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899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镇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某镇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某镇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某镇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某镇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镇总体规划.docx

《某镇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镇总体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镇总体规划.docx

某镇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满足寮步镇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需要,促进寮步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寮步镇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将成为指导镇域范围规划期内各项城市建设的法律依据。

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编制基本依据包括下列标准和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实施细则》(1995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

(5)广东省建委《村镇规划指引(CDPD--002,试行)(1999年)》

(6)《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7)《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8)《东莞市村镇规划管理规定(2001)》

(9)《寮步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第四条规划原则

1、与区域发展相协调原则

2、合理配置资源、整体优化原则

3、城市化发展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第五条规划范围

本轮寮步镇总体规划区范围如下:

以镇域行政界限为界,扣除松山湖征地,包括现状行政设置的28个村委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

第六条规划修编重点:

1、结合区域发展和寮步镇实际情况,确定寮步的城市性质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拟定发展策略,重点研究寮步由“镇”向“城”的建设形态转变;

2、对规划期内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确定相应的用地规模;

3、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寻求良好的物质空间形态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

4、建立良好的规划体系,对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公共设施与市政设施分布、生态绿地与景观系统等关键问题作出对策;

5、合理规划近期建设,并协调好近期和远期建设。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在本规划的指引下,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编制或修编下一层次的有关规划,原则上包括以下层次规划:

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

第二章城市建设目标与策略

同时,寮步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快城市建设由镇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步伐。

第九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18000美元,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50%。

2、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形成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载体。

3、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居住条件;2005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2020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巩固基础教育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

逐步提高城镇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

第一十条城镇建设发展策略

城镇建设应遵循整体效益原则,以是否有利于寮步获得整体效益的提升为依据,充分发挥城市规划整体性、系统性的优势,实现土地使用的最佳配置,获得全镇土地价值的增值。

1、建设新旧城区两个中心和若干片区的骨架,为寮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空间基础。

2、确保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在满足工业、居住、商业、公共设施灯社会经济活动用地需求的基础上,有效整治“已平未建”土地,切实保护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用地,严格控制村级建设用地。

3、整合工业用地,走集约型道路;贯彻“民宅进村”的原则,整合村民居住用地,提供新型村民住宅,走向城市型生活状态转化的道路,促进城镇形态由村镇型向城市型转变。

4、将新城中心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中心区,控制成规模的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为实施全镇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中心的战略提供充足的设施与空间条件。

5、建设符合现代化城镇发展需求的良好的城镇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镇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5年达到7.3平方米,2010年达到9.2平方米,2020年达到12.0平方米。

6、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过境交通分离、对外交通便利、内部交通网络完备的快速高效的交通体系;2020年实现人均生活用水量>350升/日,人均生活用电量>1500千瓦时/年,燃气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60部/百人,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第一十一条城镇性质

寮步镇的性质定位为:

“东莞市域中部主城区重要的功能节点,以IT产业为主导,新型的二、三产业为支柱,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居住、休闲和创业的花园式城区”。

第一十二条城镇人口规模

1、人口现状:

2、人口规模:

近期至2005年,控制镇域总人口29.4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43万人,外来人口23.0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0%;中期至2010年,控制镇域总人口31.9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19万人,外来人口24.7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0%;远期至2020年,镇域总人口35.7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44万人,外来人口27.3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5%。

第一十三条城镇用地规模

2010年镇域建设用地规模为26.8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9.2平方米;

2020年镇域建设用地规模为30.5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6.4平方米。

(计算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时按照《广东省村镇规划指引》建议,将外来人口按常住人口的60—85%作折减。

 

表1:

镇域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

现状(2001年)

近期(2005年)

中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镇域总人口(万人)

26.13

29.49

31.97

35.77

户籍人口(万人)

5.94

6.43

7.19

8.44

外来人口(万人)

20.19

23.06

24.78

27.33

建成区用地(km2)

18.91

20.23

26.81

30.52

人均指标(m2/人)

110.9

99.8

99.2

96.4

 

第四章镇域土地综合利用

第一十四条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镇域土地利用分为不准建设区、发展备用地和建设用地三大类型,其中不准建设区包括农林用地、水域、市政走廊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1、农林用地:

