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5342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复习提纲.docx

中药学复习提纲

中药学复习提纲

A型题(最佳选择题)

例1,具有祛风湿、发汗、明目功效的药物为;

A.独活B.威灵仙C.秦艽D.伸筋草E.苍术

B型题(配伍选择题)

A.泻肺平喘B.宣肺平喘C.敛肺平喘D.清肺平喘E.止咳平喘

1.石膏D

2.麻黄B

3.杏仁E

4.白果C

X型题(多项选择题)

例3,疏肝理气,善治肝郁气滞证宜选ABD

A.柴胡B.佛手C.川楝子D.香附E.桔皮

总论部分

一、本草代表著作

中药品种,古籍记载3000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1.《神农本草经》汉代(东汉末年)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③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的论述奠定了药性理论

④代表了秦汉时期的药学成就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梁代①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公元500年左右)②收载药物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等7类

③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药学成就,为综合性本草著作

3.《新修本草》李绩、苏敬唐代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唐本草》(公元659年)②全书54卷,收载药物850(844)种

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宋代,金元时期①全书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证类本草》②集宋以前之大成,首创方药并收,有学术和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①全书52卷,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

②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为不巧的本草

③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百科全书,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①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

(公元1803年)②对《纲目》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要的修订

③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成就,保存了大量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

7.《中华本草》中医药局1999①全书34卷,载药8980种,绘图8534幅

(500余专家)②采用自然系统分类,图文并茂

③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医药学发展水平,填补了《纲目》问世以来400年对中药文献系统整理研究的历史空白

二、中药的性能

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包括:

平性)

1.确立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2.作用:

寒凉药: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温热药: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①含不含有毒成分②整体是否有毒③用量是否适当

2.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①品种混乱

1误服毒药

2用量过大

3炮制失度

4剂型失宜

5管理不善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辩证不准

9个体差异

3.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①用量要适当②采制要严格③用药要合理④识别过敏者

三、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二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配伍的目的:

①增强疗效②扩大治疗范围③适应复杂病情④减少不良反应

1.七情是指单味药物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①单行单味药物应用独参汤

②相须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的功效。

(石膏配知母)

③相使性能有共性的两药物合用,一主一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黄芪配茯苓)

②③配伍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药物减轻或消除。

(被动)(半夏配生姜)

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物的毒烈之性。

(主动)(生姜配半夏)

④⑤配伍表示减毒,临床应用毒烈药时考虑选用

⑥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人参恶莱菔子)

⑥配伍表示减效,临床用药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⑦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乌头反半夏)

⑦配伍表示增毒,原则上绝对禁止

2.君臣佐使是指药物在方剂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是方剂的组成原则。

①君药:

指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量大力强,不可缺少)

②臣药:

a是指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b指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③佐药:

a佐助药,即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

b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c反佐药,与君药的药性相反有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④使药:

a是引经药,

b是调和药。

例:

麻黄汤麻黄(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使)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指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①十八反三组

藻、戟、遂、芫俱战草,

半、蒌(全瓜蒌、皮、天花粉)、贝(川、浙)、蔹、及功乌(川,草、附子),

诸参(人、沙、丹、玄、苦)、辛、芍(白、赤)反藜芦。

②十九畏九组十九畏

硫硝、银砒、狼密陀,

巴丑、丁郁、乌(川、草)犀角,

硝棱、桂脂、参灵脂。

2.妊娠用药禁忌指损害胎元或导致坠胎药物,在妊娠期间予以忌用或慎用。

①禁用药:

剧毒或性能峻猛之品

②慎用药:

活血祛瘀、破气行滞、攻下通便、辛热、滑利之品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指在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忌口。

(三)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确定剂量的依据:

1、药物的性质性能

2、用药方法

3、患者情况

4、地域和季节气候

(四)煎服法

1.特殊煎服法(见横向总结)

2.服药时间

①空腹服:

清晨服,峻下,攻积导滞、驱虫药

②饭前服:

补虚药

③饭后服:

消食健胃药及刺激肠胃的药物

④睡前服:

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⑤定时服:

截疟药

⑥频服:

救急药

1.解表药

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味辛,入肺、膀胱,发汗解表,兼宣肺、利尿、透疹治疗外感表证

注意:

①配伍应用②中病即止③体虚、津亏忌用④不宜久煎

一、辛温解表药(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辛微苦温入肺膀胱发汗力强(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又平喘、利水(咳喘、水肿)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发汗力弱(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配白芍治风寒表虚有汗证)

