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905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docx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

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剖析——邓新立 

邓新立,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检验科副主任医师,1994年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2002年毕业于军医进修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血栓实验室诊断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检验科副主任,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室主任评审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委员会委员。

国际标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以下简称标准)于2003年颁布,该标准规定了医学实验室为证明其按质量体系运行、具有技术能力并能提供正确的技术结果所必须满足的要求。

该标准适用于医学实验室服务领域内现有的所有学科。

迄今为止,我国已有60余个实验室通过了ISO15189认可。

第2版2007年发布,我国已经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GB/T22576-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它将对我国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ISO15189不仅是医学实验室认可的标准,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值得检验医学同行学习和借鉴;另外,还有更多的实验室正在准备认可。

鉴于此,笔者对在实验室准备认可过程中和参加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标准条款的次序作一概述,不当之处,请相关专家和同行指正。

 一、管理方面的问题剖析

1.标准要求医学实验室或其所在组织应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在我国大多数实验室本身不是独立法人单位,而是某个母体组织(大多数为医院,部分为研究所、院校等)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须提供母体组织的营业执照等法律性文件的复印件,以及母体组织的法定代表人对医学实验室负责人的授权证明。

2.医学实验室应保密的内容

具体地说,大致可包括(但不局限)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临床资料和非临床资料;实验室的所有记录;实验室检验、质控、校准的数据;实验室的电子数据及其传输过程;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保密的信息;临床部门、供应商和认可第三方要求保密的信息;等等。

3.岗位的描述

常见要注意的问题有三个:

有些实验室仅在文件中对少数重要岗位进行了描述,但未对标本采集、标本接收、标本处理一些常见岗位进行描述;岗位漏人,即实验室设立了该岗位,却没有相应的人员设置;另外,一个人可同时负责多个岗位。

4.质量手册

标准对质量手册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比较分散,实验室容易遗漏。

必须包括的内容有:

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的描述;组织的质量方针、目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构架的描述;应包括和注明含技术程序;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对质量手册管理的规定;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的职责、权限的规定。

5.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或限定的范围内,实验室所规定的与质量有关的预期应达到的具体要求、标准或结果。

由于有些实验室对质量目标的含义理解不够准确,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质量目标过高,实验室预期不能达到。

有些实验室为了突现本身的资源和能力,定出了高于大多数实验室的而无法完全达到的质量目标;有的实验室认为质量目标是一种追求,可以不到达,从而定出了不切实际的质量目标。

②质量目标应是与质量有关的目标,有些实验室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无关,例如,有实验室提出“一年内经济效益提高30%”作为质量目标;

③质量目标应是紧紧围绕质量方针来展开的,但有些实验室的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的关系只能说是牵强附会,根本谈不上紧密;

④质量目标不量化,不具有可测量性。

有些实验室的质量目标中多是一些空洞的口号,根本无法考评,因而无法验证质量目标是否达到;

⑤内部审核时,不对质量目标进行考核。

有些实验室进行了多次内审,但从未对质量目标进行考核。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它失去了建立质量体系的意义。

6.文件控制

文件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源于不能完整理解文件的定义。

认可标准在“注”中指出“文件是指所有信息或指令”,并列举了文件的多种形式。

所以,与质量管理有关的所有形式的文件都要求得到控制。

常见的未能得到控制的文件包括张贴在实验室的展示性文件、卡片式文件、以电子媒介保存的文件、海报、图片等。

实验室应对这些文件的批准、唯一识别、发布、使用、保存等进行控制。

7.所有文件均应有副本,副本也应象原件一样得到控制

这也是部分实验室容易忽视的问题。

8.文件评审

实验室都会对文件进行评审,但往往不形成记录,导致认可评审时无据可查。

实验室运行质量体系前,对质量体系的全部文件依据标准进行一次系统的评审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标准还要求实验室定期进行文件评审。

9.合同的评审

如何进行合同评审似乎是困扰准备认可的实验室的一个难题。

这主要是因为标准中“合同”的含义比较抽象。

标准中“合同”不仅指我们在日常生活具有法律效力并正式签定的约定,还包括与临床部门和患者已成惯例和符合双方意向的其他形式的约定。

至于后者,例如,临床部门要求实验室开展“白血病免疫分型”这一检验项目,而实验室也答应开展这一检验项目,那么这也形成了广义上的合同;实验室常规开展“血红蛋白测定”这一检验项目,临床部门经常申请这一检验项目,那么这也形成广义上的合同,等等。

前述那种广义的合同的评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比如,实验室就检验的整个过程及相关的资源同临床部门进行了协商、交流、讨论,实际上就达到了合同评审的目的。

10.委托实验室

据笔者所知,已通过认可的实验室似乎均否认自己使用委托实验室。

但笔者认为,不使用委托实验室时也应对之进行文件规定,因为它毕竟是认可标准中的一大要素,再者,一旦实验室要使用委托实验室也有据可依。

11.外部服务和供应的控制

以试剂为例,笔者认为其控制过程大致如下:

对供应商的调查和选择、选定供应商将之列入供应商清单、采购试剂并验货入库、使用者从试剂库中领取试剂、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形成新的供应商清单。

对上述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即可建立对试剂供应的管理体系。

其他的外部服务和供应的控制可依此类推。

当然,上述每一过程均应形成记录:

