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722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台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闽台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闽台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闽台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闽台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闽台文化.docx

《闽台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闽台文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闽台文化.docx

闽台文化

第三章闽台宗教

第一节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一、宗教的定义

宗教"religion"意思是把个人与某种力量"绑在一起"的意思,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它还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了解宗教包括:

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

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二、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1、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2、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3、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4、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5、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6、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7、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8、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9、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10、两岸宗教活动频繁。

第二节闽台宗教交流

 

一、闽台宗教交流研究现状

1、台湾在宗教交流方面的活动、影响及人物

(1)台湾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陆委会协办两届“两岸宗教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对

(2)台湾研究两岸宗教交流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志明,他曾受台湾内政部委托,于1994年到1995年,以“两岸宗教交流”为课题进行研究,成果《两岸宗教交流之现况与展望》。

(3)有多篇论文各个角度涉及两岸宗教关系。

2、大陆对两岸宗教特别是闽台宗教交流的研究

(1)2001年4月24日——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召开“台湾宗教研究学术座谈会”,“对两岸宗教和宗教学术交流的意见与建议。

(2)2001年6月3日——4日,福建省台办等单位在福州西湖宾馆举行“中华文化与祖国统一”研讨会。

研讨内容包括

(一)两岸宗教文化源流;

(二)近十年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回顾;(三)关于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议。

二、台湾解严以来闽台宗教交往的模式

1、福建宗教界对台湾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1)参访考察

(2)大型活动

(3)法事交流

(4)学术交流

(5)神像出巡

2、台湾宗教界对福建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1)谒祖寻根

(2)参观交流

(3)庆典活动

(4)宗教活动

(5)院校交流

(6)学术交流

三、闽台宗教交往的特点

1、时间早,人数多,代表性广

2、交流形式多样

3、以朝拜进香为内容的宗教交流与学术研讨会

4、交流呈不平衡性

5、闽南语交流让台湾信徒亲上加亲

四、闽台宗教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

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4、促进了福建宗教界的公益事业

5、激发了台湾同胞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6、提升了宗教文化的品质,增强了宗教文化的传承

7、影响大,接触广,层次高

五、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第四章闽台民俗

第一节闽台岁时佳节

一、民俗概述

1、定义

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2、产生原因

民俗在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彼此作用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民风习俗首先起源于人们满足生存需要——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心理的活动,它最初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获取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文化模式。

3、民俗的意义

人们是在所处的由风俗习惯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在成长的过程中,风俗习惯对人们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深深地植入大脑深层的原始部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人的意识层面之下。

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最明显、又习以为常的风俗和习惯,以最深刻、极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喜、怒、哀、乐。

4、民俗的特点

(1)民俗是绝大多数人共同拥有的。

在社会生活中,它是由“大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等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演成嬗成为一种风俗。

”任何一种信仰崇拜仪式和行为方式要成为一种风俗,必须为一个地方的居民共同享有,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

共同的风俗才能使个人的行为被大众接受,并且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能够互相预知对方的行为,彼此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了对民俗行为的共识,人们才能礼尚往来,在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和彼此合作。

(2)民俗是通过模仿、暗示、交流、群体压力等社会互动的方式学习而得的。

(3)民俗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鼓动人们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

社会化是民俗的一个重要功能。

个人走向社会,个人适应社会一般是从入俗开始的。

民俗为每个人提供了完成社会化的最基本的行为模式。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对各种风俗习惯的不知不觉的感染与模仿的过程中获得了生活技能,接受了社会规范,沿着他们父辈或母辈的足迹,走完整个人生历程。

(4)民俗可以对它进行整合社会,具有维持社会一体化的功能。

从微观的层次上观察,民俗的一体化功能表现在加强了一定区域内人们的亲近之感与凝聚力。

在风俗习惯的作用之下,人们生活的村庄,社区就是他们的桑梓之地,在风光水秀之地,有着祖先的坟墓,当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各家各户吃着几乎是相同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干着彼此一致的活计,使用相同的方言,有着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

共同的东西还可以延续下去,因为人们有着共同的历史。

这种共同的传统和民俗使得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人们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并且铸成了社会一体化的基础。

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民俗越是鲜明强烈,越是富有个性,具有特点,它所产生的群体粘合作用和凝聚力就越大。

(5)民俗是有情感的,它使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怀有一定情感。

这种包含着爱与美、怀念与依恋的情丝就是乡土观念。

乡土观念是民俗一体化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流浪异国他乡,漂泊于异地天涯的人们来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恋、乡愁、乡思,它总是能够激起身处异地人们的淡淡的忧伤。

