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8805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

因此这节课我先复习小数的加减法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以帮助孩子迁移学习新知识。

 

新课部分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尝试探索、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上,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让学生讲不同的算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了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当堂检测的情况来看,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教学效果良好。

当然有的学生计算不够认真,出错率仍然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效果分析

这堂课的知识点不难,运算顺序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一样,要注意的无非两点:

1、掌握运算顺序;2、小数加减数位对齐,计算结果能化简的尽量化简。

尽管简单,学生的错误率还是相当高的。

细想原因可能有:

1、计算繁琐。

题目中两位小数为常见,加上整数部分,一般要加三四次,计算量相当于三四位整数相加减;数位对齐,由于整数相加减对数位的负迁移,一不小心会变成末位对齐;进位退位容易出错,进位时小数点易造成进位干扰,整数减小数时,部分学生对整数根据要求改写成的小数容易遗忘,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2、混合运算时由于去盲目“凑整”常会造成计算顺序的紊乱。

这不仅是一节简单的计算课更是一节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课。

整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确实是从生活中来更应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当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老师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而不是一跃而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很不错。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小数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整堂课容量特别大,学生动笔练习的机会特别多,计算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是由于时间设计的不合理,所以后面的练习题没有处理完。

这是最大的失误。

还有整堂课中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率不高,回答问题的学生就那几个。

在情境设置方面没有体现出很好的引入过程。

整堂课的过渡语也衔接的不好。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关小数加减法计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我没有强调,还有连续减掉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问题我也忘了让学生总结,也就是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应于小数的连减运算中。

教材分析

(一)选取生活素材,培养应用意识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

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都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活动的。

例如,本单元以买书购物情境为背景引入教学,将计算融于这一现实背景下,分别引出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等教学活动。

通过将学生置于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使小数计算成为一种学习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计算,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二)调动已有经验,实现知识迁移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

在本册教材种学生还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打下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

例如,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例1、例2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而例2学习的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以例1学习的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为基础的;例3是从一步小数加减法计算发展到两步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就能以例1、例2知识为基础,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迁移、类推,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算能力,体会到算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并为后面例4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使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联系,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知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三)形成运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

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称为运算技能;它是一种接近自动化的,以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复杂的智力动作系统。

而运算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运算能力是数学思考的重要内涵。

1.学习和掌握数的运算,一开始总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之后逐步脱离具体事物,抽象成数与式。

例如,本单元的例1、例2就借助贴近生活的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尝试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意图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逐步把小数加减法剥离具体情境抽象出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

这样编排,重在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展示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的目的。

2.运算能力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训练,螺旋上升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

题量过少,训练不足,难以形成能力;而题量过多,搞成题海战术,反而适得其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应单纯地看运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本单元时,应把握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要求,进行适量训练,科学安排,合理调控,发展运算能力。

3.一题多解体现了运算的灵活性。

例如,教学“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方案与同学的相互比较、借鉴,在不断完善中使自己的方法逐步优化,同时促使学生感悟到:

实施运算,不仅要正确,而且要灵活、合理和简洁。

(四)经历推理过程,完善知识认知

反思传统教学,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往往被认为就是加强逻辑证明的训练,主要形式就是通过习题演练掌握更多地证明技巧。

显然,这样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教学“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可以通过几组典型例子的呈现,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观察、计算、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有特殊到一般的举例验证的过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来发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适用。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完善对加法运算定律的认知,提升数学素养。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3、“做一做”及第77~78页练习十八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口算:

7.2+6.3  3.5-2.6

8.7-4.5  1-0.6

9.9-1.5  12.3+5.4

4.9+1.2  18.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25-214+107-89

100-(81-26)+48

【新课讲授】

知识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顺序

出示例3情境图。

(1)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并板书。

已知《少儿绘画ABC》需7.45元,《太空漫步》5.8元,《海洋世界》4.69元。

要求一共要花多少钱?

提问:

该如何列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列式:

7.45+5.8+4.69

提问:

该怎么计算呢?

讨论交流:

学生根据小数计算法则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计算,先算7.45+

5.8,再算与4.69的和。

    

∴7.45+5.8+4.69=13.25+4.69=17.94(元)

答:

一共要花17.94元。

(2)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和《神奇的大自然》,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元?

提问:

你觉得应该如何解答呢?

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的解法解决问题。

分工合作,汇报交流。

(1)20-6.45-8.3=13.55-8.3=5.25(元)

答:

应找回5.25元。

(2)20-(6.45+8.3)=20-14.75=5.25(元)

答:

应找回5.25元。

学生自己完成解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点三名学生上台板演订正。

2.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2题。

先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然后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第3、4、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我们要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十八第6~8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观评课记录

不足

1.本节课作为一节计算课,应用题的比重稍大了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运算顺序,以应用题导入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

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题的重量显得有些重了。

2.学生的计算量不够。

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习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习量不够。

3.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精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

对于精彩的发言,老师给与了肯定,但是语言应更加丰富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改进措施:

1、加强学习,积累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合理;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要学会不断的总结、积累。

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备课和教学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不断提高

评测练习

=48.34-10 

=38.34 

判断48.34-13.95-3.95

×

改正:

48.34—13.95—3.95

=34.39—3.95

=30.44

1、我来检查

16.5—8.45+1.55

=6.5 

=16.5—10

×

改正:

16.5—8.45+1.55

=8.05+1.55

=9.6

我来检查

2、提高练习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初步形成数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能进行简单的小数的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