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94133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0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docx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地位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历史渊源在今天,提起广州,人们会很容易、很自然与现代、时髦、繁华、富裕、美丽联系起来。

其实,广州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王朝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开始、广州已有2219年的建城历史。

而世界历史名城中,除古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均比广州年轻。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奏始皇统一岭南后建立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禹,位于今天广州仓边路、越华路、中山路、北京路一带的老城区内。

钱正朝任命任第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有人考证后认为“任嚣城”就在今越秀区仓边路一带。

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建赵佗城。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领大军,出师岭南,废除南地国,再置南海郡,郡治仍设在番禺(即今广州)。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在交州东部分设广州。

广州之名由此开始.至今已有1770多年的历史。

4.五羊传说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广州有几个美丽的别名,我现在就考一下你们,看能不能说全。

对,大家说得都对,广州又称花城、羊城、穗城。

花城,前面已向大家简单介绍过了,不过大家知道和记住花城,更多的是通过已故中国四大散文家之一货牧的那篇著名散文《花城》,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被收进中学语文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而记住广州是十一座以花而得名的城市。

那么,广州为什么又称“羊城”、“穗城”呢?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楚庭因连年灾害,田地荒芜.农业失收,百姓饥荒。

有一天.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红橙黄绿紫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仙羊,仙羊各口衔一棵一茎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这座城市。

仙人把稻子赠予百姓、把五只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

从此,广州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也开始有了“羊城”。

“五羊城”、“穗城”之称。

后来广州的百姓还在惠福西路修建“五仙观”来纪念这五位造福广州的仙人。

你们若不信,可到五仙观的东侧看看,至今那里还有一块巨大的红砂岩脚印状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迹”。

你们还不信,可再到越秀山麓.那里存立有一座“古之楚庭”的名牌坊,它告诉人们,广州最古老的名字叫“楚庭”。

喜欢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人可能会想:

在这个神话传说中,仙人们为什么骑的是羊而不是别的什么动物?

为什么五位仙人衣是五色,羊亦五色?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神秘?

不错,在这个神话传说背后,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也就是说,仙人骑着羊而来,仙人五数、衣五色、羊亦五色都不是偶然的。

先说为什么是羊,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基本事实,畜牧学家已经证明,广东的羊来自北方,这就说明五羊神话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中原人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就开始南迁,并给岭南人带来了北方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证明了广州很早就是一个移民城市。

也许有人还会问,移居羊城的先民,也可以把狗。

猪什么的带来呀,为什么单单是把羊带来呢?

这可能是由于路途遥远。

猪的行动缓慢、成批驱赶不便,再加上在古代传说中,猪的形象不好。

而狗,在古代是许多民族的图腾和始祖神,很少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家畜来饲养。

相对于狗和猪来说,羊的繁殖力强,适应力强,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至今广东仍有“种姜养羊,本少利长”和“羊不离胎”之说。

加上它行动快速,便于驱赶。

可见,五羊神话中的仙人骑羊,除象征其从北方而来之外,还有心理、道德和经济上的考虑。

羊成为当日南迁的先民携带的理想家畜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在今天.五羊巳成为广州的城徽标志。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羊城”这一别称,已渗透到广州生活的各方面:

书有《羊城古钞》,刊有《羊城古今》,报有《羊城晚报》,是有“羊城八景”;乃至许多楼字商标、公司社团、名胜古迹均以“羊城”命名;“五仙观”如今尚存,“仙人拇迹”依然可见;仙湖街、仙邻巷、五仙门等都还粘有一点“仙”气——“五羊仙”的神话,可谓影响深远。

(一)三民主义研究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备受学界关注。

对三民主义的研究,既有整体的宏观研究,也有细化、微观的分析,多集中于:

三民主义思想的渊源、三民主义思想的演进、反满思想和实践的得失、反帝思想的演进与评价,革命程序论、地方自治、权能区分和五权宪法、自由平等观的评析,民生主义的性质、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之间的关系、节制资本思想等。

   1.三民主义总论

   “三民主义”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包涵三个方面的思想,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宏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

三民主义的体系与中心思想、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新旧三民主义的演进及其评价。

   