又温通经脉(寒凝血瘀之经闭、痛经)

温阳利水(脾阳虚之痰饮、肾阳虚之水肿)

温通心阳(心阳虚之胸痹)

温中散寒(风湿寒痹,上肢肩背之痹痛)

紫苏发汗力强兼能理气(主表实无汗兼脾胃气滞证)

辛温入肺脾}发散风寒、和中、解鱼蟹毒{又行气宽中、安胎(胸闷不舒、气滞胎动)

生姜发汗力弱兼能温中(主风寒感冒之轻症多用)

又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胃寒呕吐)又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荆芥微温平和,为发表散风通用药(风寒、风热)

}祛风解表(外感表证){又透疹止痒,炒炭止血(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吐衄崩漏)

防风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药,(风寒、风热、风湿)止泻:

肠风泄泻

又胜湿止痛、止痉(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破伤风、小儿惊风)

羌活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风寒、风湿痹痛、头风头痛)主散太阳经风寒湿而归肝经(善治厥阴头痛,寒凝肝脉之脘腹痛)

细辛芳香气烈散寒止痛力强(兼治阳虚外感、风湿痹痛、头痛、牙痛)又温肺化饮

白芷}散风寒、通鼻窍、止疼痛{芳香味浓(善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又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辛夷}(风寒感冒、鼻渊头痛){芳香力弱,为鼻渊头痛之要药(专治感冒头痛鼻塞)

苍耳子有小毒,又除湿、止痒

香薷微温,兼和中化湿而祛暑,为“夏月麻黄”(治疗夏月感冒、阴暑证、暑湿证)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麻黄(表证无汗、水肿)性温,发汗力强兼宣肺平喘(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肺气壅遏之咳喘)

二、辛凉解表药(外感风热表证)

薄荷辛凉入肺肝又清利头目、利咽(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咽痛)又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牛蒡子辛苦寒入肺胃疏散风热、透疹止痒又清热解毒、通利二便、宣肺利咽(风热、肺热咳嗽)又消肿疗疮

蝉蜕甘寒入肺肝(风热表证、风疹瘙痒)又明目退翳(风热肝热目赤)、祛风止痉(小儿惊风、破伤风)

桑叶性寒疏散力强,又清肺润燥(肺热燥咳)、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菊花(风热表证、肝阳眩晕、目赤)微寒平肝力强,又清热解毒(热毒疮肿)

葛根善发表解肌退热为阳明表证项背强痛之要药,升脾胃阳气而止泻,又生津止渴,解热透疹

柴胡}发表、升阳{善疏散和解退热为寒热往来少阳证之要药,升清阳而举陷(脏器下陷),又疏肝解郁

升麻善清散而解表,升清阳而举陷(脏器下陷)又清热解毒(咽痛、口疮、丹毒、热毒疮疡)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治疗偏头痛之要药。

淡豆豉解表、除烦

2.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

注意:

药性寒凉,易伤脾胃,脾虚便溏慎用。

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一、清热泻火药(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四大”)

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外透肌肤之热,内泻肺胃之火,为治气分实热之要药。

(牙痛、口疮)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知母甘寒入肺胃肾(高热烦渴、肺热咳嗽)又滋阴润燥。

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润肠。

(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天花粉甘寒质重力强,长于生津润燥(消渴、燥咳、咳痰带血多用)

}清热生津、清肺止咳、排脓{兼消肿排脓(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芦根(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嗽)甘寒质轻力缓,长于清胃止呕、利尿(外感风热、胃热呕吐、热淋多用)

兼祛痰排脓(肺痈吐脓)

栀子兼归肺及三焦经,清热力强,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清热除烦、利尿{(治疗湿热黄疸、血淋、血热出血、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淡竹叶(高热烦躁、热淋)兼归小肠经,利尿力强,(治疗心火上炎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水肿兼热)

夏枯草又散郁结、降血压(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高血压属肝热者)

}清肝火而明目{

决明子(肝热目赤)又润肠通便(热结肠燥便秘)

二、清热燥湿药外感或内伤湿热火毒诸证(湿温、湿阻中焦、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及脏腑火热证

黄芩善清肺大肠火,祛上焦湿热(肺热咳嗽、湿温、暑湿、湿热淋痛、痔疮便血)

}{又凉血止血、安胎(血热出血、胎热胎动)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心胃之火,祛中焦湿热(高热神昏、胃火牙痛、口疮、肝火犯胃呕吐)