指分布于镇域内的各类园地、林地和耕地。

要严格控制建设行为的侵入,限制进一步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2、水域:

指镇域内佛岭水库、横岗水库、黄沙河、寮步河等主要水体及部分现状景观质量较好的风水塘及鱼塘。

3、生态旅游用地:

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游览区域,主要分别于佛岭自然保护区、交椅岭及横岗水库周边区域。

该类用地开发应体现自然景观特征,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以森林公园、生态农庄为主。

4、市政走廊用地:

根据上层次规划,该用地包括莞深高速公路、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路莞樟路等区域性交通干道沿线控制用地,以及重要的组团隔离绿带。

5、发展备用地:

指在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基础上预留发展弹性,为城镇建设的不可预见因素预留土地空间,并主要作为远景开发的可建设用地,必要时进行临时或永久性使用。

规划期内应控制该类用地的开发建设时序,在规划建设用地尚未开发完善或开发项目尚未成熟时,应保持现状。

规划期末全镇预留发展备用地932.9公顷。

6、城镇建设用地:

指可用于城镇开发建设的土地。

寮步未来的城镇开发建设应以现代化城市为目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促使全镇建设形态由村镇型向城市型转变。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为3051.5公顷。

第一十五条镇域土地划分

将镇域用地划分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两大类。

非建设用地包括:

农林用地、水源保护用地、生态旅游用地及部分重要生产防护绿地。

建设用地进一步划分为整理建设区、引导建设区和控制建设区。

1、整理建设区

主要针对旧城区及各村现状已有居住、工业及其他各类用地。

规划将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以现状用地整合集约为主,旨在改变目前功能混杂、配套设施不全、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及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强调完善布局、用地功能置换及质量较差建筑的拆迁改造,实现土地开发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

尤其针对现状零散分布的工业,原则上予以搬迁,现用地改作公共设施用地或公共绿地。

旧村提倡采取联建、统建的方式集中建设居住小区。

2、引导建设区

主要针对新城区东区大道和蟠龙大道沿线地区及镇域内各村大量已平未建土地。

应由政府部门按规划要求统一进行规划管理,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分时序、分阶段地投入建设,以建设新型城市风貌和消化存量土地为重点,引导寮步建设模式由现状农村型形态主导逐步向有序、集约的城市型形态过渡,提升寮步整体城市形象。

3、控制建设区

主要针对松山湖大道沿线及新城区西部靠近东部快速路的区域。

在寮步城市形象和环境质量建设得到较大提升及周边发展条件成熟后,寮步将参与区域发展,承担东莞市部分公共活动及居住功能。

本区代表寮步未来的城市形象,应由政府严格控制其内的建设项目,编制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保证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项目开发。

第一十六条镇域建设用地发展目标

1、通过合理的布局结构和功能配置,集约利用城市建设土地,近期2005年、中期2010年和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20.23、26.81和30.52平方公里。

2、通过旧村、旧城及部分工业区、工业厂房改造等更新措施实现土地整合及功能置换,实现土地开发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以整治“已平未建”土地为重点,实现土地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工业、居住用地的相对集中和居住模式的改进,使全镇用地形态由“村镇型”向“城市型”转变。

3、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确保土地的有效供给,其中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及绿地应优先保证。

4、为城市建设的不可预见因素预留土地空间。

第五章镇域空间布局结构

第一十七条镇域规划结构

1、一个生态框架:

佛岭水库及高速公路沿线为强调自然生态景观的佛岭片区,成为镇域的生态主中心;依托黄沙河、佛岭水库和寮步河,在莞城(含良横片区)与镇区之间以及镇区与凫西片之间,形成结构性生态绿环,共同构成镇域基本生态框架。

2、一条产业带:

莞樟路以北完善华南片区与凫西片区工业用地,在现状建设基础上整合形成莞樟北产业带,与松山湖产业园及周边镇协同发展。

3、一个组合城区:

新旧城区形成组合城区,依托镇公共中心综合发展,布置商业、居住、文化、教育、娱乐等综合功能,完善寮步镇的各项配套设施,形成功能完备、环境优越的组合城区。

4、两个发展片区:

