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909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docx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

  浙江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引言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它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及在某些地方停留,但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1】我国的旅游业始于国际旅游,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快速的发展。

197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80.9万人次,居世界第48位,到2004年则达到1.08亿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由2.63亿美元上升到252.53亿美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1%,年均增长8.38%,分别跃居世界第六位和第五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2000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占中国出口经济的6.51%,2005年入境旅游收入占中国出口经济的6.60%【2-3】,入境旅游收入在出口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货币流通和支付平衡。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挤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在产业规模方面,2004年全国已有3.26万个旅游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原值4726.99亿元,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创汇超过1亿美元(国家旅游局,2005)。

2008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08.4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749.3亿元。

其中浙江省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有3024万美元。

【4】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5】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大体上是从需求角度和从供求角度两方面考虑。

绝大部分的实证研究表明,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具有关联度大、带动性强、

乘数效应明显等特点。

一、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经济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

入境旅游:

指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等海外游客来我国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并且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

在研究入境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过程中,世界各国学者倾向于借用乘数理论来说明旅游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

1955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特罗伊西率先发表了《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开创了西方经济学界研究旅游经济效应的先河(林南枝、陶汉军,2000)【6-8】。

70年代中后期,具有突出贡献的是英国学者B.Archer,在1970—1982年间先后在英国格温尼德(Gwyneedd)和爱丁堡的洛辛安地区(Lothianregion)对旅馆等的旅游收入作了调查,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十分近似的结果,验证了旅游经济乘数效应的实践意义。

[9-10]Crompton和Mckay(1994)认为“旅游乘数因子”测量旅游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影响及诱导效应,但由于未考虑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宏观变量的相关性而导致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了影响,从而得出这类研究存在方法论上缺陷的结论。

80年代后“投入产出法”的运用使对旅游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投入产出法”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于1936年提出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I/O,Input/Output)分析可以清楚的显示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

【11】最早进行旅游投入产出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F.K.哈姆斯顿(Hamston,1962)。

Frechtling.DouglasC等(1999)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度量了旅游者的花费对发展整个区域经济的贡献。

【12】

(二)国内学者相关理论的研究

我国旅游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产业出现和发展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在中国,对旅游问题研究的历史并不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致力于将政府发展的旅游政策与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动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

楚义芳(1992)在《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中较为详细地引述了部分国家旅游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国内旅游的经济贡献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这是中国国内旅游学术界首次对旅游经济效应进行研究。

其后,王洪滨(1993)、李天元(2000)、林南枝(2000)、陶汉军(2000)[6-8]等旅游学者也对旅游乘数理论进行介绍,并对旅游乘数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作用做了相应的定量分析。

阎敏(1999)发表了《旅游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13】,李江帆和李美云(1999)发表了《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计算》【14】,这是国内最早定量分析中国旅游经济效应的专门理论研究综述著作。

左冰(2000)[7]首次运用旅游乘数模型对中国的旅游乘数进行了测算。

到目前为止,这是国内对旅游乘数研究的主要成果。

1998年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后,刘菲(1998)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初探》中、唐湘辉(1999)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中、朱中奇(1999)在《扩大内需:

国内旅游如何升温》中[15]、周振东(1999)在《发展国内旅游时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中[16]等都阐述了目前国内旅游需求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

魏小安(1999)全面审视了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提出了将旅游业确定为经济增长点在理论意义上的突破,重新认识了旅游业的依托性问题;继而从旅游业的功能、作用等方面结合新经济增长点问题进行了描述,最后对如何培育和发展这一增长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7]项镜泉等(1999)则从旅游业发展同财政政策的支持、促进国内居民消费、发展城市经济、改变假期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的问题。

尹世杰(1998)认为应该发展旅游消费,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又再一次强调旅游消费对于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18】

张吉林(1999)认为应从现代经济的角度阐明旅游业的经济特征,从需求的角度衡量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

