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654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0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docx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

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

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持续地满足采购方的要求,采购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方法。

1)制定联合质量计划

采购现代商品,不仅购买商品本身,而且还要购买供应商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技术帮助等方面的能力。

要有效地购买供应商的这种能力,需要把供需双方的能力对等协调起来,协调的办法就是制定联合质量计划。

联合质量计划中一般要包括经济、技术、管理等三个方面。

(1)经济方面。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进行价值分析,以便协助采购者从合同中取得最大的价值;对成本、质量和交货期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以便实现最佳成本;对使用费用进行审查,使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在有些情况下,共同制定经济方面的计划可以修正合同中的担保条款或现场服务的条款。

(2)技术方面。

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计划,这涉及到采购方和供应商双方的各自职能。

主要包括:

①产品设计。

在这方面的计划是搞清技术条件要求的含义,识别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的质量特性,拟定关于可靠性及其他有关的要求,必要时还要提供感官检验标准。

②工艺设计。

这方面的计划是指在供应商内分配生产作业,共同使用高、精、尖设备,明确关键工序的参数及其含义,建立识别和追查的体系。

当采购方认为双方共同协商的工艺设计对它的独特需要是必不可少时,可以提出要求,没有得到采购方的认可,事先不得擅自改变工艺设计和操作方法。

③生产。

这方面的计划是指对人员培训和考核的要求,如,工序装置的标准,加工控制程序表,设备维护保养表,资料和文件的要求。

④检验与测试。

这方面的计划是指涉及计量、测试方法的标准化,测试设备的能力及定期检验,此外还涉及质量标准。

(3)管理方面。

这方面的计划主要是识别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动,并且建立明确的责任制来进行活动。

此外,还要进行沟通买卖双方渠道的工作,建立迅速、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变单向交流沟通为双程式多向沟通。

在复杂的合同中,各种程序和制度也相应地变得复杂起来,需要绘制流程图和规定特殊的条款,以保证沟通路线畅通无阻。

2)向供应商派常驻代表

为直接掌握供应商商品质量状况,可由采购方向供应商派出常驻代表,其主要职责是向供应商提出具体的商品质量要求,了解该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有关情况,如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产品设计、生产、包装、检验等情况,特别是对出厂前的最终检验和试验要进行监督,对供应商出具的质量证明材料要核实并确认,起到在供应商内进行质量把关的作用。

对具有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建立固定的购销关系,采购批量大、技术性强、对质量要求严格的供应商,采购方还可派出质检组常驻供应商,不但对商品质量进行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监督,而且还要监督买卖合同的全面执行,保证及时生产、及时发货,满足采购方各方面的要求。

同时质检组还可向供应商反映已购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对产品新的要求,促使供应商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断开发用户所需要的新产品。

此方法是供应商质量管理与控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供应商商品质量进行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监督,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供应商及时返工,降低了供应商的质量成本。

(2)从源头发现问题,便于快速反应,对企业获得优质采购商品有利。

(3)可根据本企业实际使用情况及进货质量控制IOC情况,专门严格检查某个项目,针对性强。

3)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

采购方及时掌握供应商生产状况的变化

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供应商的生产状况必然也会随之变化。

采购方应及时掌握其变化的情况,对生产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应要求供应商及时向采购方报告。

如产品设计或结构上的重大变化、制造工艺上的重大变化、检验和试验设备及规程方面的重大变化等,供应商都应向采购方主动报告说明情况。

采购方接到报告后,要认真分析情况,必要时应到供应商那直接了解,主要应弄清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多数情况下供应商变更产品设计,采取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是为了提高商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对保证商品质量是有益的。

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任何改变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变更的初始阶段容易造成商品质量的不稳定。

这就需要通过加强最终检验和试验来把关。

5)定期排序

排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供应商的质量及综合能力,以及为是否保留、更换供应商提供决策依据。

排序的一般准则如下:

(1)SOA供应商质量保证批合格率:

一般要求不能低于95%。

(2)IOC批合格率:

一般要求不能低于95%。

(3)商品投入后的质量问题:

一般要求总的工序直通合格率不低于85%(因产品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4)回复纠正行动报告CAR的态度和速度:

需及时响应,对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并有纠正预防措施(或更改作业文件,或进行工序改善等)。

(5)交货期履行情况:

能积极履行合约,并对延期交货做出合理说明。

(6)审核结果:

审核的分数至少在60分以上。

(7)与本企业人员的配合:

在各项事务中与需方积极配合,协作良好。

以上项目乘积作为总分,供排序用。

排序周期一般为每季度一次或半年一次。

6)帮助供应商导入新的体系和方法

为有效地控制采购商品的质量,采购方应对供应商导入自己多年总结出的先进质量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主动地帮助、指导供应商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质量保证能力。

采购方对供应商给予一定的帮助对供应商是有利的,对采购方自己也是有利的。

对供应商的帮助是多方面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生产能力而是提高商品质量。

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可帮助供应商组织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实现检验和试验的标准化、规范化。

贯彻ISO9000族标准,争取质量体系认证,帮助供应商导入6Sigma系统等。

对供应商的帮促重点是加强商品质量的薄弱环节,解决影响商品质量的关键问题。

 

供应商关系管理

1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之下,世界经济的变革已经进入了加速状态。

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经营全球化,以及高度竞争造成的高度个性化与迅速改变的客户需求,令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供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和复杂。

企业常常需要与遍布全球的对象进行合作或服务,在增加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战略联盟的同时,还需要处理更多、更迅速的变化,更迅速地做出反应,以及在广泛的地域分布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进行迅速准确和有效的沟通与信息交流。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与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为了20世纪末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热点"。

  与客户关系一样,供应商关系同样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在产业整个供需链条的每个中间环节,都是由客户-供应商连接起来的,上述的种种因素,也同时在不断增加企业与其供方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管理的艰巨性,任何一端的失误,都会造成企业经营的失败。

这不但要求我们要将供应商关系作为企业供应链上重要的一环加以强调,还需要系统地总结供应商关系管理独特的规律,并且采用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基础。

2什么是供应商关系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SupplierRelationshipManagement,SRM),是企业供应链(SupplyChain)上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建立在对企业的供方(包括原料供应商,设备及其他资源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以及与供应相关信息完整有效的管理与运用的基础上,对供应商的现状、历史,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沟通、信息交流、合同、资金、合作关系、合作项目以及相关的业务决策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支持。

3基本内涵

3.1信息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建立,涉及到广泛的基础信息,例如:

∙供应商(现行的,过去的,潜在的)的基础资料,包括组织,人员,联络方法,地址,交通等;

∙有关供货品种、价格、品质、周期等方面的信息;

∙供货状态与历史数据,实际采购、供货情况的详细记录;

∙潜在的供应品种,能力等;

∙审核、评估的、改进的记录;

∙重要的沟通、或事件处理(例如联络、退货、争议等)记录;

∙双方合作的项目,未来的发展计划;

∙双方交流的文件(例如合同、变更、设计资料、品质标准等);

∙供方的其他信息,例如设计状态、进度,相关计划安排等;

∙对状态趋势的预测;等等。

  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例如许多由MRPII发展出来的ERP系统),虽然包括了有关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和功能,但这些信息通常不够完整,不足以充分支持复杂完善的管理功能,要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首先要对上述的基础信息加以完善的管理。

4关系与沟通

  关系与沟通,包括人之间的,以及组织之间的,这不仅仅是对有关的对象相关信息的系统管理与应用,也包括对多种多样的沟通渠道(例如各种基于网络的新型通讯/互动方式,电子信件,实时通讯,视频会议,远程的小组协同工作等)的直接集成与支持,以及对业务、事件、计划的跟踪管理等。

在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中,不一定独立的实现这些功能,而是与相应的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例如分布式的企业办公环境相集成。

4.1业务流程与业务类型

  除了传统的"采购"业务之外,供应商关系管理需要关注所有与供方相关的业务,比如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共同开发计划,对供方设计过程的直接参与,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与渠道,意外处理的流程等。

近些年来的趋势是,作为"客户"的买方越来越深入供方的业务流程,例如通过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模式,使二者之间的供需业务如同在一间公司内的生产计划和送货安排一样及时和有效,甚至将买方的原料仓与供方的成品仓合为一体。