(1)三民主义的体系与中心思想。

   在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国民党理论界即对此有相当多的讨论。

民国16年(1927),胡汉民发表《三民主义的连环性》,指出三民主义有着连环的内在联系,没有哪一个主义可以作为中心思想;后来,周佛海等发挥戴季陶的以民生主义为三民主义本体的观点,使多元的连环性认识进而成为一元论;陈立夫则从“唯生论”出发,将民生史观视为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50年代以后,这一问题继续受到大陆学者的关注。

大多数论者认为,三民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根据列宁关于“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的论断,认为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整个三民主义都包含反对专制主义的内容,并浸透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民权主义是反对专制制度的,民生主义也含有摧毁封建专制统治基础的性质,民族主义也不是单纯的“反满”,它以推翻清王朝为奋斗目标,实际上包含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

因此,只有民权主义比较能概括三民主义,也只有民权主义才是三民主义的中心。

   少部分持民族主义才是三民主义核心的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党人确立革命思想的基础,是三民主义纲领产生的基础;三民主义发展到后来,其主流仍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团结;以民权主义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或基础,只是从逻辑上考虑,并不尽符合历史事实。

   

(2)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孙中山曾对三民主义思想来源有所论述: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研究者多循此说,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现代文化以及孙中山自身“创获”三方面,探讨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关于中西文化何者为三民主义思想主要来源的问题,国民党理论界认为,三民主义思想完全渊源于中国古代的“道统”和“正统”。

孙中山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对这种“道统”和“正统”的全面继承和发扬光大。

   建国后,这种观点遭到大陆学者普遍质疑:

孙中山与孔子这位中国古代“道统”代言人之间,不论世界观,还是方法论,都根本不相同;儒学经典中找不出自由、平等、民主等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概念,四书五经也无蕴涵民主革命观念。

因此,孙中山本质上不是儒学的传人,更不是历史文化“正统”和“道统”的继承者,并认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才是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

   关于三个“主义”各自吸收西方思想的哪些内容,论者一般认为:

民族主义方面,是以资产阶级民族构成学说为思想基础,突破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和笼统排满倾向,并把民族革命和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

民权主义方面,是以西方的民权学说为思想基石,提倡民权平等;倡行政治革命,创建民主共和政体;在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科举制度,创立五权宪法。

民生主义方面,以西方经济学说为核心,既有主观社会主义之空想,又含有民主主义的积极内核。

   有论者从动态上分析孙中山向西方学习、熔铸三民主义的过程,指出孙中山首先在理论上接受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将其内涵摄入自己的思想,并形成理论基础;其次把美国视作创建共和国的楷模;再次是从“效法美国”转向“以俄为师”,从倾心欧美民主制度到赞赏苏联“人民独裁”,完成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跃。

   关于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论者指出:

民族主义方面,美国人民革命独立精神给孙中山极大的斗争勇气,增强了民族意识;谴责美帝国主义压迫弱小民族的行径,增强反帝意识;美利坚民族的成长,给了五族共和的启示;美利坚民族同化外来移民给了大汉族主义的暗示;国际力量支持美国独立又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甚至抱有幻想。

民权主义方面,早期的民主共和方案实际上直接取模于美式共和制;从美国三权分立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创造五权宪法;在否定美国联邦制的同时,完善地方自治思想。

民生主义方面,富强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发展实业,发展科技;节制资本,防止美式贫富悬殊;吸收亨利·乔治“单税论”,主张平均地权。

   还有学者探讨苏俄和共产国际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方面共产国际通过它的决议对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产生重大影响,既大体上保留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又加以扬弃和提高,增强宣言的革命性;一方面,由于共产国际不熟悉中国国情,对中国革命也提出过不合时宜的乃至“左”倾的错误主张。

   有论者根据《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目录》线索,尝试通过量化的途径,说明西方文化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论者在强调西方文化是三民主义思想来源的主流的同时,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认为孙中山对中国古代思想、古代文化的吸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和重民思想;二是吸收中国儒家学说中“大同思想”的因素;三是继承、改造和利用传统儒学所确立的某些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