这种情感在安土重迁、社会交往与流动异常缓慢的传统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6)稳定性是民俗的一个显著特征,民俗本身是一种巨大的传统洪流,历经世代的传承,它已内化为人们性格、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沧海桑田,习俗难改。

丰富多采的民俗所体现出的民俗精神,正是某种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正是维持社会结构,支撑社会秩序所必须的文化规范。

所以,稳定性极强的民俗是社会系统消除震荡和干扰的重要力量。

民俗稳定的机制,在社会大变革的情况下,一般都被人们称为保守的力量。

反之,在常态社会,在非转折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民俗则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传送社会文化,保持历史传统。

二、闽台岁时佳节种类和特征

1、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是闽台人民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保留的古代遗风也最为浓郁。

活动形式:

(1)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

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

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

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

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

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2)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简称“祭灶”。

祭灶的习俗主要是拂尘、送灶。

拂尘就是祭灶这天要打扫房屋院落,洗涤用具,尤其是厨房,从灶台到锅碗瓢盆、桌椅门窗,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

卫生搞完后,黄昏时分,便开始送灶。

此时各家各户陈列供品,点烧香烛,燃放鞭炮,以送灶神上天。

所谓送灶神上天,是把灶台上方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同从街上买来的画有靴帽衣甲、刀、箭和马匹的“甲马”一起烧掉,意为备好行装坐骑,送灶君上天述职,希望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在福建,供灶神的祭品,除鸡、鸭、鱼肉等佳肴外,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饴糖或糖饼。

据说糖可以黏住灶神的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而是从口甜到心,好话连篇。

台湾祭灶习俗与福建基本相同,但没有献饴糖粘灶神口的习俗。

(3)除夕,即腊月三十日(小年为二十九日)夜,旧年至此而除,故称为“除夕”,又叫“除夜”、“大年夜”。

闽台方言称为“年兜”。

“年兜”即年底之意。

除夕这天,外出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回家团圆。

除夕之前,家家必须贴上春联、年画。

黄昏时分,家家贴上新灶神像,算是接回灶神。

接着,便是辞岁,即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

在住宅正厅祖先灵位前和厅口各摆设一套供品,然后点烛、焚香、烧金,燃放鞭炮,由家长带领家人,向祖先和天地众神三拜九叩,祈福消灾,预祝来年平安幸福。

入夜,人们在门外用柴草燃起火堆,大人、小孩在熊熊的火焰上方跳来跳去,谓之“跳火囤”,以攘除邪秽,驱逐恶鬼。

是夜,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闽台方言称为“围炉”。

年夜饭一般都极为丰盛,但不能全部吃完,要留待来年再吃。

除夕晚上,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过年零用买糖果,叫做“过好新年,口袋有钱”。

“压岁钱”古称“压祟钱”,有“镇压鬼祟”之意,以祝愿小孩吉祥安康。

除夕晚上,年轻人通宵不睡,叫“守岁”,以为可以健康长寿。

(4)开春,正月初一叫“开春”,也叫“开正”。

除夕夜零点开始,各家开启大门,点燃香烛,燃放鞭炮,表示新的一年开始,祈求和顺吉利。

此时,各家各户灯火通明,香烟缭绕,爆竹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开正之后,全家人穿戴一新“祀神祈年”,即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万事如意。

(5)初一,人们要早起早开门,以为能开门大吉,纳福迎祥。

这天人们不扫地,不洗衣,不吃稀饭;要“甜一甜”,即喝糖茶,或吃糖饼之类的甜食,希望新的一年日子过得更甜美;要吃线面,祈求健康长寿。

吃东西时,一般不能吃完,要留一点在碗里,以示年年有余。

(6)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

拜年活动一般由初一延续到初五。

初一祭祖之后,晚辈给长辈行跪拜礼,要说“拜年”,“长寿”之类的话。

长辈受礼后,要给“红包”,即压岁钱。

在家拜年后,一般同族的男子要到祠堂祖庙聚会,论资排辈,依次拜年,类似于现在的团拜。

初二,已婚妇女要回娘家做客,拜祭祖宗。

一般丈夫也要同行,故又称初二为“女婿日”。

初一至初五期间,街头巷尾亲友熟人相见,彼此都非常客气亲热,打躬作揖,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

拜年习俗现仍然十分盛行,但不再行跪拜礼,而代之以鞠躬或握手;时间也不限于初一到初五,年前拜年,谓之“拜早年”,初五以后拜年,谓之“拜晚年”。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在闽台两岸,人们把元宵节视为春节的最后一部分,民间节庆活动尤为隆重。