供应商关系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将企业内部的工作流与供方的工作流直接衔接,以及直接处理跨越二者的综合业务,形成跨越组织界限的高效率的业务流程。

4.2项目管理

  与供应商合作的简单方式,是直接采购。

而今天一个典型的供需合作,往往不限于单纯采购供货,还包括以项目方式提供服务,合作开拓/开发产品或服务项目,乃至指导协助供应商进行的改进计划,督察供方内部为需方进行的项目,例如设计开发等。

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应当包括或者集成项目与计划管理的功能。

4.3决策管理与支持

  业务决策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数据和规则。

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应当提供准确、及时与充足的数据以及分析手段,并有效地实现与管理企业设定的规则,使得决策变的更加有效、透明和易于控制。

4.4信息技术

  对于小型的,产品简单、供应关系单纯的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难度可能不会充分体现出来,而稍大型的,产品构成复杂,尤其是注重竞争优势,品牌营销策略的企业,常需要与大量分散的供应商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此时,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动态更新,充分共享,支持地理分散的应用与协同工作,并且易于管理的供应信息系统,进而,在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各种统计分析、信息发掘或计划项目管理、业务规则管理与决策支持工具等等,帮助各个层次的业务人员迅速准确地了解需要的信息,高效率地做出决策或反应。

这样的系统,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实现。

4.5与传统企业信息系统的关系

  1990年GartnerGroup提出ERP概念时,主要强调了当时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些新特征(例如CS架构,GUI等),在多数企业管理系统开发商的实践中,首先也是强调了在企业内部横向扩充或集成,例如全面的成本核算,设备、人员等企业运做的各项资源,CID/CIM的集成,其后才逐渐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加入到ERP之中。

而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SRM是传统的MRP/MRPII思路的逻辑延伸,这个延伸的两个"生长点",就是CRM与SRM。

在ERP的概念提出后,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开放性,支持基于互连网技术的分布式业务处理;

2.集成性,追求所有子系统间(例如办公、个人计划管理与MIS/MRP/WF),特别是包括第三方(例如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机构等)的全面连接,形成完整的信息环境与业务流。

  SRM与CRM一样,是企业信息系统(EnterpriseInformationSystem,EIS)开放性与集成性的关键环节,将是与企业内部其他管理系统无缝集成的,与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一样,是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基本分支。

 

4.6电子数据交换与电子商务

  与供应商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是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所追求的基本功能。

企业的CRM与SRM应当包含接口功能,支持标准化的数据交换与业务规则,二者分别与上游及下游的伙伴的系统连接,就构成了完整的,企业间集成的SCM管理系统,这可以说是对所谓"B2B"电子商务的一个操作性诠释。

真正的EDI,需要建立在一些标准的商务模式,包括信息交换的标准之上,传统的EDI在这方面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但并没有向最初预期的那样迅速普及。

目前,新一代的信息交换标准技术XML已经被确立,并正在迅速地成熟与完善起来,可以预见,EDI的真正普及实现,很可能将体现为基于XML技术、标准商务规则的SRM与CRM的集成。

4.7供应商关系管理与供应链

  传统的经营管理,主要注重企业内部的管理,对外则作为一种被动式的关系。

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有了明显的进化,在追求自身的灵敏性与竞争优势的同时,主动地去建立、改进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同盟(或虚拟企业),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不是被动地与客户、供应商打交道,而且要主动地引导、改变、管理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与业务模式,而这种对合作关系的"主动管理",更多地体现在供应关系上。

  与客户关系相比较,供应商关系是处于第二位的,然而在供应链之中,它们永远是并举的两端。

正如前面所说,未来的SRM应当能够与对方的CRM直接连接或集成,加上企业内部的系统(例如制造业的MRPII/ERP系统包括CRM系统),就构成了全面开放、集成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或电子商务模式。

5小结

  基于强调客户关系管理的同样理由,本文提出并强调了供应商关系管理(SupplierRelationshipManagement,SRM),即建立在对企业的供方(包括原料供应商,设备及其他资源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与供应相关信息完整有效的管理与运用的基础上,对供应商的现状、历史,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沟通、信息交流、合同、资金、合作关系、合作项目以及相关的业务决策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支持。

