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4253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docx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2017-02-09浏览:

分享人:

黄英可手机版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低于“十三五”生育规划的年均6‰的目标。

同时2016年中国人口增长809万,也低于预期增长900万的年均目标。

如果要达成2020年全国总人口亿人左右的目标,有专家认为,中国可能会逐步过渡到鼓励生育的政策阶段。

根据2月6日公布的《“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等地区)在亿人左右。

相比2016年的亿人口,“十三五”时期(2016-2020)中国总人口要增加4500万人,即每年增加900万左右。

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6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8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并未达成上述目标。

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比上年提高个千分点。

而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的头一年,但全年出生人口和2016年相比增长并不算快。

“如果2017年、2018年二孩生育政策达不到预期,接下来可能不会再搞过渡性的全面三孩政策,而是要全面放开,中国有可能会慢慢过渡到鼓励生育的政策。

”对此,2月7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分析目前的生育政策时说。

“十三五”目标:

年增900万人口

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此前指出,2016年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第三年,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2016年以前,二孩出生比重在全年出生人口占比始终保持在30%左右。

2016、2016年提升幅度比较明显,到2016年,二孩及以上的占比超过了45%。

但是杨文庄也指出,“相关配套经济社会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生育行为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完善有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他进一步表示,“十三五”时期是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非常关键的时期。

要努力构建一个生育友好、鼓励群众按政策生育的社会环境,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生育政策调整发挥应有的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十二五”生育规划提出,十二五末(2016年)中国总人口为亿人,比2016年增加5000万。

但实际上“十二五”期间只增加3500万人口。

而在“十三五”头一年的201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低于“十三五”生育规划的年均6‰的目标。

同时2016年中国人口增长809万,也低于预期增长900万的年均目标。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从国家规划来看,“十三五”预定新增人口4500万的目标,可能实际不会达到这么高。

“从社科院现有调查来看,2016年调查的25-39岁育龄人群中,肯定不生下一个孩子的比例为58%,而40岁及以上育龄人群中,肯定不要下一个孩子的比例有可能达到90%以上。

而根据卫计委2016年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

这一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中国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

而托育服务短缺非常严重,0-3岁婴幼儿在我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

此外,近年来大中城市房价攀升。

许多家庭也由于这些因素在考虑推迟生育,或影响再生育的决策。

可以看到,照料压力、养育成本、女性的职业发展,以及追求生活质量等因素,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约束增强。

各省生育积极性不一

人口增长低于目标,会导致一系列后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地区中小学入学数量出现明显下降。

如果这一状况持续,将导致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人口总量下降越发严重,进而会抬高人力成本,并降低经济竞争力。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建民指出,目前的出生人口的增加,还是赶不上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数字。

“而劳动力出现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还得上升。

为此,下一步生育政策可能会加快调整。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所长杨成钢认为,如果连续几年生育二孩未达预期,可以放开生育政策。

“愿意并能够多生的就多生,与不能或不愿多生的相互抵消,以微观上的不均衡换取宏观上的人口均衡。

事实上,尽管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从绝对数量上看并不算多,但是一些地方在二孩生育上较为积极。

根据卫计委的数据,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达到1846万,较2016年增长%。

但根据山东卫计委提供的数字,2016年山东省人口出生数量达到177万人,同比增加53万人,增幅为%。

其中一孩出生占出生总数的%,同比增加%;二孩出生占比%,增幅为%。

此外,根据浙江省卫计委预计,2016年浙江全年出生人口数55万左右,比2016年增加13万,增幅达到31%。

但是,也有一些地区的人口生育不积极。

比如辽宁2016年生育人口为万人,和2016年的万人生育人口相比,增速只有%。

陕西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出生人口万人,比2016年仅增加万人。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生育二孩可能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因此2017年、2018年是观察二孩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的关键两年。

目前,我们国家符合全面两孩政策的对象有9000万左右,60%是在35岁以上,50%是在40岁以上,这部分夫妇越往后拖生育的难度越大。

杨文庄指出,“十二五”期间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350万左右,到“十三五”期间,育龄妇女总量每年减少500万左右。

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继续“加速转型、缩差领跑”,深入实施“两大战略”,提前全面小康和建设“四个荆门”的重要时期,是抢抓“长江经济带”、“汉江开放开发”和精准扶贫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计生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根据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和国家、省有关卫生计生“十三五”规划编制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转型发展为抓手,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提前完成了主要健康和计划生育指标,基本完成了各项规划任务,实现了卫生计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2016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十一五”末的74岁提高到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婴儿死亡率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年均人口出生率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符合政策生育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全民健康状况和人口发展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卫生计生综合实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我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3个,投资建设规模万㎡,投资总额亿元,与“十一五”期末比分别增加万㎡和8亿元。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到15779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668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6801人,分别排全省第6、第5、第6位,比“十一五”期末增长66%、52%、48%。