活动形式:

(1)“添丁”,闽台方言“灯”与“丁”读音相同。

灯能照亮前程,且又谐音“丁”,为男子之兆,为图个好彩头,故有送灯、添灯之俗。

(2)“出灯”。

台湾和闽南一带,凡有新嫁女的人家,应在元宵节前给女婿家送一红一白的莲花灯,挂在房中。

如果莲花灯被烛火烧了,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烧的是白灯,则兆示生男。

(3)“钻灯脚”,即青年男女在元宵节期间到街上灯棚下钻来钻去。

已婚未孕的妇女是为了祈子,而未婚的青年男女则是为了求婚配。

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平时无缘谋面,元宵赏灯,正是会面的好机会,故在灯下钻来钻去,借机察看对方的相貌,代替相亲,以求婚配。

(4)“元宵丸”。

元宵丸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带馅的,除煮食外,还可油炸蒸食。

吃元宵意在祝一家人和睦团圆、生活甜蜜,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

闽南人又称元宵丸为“定心丸”意味着吃了元宵丸,年就过完,可以安心去工作了。

3、清明节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祀祖。

扫墓的时间,闽台各地互有差异,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数日。

扫墓的程序,一般是先清理墓边杂草,并给墓头添土;接着在墓上“压纸”,并在墓前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全家拜祭;最后是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将供品弄成小块,撒在墓的四周。

祭扫完毕,全家在墓地聚餐,分食供品。

台湾同胞祖墓多在福建,清明时节回祖国大陆祭扫祖墓,现在两岸阻隔,每年仍有很多人回来扫墓,表现出深挚的故土情结和爱国情怀。

4、端午节

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节的主要节庆活动有划龙舟、包粽子、佩香袋、挂艾叶与菖蒲、饮雄黄酒、系“长命缕”等。

台湾、闽南一带龙舟竞渡最为盛行,竞赛形式如出一辙。

闽南一带每年都有规模很大的赛事,参赛者除本地之外,还有来自邻近县区的龙舟。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

闽台各地粽子品种多样,其中泉州的肉粽远近闻名,现已成为日常风味小吃。

5、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中秋的特点是“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所以又称“团圆节”。

赏月、吃月饼、拜“月里娘娘”,是闽台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闽南、台湾民众习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十分崇拜,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要到月光照到的地方,摆上桌几,时令果品,敬奉月娘妈。

这种敬月习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寄托。

活动形式:

(1)吃芋,是中秋节闽南、台湾人的传统食俗。

因为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吃芋,解决了缺粮问题,大败敌人,人们对芋头有着特殊感情,并且拟人化地把芋头分为芋母、芋子、芋孙,作为一种亲情的象征。

于是,家家户户购芋头,做芋饼、煮芋饭等拼成一果芋头全席。

闽台人近乎到了没有芋头不成节的地步。

(2)“戏状元饼”,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围绕吃月饼展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戏状元饼”最独特有趣,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历史悠久,。

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玩起“戏饼”游戏。

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63个月饼组成,分为6种,模仿古代科举制四级考试,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在闽南、台湾许多饼店均大量制作。

参加戏饼人数五六人为宜。

开始时,取6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轮流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点数就可得到不同级别的月饼。

如果有谁幸运得中“状元”,双手捧着诱人食欲、蕴含吉兆的“状元饼”,一帮好友相拥回家,其情景如同古时中状元荣归故里,亲朋好友往往高兴得放鞭炮庆贺。

第二节闽台婚俗习惯

一、婚嫁风俗的形式与过程

1、提亲

中国古代媒人有官媒、私媒两种,以私媒为多见。

在民间,子女到了适婚之龄,做父母的就得着手托媒人牵线搭桥,从中撮合,为他们提亲择偶。

说媒过程,通常先由男家请媒人到自认为中意的女家提亲,请算命先生或是内行的人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合算”,看是否相合,有无相冲相克。

2、相亲、定亲

如果生辰八字没有什么“相克相冲”的话,接着便是“相亲”。

相亲可由双方亲人代行,也可在媒人介绍的基础上,男女双方通过会面、走访互相审视人品,察看家庭情况,俗称“看新人”及“看厝”、“看人家”。

男女相亲如果一方不满意,事情就到此为止;如果双方大体满意,就举行“定亲”之礼,以缔结婚约,确定联姻,即所谓“订(定)婚”,又称“订盟”、“送定”、“小聘”、“过小礼”等。

