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5268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5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docx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

中国历代纪元详表

1.1.1中国历代纪元表《现代汉语词典》

1.本表从“五帝”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国成立为止。

2.“五帝”以后,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参考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作了调整。

3.较小的王朝如“十六国”、“十国”、“西夏”等不列表。

4.各个时代或王朝,详列帝王名号(“帝号”或“庙号”,以习惯上常用者为据),年号,元年的于支和公元纪年,以资对照。

(年号后用括号附列使用年数,年中改元时在干支后用数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干支次序表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īn)、壬(rén)、癸(guǐ)称为“十天干”,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ū)、亥(hài)叫作“十二地支”,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

鼠;丑:

牛;寅:

虎;卯:

兔;辰:

龙;巳:

蛇;午:

马;未:

羊;申:

猴;酉:

鸡;戌:

狗;亥:

猪。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更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而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01甲子02乙丑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

帝王

说明

黄帝

颛顼[zhuān*ū]

(公元前2513―2435)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黄帝之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

帝喾[kù]

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

黄帝之曾孙也.

尧[yáo]

舜[shùn]

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帝王

年号

(在位时间)

干支

公元

禹[yǔ]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扃[jiōng]

廑[jǐn]

孔甲

皋[gāo]

癸[guǐ]

(桀[jié])

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商前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300年)

帝王

年号

(在位时间)

干支

公元

太丁

外丙

中壬[rén]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yōngjǐ]

太戊[wù]

中丁

外壬[rén]

河亶[dǎn]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迁殷前)

商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

帝王

年号

(在位时间)

干支

公元

盘庚(迁殷后)*

小辛

(50)

前1300

小乙

武丁

(59)

前1250

祖庚

祖甲

廪[lǐn]辛

(44)

前1191

康丁

武乙

(35)

甲寅

前1147

文丁

(11)

己丑

前1112

帝乙

(26)

庚子

前1101

帝辛(纣[zhòu])

(30)

丙寅

前1075

*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

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

帝王

年号

(在位时间)

干支

公元

武王(姬[jī]发)

(4)

乙未

前1046

成王(姬诵)

(22)

己亥

前1042

康王(姬钊)

(25)

辛酉

前1020

昭王(姬瑕)

(19)

丙戌

前995

穆王(姬满)

(55)共王当年改元

乙巳

前976

共[gōng]王(姬繄[yī]扈[hù])

(23)

己亥

前922

懿[yì]王(姬囏[jiān])

(8)

壬戌

前899

孝王(姬辟方)

(6)

庚午

前891

夷王(姬燮[*iè])

(8)

丙子

前885

厉王(姬胡)

(37)**当年改元

甲申

前877

(14)

庚申

前841

宣王(姬静)

(46)

甲戌

前827

幽王(姬宫湦[shēng])

(11)

庚申

前781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帝王

年号

(在位时间)

干支

公元

平王(姬宜臼[jiù])

(51)

辛未

前770

恒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庄王(姬佗[tuó])

(15)

已酉

前696

釐[*ī]王(姬胡齐)

(5)

庚子

前681

惠王(姬阆[làng])

(25)

乙巳

前676

襄[*iāng]王(姬*)

(33)

庚午

前651

顷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简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灵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景王(姬贵)

(25)

丁巳

前544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敬王(姬匄[gài])

(44)

壬午

前519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考王(姬嵬[wéi])

(15)

辛丑

前440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安王(姬骄)

(26)

庚辰

前401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显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慎靓[jìng]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nǎn]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帝国(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

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已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

称始皇帝。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昭[zhāo]襄[*iāng]王(嬴[yíng]则,又名稷[jì])

(56)

乙卯

前30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二世皇帝(嬴胡亥[hài])

(3)

壬辰

前209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包括王莽[mǎng](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高帝(*邦)

(12)

乙未

前206

惠帝(*盈)

(7)

丁未

前194

高后(吕稚[zhì])

(8)

甲寅

前187

文帝(*恒)

(16)    (后元)(7)

壬戌戊寅

前179

前163

景帝(*启)

(7)

(中元)(6)

(后元(3)

已酉     壬辰    戊戌

前156

前149

前143

武帝(*彻)

