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虫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289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生病虫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花生病虫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花生病虫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花生病虫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花生病虫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生病虫害.docx

《花生病虫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生病虫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生病虫害.docx

花生病虫害

建议增加:

1、花生茎腐病

2、花生叶斑病细分为网斑病、黑斑病、焦斑病等。

还有疮痂病近年流行。

3、花生烂果

4、虫害增加金针虫、地老虎等。

5、苗前和苗后除草剂品种、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查找过程中再根据情况增加一些内容。

花生常见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花生是黑山县种植面积比较大的经济作物,因连年重迎茬种植,花生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叶斑病、茎腐病、果腐病、病毒病,虫害主要有蛴螬、蚜虫、棉铃虫等害虫,为保证花生生产的顺利进行,做好花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花生病害

一、花生根腐病

1.症状:

俗称“鼠尾”,烂根。

各生育期均可发病。

但春播花生主要发生在7月上旬之前。

出苗前受害,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不出苗;幼苗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成株受害,主根根茎上出现凹陷长条形褐色病斑,根部腐烂易剥落,没侧根或很少,形似鼠尾,地上植株矮小,叶片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

2.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粪肥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借雨水、农事操作传播,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病株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3.防治方法

(1)做好种子处理。

用于播种的种子要贮藏好。

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

多菌灵可湿粉剂800倍液浸种,并且密封24小时再播种。

(2)及时施药预防控制。

一旦发现田间病株,随即采用喷雾的办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以免感染周围的健康植株。

用40%三唑酮和多菌灵可湿粉1000倍液。

与植物生长营养液混合配制,隔7-15天喷洒1次,连喷2次,交替施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花生根腐病。

二、花生叶斑病1.症状  花生叶斑病以黑斑病和褐斑病为主,两种病害均以危害叶片为主。

花生发病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症状,后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早期均产生褐色的小点,逐渐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褐斑病病斑较大,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而黑斑病病斑较小,颜色较褐斑病浅,边缘整齐,没有明显的晕圈。

天气潮湿或长期阴雨,病斑可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焦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如果发生在叶柄、茎干或果针上,轻则产生椭圆形黑褐色或褐色病斑,重则整个茎干或果针变黑枯死,使花生产量大幅度下降。

2.发生规律:

这两种病菌都以子座或菌丝在病残体的茎叶上越冬,次年春季遇适宜的条件,越冬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花生植株上,萌发芽管,直接侵入叶片表皮或从气孔侵入,以后病菌不断生长发育,形成子座,重新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发展蔓延。

花生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

两种病害的发病高峰期均在花生收获前20-30天。

3.防治方法:

(1)种子灭菌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喷施用药发病初期喷洒:

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药时宜加人0.2%洗衣粉做展着剂,间隔15-20天一次,连防2-3次。

三、花生根结线虫病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

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

花生根结线虫病是花生的重要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达70~80%,甚至无收。

 1.症状:

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凡是花生能入土的部分(根、荚果等)都能受线虫为害,播种半个月后,花生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侵入主根尖端,使根尖膨大变成纺缍形或不规则的虫瘿,表面粗糙,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经过多次再侵染,形成“须根团”并有腥臭味。

花生受害后,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机能受阻,且根瘤减少,茎叶变黄,开花推迟,结荚很少,到7~8月雨季来临时,病株由黄变绿,但仍较健株矮小,病株结果少而秕,此外在根颈、果柄和果壳上有时也能形成根结。

虫瘿是识别此病的重要依据。

2.发病条件:

1.土温:

土温11~12℃时卵开始孵化,15℃时幼虫破壳孵出。

幼虫发育适温25~28℃。

2.土壤湿度:

一般干旱年份病重,多雨年份病轻。

幼虫侵入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70%。

线虫可因土壤湿度变化而上下移动。

3.土质通气良好质地疏松的沙壤土或沙土病重,尤其肥力低的山岗薄发病重。

低洼、返碱和粘性土壤发病轻或不发病。

4.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病轻。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抗病力。

轮作倒茬,与不感病的禾本科作物玉米、谷子、小麦及薯类实行轮作,可大量减少土壤内虫口密度,深刨病根,进行晒根;收获时,将带有虫瘿的植株根部集中杀死虫瘿,减少扩散传播。