【19】张帆等(2001)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经济贡献的科学定量分析,科学的界定了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骁鸣,保继刚(2004)认为旅游乘数分析并不能展现旅游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全貌,它只反映出一种不对等和不完整的经济影响景观。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证明旅游发展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排斥利用在数字上让人兴奋的旅游乘数分析。

【20】。

2004年国家发改委课题组测算了各项旅游就业指标规模,估算了旅游业对特殊人群就业的贡献,定量分析了我国旅游就业及其地域特征,提出了旅游就业的增长点以及30条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这是目前我国最为系统的旅游就业方面的研究成果。

【21】

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一)古典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均衡和经济演化这两种理论,分别代表了市场的配置功能和创造功能。

从经济均衡理论延伸出来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而经济演化理论就是今天演化经济学的先驱思想,也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斯密认为经济发展需要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人口状态等,其中制度因素是最重要的。

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

他认为增加积累是扩大生产的必须选择,而刺激资本家增加积累则是要靠利润的增长。

虽然李嘉图受斯密教条的影响,忽视了不变资本的存在,但他还是注意到了促进利润的增加或经济的增长主要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工资。

(二)基于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和多马为研究经济增长而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当代增长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通常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1)哈罗德模型

此模型假定①社会的全部产品只有一种,这意味着,全社会所有产品不是用作消费品就是用作投资品,故称为一个部门的增长模型;②规模报酬不变;③资本-产量比率(K/Y)、劳动—产量比率(L/Y)以及资本—劳动比率(K/L)在增长过程中保持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存量为K且没有折旧。

此模型包括形式相似但涵义迥然不同的三个方程,论述了实现稳定状态均衡增长和充分就业状态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加速数与乘数相互使用所引起的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累积性扩张与衰退阶段的累积性紧缩。

(2)多马模型

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用资本生产率来代替资本—产量比率。

2.剑桥模型

此模型的主要提倡者是英国的琼.罗宾逊(Jone.Robinson)、卡尔多(N.Nardor)和意大利的帕森奈蒂(L.Pasinetli)等人。

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相比,此模型认为储蓄倾向是可变的:

把社会成员分为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两个阶级,其储蓄都占有各自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但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优势甚至将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假定为零,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

3.索洛模型

通过假设一个资本和劳动力可以相互替代的新古典生产函数,索洛(Solow,1956)和斯旺(Swan,1956)构建了一个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相比更为一般的经济增长模型。

假设一个外生给定的储蓄率。

由于人口的增长,决定人们生活水平的是人均的产出,于是人均资本的变化如何影响人均的产出增长和消费增长是索洛模型研究问题的角度。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阿罗(1962)在那篇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模型的思想源头一文中指出:

在生产与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生产了更多的物质资本品所积累的更多知识,可以使下一代资本品的技术含量得以提高,又因为技术的“溢出效应”,使得所有劳动力和固定资产在生产最终产品时的效率都有所提高,所以阿罗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因为学习过程和技术的外部效应。

根据阿罗这一理论思想,20世纪80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罗默在其模型中,假定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有三种投入:

资本、工厂自己的生产知识、社会所拥有的知识。

当各个厂商作决策时,是将社会拥有的知识作为给定量,考虑如何利用资本和自己的生产知识去达到利润最大化。

不过,个别厂商的知识不可能永远保持为商业秘密,这些知识会不断地成为社会所拥有的知识。

正是这种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会使社会的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持续。

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经济“内生性”增长的动力。

与罗默不同,卢卡斯强调产出依赖于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的外部作用表现在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上,而不是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

在卢卡斯的模型中,人力资本对产出水平发生影响,而人力资本增长率取决于行业平均技术水平(平均人力资本存量),加上本期内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会有效提高经济中的实际投入,使产出水平上升。

单个经济单位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在对其产出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

三、关于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评估一个产业对一国经济的价值一直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入境旅游业属于服务业,由于服务的无形性,评估服务行业的价值较生产型行业而言则更加困难。

