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5292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docx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备课讲稿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

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盆腔炎

1.定义

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

2.1诊断依据:

2.1.1病史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1.2症状

主症:

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

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

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

血沉增快;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

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超检查:

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经阴道后穹窿穿刺:

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血清CA125可增高;

C反应蛋白可增高;

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

腹腔镜检查:

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

2.2.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

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2.2.4.陈旧性宫外孕多有闭经史及阴道流血,偏于患侧下腹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粘连的包块,触痛,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2.2.5.结核性盆腔炎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他脏器的结核史,腹痛常为持续性,偶有闭经史,常有子宫内膜结核,腹胀,偶有腹部包块,X线检查下腹部可见钙化灶,包块位置较慢性盆腔炎高,腹腔镜检查活检可明确诊断。

3.理法方药

3.1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寒湿凝滞、湿热瘀结、肝郁脾虚为冲任阻滞、胞脉失畅的常见原因。

肝气内伤,气行不畅,血行瘀阻结于胞宫,可见肝郁气滞之象;寒湿之邪侵袭冲任、胞宫,与气血相结,血行不畅,则寒湿凝滞;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

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可见湿热瘀结之象;脾虚之人,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旺乘土。

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留滞与冲任、胞宫发为本病。

3.2理法方药

慢性盆腔炎的辨证分型及理法方药

(详见下页表格)

证型

气滞血瘀型

肝气内伤,气行不畅,血行瘀阻结于胞宫,发为本病。

舌紫暗,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理气行滞,活血化瘀

逍遥舒坤汤

柴胡12g,赤芍15g,白芍12g,当归12g,茯苓12g,炒白术12g,制香附12g,枳壳12g,路路通12g,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败酱草18g,红藤30g,小茴香6g,制乳香6g,制没药6g,日一剂,两次分服

寒凝血瘀证

寒湿之邪侵袭冲任、胞宫,与气血相结,血行不畅,发为本病。

舌暗红,脉沉迟为寒凝血瘀之象。

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6g,干姜9g,延胡索9g,没药12g,当归15g,川芎12g,官桂9g,赤芍12g,蒲黄15g,丹参12g,日一剂,两次分服

湿热瘀阻证

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

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发为本病。

舌体胖大,色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亦为湿热瘀结之象。

清热利湿,祛瘀散结

仙方活命饮

白芷6g,半夏12g,薏苡仁30g,金银花15g,赤芍12g,当归12g,甘草12g,皂角刺12g,陈皮15g,穿山甲12g,天花粉12g,乳香12g,没药12g,日一剂,两次分服

肝郁脾虚证

脾虚之人,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旺乘土。

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留滞与冲任、胞宫发为本病。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弦滑为肝郁脾虚之象。

疏肝理脾,

化湿活血

逍遥散加减

甘草10g,当归15g,茯苓15g,白芍20g,白术15g,柴胡10g,枳实10g,薄荷6g,半夏10g,日一剂,两次分服

3.3其他治疗

3.3.1西医疗法:

多用于急性发作期

抗生素:

宜联适用药,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

青霉素G:

逐日240万1000万单位,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减至逐日80万160万单位,分次肌肉注射。

红霉素:

逐日11.5g,静脉滴注,加用卡那霉素0.5g,逐日2次,肌肉注射。

庆大霉素:

逐日16万32万单位,静脉滴注或分23次肌肉注射。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用α一糜蛋白酶5mg或透明质酸1500单位,肌肉注射,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

也可抗生素与泼尼松同时应用,泼尼松5mg,逐日口服3次,停药后应逐渐减量。

3.3.2中医特色疗法:

运用精纯中药方剂,将“服、敷、灌、”有机结合,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加速盆腔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细胞,从而消除炎症。

另外,参考其他医家的研究成果,积极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和现代技术,采用推拿法、刺络拔罐法、中药离子渗透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3.3.2.1.消癥散外敷加TDP神灯(千年健60g,川断120g,追地风60g川椒60g,五加皮120g,白芷120g,桑寄生120g,艾叶500g,透骨草250g,羌活60g,独活60g,赤芍120g,归尾120g,血竭60g,乳香60g,没药60g)。

3.3.2.2.红藤煎保留灌肠(红藤30g,败酱草30g,鸭跖草30g,桃仁10g,公英30g,地丁30g,三棱10g,莪术10g)。

3.3.2.3.推拿法(一指禅法、鱼际揉法、推法、点法、擦法等手法):

关元、中极、归来、肾俞、血海、膈俞、三阴交、阴陵泉、八髎等穴位。

3.3.2.4刺络拔罐法:

