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567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docx

《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docx

理论文章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

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成功驾驭新常态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增速、结构、动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供需矛盾明显变化,产业结构持续调整,新旧动能接力转换,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换,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难度在加大,对宏观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种全新巨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和中国经济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形成了作出经济进入新常态重大判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方法论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

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由此开始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国际环境的有利因素也在增多,我国经济运行企稳基础有所增强,经济转型有望开启下半程,逐步从“降速”阶段转向“提质”阶段。

20XX年上半年总体上延续了这一态势,经济增速达到6.9%。

综合来看,五年来,在这一框架指导下,我国经济在经历多年调整后,正在逐步迈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趋势性下行的空间明显收窄。

短期受房地产市场调整、金融去杠杆、投资增速回落、补库存效应减弱的影响,下半年经济或将有一个比较小的回调,预计全年经济运行呈“前高后稳”的态势,年初设定的各项预期目标有望如期实现,甚至可能取得更好效果。

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四大特征

目前来看,这个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作出了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发生质的变化;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从动力层面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

其二,确立了新发展理念这一指导思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

其三,明确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这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的必由之路。

其四,确定了稳中求进这一工作方法论。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将之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是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做出的重大调整。

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实践中转变急于求成的思想观念和操之过急的工作方法,推动经济转向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从实践看,这一经济政策框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指导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经济增长实现了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平稳转换。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年小幅下调,避免了其他转型经济体经济增速短期内快速下滑的风险,增速换挡总体平稳。

而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向好的积极态势,今年上半年保持了6.9%的增速。

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已由2012年的54.9%上升至去年的64.6%。

第三产业增速稳定高于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贡献率由2012年的44.9%上升至去年的58.4%。

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培育,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

三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工业企业利润较2014年和2015年明显好转,特别是今年1~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7%。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97%,自有数据以来该指标首次低于4%;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9.8%,较2014年和2015年有大幅提高。

四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2.1%左右,已经超过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上升到2%,多数国家都要用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了12年。

企业研发投入占我国研发经费总量的78%,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最新世界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已经由2013年的35名上升到20XX年的22名,是前25名中唯一的非高收入经济体。

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创新活跃期。

新框架“更加注重”六大调控核心

下一步,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政策框架做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工作中要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更加注重处理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消除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根源,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的关键是能够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微观主体对宏观调控信号更加敏感,畅通宏观调控政策效力的传导渠道。

二是更加注重风险防范。

转型期各类风险往往叠加,宏观调控要把风险防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住风险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是更加注重市场预期管理。

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交流,规范政策规则和提高政策透明度,让市场主体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意图,减少不必要的误判,避免市场出现过度波动。

四是更加注重不同宏观管理部门的配合和协调。

转型时期的宏观调控往往需兼顾经济增长、就业、通胀、风险防范等多重目标,这就要充分发挥财政、货币、宏观审慎等政策的协同组合作用。

五是更加注重建立健全决策支持体系。

努力提升传统统计数据质量,加快完善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低成本、及时性、客观性的优势,构建宏观调控决策支撑体系。

六是更加注重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充分利用我国经济体量增大、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上升的契机,增强议题、平台和机制的创设能力,逐步完善多边或区域的宏观政策协调机制,营造稳定的经济和贸易环境。

准确把握全局大趋势

当前,社会各界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高度关注,尤其关心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回稳向好、经济增长能否稳步进入提质增效的轨道。

当然,必须承认目前经济上行动力与下行压力仍处于一个弱平衡状态,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多,短期小幅波动不可避免,需要进一步夯实经济企稳的基础。

经济新框架需要关注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是投资增速可能小幅下降。

1~6月份,投资资金来源、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分别同比增长1.4%和-1.2%,地方债和城投债累计发行同比下降1.7万亿元和2470亿元,将对下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产生较大影响。

房地产投资呈冲高回落态势,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回升动力不足。

二是消费缺乏较快上升的基础。

受消费升级支撑,服务消费、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出现一些新热点,消费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但受消费率总体偏低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影响,消费增长缺乏持续上升的动力。

三是补库存力量逐步走弱。

一个完整的库存周期通常延续3年到3年半的时间。

从库存周期看,下半年开始可能要进入去库存过程,库存带动的短期需求力量将逐步走弱。

四是价格效应将有所减弱。

PPI在今年2月份达到7.8%的高点,之后逐步回落到6月的5.5%,预计全年将延续小幅回落态势。

受此影响,上游及原材料行业利润回升的势头将会放缓。

看待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要有历史视角和国际视角。

只有历史、国际视角结合,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结合,才能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态势,避免对短期波动过度反应。

从后发经济体发展历史看,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经济增速都会出现明显下滑。

根据后发经济体的经验,当工业化追赶中期阶段完成即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人均GDP达到10000~12000国际元时,以大投资、大进大出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基本结束,此后经济增速降幅达到40%左右时,将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从国际比较看,像中国这样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并不多。

如果按照平均增速5%以上为标准,全球能够持续增长20年以上的只有20个左右的经济体,持续30年以上的仅有5个。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没有下降,反而是上升的。

世界银行和IMF都测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左右,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从短期看,经济波动在所难免。

无论什么样的经济体,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经济短期波动都不可避免。

20XX年中国经济有望开启平稳中高速增长新阶段,但中长期平稳增长并不意味经济增速保持一条直线,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中高速平台有所波动。

因此,不必对季度、半年甚至个别年度的经济增速过于敏感,对短期波动要关注,但更需要保持定力。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在开启下半程,经济增长转入提质增效轨道的有利条件逐步积累,需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新框架,保持战略定力,完善宏观调控和审慎管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管控风险,提升开放水平,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生产率持续回升,保持经济运行平稳健康。

(弘利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