(2)加强检疫。

不从病区调种,必要调种时,可在原产地剥壳后再调种。

(3)药剂防治。

每亩用80%二溴氯丙烷乳剂3千克,60%的二溴乙烷乳剂4-5千克处理土壤。

方法是春耕时顺犁沟均匀施入,并立即覆土,以免挥发,降低药效;或用3%呋喃丹颗粒剂与播种同时穴施每亩3千克左右;或用10%益舒宝颗粒剂和3%米乐尔颗粒每亩5千克左右,开沟条施;或用10%防线一号乳油每亩3千克左右加细土25千克制成毒土施入穴内,覆土后播种。

播种要分层播种,防止药害。

四、花生黄曲霉病

  1.症状:

栽培措施不当,为黄曲霉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发病症状在收获后的花生仁上可以明显而直观地表现出来。

刚开始蔓延时,果仁呈褐色或黄褐色,有隆起的斑块儿。

在贮藏期,感染病菌的花生仁渐变为黄绿色,上面有大量的分生孢子病菌。

如果混杂在花生食品中,就成为直接的致癌菌。

受病菌感染果仁如果作为种子播下后,容易造成烂种和缺苗的现象。

  2.发病规律:

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许多类型土壤以及农作物残体中,黄曲霉菌的感染开始发生在田间,特别是在花生生长后期,如果遭遇干旱的天气,当土壤干旱导致花生荚果含水量降到30%时,代谢活动减弱,很容易受黄曲霉菌的感染。

收获前,黄曲霉菌感染源来自土壤,土壤中的黄曲霉菌可以直接侵染花生的荚果。

收获后,不及时晾晒,以及贮藏不当可以加重黄曲霉菌的感染和毒素污染,引起荚果的霉变,加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如果荚果破损,黄曲霉菌易从伤口处侵染,在贮藏过程中迅速繁殖。

如果花生收获过迟,感染黄曲霉病的机率增大。

3.防治方法:

(1)改善花生地灌溉条件,及时灌溉。

特别在花生生育后期,花生荚果发育期间保障水分的供给,避免收获前干旱所造成的黄曲霉菌感染大量增加。

(2)除草不要伤害花生荚果。

在花生的盛花期,中耕除草培土时,不要伤及幼小荚果,尽量避免在结荚期和荚果充实期进行中耕除草,以免损伤荚果。

(3)防治地下害虫。

在种植过程中,适时防治蛴螬和根腐病,把病虫害对荚果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4)适时收获。

在花生成熟期,在遇干旱又缺少灌溉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提前收获,试验表明,如果在正常成熟期前两周收获,可以大大减少了黄曲霉菌的污染。

收获后及时晒干荚果,一定要将花生种子的含水量控制在8%以下,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种子感染环境中的黄曲霉菌。

五、花生病毒病

  1.症状:

条纹病毒病分布最广。

患有条纹病毒病的植株在顶部表现出来,顶部嫩叶颜色浓淡相间斑驳,沿着侧脉有绿色条纹,植株稍矮化,叶片不明显变小。

花生矮化病毒病在植株顶端嫩叶上,出现明显的褪绿斑块儿,或者出现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叶片变窄小。

病株常中度矮化,荚果发育不良,形成小果和畸形果。

花生芽枯病毒病导致顶叶和生长点坏死,不能生长,植株明显矮化矮化。

 2.发病规律:

如果播种的种子带有病毒源,那么主要靠蚜虫传播。

一般花生苗期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易引起病害严重流行。

花生苗期降雨少、气候温和、干燥,容易导致蚜虫大发生,造成病害流行。

如果及时地预防蚜虫,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就比较轻。

3.防法方法:

(1)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种播覆土后,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具有驱除蚜虫的效果,覆膜地块在苗期诱惑集中蚜虫的比例,比裸露的地块儿减少90%。

地膜覆盖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降低病毒病的危害。

如果用这种通过药剂处理的粉色地膜,可以预防杂草的生长。

还有驱避蚜虫的效果,应该大力提倡使用。

(2)清除感染源。

病毒病在同一地块容易相互传播。

因此,一旦发现病株,一定要急时拔除。

清除周围的杂草及其他蚜虫寄生的植物,减少侵染来源。

如果与玉米等高杆作物间作,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治:

防治花生病毒病应该从防蚜虫入手,在花生的苗期,蚜虫就飞到花生上,吸取汁液传染病毒。

这时,我们用2.5%高效氯氰菊脂1000倍液,或者用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花生园,可以有效控制花生病毒病的蔓延。