关元、气海、血海、膈俞等穴位,先刺络,后拔罐。

3.3.2.5中药离子渗透法:

用当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川椒、乳香、没药、香附、丹参、赤芍、血竭(后入)、红花、桂枝,水煎浓缩以浸湿纱布置于病变处或事先选好的穴位上,通过离子导入机导入治疗。

3.3.2.6物理治疗:

(1)蜡泥疗法:

蜡泥溶化后掺入浓缩中药汁(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红花10g,附子15g,肉桂10g),稍冷后,缓缓铺倒于下腹部及腰骶部,每次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热水坐浴:

一般用中药坐浴(羌活30g,独活30g,红花20g,桃仁20g,陈皮15g,车前草15g),水温约为40℃,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5一10次为l疗程。

(3)中药熏蒸:

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点,辨证施治不同的中药配方,以中药蒸汽为载体渗入体内,改善人体微循环,在热力、蒸汽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下,从而起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4)温和灸:

将艾条点燃后悬置在关元穴上,进行温熨,借灸火的热力达到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疏通经络、调和营卫、平衡阴阳。

另外,配合盆腔治疗仪系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死病原体、病毒及炎性细胞,快速安全消除炎症。

治疗方法无副作用、无痛苦、病人感觉良好,愿意接受。

独占高精度温度控制的阴道电极及腹部电极,不损伤皮肤,无疼痛及胃肠刺激。

4.临床路径

4.1.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妇科检查

4.2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4.3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4.3.1妇科检查

4.3.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4.3.3肝功能、肾功能、血沉

4.3.4心电图

4.3.5盆腔超声

4.3.6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4.3.7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4.4完成初步诊断(详见2.1)

4.5中医辨证

4.6确定治疗方案

4.6.1口服中药汤剂(详见理法方药表格)

4.6.2中药熏蒸(详见3.3.2.6)

4.6.3温和灸(详见3.3.2.6)

4.6.4物理疗法(详见3.3.2.6)

4.7瘥后防复:

畅情志,节饮食,慎起居。

附:

古代病因病机相关文献

(1)小腹痛: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气小腹疼痛方论》:

“夫妇人小腹疼痛者,此由胞络间夙有风冷,搏于血气,停结小腹,……与血相击,故痛也”。

《证治要诀·妇人门·经事不调》:

“经事来而腹痛者。

经事不来而腹亦痛者。

皆血之不调故也。

(2)带下病:

《金匾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

……或有忧惨,悲伤多慎,此皆带下。

(3)妇人庙瘾: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八瘾候》:

“若经血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胸胁腰背相引,四肢酸痛,饮食不调,结劳。

恶血不除,月水不时,或月前月后,因生积聚,如怀胎状。

(4)月经不调、痛经:

《济阴纲目·调经门》:

“妇人病多是月经,乍多乍少,或前或后,将发疼痛,医者不审,一例呼为经病,不知阳胜阴,阴胜阳,所以服药无效。

(5)不孕症: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带下无子候》:

“带下无子者,由劳伤于经血,经血受风邪则成带下。

带下之病,白沃与血相兼带而下也。

病在子脏,胞内受邪,故令无子也。

中医诊疗方案: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简称PCOS)是以慢性无排卵、闭经或月经稀发、不孕、肥胖、多毛和卵巢多囊性增大为临床特征的综合症候群。

中医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癥瘕’范畴。

二、诊断标准

1.1西医诊断标准(采用2003年鹿特丹会议修正的PCOS诊断标准,即Rotterdam标准)

在排除其它引起高雄激素血症的疾病后(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雄激素的肿瘤和库欣综合征等);

1.1.1稀发排卵和(或)无排卵;

1.1.2有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或)生化改变(LH/FSH>=2—3,LH>10IU/L,T>305nmol/L,DS>801umol/L,A2>230ng/dl);

1.1.3超声检查时发现多囊卵巢;

三项中符合任何二项可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1.2鉴别诊断

1.2.1卵巢男性化肿瘤包括支持一间质细胞瘤、门细胞瘤、类脂细胞瘤、性母细胞瘤、肾上腺残迹瘤、黄体瘤、畸胎瘤和转移癌。

以上除性母细胞瘤外,其他肿瘤多呈单侧生长实质性肿瘤,雄激素分泌呈自主性,男性化症候明显,并常伴有腹水及转移灶。

1.2.2肾上腺疾病包括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腺瘤和腺癌。

后二者主要分泌雄烯二酮和DHEA,亦为自主性分泌,不受ACTH促进和地塞米松抑制。

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1-羟化酶缺陷者,有典型外阴-泌尿生殖窦畸形伴性器发育不良。

