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7115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 》教案.docx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说和做》教案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易错字

衰微(shuāi) 弥高(mí) 赫然(hè) 迭起(dié) 卓越(zhuó)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迥乎不同(jiǒng) 气冲斗牛(dǒu) 沥尽心血(lì) 群蚁排衙(yá)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截然不同

截然:

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两件事物没有共同之处。

毫不相干的两物称“截然不同”;

差别较大的两物称“迥乎不同”。

迥乎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指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

5.词语释义

衰微:

(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沥尽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潜心贯注:

用心专而深,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心会神凝:

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一反既往:

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一样。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锲而不舍: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文题解说】

 说话和行动是极平常的事情,可是,这“说”和“做”放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却与众不同,以此为题,点明写作对象和内容,简洁明快。

 【创作背景】

 臧克家于上世纪30年代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

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他的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作者把闻一多这个卓越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了出来,足见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

本文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

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

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为2课时。

 1.识记、理解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5.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质疑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与敌人坚决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归纳概括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质。

 【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和剪裁材料的写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

 1.识记、理解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难点】

 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新课导入⇒资料助读⇒自读探究⇒合作探究

导入一:

关联型

 [设计意图] 由作品引出作者,再通过简介的形式引出课题,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引导学生愿意阅读全文。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或《红烛》诗歌朗诵资料。

 这首歌词(诗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

他是“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

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导入二:

图文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判断图片来猜想人物,既丰富了学生的观感认知,又增加了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画像,也可参考课本前彩图插页。

 同学们,眼前这位人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发言:

清瘦、饱经沧桑、目光坚定、神情刚毅、目光深邃、饱学诗书、疾恶如仇……】你们猜猜他是谁?

【从背景“烛光、红焰”思考。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导入三:

简介型

 [设计意图] 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引出作者,简介作者概况,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氛围中走进文本。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他既是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先生的画像或雕塑。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和教师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文创作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联,为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主旨奠定基础。

 【学生围绕课前搜集的相关作家作品的资料,组内互相交流,然后教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学生快速阅读,理清人物之间、事件之间的联系。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就参加了学生运动。

他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了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

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

党中央为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

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打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

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

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

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

 2.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

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这首歌的歌词是七十多年前创作的一部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那是在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

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的“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许多屈辱后,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

《澳门》为其中的一首,现摘录如下: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3.关于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

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

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很大。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抗日战争时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

1942年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

出版《泥土的歌》《十年诗集》《古树的花朵》等。

建国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

本文是一篇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的叙事散文。

作者从三十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写起,一直写到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4.背景资料。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

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

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

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屠杀殴打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一二·一”运动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生运动一样,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

国民党反动派一手制造的“一二·一”惨案,以血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群众,推动了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士走上坚决斗争的道路。

“一二·一”运动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第一枪,这一斗争有力地打击和孤立了反动派,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二、自读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下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完全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脑动口完成,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完成相关的基础学习任务。

 任务一:

 1.字音字形。

 衰微(  )  赫然(  )  迭起(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潜心贯注(  )  慷慨(  )  淋漓(  )  气冲斗牛(  )  迥乎不同(  )

 〔明确〕 shuāi hè dié qiè wù qián kāngkǎi línlí dǒu jiǒng

 2.词语解释。

 衰微:

                                 

 赫然: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明确〕 (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任务二: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

围绕这两个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有何作用?

 〔明确〕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文章是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写的。

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做”写了三个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说”也写了三件事:

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参加游行示威走在最前列。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

 〔明确〕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第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

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三、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逐步通过对情节的探究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其挖掘教材、探究文本的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以组内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明确〕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对比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明确〕 《唐诗杂论》——严谨刻苦;《楚辞校补》——孜孜不倦;《古典新义》——日夜不懈。

 (3)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明确〕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作者是怎样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优秀品质的?

请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学生自由找出,稍作分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

 革命家的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的哪些精神?

 〔明确〕 起稿政治传单——勇敢坚定;群众大会演讲——高大无畏;参加示威游行——不怕牺牲。

 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于它存活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

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

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基于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

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

 课外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红烛(序诗)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矛盾!

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

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

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

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课时

 1.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反复诵读课文,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与敌人坚决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

 1.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反复诵读课文,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难点】

 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前情回顾⇒探究语言⇒品读表达方式⇒写法探究⇒再读感悟⇒拓展探究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复述上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回忆对闻一多的评价,然后借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看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重要语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明确〕 对比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明确〕 刻苦钻研学术。

 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 治学目的是救国。

“药方”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之前以诊病救人为己任,后看到国民的愚昧,转而拿起文学的笔。

他是谁?

鲁迅。

 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凌乱……饭,几乎忘记了吃……

 〔明确〕 治学专心刻苦,废寝忘食。

 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明确〕 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

 6.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明确〕 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7.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明确〕 为人民讲话,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8.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明确〕 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凛然大义,又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文章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手段展现闻一多先生的这些特点的呢?

这堂课我们就一探究竟。

二、探究语言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逐步丰富对语句的理性认知,进而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

 2.学生圈点勾画,找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教师找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明确〕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明确〕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明确〕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明确〕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明确〕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明确〕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品读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分辨出哪些是描写、哪些是议论,并理解这两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说说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