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5740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

《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种化学品的MSDS.docx

各种化学品的MSDS

1、H2S的MSDS

第一部分: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

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

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

部分患者可有心肌损害。

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

极高浓度(1000mg/m3以上)时可在数秒钟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

高浓度接触眼结膜发生水肿和角膜溃疡。

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强刺激性。

第二部分:

急救措施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第三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硫。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

第四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或使其通过三氯化铁水溶液,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溶液吸回。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及时换洗工作服。

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第六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有恶臭的气体。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19

引燃温度(℃):

260

爆炸上限与下限%(V/V):

46.0、4.0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第七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碱类。

 

2、一氧化碳(CO)

健康危害:

CO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

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

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深度中毒可致死。

慢性影响:

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理化特征: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应急处理: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3、噪声:

健康危害:

致使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理化特征:

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应急处理:

使用防声器如:

耳塞,耳罩,如发现听力异常,则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

 

4、粉尘:

健康危害: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可引起尘肺病,还可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眼结膜损害等。

理化特征:

有极性粉尘,无极性粉尘,混合性粉尘。

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

应急处理:

发现身体异常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注意防护:

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检查。

粉尘爆炸的条件归结起来有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有一定的粉尘浓度。

其二,要有一定的氧含量。

粉尘得以燃烧的基础。

其三,要有足够的点火源。

其四,粉尘必须处于悬浮状态,即粉尘云状态。

这样可以增加气固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度。

其五,粉尘云要处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压力和温度才能急剧升高,继而发生爆炸。

 

5、混合二甲苯

危险物品:

混合二甲苯

物理物性:

自燃点℃432~528爆炸极限:

1.0~6.0

危险物性:

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如果易燃气体混合物扩散到火源处,就回立即回燃,遇火源,高热有着爆炸危险。

遇氧化剂激烈反应。

健康危害:

接触后症状:

吸入后中毒出现流涕,咽喉痛,呛咳,呕吐,心悸,无力等症状呼吸困难,严重时可以窒息,有时可出现昏厥,甚至死亡。

眼睛接触后出现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等。

防护措施: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应急措施:

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隔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在泄露处周围设置雾状水幕。

应急救护:

将中毒者迅速及时救出危险区域,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解除一切阻碍呼吸的衣物,并注意保暖,抢救场所应保持清洁,通风,并派专人维持秩序。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防护面具,关闭阀门,切断气源,消灭火势。

 

6、石脑油(类似汽油的MSDS)

一、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C4~C12烃。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液体,具有特殊气味。

二、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轻度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

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

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

可伴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及化学性肺炎。

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神经病。

液体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重者出现类似急性中毒症状,并可引起肝、肾损害。

慢性中毒:

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围神经病。

严重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

皮肤损害。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给饮牛奶或植物油洗胃和灌肠。

不医。

四、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易燃

闪点(℃)-50

爆炸下限(%)1.3

爆炸上限(%)415~530

最大爆炸压力(Mpa)0.813

危险特性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剧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主,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用水无效。

五、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地焚烧。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六、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醇、脂肪。

七、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强氧化剂。

燃烧:

(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7、H2的MSDS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溶解性:

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饱和蒸气压(KPa):

13.33(-257.9℃)

相对密度(水=1):

0.07(-252℃)(空气=1):

0.07

燃烧性:

易燃

引燃温度(℃):

400

爆炸下限(%):

4.1;爆炸上限(%):

74.1;

最大爆炸压力(MPa):

0.720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消防措施: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吸入、食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

可引起灼伤。

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具有强烈刺激作用。

吸入后,可引起喉、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接触后可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

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8、苯的MSDS

分子式:

C6H6

易燃易爆,毒害避免与明火高热及人体接触

一、危险性

蒸气与空气混合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

蒸气能扩散至远处,遇明火引着回燃

有麻醉作用

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致癌;

二、泄漏处理

撤离现场无关人员;

切断火源;

戴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用砂土等惰性材料吸收,收集处理;

大量泄漏,围堤收容处理;

三、急救

脱去污染衣着,用清水和肥皂水冲洗;

脱离污染环境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输氧或人工呼吸;

误服后,洗胃,就医。

四、灭火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9、缓蚀剂

一、一般性质外观状态:

液体

顏色气味:

澄清黄色至琥珀色特殊

1、危险声明:

燃料性液体。

吞咽有害。

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与眼损伤。

可致癌。

可导致昏睡或眩晕。

长时间或重复暴露可造成内脏损伤。

吞咽或进入呼吸道可导致生命危险。

水生生物长时间作用下有强烈毒性

二、急救措施描述

1、通用信息:

中毒症状可能在事故发生几个小时后才出现;因此,在事故之后至少需要48小时医疗观察。

不要让受影响的人群无人照看。

将中毒人员带到新鲜空气中。

2、不慎吸入:

提供新鲜空气,如果需要的话提供人工呼吸。

保持中毒人员体温。

如果症状持续请寻求医疗援助。

若中毒人员失去意识,则将其妥善安置到易于转移的地方。

3、皮肤接触:

立刻用水冲洗。

脱掉接触到的衣物与鞋。

再使用前清洗衣物。

再使用前彻底清洗鞋类。

如果皮肤刺激感持续,请咨询医护人员。

4、不慎入眼:

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眼睛,并适当提起上下眼皮。

如果佩戴隐形眼镜,可能的话立即取下。

睁开眼睛使用流水冲洗几分钟,之后咨询医护人员。

5、不慎误食:

立即漱口,并饮用大量的水。

不要试图催吐,立刻拨打电话寻求医疗援助。

三、消防措施

1、灭火剂

若发生火灾,请使用以下合适的灭火剂。

适用灭火器:

二氧化碳,干粉,喷水,对与大火请使用喷水或抗溶性泡沫灭火器。

2、消防人员建议:

保护装备:

穿戴自呼吸保护器。

穿戴全身保护装。

事故后续处理措施

3、个人警示:

使用个人保护设备,以及应急处理程序:

穿上防护服。

远离火源。

确保足够通风。

佩戴保护装备,让未受保护的人群远离现场。

使用呼吸保护装置以免受到烟雾/灰尘/可吸入性颗粒的影响。

4、环境保护措施:

不得让其流入到排水系统或任何水源。

如果进入到排水系统或任何水源,请通知有关部门。

5、收集及清洁的方法和材料:

使用液体吸收材料(沙粒,硅藻土,酸性粘合剂,通用粘合剂,锯屑)。

使用中和剂。

 

10、磷酸三钠Na3P04.12H20

1、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对粘膜有轻度刺激作用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2、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受热分解产生剧毒的氧化磷烟气有害燃烧产物:

氧化磷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

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3、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酸类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4、接触控制/个体防护职业接触限值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5、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晶体,在干燥空气中易风化

溶解性:

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二硫化碳

 

11、四氯乙烯 

1、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本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

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运动失调及酒醉样症状。

口服后出现头晕、头痛、倦睡、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

慢性影响:

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

可有肝损害。

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

 

燃爆危险:

本品不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2、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3、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

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4、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5、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透气型防毒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碱金属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

应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6、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透气型防毒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7、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