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5474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docx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含答案

鸡兔同笼、盈亏、平均数问题

一、知识地图

二、基础知识

公元855年唐朝,我国举行最早的数学选拔赛,题目如下:

一批强盗在树林里商议怎样瓜分抢来的布匹。

若每人分6匹,多5匹;每人分7匹,少8匹,问几个强盗?

几匹布?

(一)鸡兔同笼问题

1.假设全是鸡

例如:

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分析:

假设全是鸡,则有2×46=92(足),而实际上是128足,少了128-92=36(足),为什么少了36足呢?

因为我们把一只兔当作一只鸡来算时,就少算了2足,所以有36÷2=18(只)兔被我们当作鸡来算,所以有鸡46-18=28(只)。

2.假设全是兔

例如:

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分析:

假设全是兔,则有4×46=184(足),而实际上是128足,多了184-128=56(足),为什么多了56足呢?

因为我们把一只鸡当作一只兔来算时,就多算了2足,所以有56÷2=28(只)鸡被我们当作兔来算,所以有兔46-28=18(只)。

3.“砍足法”

例如:

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分析:

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足,则鸡就变成了“独脚鸡”,兔就变成了“双脚兔”,则鸡和兔足的总数就由128变成了64,而且有一只兔子,则足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所以足的总数64与总头数46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64-46=18(只),则鸡的只数就是46-18=28(只)。

(二)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顾名思义有剩余就叫盈,不够分就叫亏,不同的方法分配物品时,经常会产生这种盈亏现象。

盈亏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两次分配时盈亏总量的变化,我们把盈亏问题分为三类:

“一盈一亏”、“两盈”、“两亏”。

1.“盈亏”型

例如:

学而思学校提高班的同学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

有多少位同学分多少粒糖果?

分析:

为什么第一次多9粒,而第二次还少6粒呢?

因为两次分配数量不一样,第二次分配时不仅把第一次多出来的9粒分了,还要再添6粒才够分,也就是说按第二种分配方案比第一次总共要多分9+6=15(粒),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产生呢?

因为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分了5-4=1(粒),那么要分15粒,就需要有15÷1=15(人),共有15×4+9=69(粒)。

2.“盈盈”型

明明过生日,同学们给他买蛋糕,如果每人出8元,就多出了8元;每人出7元,就多出了4元。

那么有多少个同学?

蛋糕的价钱是多少?

分析:

为什么第一次多8元,第二次就只多4元了呢?

因为两次分配数量不一样,第二次分配时每人少出1元,也就是在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给每个人退了1元钱,总共退回了8-4=4(元),所以共有4÷1=4(人),蛋糕价钱是8×4-8=24(元)。

3.“亏亏”型

学而思学校新近一批书,将它们分给几位老师,如果每人发10本,还差9本,每人发9本,还差2本,请问有多少老师?

多少本书?

分析:

为什么第一次差9本,第二次就只差2本了呢?

因为两次分配数量不一样,第二次分配时每人少发1本,也就是在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从每个人那里拿回了1本书,总共拿回了9-2=7(本)书,所以共有7÷1=7(人),书有7×10-9=61(本)。

(三)平均数问题

(1)平均数=总数÷参与平均的事物个数

平均数增量=总数增量÷参与平均的事物个数

平均数减量=总数减量÷参与平均的事物个数

(2)平均数问题最基本的原理是“移多补少”

几个数的平均数一定比其中最大的一个小且比其中最小的一个大

三、经典透析

【例1】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许多小和尚,两个小和尚用一根扁担一个桶抬水,一个小和尚用一根扁担两个桶挑水,共用了38根扁担和58个桶,那么有多少个小和尚抬水?

多少个挑水?

[审题要点]鸡兔同笼问题,假设法

[详解过程]假设全是抬水,38根扁担应担38个桶,而实际上是58个桶,为什么少了58-38=20(个)桶呢?

因为当我们把一个挑水的当作抬水的就会少算2-1=1(个)桶,所以有20÷1=20(人)在挑水,抬水的扁担数是38-20=18(根),抬水的人数是18×2=36人。

专家点评:

可以结合分析工具矩形图,来看鸡兔同笼问题:

左图假设全是抬水:

 (58-38×1)÷(2-1)=20(根)……20(人)挑水

(38-20)×2=36(人)    ……36(人)抬水

右图假设全是挑水:

 (38×2-58)÷(2-1)=18(根)……18×2=36(人)抬水

38-18=20(根)……20(人)挑水

【例2】某旅游点有儿童票、成人票两种规格的门票卖,儿童票的价格为30元,成人票的价格为40元,如果是团体还可以买平均32元一位的团体票,一个由8个家庭组成的旅游团(每个家庭由两位大人,或两个大人、一个小孩组成)来景点旅游,如果他们买团体票可以比他们各买各的少花120元,问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审题要点]   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形题

[详解过程]   每个三口之家可以少花30+40+40-32×3=14元,每个二口之家可以少花40+40-64=16元,如果这8个家庭都是三口之家,那么一共少花14×8=112元,所以这8个家庭中有(120-112)÷(16-14)=4个家庭是二口之家,所以这个旅游团一共有4×2+(8-4)×3=20人。

专家点评:

这道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理解“少花120元”?