黄沙河以西的良横片区由西部生活组团和东部产业组团形成相对完整的片区,与莞城实现一体化发展;

松山湖大道以南地区及缪边、上底为西南片区,开辟为新型居住区,石大路临近松山湖范围考虑配置与松山湖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工业。

第一十八条镇域空间布局

1、组合城区:

依托行政中心建设各项公共设施,形成公共中心,城区将包括新区和旧区,为行政、商业、居住、文化综合中心区,新城区在远期形成区域的功能节点。

2、工业布局:

整合分散发展的村办工业,优化整体布局,完善百业电子产业发展区,集中发展华南片区、凫西片区的工业用地,同时与区域产业布局协作发展,形成莞樟北产业带。

3、居住布局:

改造旧村居住用地,实行“民宅进区”,居住用地集中成片布置,采用居住小区形式开发,规划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完善配套设施。

4、绿化布局:

以佛岭山区和佛岭水库为生态绿核,沿寮步河、黄沙河等主要水道及组团隔离带形成结构性生态绿廊,在中心区建设绿化景观轴。

第一十九条镇域居住用地规划

1、城区新开发的居住区以创建优质示范小区为目标,需符合以城市主干道为界的城市地区控制性规划,同时不应低于二类居住用地标准。

居住区采取“小区—组团”结构,住宅以多层形式为主,鼓励小高层、高层住宅,并满足国家《居住区设计规范》要求的各项指标及配套设施。

在西南片区松山湖大道以南建设一类居住区。

2、各村应以城市次干道为界编制详细规划,作为居住开发的依据。

严格审批宅基地,禁止单户独院宅基地开发,居住用地原则上不再扩大,均在原村民住宅用地基础上进行整治更新。

旧村住宅改造应按二类居住用地标准控制,引导并鼓励以居住小区形式开发。

3、镇域2020年规划居住用地911.9公顷,占镇域建设用地的29.8%。

4、居住用地分为一类和二类。

一类居住用地(R1):

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密度住宅为主的用地。

规划该类居住用地面积为171.0公顷,主要分布于西南片区毗邻佛岭生态保护区的地段。

二类居住用地(R2):

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规划该类居住用地面积为740.9公顷。

第二十条镇域工业用地规划

1、集约发展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莞樟路以北的华南片区和凫西片区,形成莞樟北产业带。

2、良横片区形成电子类主导的百业电子产业发展区。

3、石龙坑东南部邻松山湖产业园处布置了部分与松山湖协作的工业用地。

4、逐步对旧城区及各村现有工业进行整合置换,集中布局,置换出的用地主要改造为公共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

5、规划工业用地813.8公顷,占镇域建设用地的26.7%。

第二十一条镇域公共设施职能等级

公共设施按职能分为四级:

即镇级中心—片区中心—居民点中心。

公共设施用地409.6公顷,占镇域建设用地的13.4%,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2.9平方米。

1、区域级中心:

在松山湖大道及东部快速路进出寮步的门户位置设置区域性大型综合公共设施,如汽车博览会、会展中心和星级宾馆等,承担东莞市域范围的公共职能。

2、镇级中心:

规划在蟠龙大道、东区大道、松山湖大道和东部快速路之间建设新的镇级中心区,在此中心区规划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金融用地以及市民广场和体育设施。

3、片区中心:

规划设立两处镇级次中心,一处位于良横片区,另一处位于凫西片区,主要服务于片区内部居民,以商业、文化娱乐、公共绿地、广场、体育、医疗卫生等设施为主体构成。

4、居住区级中心设置于各居住区的中心位置,提供日常生活服务设施。

第二十二条公共设施分项

1、规划镇级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均位于中心区内,依托蟠龙大道和东区大道两条主要发展轴线。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总面积18.4公顷,商业金融总用地面积238.8公顷,文化娱乐用地总面积25.8公顷。