建元(6)

元光(6)

元朔[shuò](6)

元狩[shòu](6)

元鼎(6)

元封(6)

太初(4)

天汉(4)

太始(4)

征和(4)

后元

(2)

辛丑丁未癸丑己未乙丑辛巳丁丑辛巳已酉己丑癸巳

前140前134前128前122前116前110

前104

前100

前96

前92

前88

昭帝(*弗陵)

始元(7)

元凤(6)

元平

(1)

乙未

辛丑八

丁未

前86

前80

前74

宣帝(*询)

本始(4)

地节(4)

元康(5)

神爵(4)

五凤(4)

甘露(4)

黄光(10)

戊申

壬子

丙辰

庚申三

甲子

戊辰

壬申

前73

前69

前65

前61

前57

前53

前49

元帝(*奭[shì])

初元(5)

永光(5)

建昭(5)

竟宁

(1)

癸酉

戊寅

癸未

戊子

前48

前43

前38

前33

成帝(*骜[ào])

建始(4)

河平(4)

阳朔(4)

鸿嘉(4)

永始(4)

元延(4)

绥和

(2)

己丑

癸巳三

丁酉

前32

前28

前24

平帝(*衎[kàn])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孺子婴(王莽[mǎng]摄政)

居摄(3)

初始

(1)

丙寅

戊辰十一

6

8

【新】王莽[mǎng]

始建国(5)

天凤(6)

地皇(4)

己巳

甲戌

庚辰

9

14

20

更始帝(*玄)

更始(3)

癸未二

23

东汉(25-220)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光武帝(*秀)

建武(32) 建武中元

(2)

已酉六    丙辰四

25

56

明帝(*庄)

永平(18)

戊午

58

章帝(*炟[dá])

建始(9)

元和(4)

章和

(2)

丙子

甲申八

丁亥七

76

84

87

和帝(*肇[zhào])

永元(17)

元兴

(1)

己丑

乙巳四

89

105

殇[shāng]帝(*隆)

延平

(1)

丙午

106

安帝(*祜[hù])

永初(7)

元初(7)

永宁

(2)

建光

(2)

延光(4)

丁未

甲寅

庚申四

辛酉七

壬戌三

107

114

120

121

122

顺帝(*保)

永建(7)

元初(7)

永宁

(2)

建光

(2)

延光(4)

丁未

甲寅

庚申四

辛酉七

壬戌三

126

132

136

142

144

冲帝(*炳)

永熹(嘉)

(1)

已酉

145

质帝(*缵[zuǎn])

本初

(1)

丙戌

146

桓帝(*志)

建和(3)  

和平

(1)

元嘉(3)

永兴

(2)

永寿(4)

延熹(10)

永康

(1)

丁亥

庚寅

辛卯

癸巳五

乙未

戊戌六

丁未六

147

150

151

153

155

158

167

灵帝(*宏)

建宁(5)

熹平(7)

光和(7)

中平(6)

戊申

壬子五

戊午三

甲子十二

168

172

178

184

献帝(*协)

初平(4)

兴平

(2)

**(25)

延康

(1)

庚午

甲戌

丙子

庚子三

190

194

196

220

三国(220—280)

(220—265)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文帝(曹丕[pī])

黄初(7)

庚子十

220

明帝(曹叡[ruì])

太和(7)

青龙(5)

景初(3)

丁未

癸丑二

丁巳三

227

233

237

齐王(曹芳)

正始(10)

嘉平(6)

庚申

己巳四

240

249

高贵相公(曹髦[máo])

正元(3)

甘露(5)

甲戌十

丙子六

254

256

元帝(曹奂[huàn])

(陈留王)

景元(5)

咸熙

(2)

庚辰六

甲申五

260

264

蜀汉(221——263)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昭[zhāo]烈帝(*备)

章武(3)

辛丑四

221

后主(*禅[shàn])

建兴(15

延煕(20)

景耀(6)

炎兴

(1)

癸卯五

戊午

戊寅

癸丑八

223

238

258

263

*(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黄龙(3)

嘉禾(7)

赤乌(14)

太元

(2)

神凤

(1)

壬寅十

己酉四

壬子

戊午九

辛未五

壬申二

222

229

232

238

251

252

会稽王(孙亮)