与CRM一样,当今企业所需要的完善的SRM须基于信息技术来实现,二者是并举且相连的两端,对外支持标准化的数据交换与业务规则,对内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例如MRPII/ERP)融为一体,构成完整、高度集成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建立和保持

摘要:

贸易伙伴关系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商业模式,50年代产生的“友好销售”是它的最初形式。

合作是企业之间建立贸易伙伴关系最直接的目的,贸易伙伴关系的基石是人们对整体利益的考虑。

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企业为了建立和保持伙伴关系,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尝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将供应面缩小到可管理的水平;对供应商建立高标准的绩效目标;将商业道德作为供应商评级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表现优异的供应商进行奖励;实行供应商认证制度;早期参与供应商的产品和工艺设计。

一、贸易伙伴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有关企业间贸易关系的研究中出现了公平贸易的概念和公平贸易伙伴关系的商业模式。

公平贸易(fairtrade)是指通过贸易的方式寻求改善处于弱势地位的生产者的状况而促进其发展的一种贸易活动[1](166)。

这个概念体现了贸易活动中对生产者利益的关注和某种程度的关怀。

公平贸易的另外一种表述叫作“道德的贸易”(ethicaltrade),因为公平贸易从宽泛的角度看就是将伦理道德注入到贸易活动中。

就是说,“公平贸易”与“道德的贸易”是一对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

公平贸易伙伴关系商业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Tallontire,Anne,2000):

第一阶段———友好销售(goodwillselling)。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销商与生产者之间开始建立和发展比较稳固的关系,并开始考虑将贸易活动产生的一部分利益返还给生产者;

第二阶段———团结销售(solidaritytrade)。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生产者是以团体或国家的形式组织起来,这对以往的贸易规则形成了挑战。

这时候的采购行为绝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它往往意味着的是,采购方对生产者或生产国的团结。

第三阶段———互利贸易(mutuallybeneficialtrade)。

90年代初开始。

随着贸易利润的减少和一些贸易公司因业绩不佳而惨遭倒闭情形的出现,贸易公司开始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开始将消费者的需求量与生产者的产量进行平衡。

于是营销、产品开发以及产品质量等都成为贸易公司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贸易公司强调要与生产方建立互利互惠的关系,同时也让消费者知道贸易应该是互惠互利。

第四阶段———发展的贸易伙伴关系(developingtradingpartnerships)。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贸易公司在这个阶段将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利互惠关系进一步定义为伙伴关系。

从这一时期开始,明确地用“伙伴”关系的概念来描述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后来,贸易活动中“互利互惠”的概念逐渐演变成更加广泛的伙伴关系的商业模式。

在一段时间内,实践中许多组织将伙伴关系用来泛指所有与自己有公平贸易关系的供应商。

从90年代末起,企业开始对谁是真正的“伙伴”进行重新评价。

根据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企业将与自己有一般业务关系的企业称为“对方”,而将长期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企业称作“伙伴”。

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对方”才能成为“伙伴”。

成为伙伴关系的必要条件是:

共同的看法;相互承诺;独特的贡献;共同的目标;相互信任[1]。

具体讲,双方对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要有共同的看法;相互承诺并履行承诺;尽管对一方来说,同时还拥有其他属于公平贸易关系的客户或供应商,作为伙伴关系的企业往往是那些能使对方的管理层非常满意的企业;对他们的伙伴关系有共同的目标;彼此有充分的信任。

以上研究表明,现在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使用的“贸易伙伴关系”实际上是公平贸易在其发展中所采用的一种形式,就目前而言是其发展中所处的最高阶段。

二、建立贸易伙伴关系最直接的目的———合作

建立贸易伙伴关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有关合作的理论当中,比较著名的是Deutsche的“合作与竞争”理论。

他认为人们对其目标的相关性的认识是影响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及结果的重要变量。

人们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目标相依性的理解有三种情况:

合作、竞争、独立。

因为,人们所持有的对目标相依性的看法,会影响他们的期望和行为,而不同的期望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这些看法对人们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处于合作关系的人能分享信息,承认并接受对方的观点,也能有效地沟通并向对方实施有效的影响,而且彼此能够相互帮助和支持。