 六、花生果腐病

  1.症状:

轻的果壳内部发黑,果仁不明显,重的果壳内外发黑腐烂,果仁发污,失去光泽。

  2.发生原因:

有的是由生理性原因引起,有的是病原菌引起的。

主要原因有①虫蛀烂果:

花生幼荚生长期,遭受蛴螬的危害,导致荚果腐烂。

②鼠害烂果:

荚果从膨大到成熟发育期间,遭受田鼠危害后,病菌侵入而导致烂果。

③干旱烂果:

花生饱果形成后,徒遇严重干旱,花生果柄逐渐老化,此后如遇到较大的降雨或灌水,病菌及水分乘虚侵入荚果,因果柄老化,荚果中的水分不能向上运输,致使饱果发生霉烂。

④涝害烂果:

尤其是地膜覆盖花生,在荚果将要成熟时,徒遇大雨或灌水,未及时破膜,散墒不及时,而导致烂果。

⑤病菌侵染烂果:

镰刀菌、子囊菌、腐霉菌、丝核菌,各种病菌的多次侵染是形成果腐病严重的主要原因。

⑥缺钙烂果:

花生缺钙后,果壳薄、组织疏松,病菌和水分易侵入,造成烂果。

应合理配方施肥,因氮、钾对钙有拮抗作用,适量施硼、锌,促进钙素吸收,也就是说,偏施氮肥、过量施钾肥,而硼锌不足,会影响钙的吸收。

  3.防治方法:

(1)轮作倒茬。

(2)药剂拌种。

(3)防治地下害虫。

(4)平衡施肥,培育壮苗,增强花生抗病力。

(5)起垄种植,便于排灌。

(6)推广使用硼肥。

不仅可以减少秘果,增加双果,提高产量,还可以促进钙素的吸收。

对于缺钙地块,在施肥时,注意用过磷酸钙,不用磷酸二铵。

(7)合理灌排。

一般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要及时浇水,浇水以沟灌为宜,喷灌效果更好。

阴雨连绵时,要进行排水,保持田内无明水,增强植株和荚果的抗逆性能,降低烂果率。

   

  药剂处理花生种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药土拌种: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成药0.15-0.25公斤(按有效成分计算为0.075-0.125公斤),将药粉与细干土2.5-5公斤混匀,配成药土。

花生种子先用水淘洗潮湿,然后再分层与药土拌和,要使每粒花生种子都均匀沾上药土,拌药土后可立即播种。

 

二、药液拌种: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花生种子用成药0.15-0.25公斤,加清水2公斤配成药液,用喷雾器分别喷洒在花生种子上,使每粒花生种子都均匀地沾上药液,晾干后即可播种。

 

三、药液浸种: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成药0.15-0.25公斤,加清水30公斤配成药液,浸泡花生种子50公斤,冷浸24小时,中间翻动2-3次,浸泡后即可播种。

 

  以上方法对防治茎腐病、立枯病、根腐病的效果都在90%以上,拌种和浸种的防病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是考虑到拌种方法简便易行,还是以拌种为好。

药剂处理的花生叶片深绿,生长健壮,平均增产30%左右,有的增产50%,甚至一倍以上,最少的也增产10%左右,饱果率增加10-20%,增产的多少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用药量(有效成分)超过种子的1%时有药害,影响出苗。

 

花生虫害

一、蛴螬

蛴螬俗称白地蚕,是一种最常见的地下害虫,幼虫能直接咬断幼苗的根、茎,造成枯死苗,成虫通称金龟子,主要取食叶片,在傍晚飞出取食、交尾,黎明前又钻入土中,在土中产卵,有假死性和较强趋光性,对黑光灯的趋性更强,对未腐熟的厩肥有较强的趋性。

暗黑鳃金龟在辽宁省1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少数以成虫越冬。

以成虫越冬的,越冬成虫于翌年5月出土,成为春季为害的有效虫源。

越冬幼虫一般春季不为害,于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

6月初至8月中、下旬为成虫发生期。

7月下旬为卵孵化盛期,初孵幼虫即可为害,8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

在辽宁,幼虫在春(5月)、秋(8月~10月)两季为害。

图2-21 蛴螬为害幼苗根部

图2-22蛴螬为害花生幼苗根部和果荚

防治方法:

目前人们往往重视蛴螬的防治,而忽略了成虫金龟子的防治。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成虫、幼虫都防治。