}(湿热泻痢、黄疸、淋证,脏腑实热、毒热证)清热解毒(热毒痈肿)强于黄芩、黄柏。

黄柏善泻相火退虚热,祛下焦湿热(阴虚火旺,骨蒸潮热、下焦湿热尿闭、淋证、带下、阴痒、足膝肿痛及脚气)

龙胆草兼入肝经,清泻肝火,为治疗肝经湿热、实热的要药(肝火上炎头痛、目赤、高热)

}清热燥湿{

苦参(湿热下注、黄疸)兼入心经,又杀虫止痒、利尿(疥癣、麻风、阴痒、带下、湿热淋证)

三、清热凉血药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出血证

生地甘苦寒入心肝肾清滋润滑之品,又生津、止血(消渴及血热出血)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润肠通便{

玄参苦甘咸寒入肺胃肾(热入营血、阴虚发热、阴虚肠燥)清滋散结之品,又解毒、散结(咽痛、疮疡、瘰疬)

牡丹皮凉血优于赤芍,又退虚热(无汗骨蒸)治内痈(肠痈腹痛)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赤芍(热入营血发斑吐衄、瘀血证)止痛优于丹皮,又泻肝火(肝火胁痛、目赤)治外痈(疮痈肿毒)

紫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高热神昏、血热出血)

四、清热解毒药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之证(疮肿、丹毒、痄腮、咽痛、热痈、热毒泻痢、烫伤、蛇虫咬伤)

金银花甘寒入肺胃大肠清热解毒力强(疮肿热毒重者尤宜、肠痈、肺痈、热毒血痢)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又解暑热

连翘苦微寒入肺心胆(热毒证、风热、温热病)消痈散结力强,为“疮家圣药”(疮痈有肿核者尤宜、瘰疬痰核)

又利尿(热淋涩痛)

蒲公英消痈散结(善治乳痈、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又利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紫花地丁}{消痈散结(疔疮肿毒)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毒蛇咬伤、跌打肿痛、肝热生风、惊风、高热神昏)

野菊花}(疮痈肿毒){平肝(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头痛眩晕)为治热毒疮痈之要药。

鱼腥草}{消痈排脓(善治肺痈)又利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泻痢)

败酱草}{消痈排脓(善治肠痈、肺痈、肝痈)又祛瘀止痛(血滞胸腹痛、产后瘀阻腹痛)

红藤消痈散结(善治肠痈、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又活血止痛(跌打瘀肿、风湿痹痛、经闭)

大青叶凉血而消斑(温毒发斑、口舌生疮)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散结利咽(大头瘟、痄腮)

青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凉血而消斑(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又凉肝定惊(肝火犯肺咳痰带血、小儿惊风)

射干又祛痰、散结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又消肿止痛

马勃(咽喉肿痛)又清肺、止血

白头翁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也为治阿米巴痢之要药。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又止血、通淋(疮肿、崩漏、便血、热淋、血淋)

鸦胆子}(热毒血痢){又燥湿、杀虫、截疟、蚀疣

秦皮又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牛黄清热解毒力强(兼治口舌生疮)又化痰开窍(中风痰热神昏)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

熊胆(热毒疮肿、高热动风)又能明目(目赤肿痛、目生翳障、痔疮肿痛)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又清肺止咳

白鲜皮清热解毒、燥湿又祛风止痒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消痈(治疗消化道肿瘤)

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利关节(治疗梅毒的要药)

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五、退虚热药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青蒿又清肝热、解暑热、除疟热

地骨皮}退虚热、凉血{又清肺止咳、生津、止血

白薇(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血热出血)又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地骨皮}退虚热、凉血{善治有汗骨蒸、又清肺止咳、生津、止血

牡丹皮(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血热出血)善治无汗骨蒸、又活血化瘀、止痛

3.泻下药

泻下通便治疗便秘及多种里实证

注意:

①易伤脾胃及正气、小儿、老人、体弱者慎用

②中病即止

③孕妇忌用或慎用

④峻下药有毒、注意其炮制、配伍、用量

⑤攻下、峻下药宜空腹服、缓下药宜睡前服

一、攻下药苦寒、通便,泻火。

用于实热积滞及火热上炎证(头痛、咽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大黄苦寒脾胃大肠肝心攻下力强(多种积滞证及急腹证)又利湿退黄(湿热黄疸、淋症、

}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湿热痢疾凉血止血(高热神昏、血热吐衄)活血化瘀(瘀血诸证)