建兴

(2)

五凤(3)

太平(3)

壬申四

甲戌

丙子十

252

254

256

景帝(孙休)

永安(7)

戊寅十

258

乌程侯(孙皓[hào])

元兴

(2)

甘露

(2)

宝鼎(4)

建衡(3)

凤凰(3)

天册

(2)

天玺

(1)

天纪(4)

甲寅七

已酉四

丙戌八

己丑十

壬辰

乙未

丙申七

丁酉

264

265

266

269

272

275

276

277

晋(265—420)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6)

太康(10)

太煕

(1)

已酉十二

乙未

庚子四

庚戌

265

275

280

290

惠帝(司马衷)

永熙

(1)

永平

(1)

元康(9)

永康

(2)

永宁

(2)

太安

(2)

永安

(1)

建武

(1)

永安

(1)

永兴(3)

光熙

(1)

庚戌四

辛亥

辛亥三

庚申

辛酉四

壬戌十二

甲子

甲子七

甲子十一

甲子十二

丙寅六

290

291

291

300

301

302

304

304

304

304

306

怀帝(司马炽[chì])

**(7)

丁卯

307

愍[mǐn]帝(司马邺[yè])

建兴(5)

癸酉四

313

东晋(317——420)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元帝(司马睿)

建武

(2)

大兴(4)

永昌

(2)

丁丑三

丙寅三

壬午

317

318

322

明帝(司马绍)

永昌

太宁(4)

壬午闰十一

癸未三

322

323

成帝(司马衍[yǎn])

太宁

咸和(9)

咸康(8)

已酉闰八

丙戌二

乙未

325

326

335

康帝(司马岳)

建元

(2)

癸卯

343

穆帝(司马聃[dān])

永和(12)

升平(5)

乙巳

丁巳

345

357

哀帝(司马丕)

隆和

(2)

兴宁(3)

壬戌

癸亥二

362

363

海西公(司马奕)

太和(6)

丙寅

366

简文帝(司马昱[yù])

咸安

(2)

辛未十一

371

孝武帝(司马曜[yào])

宁康(3)

太元(21)

癸酉

丙子

373

376

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5)

元兴(3)

义熙(14)

丁寅

壬寅

乙巳

397

402

405

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

己未

419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420—479)

武帝(*裕)

永初(3)

庚申六

420

少帝(*义符

景平

(2)

癸亥

4223

文帝(*义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

孝武帝(*骏)

孝建(3)

大明(8)

甲午

已酉

454

457

前废帝(*子业)

永光

(1)

景和

(1)

乙巳

乙巳八

465

465

明帝(*彧[yù])

泰始(7)

泰豫

(1)

乙巳十二

壬子

465

472

后废帝(*昱[yù])

(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顺帝(*凖[zhǔn])

昇[shēng]明(3)

丁巳七

447

齐(479—502)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四

479

武帝(萧赜[zé])

(11)

癸亥

483

—陵王(萧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海陵王(萧昭文)

炎兴(1

甲戌七

494

明帝(萧鸾[luán])

建武(5)

永泰

(1)

甲戌十

戊寅四

494

498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和帝(萧宝容)

中兴

(2)

辛巳三

501

梁(502—557)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武帝(萧衍[yǎn])

天监(18)

普通(8)

大通(3)

中大通(6)

(12)

中**

(2)

太清(3)

壬午四

庚子

丁未三

己酉十

乙卯

丙寅四

丁卯四

502

520

527

229

535

546

547

简文帝(萧纲)

大宝

(2)

庚午

550

元帝(萧绎[yì])

承圣(4)

壬申十一

552

敬帝(萧方智)

绍泰

(2)

太平

(2)

乙亥十

丙子九

555

556

(557—589)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十

557

文帝(陈蒨[qiàn])

天嘉(7)

天康

(1)

庚辰

丙戌二

560

566

废帝(陈伯宗)

(临海王)

光大

(2)

丁亥

567

宣帝(陈顼[*ū])

太建(14)

己丑

569

后主(陈叔宝)

至德(4)

祯明(3)

癸卯

丁卯

583

587

北朝北魏(386—534)北魏建国于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道武帝(拓跋珪[tuòbáguī])