即使对不同的意见,他们也能开诚布公地协商并进行详细的解释[2](46)[3](124)。

相反,竞争性关系使人们在提高自身利益时,往往以牺牲对方利益为代价。

相互独立的目标,与合作性和竞争性目标相比,在效果和利益方面均没有明显的影响[4]。

该理论是Deutsch以英美企业为背景提出的,Wong(1999)在“通过建立合作的目标实现供应链关系中的伙伴关系”(Partneringthroughcooperativegoalsinsupplychainrelationship)一文中证明,此理论同样适应于东亚国家的情形,所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的企业。

经过研究,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供应链中的合作性的目标有助于取得良好的伙伴关系,良好的伙伴关系给供应链中的客户和供应商都能带来利益。

具体讲包括以下几点:

1.合作的目标是良好伙伴关系形成的黏合剂;2.合作的目标能产生建设性的相互作用;3.竞争性的目标能导致伙伴关系的恶化;4.良好的伙伴关系能带来包括更低的价格、更好的质量及更快捷的运输等益处。

总之,Wong的研究证明Deutsche的合作竞争理论同样适用于东亚国家的企业。

即人们对其目标的相关性的认识是影响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及结果的重要变量,供应链中的合作性的目标有助于取得良好的伙伴关系,也证明良好的伙伴关系给供应链中的客户和供应商都能带来利益。

三、贸易伙伴关系的基石是有关各方对整体利益的考虑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而人们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是对于整体利益的考虑。

上一个问题我们谈到,合作是建立贸易伙伴关系的最直接的目的,而我们知道,合作的基础是信任。

就是说,信任的建立是实现合作的基础,也是建立贸易伙伴关系的基础。

事实上,信任的建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在许多行业,以前普遍遵循的目标就是,从有贸易关系的其他企业尽量多地攫取每一分钱。

企业关心的是如何能将产品销售出去即可,而伙伴关系要求企业在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要采取新的态度和方法。

企业的经营目标要由我赢他输,变为双赢或多赢。

整个供应链的通畅是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实践中已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尝试。

比如,为了创造更具有合作性的环境,宝洁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修改了原有的用于奖励品牌经理的荣誉制度(time-honoredsystem),取消了销售定额的考核制度,从它最重要的一个客户———沃尔玛开始,与客户建立业务发展团队。

公司要求产品经理关注整个供应链的成功,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奖赏的多少,是以整个供应链的成功为依据的,而不是仅仅看他们向零售渠道推销了多少产品。

现在,宝洁公司与零售商的“合作预测销售”(collaborativeforecastingsales)其销售额占本公司在美国销售额的45%,占本公司在全球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宝洁公司实施的变革和它与凯玛特、沃尔玛以及其他大规模零售商的合作,带来了零售行业著名的“合作计划、合作预测以及合作补货的创新模式”(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即CPFR模式。

据AMR(美国管理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现在全球已经大约有700对公司在使用CPFR的模式[5]。

其中包括凯玛特和金百利克拉克公司(Kimberly-ClarkCorp)。

通过及时准确地交换信息,这两个公司能够使供求结合得更加协调、自如。

如金百利克拉克公司(Kimberly-ClarkCorp.)帮助凯玛特调整过去每年一度专门为可勒尼可丝牌(Kleenex)纸巾设立的促销活动的时间。

因为需求信息表明,纸巾在夏末即暑假即将结束、学生准备返校这段时期销量大于其他时间,也大于春季的销量。

接着,根据预测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到结论并建议凯玛特,应该将纸巾的促销活动提前在其他公司还尚未开始动手搞促销的7月进行。

凯玛特以前一直主张在8月搞促销,时间有些滞后,而7月的促销正好是在销售高峰即将来临之前,从而使促销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一个企业的决策行为会影响到其他有关企业的利益,因此在经营决策中,作为影响决策的一项重要要素———利益观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即由局部的利益考虑变为整体的利益考虑。

这种跨越企业界限的利益观的实现,实际上是一种跨越企业界限的新的广义的商业道德的实现。

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拥有了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供应链整体的利益观。

有了整体的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