入境旅游因很难界定入境旅游业的服务范围,对于它的价值估算难度大大增加。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旅游业的发展对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因此,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旅游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地影响。

【22-23】如Balaguer和Cantavella—Jord(2002)研究了西班牙旅游业在其经济增长中的长期作用。

其研究证明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西班牙的经济发展对其入境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比较敏感,入境旅游发展的乘数效应显著。

【24】Chi—OkOh(2005)针对韩国入境旅游业发展与其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韩国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其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人境旅游的发展并没有起到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Chi—OkOh认为,韩国入境旅游之所以没能如西班牙的人境旅游一般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西班牙的入境旅游收入占GDP的百分比(5.9%)比韩国要高得多。

【25】

目前国内评价入境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常是用入境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衡量,但这种衡量方法使旅游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缺乏全面、科学、客观的量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诸多学者就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行了相关的理论论述和实证检验。

在我国国内相关研究中,吴国新(2003)采用定量分析法并结合实证分析,论证了旅游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庞丽等(2006)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了入境旅游和各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们的研究结论显示,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因果关系。

【26】柳思维和吴忠才(2007)对1985—2005年间我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以及入境旅游对国内旅游的拉动作用,而入境旅游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验证。

【27】

而就旅游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言,林刚、龙雄彪(2000)通过测算认为旅游业是桂林市支柱产业的论断是正确的;[28]李志青(2001)对上海市旅游业的产出贡献和乘数效应做出了实证性的分析;【29】陈锡鹏(2003)应用经济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就入境旅游消费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力进行了量化分析;【30】冯玮(2004)在研究湖北入境旅游市场时分析并得出了旅游外汇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31】卢江勇等(2005)也在研究中得出了旅游收人增长是海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子的结论。

【32】

张丽峰(2008)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中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变参数协整关系;【33】肖绪信、骆高远(2009)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我国近10年入境旅游产业系统的各部门因素和旅游外汇收入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认为:

在我国入境旅游产业各部门中,对旅游外汇收入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依次为:

长途交通、商品销售、邮电通讯、市内交通、住宿、游览、娱乐、其他服务、餐饮,并据此指出今后我国入境旅游产业机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发展的重心。

【34】

鉴于格兰因果检验是用以检验时间序列之间因果关系,被广泛使用的一类方法。

【35】通过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格兰因果检验,然后再对31个省份的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格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在区域层面上,只有少数区域支持入境旅游是区域GDP增长的原因,它们是东部地区的北京、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海南和广西;中部地区的黑龙江和湖南以及西部地区的云南和陕西。

【36】这些地区入境旅游的增长是因为第三产业的增长,入境旅游的增长引起第三产业增长的加快,而第三产业增长的加快直接导致区域GDP的增长。

有报道显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来了商贸服务业的兴旺。

2002年,杭州市区相继建设7条商贸旅游特色街区,全市餐饮业零售额达52.2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7.7%,宾馆业客房平均出租率达70.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据测算,200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16.5%,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已进一步巩固。

【26】

旅游业发展以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形式导致了经济增长现象的出现,但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情况并不像大家讨论的那么明显。

国内学者关于旅游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往往基于先验的理论模型和观念,而一些具体的情况并没有在其有关分析中加以考虑。

并且,旅游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这样一种结论往往忽略了经济增长对旅游消费的刺激效应。

因为,对一国来讲,旅游支出水平取决于旅游者的消费倾向,而旅游者的消费倾向与消费结构却又是和国民收人水平密切相关的。

进一步来说,内生于国民收人水平的旅游者消费倾向和消费规模必然会影响到旅游支出的乘数效应作用的发挥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效应的实现,因此,忽略因果关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必然会造成对旅游国民经济之间真实关系认识的偏颇和误差。

所以,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就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也一直有所争议。

四、总结与评述

旅游业是一个边缘性、集合性的产业,有着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波及效应等特征。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省除了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导致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有所下降以外,其余各年的入境游客和外汇收入都呈逐年上涨趋势。