跟单位少花情况有关,这里的单位:

可以不同家庭为单位,也可以成人与小孩为单位。

一方面,我们可以对两种家庭的“少花”情况进行计算并比较,可以如题所解;

另一方面,我们不妨以成人与孩子的“少花”情况进行计算并比较,可以另解如下:

8个家庭,成人必有16人,则每个成人将“少花”40-32=8元。

所以应该总共少花  16×8=128(元)

而实际少花相差  128-120=8(元)

是因为每个小孩多花了32-30=2(元)

所以,8÷2=4(人)……小孩人数

16+4=20(人)……旅游团一共人数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在使用假设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比较思想非常重要,在一种证明方法——反证法中,假设法会又一次充当主角。

【例3】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

现有蜘蛛、蜻蜓和蝉三种小虫16只,共有110条腿和14对翅膀,每种小虫各有几只?

[审题要点] 经典鸡兔同笼问题,用两次假设法

[详解过程] 因为有三种动物,没有办法直接用鸡兔同笼解,所以我们想转化为两种动物就可以直接用了。

我们先来看腿,发现蜻蜓和蝉有个共同点——都是6条腿,那我们就把蜻蜓和蝉合并在一起,分为两种动物:

一种是6条腿,一种是8条腿。

假设全是6条腿的,共有腿6×16=96(条),而实际上是110条,为什么少了110-96=14(条)腿呢?

因为当我们把8条腿的蜘蛛当作6条腿算的,有一只蜘蛛就少算2条腿,所以有蜘蛛14÷2=7(只),所以蜻蜓和蝉有16-7=9(只);

我们再来看翅膀:

假设这9只全是蜻蜓,则应该有9×2=18(对)翅膀,比实际多了18-14=4(对),所以有蝉4÷1=4(只),则蜻蜓9-4=5(只)。

专家点评:

如果我们感觉这样的算术解法有点烦,不妨看看美丽的方程:

设:

蜘蛛有

只,蜻蜓有y只,蝉有z只,得:

(1)×6:

(2)-(4):

2

=14

=7

代入

(1)式:

y+z=9…(5)

(3)-(5):

y=5。

代入(5)式:

z=4。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清晰的等量关系,一定要用,从而可以减少“算理”的思考量,把这种思考量转嫁给方程演算。

对于方程演算,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技巧,就能轻松把握。

请参见本书第十九讲《方程》。

【例4】老师给同学们分苹果,每人分10个,就多出8个,每人分11个则正好分完,那么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多少个苹果?

[审题要点] 盈亏问题

[详解过程] 为什么第一次多8个,第二次不多也不少了呢?

因为第二次每人多分了1个,所以有8÷1=8(人),苹果8×10+8=88(个)。

专家点评:

请注意体会差量分析的应用。

这是两种方案之间的差异,而假设法是实际与假设之间的差异,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例5】皮皮从家到学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上课就要迟到3分钟;如果每分钟60米,就可以比上课时间提前2分钟到校,那么皮皮家距离学校多远?

[审题要点] 需要转化条件的盈亏问题

[详解过程] 根据题意,每分钟走50米,迟到3分钟,实际上就是还差50×3=150(米)到校;如果每分钟60米,提前2分钟到校,即到校后还可以多走60×2=120(米),第一次与第二次相差150+120=270(米),也就是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走了270米,所以皮皮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是270÷(60-50)=27(分钟),皮皮家到学校的距离是50×(27+3)=50×30=1500(米)。

专家点评:

两种方案,除了速度差,更要感受到路程差,从而看到,这里的数量关系,竟然就是追及关系。

从中体会一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数学美感吧。

数学是好玩的!

【例6】国庆节快到了,学而思学校的少先队员去摆花盆。

如果每人摆5盆花,还有3盆没人摆;如果其中2人各摆4盆,其余的人各摆6盆,这些花盆正好摆完。

问有多少少先队员参加摆花盆活动,一共摆多少花盆?

 

[审题要点] 需要转化条件的盈亏问题

[详解过程] 我们可以把第二个条件转化为如果每人摆6盆花,还缺4盆,那么就是简单的“一盈一亏”。

人数:

[3+(6-4)×2]÷(6-5)=7(人),盆数:

5×7+3=38(盆)或6×7-4=38(盆)。

专家点评:

转化思想似乎有点玄,为什么我一定会想到:

“把第二个条件转化为如果每人摆6盆花,还缺4盆”?

答案在于,我们应该在大方向上有感觉,这道题“每人摆5盆,还有3盆没人摆;每人摆6盆,还……”,“还”字后面的下文怎么接?

接上了,转化成功!

记住:

转化的关键在于我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现有条件能否转化为我要的条件?

【例7】有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算了四次,得下面四个数:

36.4,47.8,46.2,41.6,那么原来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审题要点] 平均数问题

[详解过程] 设这四个数分别为A、B、C、D,根据条件则有:

所以

[专家点评]  实际上,本题的情境可以换成“小明语文、数学、英语等几门功课的平均分”,也可以换成“某四个小朋友称体重,每三个人称一次”,数量关系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