2、在东部快速路以东与莞樟路相交处规划大型专门汽车展示销售市场,用地为68.5公顷;远期在东部快速路与松山湖大道交叉口附近规划星级宾馆,用地为21.1公顷。

控制公建发展备用地,远景在新城中心区生态文化景观轴两侧规划区域级公共设施用地,供市级大型活动使用。

3、在新城行政商业文化中心规划体育用地,选址在市民广场以南,新建镇级体育中心及配套设施,用地面积13.9公顷。

4、规划在中心区新建综合医院一座,用地面积11.3公顷。

莞深高速公路与现状西南路交叉口为东莞市泌尿医院用地,面积为12.0公顷。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总面积41.1公顷。

5、在五环路以西有东莞师范学院,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用地,用地面积10.1公顷。

置换新城区石大路沿线工业用地为科研用地。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总面积71.6公顷。

6、改造旧城区的商业设施,形成连续的沿街商业。

7、按照国家相应标准,在居住区新建、扩建部分中小学,保证中学服务半径约1000m,小学服务半径500-800m。

按综合市场规划,包括肉菜、小百货、小型书店、小型百货商场、修理店、粮油小商店等,合理布置于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内,设置标准0.7~1处/万人,每处占地2000~3000平方米。

第二十三条旧城改造规划

1、旧城改造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现有的私人住宅在理顺土地使用权属后,连片整体改造为城市型居住小区,实现规模效益。

(2)搬迁旧城区工业企业,加大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的建设。

(3)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加强旧城中心区的职能。

(4)对旧城环境进行综合改造,增加公共绿地,提高环境质量,改变旧城区面貌。

(5)打通和拓宽重点地段的道路,加强社会停车场建设,理顺道路交通系统。

(6)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减少水体污染。

2、居住用地改造

旧城区居住用地改造的重点是在理顺土地使用权属后,对镇内私人住宅以城市居住小区的规模进行整体改造,拆旧建新。

“村改居”后,对原农村居民宅基地政策进行调整,通过规划引导,向多样化的城市型居住模式转变。

现有住宅区改造绿地率不得小于25%,新建住宅区绿地率不得小于35%。

3、工业用地改造

规划旧城区工业企业远期全部搬迁至集中工业用地,用地置换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或公共绿地。

近期可适当保留,控制发展,使其自然消退。

4、公共设施改造

结合旧城区工业用地的搬迁和旧住宅区的改造,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强化现有教育路、大博街及神前路的商业功能,增设节点公共绿地和小公园,增加文化娱乐设施,改造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电影院,完善配套设施。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第二十四条综合交通规划目标

1、从珠三角和东莞市区域角度出发,将寮步镇交通体系融于大区域交通体系之中,建立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为骨架的对外交通运输网,形成便捷的城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优先发展与东莞市中心城区、松山湖和周边城镇联系的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以莞樟路、松山湖大道和东部快速路为城市快速公交走廊,适度发展私人小汽车,逐步控制摩托车,形成多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安全经济的城市客运体系。

3、建立与城镇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相适应的,由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不断满足城镇发展各阶段的交通要求,促进和引导城镇合理有序发展。

4、重视各分区内部以及滨水的非机动车道和休闲步道建设,形成连续、便捷、安全、舒适的非机动车和步行道路系统。

5、高度重视静态交通及配套建设管理,建立与土地利用、开发使用方式以及停车需求的时空分布相一致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

第二十五条对外交通规划

1、莞深高速公路是连接莞城与深圳的区域性高速公路,从镇域西部穿越,在横坑和牛杨有两个出入口。

按照东莞市域交通规划所规定的道路红线宽度加以控制,为150m。

2、完成境内松山湖大道(红线宽度100m)及东部快速路(红线宽度120m)的建设,以启动新城中心区和西南片区的发展和几个重要功能节点。

3、改造优化现状莞樟路及石大路(红线宽度60m),全线扩宽莞樟路道路红线至96m,石大路靠近行政中心市民广场路段下穿,减少过境交通对中心区步行连续性的干扰。

4、客运站场规划:

保留并扩建旧城区现状客运站;在松山湖与石大路交叉口以北新建汽车客运站,用地面积3.3公顷;在五环路横坑段规划1处莞城二级客运站,用地面积6.3公顷。

第二十六条镇域交通规划原则

1、公交优先原则;

2、建立全面而平衡的交通体系;