(1)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可用50%辛硫磷1.0千克,兑水20升,拌种500千克,或用40%乐果乳剂1.0升,兑水30升,拌种300千克,堆闷3~4小时后即可播种,能同时防治蛴螬、蝼蛄和金针虫。

(2)药剂处理土壤:

用2%甲基异柳磷粉每667平方米2-3千克拌细土25-30千克成毒土,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呋哺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5%地亚农颗粒剂,每667平方米2.5-3千克处理土壤,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并兼治金针虫和蝼蛄。

(3)生物防治:

金龟子喜食蓖麻叶,蓖麻叶中含有可导致金龟子死亡的蓖麻毒素。

种植诱杀带诱杀成虫田边、沟边等零散空地种点蓖麻,毒杀取食的金龟甲,降低成虫密度。

(4)灯光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直接诱杀,有效降低虫源基数。

(5)药剂诱杀在成虫发生盛期,将鲜榆枝用40%氧化乐果或90%晶体敌百虫处理后,扎把插入花生田内,每亩4-5把,诱杀成虫。

3.3.4药物毒杀在金龟甲发生盛期,在其喜食的果树、苗木和农作物上喷洒毒死裨、吡虫啉、氧化乐果等药剂,可有效防治成虫。

二、花生蚜虫

 花生蚜虫为苜蓿蚜,俗称“蜜虫”,也叫“腻虫”,是我国花生产区的一种常发性害虫。

 危害早播春花生顶土尚未出苗时,蚜虫就能钻入幼嫩枝芽上危害。

出苗后,多在顶端幼嫩心叶背面吸食汁液。

始花后,蚜虫多聚集在花萼管和果针上为害,使花生植株矮小,叶片卷缩,影响开花下针和正常结实。

严重时,蚜虫排出大量蜜汁,引起霉菌寄生,使茎叶变黑,能致全株枯死。

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50%~60%,甚至绝产。

蚜虫是花生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除自身为害外,往往带来暴发性的病毒病害。

 生活习性花生蚜虫1年发生20~30代。

主要以无翅胎生雌蚜和若蚜在背风向阳的山坡沟边、路旁的荠菜等十字花科和地丁等豆科杂草或冬豌豆上越冬,有少量以卵越冬。

翌年3月上中旬在越冬寄主上繁殖,4月中下旬平均地温回升到14℃时,产生大量有翅蚜,先后向荠菜或刺槐、紫穗槐和国槐的嫩梢及春豌豆等寄主植物上迁飞,形成第一次迁飞高峰。

5月中下旬花生出土后,田间的荠菜等寄主植物陆续老熟枯萎,又产生大量有翅蚜,向花生田迁飞,形成第二次迁飞高峰,因此造成6月上旬始花的花生田蚜虫点片为害。

进入6月中旬,由于气温升高及天气干燥,有利蚜虫繁殖,再次产生大量有翅蚜在花生田内外蔓延,形成第三次迁飞高峰。

这时正是花生开花期,如果条件适宜(干旱、少雨、高温),蚜虫则繁殖很快,一般4~7天就能完成一代,田间虫口密度剧增。

这是蚜虫对花生猖獗危害的时期,也是花生病毒病发生的高峰期。

7~8月份,雨季来临,湿度大,天敌多,蚜虫密度锐减,加之天气炎热,部分蚜虫向阴凉的场所转移。

9~10月份气温降低,花生收获后,有翅蚜又从花生落粒自生苗和菜豆上移向荠菜、地丁等寄主危害和越冬。

防治方法

1、施用内吸杀虫剂。

结合花生开穴播种,在覆土前向种子上撒施辛拌磷(812)0.5千克。

花生种子吸收了这些内吸杀虫剂,出苗后蚜虫迁飞危害时,即可致死。

药剂的持效期达60多天,还可以兼治蛴螬、金针虫、蓟马等其他害虫。

2、始花前喷施药液。

未施盖种农药的花生幼苗,要喷施杀虫药液每亩30~40升。

常用农药有:

40%乐果乳剂1500倍液;50%的辛硫磷l500~2000倍液;50%的马拉硫磷1000倍液,任择一种。

喷药时喷头朝上,喷叶子的背面,并注意喷匀。

3.开花下针期农药熏蒸。

花生进入开花下针期,发现蚜虫危害时,每亩用80%敌敌畏75~100克,加细土25千克或麦糠7.5千克,加水2.5升拌均匀,顺花生垄沟撒施,在高温条件下,敌敌畏挥发熏蒸花生棵,杀死蚜虫,防效可达90%以上。

