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docx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篇一:
小学2年级除法教案】
小学2年级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通过走老猫分鱼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认识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具体工作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说出什么叫平均分?
生: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
如果把我们的双手的10个手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手指呢?
二内容研讨:
1,例四(教材第18页略有改动)
师:
昨天猫妈妈钓了一些鱼回来后要分给小猫吃,(出示12条鱼)请同学们帮猫妈妈把这些鱼分放在这4个小猫的盘子里.大家看一下一共是()条鱼,平均放在
()个盘子里,每盘放()条.谁能说一下12条鱼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生:
每盘里的鱼同样多,
师,:
对了不同样多少的小猫会不高兴的,
师:
请同学们用12个圆卡片代替鱼摆一摆,
生:
把12条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条,
师:
像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
生,:
用除法,
师,:
平均分我们就要用除法来计算,板书,除法
师:
如果把12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3只小猫呢?
也就是分成2份3份呢?
每份会是()条呢?
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把除法算式写到本子上再读一读,
生列式]
例2:
师:
今天猫妈妈钓了20条鱼,如果每只猫的盘子里分4条鱼,就正好够所有的猫吃饱了,请同学们拿出20
根棍代替鱼摆一摆,算一算一共有几只猫吃鱼/
生:
20条鱼,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也就是有5只猫吃饭,
师:
这也是平均分所以也要用除法计算,。
生列式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0不能作除数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
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
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1.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
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
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
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
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
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
“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
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
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
(2)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前一道例题中,树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
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
“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
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
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
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
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
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
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
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
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
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
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
“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3)整合认识,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第34页例题是平均分的第四道例题。
在前面的三道例题中,学生体会了平均分的含义,开展了平均分的活动,这道例题把前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起来,构建对平均分的整体认识。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
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
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
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
“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
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
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
2.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
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
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
由于学生已经
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
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
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
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
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
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除法认识教案
1、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
每人送给几个?
师:
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
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
请告诉小熊猫:
该怎样分?
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
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
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
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除号(表示平均分)
算式读作:
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
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
你知道吗?
有多少块饼干要分?
要怎样平均分?
(明确:
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
【篇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婕艺轩绣庄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
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
(1)班明天要去春游。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
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
我们来帮助二
(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
!
请各组为二
(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
(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
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
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
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
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
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
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
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
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
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
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第二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巩固“平均分”。
(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
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
这两句话一样吗?
不同点是什么?
(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
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
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
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
2.练习:
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
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
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
够分吗?
教师:
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
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
你是怎样想的?
(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
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
提问:
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
(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
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第三课时: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内容:
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
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
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
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
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板书课题:
除法)
二、新授课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
(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
(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
(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
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并读一读算式。
再互相说一说。
教师: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
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平均分给几个人?
每人分几块?
怎样列除法算式?
(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
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
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
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
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
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第四课时: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内容:
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
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
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生观察出:
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
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
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
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
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
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
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
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
每堆几个小圆片?
可以分成几堆?
(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
(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篇三: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除法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邵丰媛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师生准备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除法的含义
1、初步感知除法的含义
(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
谈话:
周末,假日小队的同学组织外出爬紫金山,他们准备坐缆车上山。
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出示:
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
你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缆车吗?
你是怎样想到的?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想一想,全班交流。
学生出现的想法可能有:
(1)3个2是6人,所以要坐3辆缆车;(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或是乘法的含义想想)
(2)拿出6个学具,每堆2个,分成3堆。
(按每2个一份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3)教学除法算式。
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