芒硝咸苦寒胃大肠(热结便秘、疮疡、咽痛、口疮、目赤)软化力强(实热燥结)外用回乳

番泻叶又行水消胀

}泻下通便{

芦荟(热结便秘)又清肝杀虫(肝经实火、小儿疳积、虫积腹痛)

二、润下药润燥滑肠,多用于老年、体弱、久病、产后、经期便秘者

火麻仁兼能补虚,为治肠燥便秘的要药。

}润肠通便{

郁李仁(肠燥便秘)又利水消肿(水肿胀满、脚气水肿)

三、峻下药泻下力猛,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出,兼利尿。

用于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及痰饮喘满。

甘遂药力最强(兼治风痰癫痫)

京大戟}泻下逐饮、消肿散结{泻下逐饮强于红大戟(兼治瘰疬痰核)

红大戟}(大腹水肿、胸胁积液、疮痈肿毒){消肿散结强于京大戟(兼治瘰疬痰核)

芫花毒性最强,又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巴豆性热毒大力猛,去油用霜,善攻下冷积。

又祛痰利咽(寒实结胸)蚀疮去腐

}泻下逐水、去积{

牵牛子(水肿、鼓胀、食积便秘)性寒毒小力弱,量大泻水,量小去积。

又杀虫(虫积腹痛)

4.祛风湿药

祛除风湿,治疗风湿痹症

辛散苦燥,入肝肾祛风除湿、止痛、舒筋活络、强筋健骨

辛、温风湿寒痹(拘挛、麻木)

风湿痹证{

辛、寒风湿热痹(红肿热痛)

注意:

配伍应用,多配活血行气药,“治风先治血”。

行痹,配伍祛风解表药

着痹,配伍利湿、化湿药

痛痹,配伍温里药

热痹,配伍清热药

痹证日久、累及肝肾配伍补肝肾、强筋骨药

独活辛苦温入肾肝膀药力缓和,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腰

}祛风湿、散风寒、止痛{以下风湿痹症及少阴伏风头痛。

羌活辛苦温入膀肾(风寒湿痹、风寒表证、头风头痛)药力雄烈,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上半身风湿痹症及太阳头痛及项背痛。

威灵仙性温,力强效快,为风寒湿痹拘挛麻木的要药。

又消痰水(痰饮积聚)治骨鲠30g

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微温,作用稍缓,治疗痹证偏寒者。

又活血(跌打损伤)

青风藤(风湿痹证、拘挛麻木)性平,作用缓和,治疗痹证无论寒热。

又利水消肿(水肿、脚气浮肿)

秦艽微寒,为“风药中之润剂”治痹证通用,兼舒筋络。

又清虚热、利湿退黄(骨蒸、黄疸)

}祛风湿、通经络{

防己(风湿热痹)性寒,清热力强,尤宜热痹。

又善清下焦湿热而利水消肿。

(水肿、腹水、小便不利)

汉防己善利水消肿

木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善祛风止痛

广防己善祛风止痛(不宜过量和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

徐长卿善活血通络,而止痛力强,为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

又止痒,解蛇毒。

}祛风止痛{

木瓜(风湿痹痛)善舒筋活络,而化湿力强,为治风湿痹症酸重拘挛麻木及吐泻转筋的要药。

又和中、生津开胃。

桑寄生善于养血而补益肝肾,治疗血虚兼风湿者。

又安胎为肝肾亏虚胎动要药。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五加皮(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善补肝肾,为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

又利水消肿。

五加皮}祛风除湿、利水消肿{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香加皮}(风湿痹痛、水肿){长于利水消肿(尤其宜于心衰性水肿)

千年健祛风湿力强。

}祛风湿、强筋骨{

鹿衔草(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强筋骨力强,兼止血。

蕲蛇有毒力强,顽痹顽癣麻风多用。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乌梢蛇(风湿痹痛、麻木拘挛、小儿惊风、破伤风)无毒力缓,风痹癣痒多用。

豨莶草苦寒,又清热解毒,善治热痹骨节疼痛。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臭梧桐(风湿痹痛、麻木拘挛、高血压)甘凉,治痹证无论寒热。

川乌性温,又善散寒、麻醉止痛。

}有大毒祛风除湿、止痛{

雷公藤(风湿顽痹、拘挛疼痛)性凉,又善活血通络、消肿、杀虫解毒。

桑枝苦平,治风湿痹症无论寒热新久皆宜。

又利水。

丝瓜络}祛风通络{甘平,治风湿痹症无论寒热新久皆宜。

又化痰散结。

络石藤}{又凉血消肿

伸筋草又舒筋活络

5.芳香化湿药

化湿运脾,治疗湿阻中焦证(脘腹胀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或口甘多涎)

