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945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4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

《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docx

人教版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在《格列佛游记》描述的小人国里,如果重要职位出缺,候补人员就会通过绳上跳舞比赛来决定谁接任这个官职。

B.《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宋江等好汉诱使杨志上钩而全然不露痕迹,体现了宋江的足智多谋。

C.《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印第安人乔最后死在山洞里。

汤姆和哈克挖出海盗埋在山洞的金银并分了那一大箱金子,汤姆和哈克都成了富人。

D.“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她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一生恪守的人生原则。

二、字词书写

2.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再过两个月,燕piān(_____)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___________)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________)声匿迹。

到处呈(_________)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3.根据拼音,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瘦骨lín(_____)xún(____)  

②蹂lìn(_______)  

③清lìè(_______)

④盘虬(_______)卧(______)龙    

⑤猝(______)然  

⑥洗濯(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马的眼镜

莫 言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

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

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

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

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

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

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

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心,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的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

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徐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

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

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

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

“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

”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怀中主任说:

“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

”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

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

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

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

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

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

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

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

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

随着弹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

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

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

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

“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

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

”——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

我说:

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

噢。

我说:

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

噢。

我说:

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

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选自《文汇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节)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先生授课的特点。

5.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为什么?

7.试分析两处画线句流露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一株赶考的麦子

洛水

①六月麦香,父亲像个将军,一把镰刀,几根烟,就把麦子连根拔起。

②曾经,我是父亲的影子,像个散兵游勇,跟在他身后无所事事。

父亲从不责怪我,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他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在他人生的麦田里,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

③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

我掉转方向,打道回家。

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

回到家才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

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在我面前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没有我高了!

④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

“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

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

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

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⑤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⑥六月,阳光如织,我是条落网的鱼。

⑦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

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也临阵叛变,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

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

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

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

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拉拉队。

⑧这是场父亲的“战争”,我无法提供“火力”支持,但可供奉茶水。

父亲看看我的手:

“使不惯?

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

"我点点头。

镰刀是父亲的笔,麦子是墨,他可以在田野上挥毫泼墨,只是他没能教会我,而我也从没用心学过。

⑨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

我说,后天。

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麦粒般静止。

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

很快,他督促道:

“快回家歇着吧!

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吧,那个老子帮不上。

⑩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

我如遇大赦,赶紧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⑪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

麦子是父亲的汗珠,我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吧。

⑫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

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

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

我学着父亲,以笔为镰,以墨为麦,在我的麦田里恣意挥毫。

⑬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高校。

以后,求学,工作,一路颠沛流离。

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

8.本文的标题“一株赶考的麦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第⑦段描写“我”的疲惫伤痛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10.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11.读完文章后,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迷,不复得路    肃遂拜蒙母

B.乃不知有汉        蒙乃始就学

C.问今是何世         当是时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微不足道

13.翻译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4.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五、句子默写

16.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①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

(________)《塞下曲六首》(其一))

②_______________,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③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④陈涉太息曰:

“嗟乎,______________!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⑤众里寻他千XX。

__________,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青玉案》)

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_________。

(_______)《相见欢》)

⑦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诗歌鉴赏

17.我国古代诗歌常常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情感,如“柳”含有“惜别、留恋”之意,故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诗句。

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古诗词知识卡片,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诗歌中的形象

诗句

表达的情感

大雁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__①  

______②      ,______③      。

思念或祝愿

______④      ,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沙》)

伤春 惆怅

七、综合性学习

18.综合性学习。

2018年植树节来临之际,某校八年级

(1)以“播种绿色”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下面是“中国植树节”的徽标(除文字、数字外,黑色线条、块画均为绿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3)阅读下面一位同学搜集的材料,为“大漠深处的植树人”苏和写一段赞美辞。

多年前的额济纳水秀草青,正如多年前的苏和年轻俊秀.看着家乡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工作岗位上的苏和在为守护家园而奔走,一心只想把家乡变回那个天蓝云白草绿水清的过去;退体后的苏和与爱人在茫茫的沙漠之中植树治沙,风沙逼走了来此植树的日本人和工人,但没逼走苏和治沙的信心,纵使饭中裹沙,但苏和的根毅然地深孔于家乡的流沙之中,立誓为家乡撑起遮风挡沙的绿伞。

如今,苏和已成功抢救天然梭梭林3500多亩,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棵,在漫漫沙海中造出一片绿洲……

八、作文

19.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交流无处不在。

一次对话、一个眼神、一丝动作、一封书信……都是交流。

请以“触动心灵的交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字词书写

1、

2、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文言文阅读

1、

五、句子默写

1、

六、诗歌鉴赏

1、

七、综合性学习

1、

八、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