有学者具体分析了儒家民本主义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首先,儒家“重民”、“保民”思想,对孙中山救国救民思想的萌芽和革命民众观有一定影响;其次,儒家民本主义的“尊民”思想,对孙中山民权观有一定影响;第三,民本主义对孙中山民生观有一定影响,如儒家文化中泛指人民生活的“民生”概念,被孙中山承袭并赋以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含义而成为“民生主义”政纲,儒家的大同、均产思想也成为民生主义的内涵之一。

   孙中山所说的“创获”,主要是指五权宪法的提出,学术界对此没有异议。

   还有学者指出,孙中山在融会中西文化、创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对待中西文化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基本简介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向清政府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争,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1838年,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尽数销毁。

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

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3]

战争背景

战前清朝

​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而它在亚洲下一个主要的侵略目标就是中国。

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满清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曾经的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

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现代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在全国成为普遍现象。

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

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

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对外关系上,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

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列强扩张

正当满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在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工业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

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

 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中国。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领土。

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

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封建儒家奴化教育下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

战争起因

贸易顺差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

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

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

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

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鸦片走私

鸦片的主要种植地——印度,英国从其殖民地印度装运鸦片来华。

由于吸食鸦片会上瘾,中国清朝亦开始严格控制其入口,但吸食者市场仍然存在。

清廷于雍正年间已明令禁烟而此时英国本土鸦片的使用仍然合法(英国本土的鸦片禁止要到1912年的鸦片公约之后实行)。

但清廷官吏也从鸦片贸易中获利甚巨,故默许在广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中国舢舨进行鸦片走私,使禁令如同虚设。

鸦片贸易相关环节关系人利润甚丰,因此鸦片走私日益扩大,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间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

令英国出超,并反使中国入超。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六百万两,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出现通货膨胀,令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鸦片贸易严重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更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流毒甚广,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众,为害中国国人身心健康,军队也吸食鸦片,身体变得虚弱,失去作战能力。

虎门销烟

吸食鸦片的中国人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

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

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虎门销烟派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

英国人把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促成战争的爆发。

1839年3月,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

林则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识界的士人与他同一阵线,召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学子入贡院“考试”。

这次名为考试,实为问卷调查,试题四道:

“1.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2.零售商;3.过去禁烟弊端;4.禁绝之法。

自此林则徐掌握了所有烟商、贪官污吏之名单。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

在现场观看的广州城乡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战争过程

战前情况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海上战斗场景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

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

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

此事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虽然依据中国法律英国人无权在中国领土上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响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

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英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reprisal),而非战争。

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英国出兵的深层原因据罗兹·墨菲的分析,则是为了拥有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从而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

并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够承认英国是平等国家。

而中国因传统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贡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态度,使英国无法容忍遭受轻视或忽视和遭受排挤,中国的态度在当时已经进入近代世界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

英国将中国的拒绝看作是落后的表现,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种必要时诉诸武力把中国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认为这对双方都会带来利益。

正是双方的自大,导致了正面冲突的爆发。

英军首次北犯

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

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今属福建)等处的海口,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虎门外大角、沙角炮台。

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

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

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

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

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

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

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

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

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

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民众抗击英国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清军作战,并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

侵略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当地人民的抗击。

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自动组织起来,袭击英军,迫使侵略军退守鼓浪屿。

英军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英军。

侵略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英国舰队前进。

虎门广州之战

虎门广州之战(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与义穿鼻之战[21]律在广东开始谈判。

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

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

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奔赴广东。

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

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

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

5月22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

清军溃退。

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

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

期间广州民间反英气氛炽热,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民众自发武装起来进行抗英斗争。

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

英军再次北犯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8~1842.8)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Pottinger)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

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

(即第三次厦门之战)旋北进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军以疾疫流行,放弃定海),10日陷镇海(今属宁波),13日占宁波。

时英军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等待援军。

厦门、浙东兵败后,道光帝又派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并陆续调集兵勇以备反击。

1842年3月,奕经以兵力已足,决定水陆同时反击,企图一举收复宁波、镇海、定海。

3月10日夜,清军对宁波、镇海分别发起反击,接战均不利,纷纷撤回原驻地。

进攻定海因风潮不顺而延期。

3月15日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