3、适度的人车分流和机非分流原则。

第二十七条路网规划

1、总体格局

道路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详见表5、6。

表2:

各等级道路机动车道控制表

道路等级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机动车道数(双向)

6-8

4-6

4

≥2

表3:

2020年规划道路长度及密度指标表

道路分级

道路长度(公里)

比重(%)

密度(km/km2)

快速路

19.60

6.33

0.46

主干路

105.86

34.18

2.48

次干路

87.11

28.13

2.04

支路

97.12

31.63

2.28

总计

309.68

100

7.26

2、快速路和主干路

快速路是联系东莞市域城镇的快速干线,为贯穿全市或过境的长距离交通服务。

通过寮步镇的市域快速路为东部快速路、松山湖大道和五环路。

东部快速路分别在同松山湖大道、莞樟路和石大路交汇处设全互通式立交,松山湖大道在东部快速路、蟠龙大道和石大路设全互通式立交,五环路域莞樟路设全互通式立交。

此外东部快速路及松山湖大道与镇内主干道交叉口采取上跨或下钻的方式,形成非互通式立交或灯控辅助互通,立交提高交通的便捷性。

主干道是连接寮步各片区和组团的主要道路,为贯穿全镇和组团之间的交通服务。

道路红线宽度36~96米,设计车速40~60公里/小时。

机动车道设置中央分隔带,分隔带开口控制在300~500米以上。

表4:

快速路及主要主干路规划一览表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性质

长度(km)

红线(m)

断面形式(m)

1

松山湖大道

城市快速路

6.86

100

5+14+3+15+26+15+3+14+5

2

东部快速路

城市快速路

10.10

120

4+5+8+25.75+12.25+10+12.25+25.75+8+5+4

3

五环路

城市快速路

2.19

60

5+8+5+11+2+11+5+8+5

4

莞樟路

主干路

14.25

96

4+8+4+6+6+16+8+16+6+6+4+8+4

5

石大路

主干路

8.87

60

5+8+5+11+2+11+5+8+5

6

东区大道

主干路

5.87

75

6+4+8+6+12+3+12+6+8+4+6

7

蟠龙大道

主干路

3.44

75

6+4+8+6+12+3+12+6+8+4+6

8

良西大道

主干路

6.63

30

6+11+4+11+6

9

松柏大道

主干路

3.55

56

4.5+8+3.5+11+2+11+3.5+8+4.5

10

缪边大道

主干路

1.70

60

5+8+5+11+2+11+5+8+5

11

西区大道

主干路

4.96

56

4.5+8+3.5+11+2+11+3.5+8+4.5

12

富民路

主干路

3.41

60

5+8+5+11+2+11+5+8+5

13

金富路

主干路

3.40

60

5+8+5+11+2+11+5+8+5

3、次干道和支路

次干道以组团内部交通和生活性功能为主,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辅助性干道,广泛联系规划区各组成部分,集散交通。

道路红线宽度24米-60米,设计车速30~40公里/小时。

支路为各功能组团进出的道路和内部相互联系通道,红线宽度15-20米,横断面按一块板设计,设计车速20~30公里/小时。

第二十八条道路交叉口形式

根据寮步城镇道路网的等级和功能划分,参照规范规定,不同道路交叉口形式如下:

表5:

道路交叉口控制表

相交道路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快速路

A

A

A,B

主干路

A,B

B,C

B,D,F

次干路

B,C,D

C,D

支路

D,E

备注:

A立体交叉口;B展宽的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C平面环形交叉;D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E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F右进右出平面交叉。

第二十九条广场

广场包括游憩集会广场和交通集散广场两种。

1、规划游憩集会广场4处,分别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寮步广场和蟠龙广场,此外在各片区分别结合各自分区中心设置中小型公共游憩集会广场。

2、规划在汽车客运站和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等人流聚集地区设置交通集散广场,主要解决换乘人流和车流的交通集散。

第三十条公共交通规划

1、按照公交优先原则,建立高密度、高效率、高速度的公共交通体系。

2、公交线路规划:

综合考虑线路走向、客流分布、公交运力配套、线路调度形式等方面,满足镇内出行及对外公交出行的要求。

公交线路网密度为2公里/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