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知觉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docx
《感觉和知觉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和知觉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觉和知觉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通过感觉,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感觉的概念。
(1)导入:
课堂小实验
(2)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分析:
(1)“直接作用”。
(2)“整体”。
(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多种个别属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
(二)、知觉的种类。
1、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1)物体知觉
①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
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社会知觉
①个人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分为(补充内容):
(1)正确的知觉
(2)错误的知觉(错觉)
概念:
~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①对物的错觉(如视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
②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
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无益的,如果利用得法,我们是可以利用人们的错觉来达到一定的特殊效果的。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1、反映的对象相同: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2、依赖的物质基础相同:
感觉和知觉过程视人脑的活动,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二)感觉和知觉差异:
1、产生的来源不同:
(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2)知觉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过程。
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1)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2)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知觉则比感觉复杂。
3、生理机制不同:
(1)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2)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三)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反映,两者很难分割(所以它们有时又合称为“感知觉”)。
五、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人们是通过认识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的,人们的认识活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认识活动就是感觉和知觉,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感知觉为复杂的认识活动提供素材。
(二)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1、没有感知就没有心理。
认识过程是其它心理过程的基础,心理过程又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2、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甚至难以生存。
※小结:
感知觉虽然低级,但很重要。
【研究实例】
没有痛觉的孩子。
”
【心理点评】
痛觉,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是身体内部地警报系统,它可以防止机体继续受损害,以确保机体地健康。
没有痛觉,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回避性反应就会减少和降低。
由此可见,痛觉具有何等重要的生理意义
第二节感知觉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复习提问、引入。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什么是感受性
1、定义:
~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
2、感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1)不同刺激物作用
(2)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素
(3)年龄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二)什么是感觉阈限
1、定义:
~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程度,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2、种类:
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A、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B、绝对感受性:
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教学中强调:
a、不同感觉器官的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是不同的。
b、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大(强)小(弱)
c、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A、差别感受性:
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
B、差别感觉阈限:
是指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教学中要强调:
a、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大(小)小(高)
b、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随着个体的年龄和生活实践的丰富而发展变化的,不同人之间的感受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每个人的感受性有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三、感觉的规律
(一)感觉适应
1、概念:
~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持续作用”
(2)变化规律:
强刺激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弱刺激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2、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举例说明:
亮处进入暗处—暗适应(弱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暗处进入亮处—明适应(强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强调:
(1)日常生活中还有触觉、温觉、嗅觉的适应现象。
(2)除了痛觉之外,感觉适应对于有机体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感觉对比(强刺激引起)
1、概念:
~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例子:
同样的灯光,在很吵的地方觉得灯光特别昏暗,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觉得灯光特别亮。
……
B、变化规律:
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2、种类:
(1)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子:
“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
(2)相继性对比:
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子:
喝过药后觉得糖特别甜)
(三)感受性与训练
引入:
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等现象中感受性的变化都是暂时的,一旦条件消失,人的感受性有会恢复,然而通过训练,可以使人的感受性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包括:
A、长期的社会实践导致某方面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B、感觉的代偿。
(多见于残疾人,如盲人的听觉特别灵敏……)
C、专门训练。
启示:
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一般人在各个方面都还有极大的发展余地,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4、小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同一个人的感受性在不同情况下也会不同。
通过训练可以改变人的感受性,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感受性。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规律)
导入:
知觉的基本特征即知觉的规律,指的是人在知觉过程中,影响人的知觉的各种因素。
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1、含义:
~是一个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过程。
(1)、人在知觉时在某一瞬间总是选择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的对象作为知觉的背景的特性。
(2)、这其实是注意参与到知觉中的表现。
因此,凡是能引起注意的对象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结合注意的规律谈谈知觉的选择性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
2、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双关图或材料,说明什么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以及两者可以互相转换。
)
强调:
在同一场合下,人们的知觉对象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和对比关系、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形状相似、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者的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纬度变化多的刺激
(2)、主观因素:
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的与任务、兴趣与爱好、知识经验。
4、知觉的选择性在教学中的运用:
引导全班学生形成共同的知觉对象。
(1)、在教学中突出应让学生知觉的对象部分。
(2)、尽量避免使用双关图。
(二)知觉的整体性
1、含义:
~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
人们在知觉时总是把感知到的事物的部分属性放在某个整体中去理解的特性。
(知觉本身就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同样一个部分放在不同的关系中可能会被我们知觉成不同的对象。
3、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取决于该事物的关键属性。
而对事物的关键属性的识别又和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关键属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1、含义:
~指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
(举例)
2、影响因素:
知觉的理解性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的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
(思考:
根据知觉的理解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做?