定亲时,男方给女方送聘礼。

礼物一般有金戒指、丝绸、石榴花等,都各有寓意。

3、大娶、小娶和户内娶

这是三种不同的旧式婚礼。

“大娶”即“明媒正娶”,仿照中另传统的婚庆“六礼”程序举行。

“小娶”指“招婿”和“招夫”(寡妇再嫁,男住女家)两种。

“户内娶”也分两类:

一是以少许聘金抱人家的幼女回来养,成年后和自己的儿子成婚,称“媳妇仔”(大陆称“童养媳”);二是以少许聘金抱人家的男孩回来养,长大后和自己的女儿成亲,或由外面娶媳妇进门,称“螟岭子”或“养子”。

小娶和户内婚的仪式十分简单,如“媳妇仔”成婚,一般选在除夕夜举行,“围炉”后,长辈便嘱咐自己的儿子和“媳妇仔”双双进房,就算是完成婚礼,正式结成夫妻,此俗在台湾称为“推做堆”。

4、送聘

男方由媒人陪同,送婚书、聘金等到女家,女家则将坤书交给媒人,这才算正式订婚。

订婚后,女方请吃订婚宴。

5、送日子

从定聘到完婚一般要经过两三年时间。

到了准备完娶成婚的时候,男方就预先择定迎娶的吉日佳期(按阴历算),用红纸帖写好,备上礼品,由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日子”,亦称“送日”。

6、送嫁

“送日子”之后,嫁女之家,必须于佳期前夕备好妆奁,也称嫁妆,以供女子陪嫁带往男家。

女家在婚前置备酒席,宴请亲友,谓“出嫁酒”,也称“送嫁酒”、“嫁女酒”、“起嫁酒”、“出门酒”等等。

女方办“出嫁酒”,男方家长不能出席。

女方办完出嫁酒,男方即来迎娶新娘。

迎娶时辰由男方根据路程的远近,或据皇历上的宜忌规定以及婚宴开席的时间等情况而定。

新娘出嫁那天,新娘要洗发、梳妆,而且要修面。

新娘出嫁之前,有哭嫁的习俗。

出嫁那天,要向祖宗牌位拜别,又要与父母分别,自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免要啼哭一场。

7、迎亲

花轿到了男方家还有许多讲究,如“过米筛”,即新娘下轿后,由一妇人一手牵新娘,一手举米筛罩在新娘头顶上方,现多改用雨伞,以示新郎压服新娘,以免日后“俱内”做过这许多功课之后,才是拜天地高堂。

8、婚礼

男方迎进新娘后,便举行隆重的婚礼。

其中最隆重的仪式是“拜堂”。

“拜堂”是先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最后是夫妻对拜。

拜堂时,司仪要念些吉利的诗句,说些吉利的话语。

拜堂之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先双双并坐床沿,俗称“坐床”、“坐富贵”;然后新郎揭去遮盖于新娘头部的红巾,曰“揭盖头”、“掀巾”;最后是新郎新娘行“合卺”之礼,即共饮“合欢酒”、“交杯酒”,以表示亲热。

婚礼之后,还有一项热闹的节目叫“闹洞房”。

9、归宁

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归宁”。

当日,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

10、茶礼

是闽台的婚俗,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

“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闽台民间时兴茶礼,是因为在闽南、台湾,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

闽台的“茶礼”婚俗是宝贵的民俗文化。

第五章闽台民间信仰与禁忌

第一节闽台民间信仰

一、民间信仰概述

1、民间信仰的定义

民间信仰,它是一种既直接继承了原始宗教的许多特征,又深受人为宗教影响的民间普通信仰,民俗色彩特别浓厚。

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源于原始宗教.保留有许多原始痕迹.如动物、植物崇拜等,同时又打上阶级社会的烙印,如神有等级等等,还受到了佛、道、儒的影响。

尽管如此,民间信仰有许多方面毕竟不同于人为宗教,其无固定信仰对象、无统一教主、无严格的教理教义、无完整的经典、无清规戒律、无固定仪礼模式、无系统组织、无固定神职人员,无植很于传统文化和民俗之中,具有活动空间大影响范围广,信仰者从功利出发,是多神祟拜的现象。

2、闽台民间信仰历史渊源

福建民间信仰起源于秦汉以前的原始宗教和巫术,包括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

三国至唐中期,北方的民间信仰开始传入并有了初步发展古老的闽越族信仰随着闽越人躲进深山而保留了下来,对蛇、龟等动物的自然崇拜如今还残存在福建民间;唐末至宋元事情,北方传入的民间信仰逐步与福建的人文、地理相适应,发生了变异逐渐本土化。