登国(11)

皇始(3)

天兴(7)

天赐(6)

丙戌

壬申七

戊戌十二

甲辰十

386

396

398

404

明元帝(拓跋嗣[sì])

永兴(5)

神瑞(3)

泰常(8)

己酉十

甲寅

丙辰四

409

414

416

太武帝(拓跋焘[tāo])

始光(5)

神麚(4)

延和(3)

太延(6)

太平真君(12)

正平

(2)

甲子

戊辰二

壬申

乙亥

庚辰六

辛卯六

424

428

432

435

440

451

南安王(拓跋余[yú])

永(承)平

(1)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拓跋濬[jùn])

兴安(3)

兴龙

(2)

太安(5)

和平(6)

壬辰十

甲子七

乙未六

庚子

452

454

455

460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

(2)

皇兴(5)

丙午

丁未八

466

467

孝文帝(元宏)

471

476

477

宣武帝(元恪[kè])

景明(4)

正始(5)

永平(5)

延昌(4)

庚辰

甲申

戊子八

壬辰四

500

504

508

512

孝明帝(元诩[*ǔ])

熙平(3)

神龟(3)

正光(6)

孝昌(3)

武泰

(1)

丙申

戊戌二

庚子七

乙巳六

壬申

516

518

520

525

528

孝庄帝(元子攸[yōu])

建义

(1)

永安(3)

壬申四

壬申九

528

528

长光王(元晔[yè])

建明

(2)

庚戌十

530

节闵帝(元恭)

普泰

(1)

辛亥二

531

安定王(元朗)

中兴

(2)

辛亥十

531

孝武帝(元脩[*iū])

太昌

(1)

永兴

(1)

永熙(3)

壬子四

壬子十二

壬子十二

532

532

532

东魏(534—550)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

元象

(2)

兴和(4)

武定(8)

甲寅十

戊午

己未十一

癸亥

534

538

539

543

北齐(550—557)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五

550

废帝(高殷)

乾明

(1)

庚辰

560

孝昭帝(高殷)

皇建

(2)

庚辰八

560

武成帝(高湛[zhàn])

大宁

(2)

河清(4)

辛巳十一

壬午四

561

562

后主(高纬)

天统(5)

武平(7)

隆化

(1)

已酉四

庚寅

丙申十二

565

570

576

幼主(高恒)

承光

(1)

丁酉

557

西魏(535——556)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文帝(元宝炬)

大统(17)

乙卯

535

废帝(元钦)

—(3)

壬申

552

恭帝(元廓)

—(3)

甲戌一

554

北周(557—581)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孝闵帝(宇文觉)

(1)

丁丑

557

明帝(宇文毓[yù])

—(3)

武成

(2)

丁丑九

己卯八

557

559

武帝(宇文邕[yōng])

(5)

天和(7)

建德(7)

宣政

(1)

辛巳

丙丑

壬辰三

戊戌三

561

566

572

578

宣帝(宇文赟[yūn])

大成

(1)

己亥

579

静帝(宇文阐[chǎn])

大象(3)

大定

(1)

己亥二

辛丑一

579

581

隋(581—618)

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文帝(杨坚)

开皇(20)

仁寿(4)

辛丑二

辛酉

581

601

炀[yáng]帝(杨广)

大业(14)

乙丑

605

恭帝(杨侑[yòu])

义宁

(2)

丁丑十一

617

唐(618—907)

帝王

时间

干支

公元

高祖(李渊)

武德(9)

戊寅五

618

太宗(李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高宗(李治)

永徽(6)

显庆(5)

龙朔(3)

麟德

(2)

乾封(3)

总章(3)

咸亨(5)

上元(3)

仪凤(4)

调露

(2)

永隆

(2)

开耀

(2)

永淳

(2)

弘道

(1)

庚戌

丙辰

辛酉三

甲子

丙寅

戊辰三

庚午三

甲戌八

丙子十一

己卯六

庚辰八

辛巳九

壬午二

癸未十二

650

656

661

664

668

670

674

676

679

680

681

682

683

中宗(李显,又名哲)

嗣圣

(1)

甲申

684

睿宗(李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