辛香温燥,入脾胃化湿醒脾燥湿运脾

注意:

气味芳香,入汤剂不宜久煎易耗气伤阴,阴虚、血亏、气虚慎用

苍术辛苦温入脾胃兼健脾,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祛风湿(风湿痹证)、发表、明目

}燥湿{(表证夹湿、夜盲证)

厚朴苦辛温入脾胃肺大肠(湿阻中焦)兼行气,为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又消积(食积胀满便秘)、平喘

(咳嗽痰多)

藿香微温,化湿力强,且能发表(夏月感冒)。

兼止呕(寒湿呕吐)

}化湿、解暑{

佩兰(湿阻中焦、暑温)性平,药力平和,善治脾经湿热之口甜或口苦、多涎。

藿香}化湿和中、解暑发表{长于化湿,解表力弱,又止呕。

香薷}(湿阻中焦、暑温){长于发汗解表,尤宜阴暑无汗证,又利水。

砂仁}辛温入脾胃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力强兼温脾止泻、安胎(脾胃虚寒吐泻、气滞胎动)

白豆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胃寒呕吐){力缓兼行气化浊

草豆蔻燥湿、温中、行气

6.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除水湿治疗水肿内停证(小便不利、水肿、淋浊、黄疸、带下、湿疮、痰饮)

甘淡或苦,多寒凉或平入膀胱、脾、小肠

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肾力强,治水湿内停及脾虚诸证无论寒热皆宜。

}利水渗湿、健脾{又宁心安神(心脾两虚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失眠)

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脾胃肺(水湿内停证、脾虚证)力轻,兼能清热,治水湿内停轻证或兼热者。

又清热除痹、排脓(湿热痹痛、肺痈、肠痈)炒用健脾止泻

茯苓性平,治水湿内停无论寒热,又安神、健脾

猪苓}甘淡利水渗湿{性平,治水湿内停无论寒热,功专利水。

泽泻(水湿内停证)性寒,治水湿内停热者为宜,尤其下焦湿热,又泄热(相火妄动)

车前子长于渗湿止泻,又清肝明目、清肺止咳、降压(肝热目赤、肺热咳嗽、高血压)

}甘寒清热利水通淋{

滑石(湿热淋痛、水肿、暑湿泄泻)长于清解暑热,外用祛湿敛疮

木通又清心利尿(口舌生疮)兼通经下乳。

关木通:

长于清心火(用量)

通草}利水通淋{利尿力缓兼通气下乳。

川木通:

长于利水湿

灯心草(湿热淋痛)又清心除烦。

金钱草为痛淋排石之要药(尿路结石、肝胆结石),兼解毒消肿(热毒疮肿)

海金沙}利水通淋、排石{为淋证涩痛、排石之要药(尿路结石、肝胆结石)兼利水消肿(水肿)

石韦(湿热淋痛、石淋)兼清肺止咳、凉血止血(肺热咳嗽、血热出血)

地肤子又祛风止痒(风湿疹痒、阴痒)

萹蓄}利水通淋{又杀虫止痒(湿疹、阴痒)

瞿麦}(湿热淋痛){又活血通经(瘀血经闭)

萆薢利湿浊,为治疗膏淋之要药。

又祛风湿(风湿痹痛)

茵陈善清利疏理,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

兼治湿疹、湿疮。

}清热利湿退黄{

金钱草(湿热黄疸)善利尿通淋排石,为治石淋、沙淋的要药。

兼治热毒疮肿、毒蛇咬伤。

7.温里药

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

辛、温热入脾胃、肾、心兼入肺、肝

温中散寒、温经止痛、补火助阳兼化痰、杀虫、止呃

(脾胃虚寒、脾阳虚、心肾阳虚、阳虚水肿、胸痹冷痛、风湿寒痹兼寒饮咳喘、虫积腹痛)

附子辛热有毒入心肾脾有毒力强,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回阳、散寒止痛{又善补火助阳(命门火衰之证及阳虚水肿、外感、自汗、胸痹)

干姜辛热入脾胃心肺(亡阳证、脾胃虚寒无毒力弱,回阳救逆须配附子,长于温脾阳(脾阳不足脘腹冷痛吐泻)

寒湿痹痛)又温肺化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