D.业内人士认为,楼市调控政策“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此同时,花旗银行发布报告称,预计今年中国房地产调控至少会出现部分放松,两者观点相辅相成。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百年民族复兴梦,      ,        ,         。

         ,          。

          。

①我们渴望拥抱民族复兴的梦想

②承载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的自尊、自强与自豪

③我们坚信,美好的梦想终将在一代代中国人的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中变成现实

④更执著于开辟通向梦想的康庄大道

⑤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⑥也包含着一个爱好和平、锐意进取、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对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A.⑤①②⑥③④     B.②⑥①④⑤③    C.⑤②⑥①④③      D.②⑤③①④⑥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4分)

①一年一度的乒乓球亚欧对抗赛亚洲站的比赛17日在青岛落幕,在前一日以2:

3落后的亚洲队当天上演5战全胜的完美逆袭后,最终以7:

3的总比分取得胜利。

②安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包括了菜价、就医、就业和民生等社会关注的问题。

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是他们长年坚持深入基层“接地气”的成果。

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青少年们掌握真知,教材是最权威的工具书,错误百出的教材又能让学生们学到什么呢?

准确严谨是对教材的基本要求,也是教材的生命。

④在本届政协会议上,多位委员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表示了担忧,究其原因,用姚明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说,就是“在孩子身上出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

⑤国家民政部针对云南、甘肃、四川3省近期严重旱灾给受灾群众造成的生活困难,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开展救灾工作,查看灾情。

19.读下面题为”盲人夜行”的漫画,完成两道小题。

(6分)

 

(1)简要介绍漫画内容,不超过100字。

(4分)

答: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2分)

答:

20.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余先生在《文化名人专访》直播间接受节目主持人采访。

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分)

主持人:

①                                                             。

余先生:

主持人好!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名人”这个称呼。

主持人:

先生太谦虚了。

余先生:

②                                    ,但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文化人。

这个节目的意义,不在于访问了多少名人,而在于接纳了多少文化流浪者。

主持人:

③                                                              !

余先生:

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但是如果为做这件事而觉得累,感到痛苦,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那就没有必要做了,毕竟④                                                  。

主持人:

好的,我们一定会朝先生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五、(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陶醉于山水田园,你提醒我深呼吸。

忙碌于生活学习,你安慰我深呼吸。

我在深深地呼吸,我呼吸到阳光风雨的味道,我呼吸到文字和纸张的分量,我呼吸到世间人情的温度。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我在深深地呼吸”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合肥一中2015年冲刺高考最后1卷

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1.A(“近代”学术应起于19世纪中叶以后,而不是明清时期)

2.D(A项“这是历史的倒退”文中没有依据;B项原文“是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不是已经成熟的标志;C项“以柔克刚”“尚德劝义”只是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不能肯定地说成“长于西方”)

3.要学会独立思考和批评;要利用中国自身的历史资源和学术资源;要善于获取中国之外的资源,但不能盲从。

二、4.B(“绝”应为禁绝)

5.C(“与”,和,连词)

6.B(朝廷遣吏视察,皇帝闻之免除百姓赋税)

7.

(1)今年秋天该收租税时,担心老百姓侥幸(凭借)水旱灾害原因胡乱要求减免(赋税),从而让军粮减少,(朝廷)郑重下令有关官员谨慎处理这件事。

(“因缘”、“妄”、“亏”、“谨”各1分,全句句意1分)

(2)况且广阔的天下,几万里远的地方,(很多)事情很难知晓,不像大雨、积水、烈日很容易看见,(这样的情况)怎么数得清呢?

(“四海”、“若”、“霖潦”、“数”各1分,全句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今年五月,连绵的大雨毁坏了麦子,(接着)黄河泛滥淹没了京城东部附近的洼田。

不久,天又大旱,直到八月(没有下雨),高地里的豆类、粟类等作物干死。

三司(宋代最高行政机构)提议:

“以前黄河在博州泛滥时,老百姓曾经假冒黄河灾害提出减免赋税的要求,结果得以减免赋税的百姓数以万计。

今年秋天交赋税,恐怕百姓又要借水旱为由妄图减免赋税,从而使军粮减少,因此朝廷应郑重下令让有关官员谨慎处理。

”朝廷于是发布了严格征收赋税的命令,要求州县官吏执行。

官吏们无论远近,都迎合朝廷旨意讨厌百姓说水旱灾情,全部按照农田数目,依照规定缴纳赋税,甚至用鞭打方式禁绝报告灾情。

京城附近的老百姓上告到县里,没有答理;于是就上告到开封,还是没有理会;(百姓们)于是聚在一起在宣德门外站立,上告宰相。

于是(宰相)派遣官吏到附近诸县四处调查,调查的官员回来,有的说受了灾,有的说没有受灾,然而说没有受灾的占十之七八。

最后巡查回来的,说百姓确实受灾了,而各级官员只是惧怕朝廷命令,为苟且保全自己罢了(才不愿说出实情)。

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很同情,全部免去京城附近百姓的赋税。

我曾经私下感慨道:

百姓生来有幸成为京城附近的居民,出现紧急情况,靠近(京城)容易知晓。

大雨从天而降,河水淹没农田以及烈日高挂天空,这三种自然现象,很容易看见。

前两三年,旱灾蝗灾接连发生,朝廷年年根据灾情轻重,免去相应赋税,等到军粮短缺时就向丰收地区多收购粮食或者用官爵换粮食来补充。

这样看来,皇帝爱护百姓,仁者的心容易产生恻隐之情。

(即使)处于很容易了解情况的京城附近,陈述容易看清的事情,向容易产生恻隐之心的仁人禀告,然而官员一旦从中阻隔,情况就差点儿不能上达(到朝廷)。

况且广阔的天下,几万里远的地方,(很多)事情很难知晓,不像大雨、积水、烈日很容易看见,(这样的情况)怎么数得清呢?

假使皇帝有恻隐之心不能施恩于百姓,百姓有计划上告的苦楚不能传达到皇上,就是中间官吏阻隔造成的,(对此)能禁得住感叹之情吗?

扶风作为一个县,隔在潼关的西面,距离京城在千里之外,百姓的灾难尚且不能被察觉的情况一定会很多,能决定生死是非曲直的人,就是县令、你以及县尉三人。

百姓的意愿能够不被阻塞,能让上级州官知晓,州官(信息)不被拥堵能让上级知晓,州县不阻塞,百姓意愿传达到上面,就靠县令、你、县尉来做到了。

王君圣纪到扶风县做主簿。

王圣纪喜欢学习,文辞较好,到扶风做官,是从政的开始,所以把我一直所感叹的事情告诉你。

景祜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做赠序。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8.C(“春去的萧条”有误)

9.本词上片写自己的酣咏场面,赞美“升平”景象;下片写自然美景和春耕,补充“升平”的内涵;词尾词人发现,虽已暮春,春光犹在。

(2分)表现了词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寄情山水田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情怀。

(2分)(答表现词人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可酌情给分)

10.甲:

(1)然力足以至焉 

(2)于人为可讥(3)而在己为有悔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5)可以无悔矣 (6)其孰能讥之乎

乙:

(1)沉吟至今

(2)芙蓉泣露香兰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