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319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docx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和答案

苏州立达学校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班级__姓名_学号_成绩____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分)

①和(xù)________②(jjé)________据③恩(huì)________④取(dì)________

2.找出错别字,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

①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韵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慰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

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漏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错别字

改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

(10分)

①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

(李白《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

(_________《惠崇<春江晚景>》)

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__________。

(《诗经·周南·_________》)

④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名著阅读。

(4分)

①工厂濒临倒闭之际,却偶然发观一块翡翠价值连城,于是国际大盗、本地小偷闯闻风而动……电影《疯狂的石头》引发我们对财富的诸多思考。

《格列佛游记》里也有类似的情节,请你将其简述出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按照“打虎景阳冈”的句式,概括出《水浒传》中以武松为主角的另外三个事件。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广告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好的广告既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也是一次现代文化的享受。

阅读下面几则广告,完成问题。

(4分)

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关爱他人”公益广告

①三千烦恼丝,健康新开始。

()

②夏天的“凉”友,冬天的“火”伴()

③我的名声是吹出来的。

(某电风扇广告)

④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

(交通安全广告)

(1)你认为①②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填写在括号内。

(2分)

(2)任选③④两则广告中的一则,对其创意或效果进行评价。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44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6—10题。

(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4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何以战?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登轼而望之刿曰:

“未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公问其故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7.下列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B.(桃花源中人)具答之。

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C.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D.窥镜而自视,又弗如(徐公之美)远甚(《邹总讽齐王纳谏》)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曹刿在询问作战准备时,否定了鲁庄公前面两个作战条件,而肯定了最后一个作战条件,请分析其原因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一个武士。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同样是写长勺之战的,但语言风格截然不同。

请结合对两个文段中的具体语句的比较分析,说说《左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分)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

“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玉于神。

”对曰:

“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数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

小赐不咸(咸:

普通),独恭不优(优:

富足)。

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

将何以战?

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享:

祭品)者也。

故不可以不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

“是则可矣。

”(《国语·鲁语上》)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1—13题。

(8分)

(甲)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朱自清《绿》)

(乙)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

我细心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陆蠡《囚绿记》)

(丙)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11.晓雪评论郭沫若的《白鹭》曾说:

“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炼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各用怎样精彩、简炼的文字,表达各自怎样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丙)两段文字同样都是写绿,但在写法上和在对文章作用方面有所不同,请做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莱辛说:

“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朱自清是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他的散文语言明丽,适合反复品味。

比如“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若改成“她像少妇拖着的松松的皱缬着的裙幅;她像轻轻的摆弄着的跳动的初恋处女的心”就不妥了。

你认为呢?

请说说你的看法。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6分)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

说得更简单些,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细节。

对于低碳生活,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按照该议定书,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控制温室效应的行动。

2008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表明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态度。

低碳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方式也是林林总总。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介绍,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以每天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去8千米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千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计算机在不使用时切断电源,既可省电还可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l/3;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正慢慢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好多低碳生活方式,被科学验证并广为应用。

比如,在冰箱的使用中,人们发现,冰箱内食物的存放量过多或过少都费电,只有占容积的80%左右时才较为理想,并且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

在使用空调等大功率电器时,要避免频繁开关,因为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既费电又客易损坏压缩机,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打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少开一天空调可减排8千克碳,少坐一次电梯,可以减排2—6千克碳;乘坐航班,如果每个旅客的行李都低于20千克,全球累积起来,每年就可降低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等。

14.关于低碳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以节能和回收利用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细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全球气候变暖促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C.低碳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方式也是林林总总,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介绍,使用传统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每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D.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正慢慢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多低碳生活方式已被科学验证并广为应用。

15.根据文章介绍,下列关于低碳生活方式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到外地出差或远足旅游时,要尽量乘坐轨道交通,减少甚至避免长途自驾游。

B.洗涤衣物时尽量不用洗衣机,而应多用手洗,洗完后让衣物自然晾干。

C.冰箱内食物的存放量常保持在容积的80%左右,食品之间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

D.不整夜开空调,而是开启几小时后关闭,打开电风扇,或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

16.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郁达夫《怀鲁迅》,完成17—20题。

(8分)

①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②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

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7.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作用。

(2分)

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③段划线句如果改成“看到了许多悼念的人们”,好不好?

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的“晴天霹雳”形容鲁迅逝世太突然,是巨大的损失;并用倒装句式,突出了作者震惊的心情。

B.第④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把鲁迅的逝世看成是巨大的不幸,表达了人们的深哀巨痛。

C.第⑥段流露出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同时,仍未丧失对民族希望,表达了推翻奴隶性的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愿望。

D.最后一段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夜阴”,既是实指,也可以理解为当时黑暗的中国;“新月”指光明和希望。

20.仿照第④段,写一段话:

(2分)

这不是________________,这也不是_____________,这正像是_______________。

阅读周涛《巩奈斯的马》,回答21—24题。

(8分)

(1)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

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2)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

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

至于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

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

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

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发情的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龀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3)那是一九七○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

不正常的政治气息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仰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4)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

(5)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糊,但是马不会跑进巩乃斯河里去。

雪原右侧是巩乃斯河,形成了沿河的一道陡直的不规则的土壁。

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跪,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秦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

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

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6)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副歉疚的想说“对不起”的神态。

它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弄不懂我们这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了。

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一会儿它的鼻梁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虑,跟着我们慢慢走回去。

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围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7)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

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8)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唯恐失一言而遭来灭顶之祸,心灵寂寞。

只有一个乐趣,看马。

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

这样,我就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诗韵。

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醉酒的青年哈萨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纵马狂奔,东倒西歪的俯身鞭打猛犬,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

(9)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

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

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

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10)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

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

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11)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雪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12)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

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

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21.当我“看到小孩子鞭打牛”等情景时,为什么“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说说第(7)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中暴雨雷电下万马奔腾的壮阔图景,给人以极大地冲击力,你能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最后说“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通读全文,你认为马所给予作者的益处到底有哪些?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就其中的一点,谈淡其对自己成长的意义。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60分)

25.作文。

(60分)

请你以“传递”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

 

立达学校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1.①煦②拮③恩惠④缔

2.找出错别字,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

①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韵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慰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

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漏的房问,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错别字

改正

3.略

4.①略②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

5.

(1)①洗发水广告②空调广告

(2)略

6.B、D

7.

8.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9.略

10.略

11.作者用寥寥数语就勾画出滁州山中朝暮多变化、四季各不同的景色;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是为景而醉,与民同乐。

试想如果这道题改为:

说说欧阳修描写了滁州山中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学生回答情况会有变化吗?

我想不会。

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是科学,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是哲学。

12.略

13.略

14.C

15.B

16.不能表示概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