三、棉铃虫

棉铃虫危害期为6~8月,在干旱年份发生较重。

花生田以第二代和第三代危害为主。

第二代发生在6月中旬末至下旬初,三代发生在7月中旬。

防治方法:

当二、三代棉铃虫百穴花生累计卵量20粒或有幼虫3头时,选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的功夫2000~3000倍液、25%的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5%的卡死克乳油、10%的除尽悬浮剂1500~2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500~3000倍液、含孢子量每克100亿以上Bt制剂稀释500~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代棉铃虫应防治2~3次。

以上药剂还可兼治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和其他夜蛾科幼虫。

花生田杂草的发生与防治

花生田杂草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发生普遍,在花生生产过程中与花生争光、争肥、争水,直接影响到花生的产量和质量,杂草还是病虫害的寄主,可以助长病虫害的发生蔓延。

花生田杂草共有26科70余种。

其中禾本科杂草占25%以上,菊科杂草占15%左右,另外还有苋科、蓼科、藜科、茄科等。

马唐、莎草、铁苋菜、马齿苋、牛筋草、画眉草、苋菜、刺儿菜等田间密度最大,马唐出现的频率为95.3%,是花生田的主要杂草。

一、选择运用除草剂  防效最好的为禾耐斯+施田补或者乙草胺+施田补,而且比较安全。

在芽后除草剂中,防效最好的为盖草能,从禾本科杂草的三叶期直至成熟均能杀死。

其次为禾草克和阔叶枯。

    使用除草剂时要因地而异。

(1)根据除草剂的性质确定用药适期,如乙草胺在花生播种后当天喷比播后7天用药除草效果提高12.7%,用药的适期为花生播后3天以内,芽后除草剂则在杂草3~5叶期用药效果最好。

(2)根据栽培方式、土壤的温湿度确定用药量的大小。

覆膜栽培花生比露栽的用药量少。

在墒情适应的情况下,覆膜亩用乙草胺40毫升即可达到100%的效果。

在通常年份,乙草胺亩用量露栽花生以60~90毫升为宜,覆膜花生以40~60毫升为宜,低温多雨的季节适当增加用量。

(3)根据气候确定兑水量。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兑水量的增加,除草效果提高。

在土壤干旱时,亩兑水60~75公斤为宜,湿度适宜时,兑水35~45公斤即可。

(4)除草剂混合与交替使用,可防止杂草产生抗性,又能防止潜在杂草演变为主要杂草。

二、除草药膜是含除草剂的塑料透光药膜,是将除草剂按一定的有效成分溶解后均匀涂压或者喷涂至塑料薄膜的一面。

有色膜是不含除草剂、基本不透光、具有颜色(黑、灰、绿等)的地膜。

两者都是在花生播种后,覆盖土壤表面封闭播种行,然后打孔点播或者破孔出苗,药膜上的药剂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与水滴一起转移到土壤表面或者下渗至一定深度形成药层,发挥除草作用。

无药有色膜是利用基本不透光的特点,使部分杂草种子不能发芽出土,部分能发芽出土的,不见阳光也不能生长。

两种膜在覆盖时,花生垄必须耙平耙细,膜要与土贴紧。

注意不要用力拉膜,以防影响除草效果。

用于花生田的除草药膜种类不断增加,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

(1)甲草胺除草膜:

每100m2含药7.2g,除草剂单面析出率80%以上。

经各地使用,对马唐、稗草、狗尾草、画眉草、莎草、藜、苋等的防除效果在90%左右。

(2)扑草净除草膜:

每100m2中含药8.Og,除草剂单面析出率70%~80%。

适于防除花生田和马铃薯、胡萝卜、番茄、大蒜等蔬菜田主要杂草,防除一年生杂草效果很好。

(3)异丙甲草胺除草膜:

有单面有药和双面有药两种。

单面有药注意用时药面朝下。

对防除花生田的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效果很好,防除效果在90%以上。

(4)乙草胺除草膜:

杀草谱广,对花生田的马唐、牛筋草、铁苋菜、苋菜、马齿苋、莎草、刺儿菜、藜等,防效高达100%,是花生田除草较理想的除草药膜。

由于有色膜无化学除草剂,所以无毒、无残留,适宜于生产无公害花生、绿色食品花生和有机食品花生,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理想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