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260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 11.docx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1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word教案11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

 

[提出问题]

1.你认为诗歌、文学、小说可以称作文化吗?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称作文化?

2.明清时期,又有哪些文化?

3.本节课题目是: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你认为特点鲜明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可以;习俗、艺术……

戏剧、书画、科技著作……

……

设计意图: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意见统一的定义,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更是困难。

有鉴于此,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生活化,提出前两个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回答。

设计的第三个问题,估计很少学生能够回答,但是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通过学生对内容的学习,逐渐形成自己对明清文化特点的理解。

整体构思:

将课文内容重构为建筑篇和科学技术篇。

在建筑篇中通过认识、解读、品读长城与故宫,在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感知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在科学技术篇中通过识其人、品其书、感其时,感知明清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感慨封建社会埋没了多少的才子巨匠。

建筑篇

(一)长城

1.认识长城

[提出问题]看图,请用词语描述长城景色的特点。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夕阳下的长城:

丹霞似锦;彩云满天;神奇飘渺.....

夜景中的长城:

灯火辉煌......

春夏秋冬的长城:

(1)春:

万物复苏;

(2)夏:

青翠欲滴;(3)秋:

层林尽染;(4)冬:

银装素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长城之美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读长城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汉人晁错所云:

“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

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

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

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

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去矣。

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

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材料二:

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材料三:

历史上,长城南北两大文化集团,长期处在对峙——不稳定——停止又对峙的循环往复之中,而长城是两种势力的藩篱。

由于它的阻隔,不仅保护了中原较先进的农业文化,同时也促进了边疆的繁荣和北方游牧民族向高层次文明社会的发展。

[提出问题]

 

(1)从材料一中归纳历代统治者为什么修长城?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修筑长城的意义。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少数民族威胁边境安全,百姓苦不堪言;

长城维护了边境安全,保护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促进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

文化交流;维护了边疆繁荣和北方游牧民族向高层次文明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

提起长城,大概初中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印象,但为什么修长城?

修长城有什么意义?

很多学生则无法解答。

因此通过提供材料,锻炼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3.品读长城

展示材料:

材料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义勇军进行曲》中雄伟庄严的嘹亮歌声,曾经在反击外来者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抗战歌声,响彻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大江南北。

材料二:

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的“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是把长城与壮丽的河山景色相结合,抒发了雄壮的革命胸怀。

材料三:

1954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了八达岭长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登上八达岭长城,发出了“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的感慨。

迄今,八达岭长城先后有46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临。

他们在这里播种友谊的种子,唱响和平的心曲。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长城的现实意义。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文学艺术的宝库,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名片。

设计意图:

今天,长城已经远离了古战场的硝烟,但历经两千余年的长城阅尽了人间沧桑后是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通过解析三则材料论证了长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焕发了活力,是民族象征,是艺术宝库,也是中外交往名片。

而且通过学习,学生对长城在古今作用也有了深入了解。

(二)故宫

1.认识故宫

[提出问题]

(1)找出故宫中心由南向北依次有哪些建筑?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整体布局以中心建筑为主线,左右两侧建筑对称。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故宫布局以中心建筑为主线,左右对称的特点,为解读故宫的学习做好铺垫。

2.解读故宫

出示材料一: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知道中国古建筑檐角走兽代表着封建等级,黄色是皇家建筑专用色,两者都体现了封建的礼制。

设计意图: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俯瞰故宫只能识其全貌,不能窥见皇家建筑处处体现的威仪。

因此,需要选取典型图片作为切入点,便于学生感知故宫建筑处处体现的礼制。

出示材料三:

 

 

[提出问题]上面图片中的龙和狮子象征着什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龙象征着皇帝;狮子象征着皇帝的威严。

设计意图:

如果说故宫的檐角走兽象征着皇家的最高礼仪,那么龙和狮子的图片则象征了皇帝的威严。

通过上述材料的呈现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感知皇家的礼制和皇帝的威严。

教师总结:

故宫在建筑设计上不仅体现了封建礼制更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时至今日,透过这些历史的画面还能感觉到皇家雍容华贵的气派和百官朝贺的盛大气象。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值得慢慢品味,每年超过10万人次的参观量见证了这栋600多年的古建筑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品读故宫

出示材料四:

 

[提出问题]

(1)从图片一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从图片二中你看到了谁在游览故宫?