至今仍在福建流传的众多地方神都是在这个时期塑造出来的。

明清至民国,佛教和道教在福建逐渐衰弱,民间信仰的兴盛,并且开始对外传播。

民间信仰逐渐和儒家的传统思想结合,完善发展了福建民间家族制度。

台湾民间信仰是由福建移民的迁移而传进台湾。

福建移民不仅奉迁去地方的神灵,同时也带入一些全国性的神明,如:

观音、玉皇大帝、城隍、土地等。

台湾岛内神祇繁多,庙宫林立,号称“神明三百,庙宇逾万”。

3、闽台民间信仰特点及原因

特点-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来源复杂,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如妈祖、临水娘娘和王爷,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如关帝、开漳圣王和保生大帝,有的是从北方流传来的如城隍、土地。

原因-闽台之所有这样多的民间神祇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福建和台湾气候炎热、自古便是瘴疠之地,疾病瘟疫繁多,山崩海啸,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各种神灵的保佑。

(2)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山海阻隔,交通闭塞,往往一山一水之隔,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形成较为封闭的宗族制社会,极易产生各自宗族的神祇。

(3)闽台都属于移民社会,一方面从各自祖居地带来了各自的神祇另外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原有的信仰,还有各地的神祇之间的互相融合。

由此民间信仰不仅有本地的神祇,也有从中原来的,还受到古老闽越族原始宗教的影响。

二、闽台共同信仰的主要神祇与神迹

1、妈祖

(1)成神-妈祖原名林黙,又称林默娘,莆田县湄洲人,传说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逝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海上保护神。

传她从出生到满月都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娘”。

林默娘秉性聪颖,善观天象,救人济世,降妖除怪,治病救人,拯救海难。

升天后有随从,千里眼、顺风耳,能解救于里之外,因此被渔民视为海航保护神。

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下诏,特赐宁海圣墩庙号为“顺济”以后,妈祖的封号由两宋间封为「夫人」进爵为「妃」,元时的「天妃」到康熙时封为「天后」至嘉庆年间已经累积到二十八字。

(2)神职-是救济海上遇难之生民。

(3)供奉-妈祖作为民间的海上女神,历史上又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推波助澜,妈祖信仰不仅在东南沿海广为流传,而且被带往世界各地。

被据不完全统计,妈祖庙遍及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多达一千七百多座。

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被视为祖庙,泉州天后宫,漳州天后宫和武夷山天上宫都十分有名。

台湾妈祖庙之多居全国之冠,岛内有庙八百多座,信众约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一。

台湾大多数是由祖国大陆妈祖庙分灵而来。

从湄洲祖庙分香火而来台湾的妈祖称为“湄洲妈”,信徒最多;从泉州分来的称“温陵妈”;从同安分来的称“银同妈”。

每年妈祖的诞辰和忌辰,各地信徒都要到妈祖庙祭祀,有些还愿的信徒不远千里感到湄洲祖庙进香以示虔诚。

每年农历三月妈祖诞辰前,大甲妈祖进行绕境进香活动,数万信众徒步八天七夜,来回三百公里,所到之处,万众欢迎,有“三月疯妈祖”之说。

最隆重的活动妈祖祭奠活动是信徒每年一次的回福建湄州岛的“割香”活动。

届时,全台湾的妈祖信徒云集北港,推选出上千人的“进香团”,奉妈祖“金身”,乘船横渡台湾海峡到湄州“进香”,盛况空前。

1997年4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祖庙妈祖神像巡游台湾18个市、县,驻跸35个宫庙,受到台湾1000多万人的朝拜,更是盛况空前。

2、临水夫人

(1)成神-临水夫人本名陈靖姑,唐代福州下渡人。

传说生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正月十五日,卒于唐贞元六年(790年)七月二十八日,陈靖姑自幼聪颖明慧,贤淑端庄,十三岁学习受闾山道法,三年学成,十八岁嫁刘杞为妻。

二十四岁福建大旱,陈靖姑为民祈雨,虽然求得大雨但是遭到白蛇精和长坑鬼的暗算,最后精疲力竭而死,死时立誓:

“吾死必为神,后不救人产难”。

福州一带多称为临水奶、房里奶、助国夫人、天仙圣母等。

临水夫人崇拜从唐代后期开始,宋代得到政府承认。

(2)神职-是“扶胎救产,保赤佑童”。

(3)供奉-临水夫人祖庙位于福建古田县。

配殿中奉有三十六婆姐的塑像,传为临水夫人斩白蛇后闽王所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