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6004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docx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知识讲解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

历史ⅱ苏版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面是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时间

茶(万磅)(年平均值)

生丝(包)(年平均值)

鸦片战争前

5000

5000

1845年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018·襄阳模拟)戴维·兰得斯在《国富国穷》中说:

“棉织品……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但中国作为棉纺织业发达的大国,并未发生如他所预料的英国的状况。

造成中、英两国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衣着观念的差异B.民众购买力的差异

C.经济结构的差异D.政府政策的差异

3.(2018·雅礼中学模拟)1863年李鸿章上折称:

“查上海通事一途获利最厚,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

其人不外两种:

一、广东、宁波商伙子弟,佻达游闲,别无转移执事之路者,辄以学习通事为逋逃薮;二、英法等国设立义学,招本地贫苦童稚,与以衣食而教肆之。

”据此,“通事”一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教育的发展B.对外交往的需要

C.社会转型的推进D.社会矛盾的激化

4.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来的。

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资本输出的资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长迅速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5.历史学家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

”这里所说的“更为可取的方面”主要是指()

A.涉外机构B.军队建设

C.政治制度D.文化教育

6.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

“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

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

名为保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他感慨的是()

A.民族工业的成就显著B.外商企业的敲诈勒索

C.官僚资本的势力庞大D.洋务企业的困难重重

7.(2018·皖南模拟)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天津的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在获奖证书中永利碱厂被称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

永利碱厂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

A.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走向世界

D.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

8.(2018·广东六校模拟)由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政府创办博览会;1910年,中国人首次在南京创办了博览会,被称为“南洋劝业会”。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文化B.开阔人们眼界

C.发展民族工业D.抵制西方侵略

9.(2018·安徽示范高中模拟)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

“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

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

材料说明张謇()

①主张发展实业,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方面

②看到了民族资本发展的局限性

③倡导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④力主对外开放,实现实业救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的现象,连国民政府也承认“印刷机不能生产出足够的钞票”。

对此情景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日本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崩溃

B.形象地说明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失败

C.这是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结果

D.此情景是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直接结果

11.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应该完全直接面向民生

B.以轻工业为主,作用积极

C.不应强调发展重工业

D.以提高就业率为第一要务

12.(2018·宁波五校模拟)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20年代初谈到:

“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

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

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7分,第14题23分,共40分)

13.(2018·上海模拟)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

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年)

材料三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

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5分)

(3)据材料二、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注意:

回答此题时,不得照抄原文)(6分)

1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

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偷闲。

此其大者。

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

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

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

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

对此,时人评论说:

“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9分)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表达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8分)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

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图表信息可以看出,1845~1853年,中国丝、茶的出口量增加,说明了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致,故①②正确;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故③错误,④在材料中看不出。

【变式备选】(2017·潍坊模拟)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解析】选C。

回答此题需要注意问题的前提是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

即从原始采集、渔猎进入农业文明,又由农业文明转入工业文明。

结合此题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应是近代化进程的启动。

2.【解析】选C。

在中国长时期内,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中西方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上的差异。

3.【解析】选C。

“逋逃薮”指藏纳逃亡者的地方。

通过材料分析可以了解到“通事”来自富商子弟和英法等国招收培养的本地贫苦儿童。

这说明此业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和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有关,这反映了19世纪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现象。

所以答案为C项。

4.【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帝国主义国家从中国掠夺的大量资本又都转化成商业资本投入到中国,允许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是在甲午战争后实现的。

故C正确A错误,B与材料无关。

帝国主义在华投资,与民族资本争夺资源、市场劳动力等发展因素,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故D错误。

5.【解题指南】解答此题要阅读题干材料,迁移洋务运动的实质目的及局限性进行分析思考。

洋务运动是在不变革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希望中国富强,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析】选C。

此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缺陷。

据题干信息分析,这场运动学习的是“表面的近代化”的改革,而没有学习“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说明这场运动存在实质上的缺陷,即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所以失败,应选C项。

6.【解析】选D。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轮船招商局最早属于商办,但是受到官僚地主的剥削,中国官僚资本主义膨胀是在1927~1949年期间出现,排除A、B、C,材料主要说明了中国洋务派企业的发展困难,故答案为D。

7.【解析】选D。

民族工业在世博会上获奖主要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926年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成立,A、B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C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8.【解析】选C。

通过材料中“开风气而劝工商”可以看出,中国创办博览会的目的是发展工商业,故C正确。

9.【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棉铁主义”、“非用开放主义”、“条约正当”等信息解答。

张謇开始认识到民族资本发展资金少等局限,故“需本尤重”。

10.【解析】选C。

“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说明通货膨胀严重,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印刷机不能生产出足够的钞票”故C正确,由时间1947年可排除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题干“1947年”不符,故B不正确,D中直接结果是错误的。

11.【解析】选B。

由材料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可知,张謇创办民族工业的目的是解决民生。

所以民族工业要发展轻工业,使老百姓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应选B。

12.【解析】选C。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材料的信息中,不能表达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的观点。

而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故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之一民族独立仍不具备。

此题选C项。

13.【解析】第

(1)题由材料中“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自求利益”“仍照向例设禁”等关键词及前后联系来总结。

(2)题由材料中“洋货日增月盛,……出口……不能相敌”可以得出第一问答案,第二问从中外生产方式方面来总结,第三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

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创办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

(2)严重入超。

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廉价的机器产品竞争。

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等。

(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有推动作用。

14.【解析】此题主要通过新的情境材料考查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江浙一带经济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变化。

(1)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提炼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2)题要从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的角度回答,表达了历史考查中外关联的能力要求。

第(3)题直接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对原因的分析可从城市化进程、民族工业的发展及近代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角度进行作答。

第(4)题要注意把江浙地区经济的变化放在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

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或棉花)为主(或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局面:

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趋势:

逐渐形成“中心——边缘”的经济格局(或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非工业国家生产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

因素:

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现象:

流入城市做工。

因素:

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地位:

领先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