(3)通过这两幅图片,你觉得现在的故宫具有什么价值?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故宫是旅游圣地,具有旅游观光价值,是中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设计意图:

故宫,昔日的皇家宫殿,是常人不可触及的深庭大院,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是天子居住之地。

然而时过境迁,这个宫殿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它的建筑艺术成为建筑家研究的对象,它的档案史料为史学家研究提供了广阔天地,它的名字也吸引着不可计数的参观者从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纷沓而来。

但是建筑艺术和明清史学研究对初中生而言难度大,不易理解,即使讲到也不见得有好的效果,但故宫作为旅游胜地对学生并不陌生,因此选取游客旅游和奥巴马游览故宫的两幅图片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便于学生理解故宫的价值。

二、科学技术篇

(一)读其人

出示材料

阅读课本123页与124页关于李时珍和宋应星的材料,思考:

1.李时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宋应星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两人具有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李时珍:

有理想;刻苦专研;勇于实践

宋应星:

聪明好学;深入实践;坚守理想

共同精神:

坚守理想,刻苦专研,不断实践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总结上述问题答案,学习他们为理想奋斗的高贵品质。

同时,为学生学习他们的著作做好铺垫。

(二)识其书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海水本身便含盐质。

海边地势高的地方叫潮墩,地势低的叫草荡,这些地方都产盐。

虽然同样的盐出于海中,而制盐的方法却有不同。

一种方法是,在不被海潮冲没堤岸高地上种盐。

种盐户,各有画定的区域界限,互不侵越。

预计次日无雨,则今天将稻、麦秆灰及卢茅灰广泛地洒在地上约一寸厚,压平使之均匀。

至次日早晨露气冲腾之时,盐分便像茅草那样在灰层中长出。

白天晴朗时,将灰喝盐一起扫起并淋洗、煎练。

另一种方法是,在浅滩地方不用草木灰压。

只等潮水一过,至次日天晴,半天便能晒出盐霜,赶快去扫取煎练。

另法是将海潮引至深处,先掘深坑,将竹或木璜架在坑上,上铺席子,席上又铺沙。

当海潮淹没坑顶而冲过之后,盐质便经过沙而渗入坑中。

撤去沙、席,用灯放在坑内照之。

盐卤将灯火冲灭,这时便取卤水煎练。

[提出问题]

1.你认为上述材料应该出自于那种类型的著作?

2.材料中提到了几种制盐方法?

你认为那种制盐方法最好?

谈谈理由。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能够知道材料出自科技类型的著作;

知道制盐的三种方法,并对认为最好的制盐方法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

《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17世纪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知识,但教材对《天工开物》的内容并没有详细讲述,学生很难认识这是一本科技著作。

因此,通过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解读,学生容易形成感性认识,对《天工开物》的认识比较深刻。

出示材料:

材料二: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

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

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他在灵长类动物中先描记猕猴、猩猩、狒狒、野人等;再描记人类等。

[提出问题]

1.材料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动物药部分的编排体现了什么思想?

2.你认为这种思想在当时先进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本草纲目》编排体现了由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编排的思想。

设计意图:

《本草纲目》内容丰富,学习时只能选取一个视角进行解读。

为了体现《本草纲目》所体现的进化论思想,要么对书中的插图进行搜集整理,要么对书的体例编排进行解读,鉴于插图整理的难度,选取对书的体例编排解读,也是比较直观的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就能感知《本草纲目》体现的进化论思想,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是领先世界的。

教师总结:

《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清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而《本草纲目》则是中国古代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它们在当时的西方国家中影响很大。

(三)感其时

材料一:

《本草纲目》历经周折刊印面世的当年(1596年),李时珍之子李建元遵照父亲

使《本草纲目》为更多人服务的遗愿,献书于朝廷。

然而,明神宗收到《本草纲目》和李建元的上疏后,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

《天工开物》具有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明末清初即在日本广泛流传,后被译为法、德、英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家重视,但在我国却由于封建制度对科学技术的桎梏而长期不传。

[提出问题]材料中《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在当时受到了什么礼遇?

说明了什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这两本科技巨著在当时受到了冷遇;封建没落的制度是这两本科技巨著遭受冷落的本源。

设计意图: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一群怀揣着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研究写成著作的学者们,在当时既不受世人的重视,更遑论受当政者的青睐了。

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会感受到科学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认识到没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

一、建筑篇

(一)故宫

1.认识故宫:

整体布局以中心建筑为主线,左右两侧建筑对称。

2.解读故宫:

①礼;②美;③皇权至上

3.品读故宫:

①旅游圣地;②中华文化的名片

(二)长城

1.认识长城:

不同角度下,长城的美

2.解读长城:

①为何修长城;②修长城的作用

3.品读长城:

①中华民族的象征;②文学艺术宝库;③旅游圣地

二、科技篇

(一)识其人①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理想;

(二)读其书①科技巨著;②进化论思想(先进)

(三)感其时①备受冷落;②没落封建制度所致

通过学习明清的建筑和科学技术,我们感知到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滚滚而来的欧风美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场巨变即将拉开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