2008年浙江省积极开拓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市场,入境旅游增长旺盛。

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39.7万人次,同年浙江省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0.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旅游外汇收入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在全国排名第四。

通过总结文献,可得出入境旅游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确实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运用格兰因果检验的结果得出在浙江省,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但由于浙江省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客源结构单一、旅游企业不够成熟、旅游项目不够丰富等条件的制约,使浙江省的入境旅游产业的发展仍不够完善。

【37】

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进行正确的市场地位,在确定客源目标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境外促销,开拓新兴市场。

具体可通过制定长期的旅游营销规划稳定已有客源,利用促销手段吸引新的顾客等措施;最后,充分利用浙江省的资源和区位上的优势,与周边省市合作,建立区域旅游优势;还可通过“多元化”的产品战略和“精品品牌”的品质战略,构建多层次的产品体系,着力挖掘具有浙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属于浙江的品牌产品,从而提升浙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B].中国旅游出版版200l版.

[2]王湘等.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3]赵晓燕.试论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

(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9[Z].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5]厉无畏,王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B].学林出版社2006版.

[6]王少平.宏观计量的若干前沿理论与应用[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7]左冰.中国旅游产出乘数及就业乘数的初步测算[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18

(2).

[8]匡林.关于旅游乘数理论的几个问题[J].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3)[9]ArcherB.ImportanceoftourismfortheeconomyofBermud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22(4).

[10]ArcherB,FletcherJ.TheeconomicimpactoftourismintheSeychelles

[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

(1).

[11]W.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B].商务印书馆,1980

[12]Frechtling.DouglasC,Horvsth.Endre.EstimatingtheMultiplier

EffectsofTourismExpendituresonaLocalEconomythroughaRegional

Input-OutputModel[J].JournalofTravelResearch,Vol.37,1997

[13]阎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1999(5).

[14]李江帆,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J].旅游学刊,1999(5).

[15]朱中奇.扩大内需:

国内旅游如何升温[J].经济日报,19990601.

[16]周振东.发展国内旅游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17]魏小安.关于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的若干问题[J].旅游调研,1999(3).

[18]刘华巧.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

[19]张吉林.旅游业,一个产业组织化的过程[J].财贸经济,1999

(2).

[20]张晓鸣,保继刚.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评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

[21]国家发改委课题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J].中国旅游报,20040702

[22]Khan.H,Phang.S&Toh.R.Themultipliereffect:

Singapore’shospitalityindustry[J].ComellHotelandRestaurantAdministrationQuarterly,1995(36)

[23]Lee.C&Kwon.K.ImportanceofSecondaryImpactofForeignTourismReceiptsontheSouthKoreanEconomy[J].JournalofTravelReasearch,1995

[24]Balaguer.J&Cantavella-Jorda.M.TourismAsaLong—RunEconomicGrowthFactor:

theSpanishcase[J].AppliedEconomics,2002,34(7).

[25]Chi-OkOh.TheContributionofTourismDevelopmenttoEconomicGrowthintheKoreanEconomy[J].TourismManagement,2005(26).

[26]庞丽,王铮,刘清春.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

[27]柳思维,吴忠才.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得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7(9).

[28]林刚,龙雄彪.桂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算[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29]李志青.旅游业产出贡献的经济分析:

上海市旅游业的产出贡献和乘数效

应[J].上海经济研究,2001(12).

[30]陈锡鹏.旅游消费及其对我国第三产业影响力的定量分析[J].经济师,2003(5).

[31]冯玮.拓展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策略分析[J].经济地理,2004(4).

[32]卢江勇,张玉梅,过建春.海南旅游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05

[33]张丽峰.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检验[J].经济纵横,2008(21).

[34]肖绪信,骆高远.我国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4).

[35]花俊,顾朝林.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1,21(6).

[36]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12).

[37]徐华光.浙江省入境旅游的结构分析及发展对策[J].旅游经济,2007(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