1.2.3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和甲低。

甲亢时T3、T4、SHBG增高,雄激素代谢清除率降低,使血浆睾酮升高致男性化和月经失调。

甲低时,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增加致无排卵。

1.2.4遗传性多毛症有家族史,仅单纯性多毛而无PCOS症状和体征。

生育力正常。

1.2.5卵巢卵泡膜细胞增生症该症促性腺激素分泌正常,卵巢不增大,但卵泡膜细胞呈巢(岛)性增生,血浆雄激素升高明显,伴严重男性化。

对氯菧酚胺治疗不敏感。

1.2.6胰岛素拒抗综合征和黑色素棘皮瘤为一种脂岛素受体缺陷性疾病(A/B型),可出现类似于PCOS症状体征。

其显著特征是,高胰岛素血症和颈、腋部黑色素棘皮瘤。

1.2.7高催乳素血症闭经、溢乳、不孕、PRL和DHEAS升高,男性化症候不明显,卵巢正常。

2.1中医诊断标准(依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中医妇科学》和临床实际制订)

2.1.1月经后期、闭经、不孕、肥胖、多毛;

2.1.2超声检查卵巢呈多囊性改变;

2.1.3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或舌质紫暗,或舌质红,舌苔厚腻;

2.1.4脉象滑或弦数或沉细;

具有2.1.1、2.1.2两项和2.1.3、2.1.4两项之一即可诊断,

2.2中医辨证标准

2.2.1痰湿内停证:

形体肥胖,倦怠懒动,胸闷气短,脘痞纳呆,毛发偏多,大便秘结,闭经不孕,白带量多,或见腹中包块,按之疼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或舌质紫暗,舌苔厚腻,脉滑。

2.2.2肝郁化火证:

形壮体胖,面目红赤,痤疮丛生,烦躁易怒,头痛眩晕,胸胁胀痛,失眠多梦,口干口苦,闭经,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2.2.3痰瘀互结证:

形体肥胖,面色偏黯,毛发浓密,胸脘满闷,倦怠乏力,多懒动,头晕目眩,白带量多,闭经不孕,或月经量多,经期提前,少腹作痛,舌体胖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沉细。

2.2.4脾肾阳虚证:

形体肥胖,面色晄白,头晕乏力,懒动,腰膝酸软而痛、腰腹或下肢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泻,闭经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

3临床表现

3.1月经失调表现为原发性闭经者仅占5%,而51~77%患者,呈现为继发性闭经,初潮年龄正常或延迟,继而月经稀发、月经过少或闭经。

仍有规律月经者12%,功血伴黄体不健康22~29%。

3.2不孕74%(35~94%)系慢性无排卵所致。

3.3多毛69%(17~83%),多见于口唇、下颌颊侧、下腹、耻上、股内侧和小腿外侧,并伴有痤疮、脂溢和脱发。

多毛与高雄激素血症非同步。

3.4肥胖41%(16~49%),多始于青春期前后,渐进性,此与高雄激素血症同化作用和性腺外雌激素促进细胞肥胖大所致。

3.5卵巢增生50~75%,为双侧对称性多囊性增大2~4倍,或为子宫体积1/3~1/4为多囊型,亦有20~30%卵巢并不增大呈硬化型。

3.6合并症据统计≤40岁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19~25%合并PCOS。

约14%PCOS在14岁内进展为子宫内膜癌。

三、理法方药

1.中医病因病机

PCOS多发生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

现代中医学认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之问相互调节失衡是PCOS发病的主要环节,与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PCOS的临床表现异质性强,中医证候复杂,我们通过提取其证候要素,敲定证候靶点,提出“痰壅胞宫”是PCOS的中医病机。

PCOS证候要素为痰瘀,证候靶点为胞宫、肌肤。

PCOS临床表现多样性,具有高度异质性,这些复杂的证候符合中医‘痰和瘀'的证候诊断。

痰瘀雍滞于胞宫表现为闭经、不孕、卵巢呈多囊性改变等症状,而痰浊阻塞肌肤可表现为肥胖、多毛。

痰浊阻滞冲任、胞宫,可致月经稀发、闭经、不孕;痰浊雍盛,膏脂充溢,可见形体肥胖;痰湿气血互结为癥瘕,故卵巢成多囊性改变。

以上作为PCOS的中医诊断辩证依据。

PCOS的冲任病理基于临床证候特点为痰湿、血瘀、痰瘀互结;中医病因病机表现为脏腑失调(肾、肝、脾等)、气血不畅,导致冲任阻滞、痰瘀胞宫、不孕不育。

综上,“痰壅胞宫”是PCOS的中医病机。

PCOS证候要素为痰瘀,证候靶点为胞宫、肌肤。

表现为脏腑失调(肾、肝、脾等)、气血不畅,导致冲任阻滞、痰瘀胞宫、不孕不育。

2.西医发病机制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定论,目前认为与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认为下丘脑垂体功能失常是本征的启始发病因素,从而导致卵巢合成甾体激素的异常,造成慢性无排卵。