所用供应商的调查材料、供应商清单、入库记录、验货记录、物品拒收记录、出库记录、定期对供应商的评价记录。

实验室必须建立供应商清单,其内容至少应包括所购物品名称、对应的供应商名称、物品规格、物品单位、单价等,当然还应包括此清单建立的日期以及批准者的签字。

一般而言,实验室应从供应商清单中选择供应商购买试剂,从此外的供应商购买试剂即为不符合项。

12.试剂的验货记录

试剂的验货时机不仅在入库时,可在使用过程中,也可在使用后。

接收试剂时可验收其外包装、生产日期、有效日期等,使用后可通过内部质量控制来验证其质量。

13.投诉

实验室应对投诉的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并保存记录。

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投诉者的信息(如姓名、年龄等)、投诉的对象及内容、接受投诉者、接受投诉的时间及地点和方式、对投诉的调查、对投诉的原因分析、制定的处理措施(须征求投诉者意见,相关内容需经投诉者认可)、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验证。

投诉形成不符合时,应填写不符合项报告。

这一点,实验室容易遗漏。

14.不符合项的识别与控制

实验室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完整的不符合项报告至少应包括:

不符合项事实描述、不符合项结论、原因调查、影响范围分析、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验证,对于建立质量体系初期的实验室,“纠正措施的验证”容易遗漏。

②如果检验过程出现不符合项,而对应的检验结果已经发布,此时应评估不符合项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般采用的评估方法是对比同一标本在纠正不符合项前后的检测结果的差异。

③不符合项报告应输入内部审核。

有些实验室认为,不符合项已得到纠正,就不必输入到内部审核,这是错误的。

15.持续改进

有些实验室对如何执行这一条款、评审专家如何核查此项条款心存疑虑。

事实上,实验室持续改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文件评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检验程序评审以及标准中提到的质量指示系统(可包括实验室面向患者和临床部门的实验室服务质量问卷调查、内部质量控制、参加的外部质量评价、参加的实验室间的比对等)。

实验室完成了上述工作并形成了记录,就符合了标准的要求。

16.内部审核

所谓内部审核,是指质量管理部门对自己所管理的质量体系的审核,是自身审核,是质量管理方面的审核,与质量管理无关的不在审核范围之内。

内部审核可以聘请外单位专家进行指导。

内部审核的核查表可借鉴、参考CNAS制定的核查表。

建立质量体系后的第一次内部审核,一般而言,应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中管理及技术的所有要素进行的全面审核。

其要求可高于或等同于ISO15189标准,但不能低于ISO15189标准。

内部审核中形成的不符合项报告、内部审核总结报告均应保存。

内部审核的总结报告应紧密结合审核过程来写,是所进行审核过程的总结。

内部审核的成员应经过培训。

17.管理评审

对于标准中列出的管理评审应考虑的内容,均应形成单独的报告,如《外部供应总结报告》、《外部质量评价总结报告》、《内部审核报告》等等。

管理评审的一般程序是:

制定评审计划、各个负责人提交相应的总结报告、最高管理者或其代表主持召开管理评审会议、会议后形成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下发到各职能部门、制定措施的执行和验证。

 二、技术方面的问题剖析

1.人员

标准中要求实验室管理层应确定所有人员资格,这实际上是要求实验室确定每个岗位的资质要求并形成文件,同时要求所有人员要符合对应岗位的资质要求。

有些实验室仅进行了岗位描述,但缺乏其资质要求的描述。

标准中要求实验室建立全部人员的档案。

这就要求不可遗漏任何成员。

同时成员档案中不可缺标准中要求的任何内容,特别是“工作描述”和“能力评估”。

实验室在建立质量体系时,容易遗漏的两项全员培训记录:

质量保证以及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门培训、实验室安全培训。

所有成员都必须进行这两项培训。

其次,大多数实验室至少进行两次这样的培训,因为仅培训一次,会遗漏值班人员。

培训记录应完善:

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培训者、被培训者的签到、培训后的考核及验证、对培训不合格采取的措施,其中培训内容应尽量提供原始记录,如培训者使用的教材等。

实验室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监督,其方法可采用过程描述的方法,也可采用职责描述的方法。

实验室应定期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能力评审,并形成书面记录载入个人档案。

关键岗位负责人应规定有备用的代理人,科主任的职能代理人最好在文件中加以规定。

2.设施和环境条件

实验室应对保存试剂、标本等的冰箱的温度进行不间断记录,特别是节假日的记录,实验室应予以保障。

由于大多数检测仪器的正常运行有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实验室应对工作环境的温度及湿度进行监测。

但是,标准规定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不仅要监测,还要有控制手段,特别是有些环境湿度较大的地区或季节。

实验室应对具有生物危险的物品或其存放区域进行标记。

实验室应对洁净区、污染区等进行区域划分及标记。

3.实验室设备

标准要求实验室应对设备(在安装时及常规使用中)进行性能验证,验证其是否符合相关检验的要求。

仪器的性能验证实际上是对其性能参数的验证,例如线性范围等,主要依据制造商提供的参数。

有些实验室认为已正常使用多年的仪器无需性能验证,还有些实验室认为经过校准的仪器无需性能验证,都是不正确的,仪器应定期进行性能验证。

主要的检测仪器应定期校准。

有些实验室,甚至仪器相关的技术支持人员声称某仪器无法进行校准,这是不正确的,任何定量检测用的仪器均有其校准程序、校准方法。

实验室在不知道校准方法的情况下,可咨询制造商,也可由制造商完成,但校准结果必需该仪器管理者签字认可。

仪器维修时,如对检测结果有直接影响,必须进行校准和验证,合格后方可使用。

有些实验室认为仪器维修完毕后就可正常使用,这是错误的。

应制定设备安全使用的文件,并将此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