)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含义: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2、种类:
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
亮度、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方面
(1)大小恒常性
(2)亮度恒常性
(3)形状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密切相关。
知觉的各种特性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五、感知觉的规律在学习中的作用
(一)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
形式:
1.实物直观
2.教具直观
3.语言直观
4.多媒体直观
特点:
1.实物直观:
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真实性,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正确和精确,其缺点是事物的本质易被非本质属性掩盖。
2.教具直观: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容,且操作演示也及为方便灵活,不易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弥补实物直观的不足。
3.语言直观:
可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对比、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且可摆脱时空、设备与条件限制,具有灵活、经济、方便的特点。
4.多媒体直观:
能从多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现代直观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
(二)正确进行直观教学
1.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
2.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进行教学
3.多采用化静为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节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
一、青少年感知的特点
(一)感受性的不断提高
(二)知觉的精确性的进一步发展
(三)知觉有意性和目的性更加提高
(四)逻缉性知觉开始出现
二、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
(一)保持和提高感官的功能
(二)培养观察能力
1、观察力的概念: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的兴趣
(2.)掌握观察的方法
①做好准备②有计划、有步骤③善辩多思④做好总结
(3.)加强观察训练
复习与思考:
A、按本章教学要求复习。
B、思考本章课后练习第1、2、3、5、6、7题。
C、做一做
一、填空题:
1.感觉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个别属性_____的反映。
2.根据刺激的来源,把感觉分为两大类:
______内部感觉___和___外部感觉______。
3.视觉的中枢相应区在大脑皮层的___枕叶区的视区______。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___反比关系______。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指感觉规律中的____适应性_____。
6.知觉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整体属性_____的反映。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把知觉分为两类:
______社会知觉___和___物体知觉______。
8.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象一致,可把知觉分为两类:
_____正觉____和___错觉______。
9.颜色视觉可影响温觉,红色使人感到温暖甚至炎热,绿色、海蓝色则可使人感到凉快。
这是感觉规律中的____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_____,同时这也是一种___错______觉。
10.个体在知觉活动中,总是把一些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当做知觉背景,这是知觉规律中的____知觉选择性_____。
11.个体在知觉活动中,对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经验予以解释,并力求用词来标示它,这是知觉规律中的__知觉解释性_______。
12.外部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__嗅觉_______、__味觉_______和______肤觉___等。
二、判断题:
1、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物质条件:
感觉器官和物质条件,而且,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能产生。
(对)
2、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之为绝对感觉阈限。
(
错)
3、视觉的适宜刺激是290~800毫微米的光波。
(错)
4、一般说来,评酒师、评茶师在味觉和嗅觉上的差别阈限小于常人,而差别感受性则大于常人。
(对)
5、知觉对象有各种不同的特性,往往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个体并不是仅仅反映其个别的特性和孤立的部分。
(对)
6、当知觉条件(距离、角度、光线明暗等)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的现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对)
7、有的教师刚上课就把直观教具(实物、挂图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知觉规律的。
(对)
8、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错)
三、单项选择:
1、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是心理活动的(C)。
A.感觉B.视觉C.知觉D.联觉
2、就常人而言,听觉的适宜刺激是每秒振动频率为(B)的声波。
A.26~20000次B.16~20000次
C.16~2000次D.26~2000次
3、一般称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为(B)。
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
4、吃了糖后,立刻就吃葡萄,会觉得葡萄很酸。
这是感觉规律中的(D)作用。
A.适应B.相互影响C.干扰D.对比
5、当有人拿着苹果问你:
“这是什么?
”你会毫不犹豫的说:
“啊!
这是苹果呀!
”这种现象是知觉规律中的(C)。
A.知觉的综合性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6、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客观特性的知觉是(B)。
A.时间知觉B.空间知觉C.运动知觉D.视知觉
7、听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乐曲,我们仿佛看到了奔腾咆哮的黄河。
这是感觉规律中的(D)。
A.互相影响B.互相补偿C.以耳代目D.联觉
8、一位教师绘制了一张教学图表,并在图表的四边绘制了色彩绚丽的精美图案。
但在课堂上,他发现学生观察的效果不理想。
这位教师违背了知觉规律的(
A)。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9、在外部感觉中,(A)对人的认知的作用最大。
A.视觉B.听觉C.嗅觉D.肤觉
四、简答题:
1、简述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2、知觉的规律有哪些?
3、感觉和知觉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
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摸到大象腿的盲人说:
“大象像柱子”,摸到大象耳朵的盲人说:
“大象像蒲扇”,摸到大象背的盲人说:
“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
“大象像管子”,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
“大象像绳子”。
这是多么荒唐的感知啊!
请你用知觉的规律分析这一故事。
五、论述题:
1、感觉活动的规律及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2.、知觉活动的规律及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感知觉“做一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个别属性,2、外部感觉、内部感觉,3、枕叶区的视区,4、反比关系,5、适应,6、整体属性,7、社会知觉、物体知觉,8、正确知觉、错觉9、不同感觉的互相影响,错觉10、知觉的选择性,11、知觉的理解性,12、嗅觉、味觉、肤觉。
二、判断题:
1、√,2、×,3、×,4、√,
5、√,6、√,7、√,8、×。
三、单项选择:
1C.2B.3B.4D.
5C.6B.7D.8A.9A.
四、简答题:
(答案参见教材)
五、案例分析:
用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加以分析。
六、论述题:
(答案参见教材)
(注: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