(二)肾上腺皮质机能异常部分PCOS患者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升高,肾上腺机能异常可以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关系异常与分泌异常。

(三)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是PCOS常见的表现。

PCOS妇女胰岛素水平升高能使卵巢雄激素合成增加,雄激素活性增高可明显影响葡萄糖和胰岛素内环境稳定。

伴有高雄激素血症的PCOS患者无论肥胖与否,即使月经周期正常,均伴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四)卵巢局部自分泌旁分泌调控机制异常卵巢局部自分泌旁分泌调控机制异常,使优势卵泡选择受阻是PCOS的发病原因。

(五)遗传因素有人认为PCOS是遗传性疾病,可能是伴性显性遗传方式。

(六)高泌乳素约20%~30%的PCOS患者伴高泌乳素血症。

有人认为PRL能刺激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因为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有PRL受体。

3.治疗

3.1中医辨证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辨证分型及理法方药

证型

痰湿内停证

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节致使脾虚不运,痰湿内生,痰壅胞宫,痰浊阻滞冲任、胞宫,而致月经稀发、闭经、不孕;痰浊雍盛,膏脂充溢肌肤,可见形体肥胖,多毛。

燥湿化痰

益气健脾

苍附导痰汤加减

茯苓、苍白术、香附、牡蛎、三棱、莪术枳壳、神曲、川芎、香附、山楂、荷叶

肝郁化火证

痰湿阻滞,土壅木郁,久则肝气失于条达,情志不遂,痰气交阻郁而化火,痰火下注冲任胞宫。

而致形壮体胖,面目红赤,痤疮丛生,烦躁易怒,胸胁胀痛,闭经。

清肝泻火

佐以理气

柴胡疏肝散加减

蜂房、路路通、青陈皮、夏枯草、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夏枯草、连翘、白芍、柴胡、升麻、栀子

痰瘀互结证

痰浊阻滞气机久则影响血运,痰瘀互结,气化不行,瘀阻胞宫,新血不生,冲任无以濡养,可见形体肥胖,面色偏黯,少腹作痛,癥瘕、闭经,不孕,舌质紫暗脉沉细。

补消结合

化痰散瘀

二陈汤合少腹逐瘀汤

半夏、陈皮、石菖蒲仙灵脾、血竭、桂枝、茯苓、赤芍、桃仁、山甲、元胡、没药、当归、川芎、五灵脂、怀牛膝

脾肾阳虚证

痰瘀阻滞,后天失养,久则及肾,肾火衰弱不能温煦脾土致使脾阳渐衰,终致脾肾阳虚,脾不散精,肾不蒸化,精微留滞经脉冲任,阻滞胞宫可见形体肥胖,懒动,腰腹或下肢冷痛,闭经不孕。

健脾温肾

化瘀消癥

右归饮合理中丸

仙茅、淫羊蕾、巴戟天、续断、山萸肉、紫河车、菟丝子、枸杞子、山药、黄精、黄芪、白术、三棱、莪术、人参

3.2特色中药调周法临床所见PCOS就诊患者以不孕者居多,根据治未病思想先期而治并结合临床实践、根据月经周期情况辨证论治,在治疗上以补肾助阳、滋肾养阴、益气健脾为主,兼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燥湿化痰、软坚散结,以补、调、通为法,结合西医学序贯疗法独创中药调周法。

3.2.1月经期

治则:

活血调经、重在祛瘀。

选用活血化瘀药物加减:

丹参、赤白芍、茯苓、川断、川牛膝、五灵脂、泽兰、艾叶、益母草等促进经血正常排出。

3.2.2卵泡期

治则:

滋阴养血,佐以助阳。

选用滋阴助阳药物加减:

二仙、巴戟天、续断、紫河车、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寄生以促进卵泡发育、成熟。

3.2.3排卵期

治则:

补肾活血,疏肝理气。

选用补肾活血疏肝药物加减:

炒当归、路路通、赤白芍、柴胡、绿粤梅、丹皮、菟丝子、鹿角片、山萸肉、五灵脂、红花等促进卵泡成熟、排卵。

3.2.4黄体期

治则:

补肾助阳,扶助阳长。

选用补肾助阳药物加减:

炒当归、路路通赤白芍、柴胡、绿粤梅、丹皮、菟丝子、鹿角片、山萸肉、五灵脂、红花紫石英意在排卵后维持促进黄体功能。

3.2.5月经前期

治则:

助阳理气,补理兼施。

选用平补阴阳、理气药物加减:

赤白芍、淮山药、熟地、太子参、茯苓、制苍白术、香附、山楂、绿粤梅以使经血满盈通畅。

3.3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

3.3.1月经期

针:

阴陵泉,合谷,地机。

灸:

关元,气海。

3.3.2卵泡期

针:

阴陵泉,阴谷,膈俞。

灸:

足三里,曲泉。

3.3.3排卵期

针:

合谷,太冲,三阴交。

灸:

太冲,肝俞。

3.3.4黄体期

针:

气海,关元,足才里,血海,太冲。

灸:

肾俞,命门。

3.3.5月经前期

针:

合谷,太冲,太白,行间。

灸:

足三里,中极。

3.4西医治疗(见附1)

四、临床路径

1.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妇科检查

2.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3.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见附2)。

3.1妇科影像学检查:

在月经干净后3—7天检查。

妇科B超、后腹膜充气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段性刮宫和子宫内膜病检、CT和磁共振、内窥镜和剖腹探查等

3.2生化检查:

妇科内分泌六项、雄激素、肾上腺DHEAS、空腹胰岛素水平等;

5.完成初步诊断(详见第二部分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

6.中医辨证(详见第二部分中医辨证标准)

7.确定治疗方案

7.1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详见第三部分辨证论治方药、中药调周法部分)

7.2针刺、药灸法针刺、药灸能使经脉舒缓,气机畅达,经血流畅,从而起到散瘀消滞、温化寒湿、疏通经络的作用(详见第三部分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

8.饮食起居调摄、瘥后防复养生按照五谷为充五果为助原则合理节制饮食、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规律起居,加强中医传统功法锻炼,按照内经移精移气理论调整情志以瘥后防复。

 

附1

【西医治疗】

一、不孕症治疗即促排卵治疗,方法包括合理的饮食管理改善胰岛素拒抗、药物促排卵和手术腹腔镜治疗及助孕技术。

(一)饮食管理:

重点是降低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比率,以遏制胰岛素拒抗,减轻体重以平抑异常促性腺激素和雄激素分泌。

(二)药物促排卵:

以氯菧酚胺(Clomiphenecitrate,CC)为主,并适当配伍其他促排卵药物。

1.氯菧酚胺(CC):

系首选促排卵药物,使用简单、安全、有效,作为抗雌激素可在下丘脑-垂体水平与内源性雌激素竞争受体,抑制雌激素负责馈作用,引起GnRH-GnH释放,增加促发排卵,并直接促进卵巢甾体激素生成(Kerin1985)。

方法:

于月经周期(或孕酮撤退出血)的第五天开始每天口服CC50~200mg,连服5天,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250mg。

以免引起高刺激综合征(ovarianhyperstimulationsyndrome,OHSS)。

以上治疗连用3~6周期并监测排卵和妊娠率。

2.三苯氧胺:

适用于CC治疗无效者。

三苯氧胺也是一种抗雌激素,小剂量短程治疗可促进排卵,作用机理同CC。

方法:

于月经周期(或孕酮撤退出血)的第二天(或第五天)20~40mg/d,连服5天。

治疗效果相似于CC。

3.CC-hCC:

适用于单纯CC不能促发排卵或合并黄体功能不健者。

即在完成CC50~200mg/d×5治疗后,于月经周期的第十五天1次肌注hCG5000~10000单位,或在超声监测卵泡发育俟卵泡直径≥18mm,血清E2≥300~500pg/ml的次日肌注hCG。

4.CC-地塞米松:

适用于PCOS合并高雄激素血症,即血浆睾酮和DHEAS升高者。

方法是地塞米松0.5mg/d,临睡前服用,该组治疗排卵率50%。

5.hMG-地塞米松:

适用于CC治疗无效,低促性腺激素血症及高雄激素血症者。

其排卵率81%,妊娠率75%。

6.hMG-hCC:

适用于CC治疗无效及低促性腺激素血症者。

hMG75~150u/d于月经周期第五天开始肌注,在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血清E2下俟泡臻于成熟后适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