通过机构合并、整体搬迁、业务归并等方式整合公立医院,形成了以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中医院、市妇保院、市传染病医院和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进一步筑牢,“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分别为%、%、%,农村卫生机构危房和村卫生室空白村全部消除,在全省率先出台村医养老补助政策,乡村医生队伍稳定。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以及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全面整合,实现卫生计生资源有效融合。

全市人口健康信息专网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单位,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基本建立,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成部署,县级以上医院基本建立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安装,远程会诊系统初具规模。

全市社会办医院达到36家,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总量的%和%,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全市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从2016年的230元提高到2016年的47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22种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工作机制。

70%的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和纳入综合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全部实现零差率销售。

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先后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组建7个医疗联合体。

(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达到40元。

荆门市、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先后被评为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先进市、县。

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得到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逐步得到控制。

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创建湖北省卫生县城2个、省级卫生镇19个、省级卫生示范景区4个,全面开展无烟机关(单位)创建活动,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万座,城乡居民健康素养逐年提高。

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得到有效开展,行政许可正确率达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法应急处置率100%。

(四)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市二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钟祥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成立了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和肿瘤防治2个院士工作站,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4个、县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市级重点专科65个。

中医医院“两堂一室”规范化建设率100%,71%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2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建立了一系列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和医疗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建立了“三调解一保险”医调工作新机制,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

深入开展部门行业作风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五)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步实施。

坚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推行市县统筹协调、乡镇统一组织、村组主动上门的联动服务,实现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全覆盖。

创新建立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全覆盖。

启动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推广京山县“家保户户行”、钟祥市“安康一点通”居家养老服务。

建立流出人口异地协会组织30个,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

2016年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省“党政领导线”、“卫生计生部门线”两个一等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

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护士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公立医院比重过大,社会办医规模过小。

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医护比仅为1:

,护士配备严重不足。

专科医院发展滞后,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服务领域资源短缺。

(二)政府投入与健康需求之间差距较大。

尽管“十二五”期间政府卫生计生投入大幅增加,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投入不足,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卫生应急、院前急救和预防保健等工作的投入和补偿机制不健全。

基层计生干部待遇较低,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中医药发展落后于西医药,全市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落后于周边地市。

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病、职业病、损伤、中毒等疾病预防控制难度逐年加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艰巨。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村医待遇低,积极性调动难;卫生院运行机制不健全,潜力挖掘难;百姓用药贵,就医负担降低难;基层人才短缺,能力提升难;医院管理标准不一,全行业监管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任务相当艰巨。

(五)适应计划生育转型发展任务艰难。

计划生育政策进入“调整期”,工作方式进入“转型期”,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保障等问题更加突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推进计划生育惠民计划和生育关怀工程、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力度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形势与挑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

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全民健康促进全民小康。

(二)医改向纵深推进,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营造了新环境。

医改纵深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为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三)实现“四个荆门”发展目标,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卫生计生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和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的双重性更加明显,将成为国家调结构、惠民生和稳增长的新阵地。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将逐步加大,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基础。

大力引导和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活力,卫生计生事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势必提升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动力。

(四)推进健康荆门建设给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也将“开展健康荆门建设”作为“十三五”期间推进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民生工作。

健康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全民健康。

这就要求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从原来的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向促进和保障人民健康转变。

(五)健康需求的改变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新挑战。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健康养老压力陡增,户籍制度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由户籍管理向身份管理转型,居民健康管理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难度加大;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民群众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对高端、特需、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越来越迫切;疾病传播速度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趋加重;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以及大数据、移动医疗等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导致健康服务模式转变,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各项任务和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进一步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需求导向。

根据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健康需求,合理调整和布局医疗卫生资源,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规模和布局。

(二)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

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改善卫生计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规划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保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适度发展。

同时,合理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化不同地区之间、公有与民营之间、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之间等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宜、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持协调发展。

(四)坚持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

全市范围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五)坚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统筹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促进人口适度增长、结构优化、合理分布,不断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进计划生育惠民计划和生育关怀工程,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力度,积极开展应对老龄化行动,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家庭护理、康复医疗服务,促进家庭幸福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打造“健康荆门”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卫生计生综合服务水平和居民健康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基本建立起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卫生计生惠民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和科学、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指标明显提升、卫生计生行业形象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二)具体目标

1、主要健康指标

(1)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

(2)孕产妇死亡率≤13/10万;

(3)婴儿死亡率≤5‰;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

2、人口发展指标

(5)全市人口总量控制在315万以内;

(6)年均自然增长率≤‰;

(7)年均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以内。

3、卫生资源指标

(8)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张;

(9)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数达到人;

(10)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人;

(11)社会办医院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张。

4、公共卫生服务指标

(12)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以上,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13)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比“十二五”末下降5%;

(14)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率100%,病死率控制在5%以下;

(15)肺结核病患者登记管理率达到95%以上;

(16)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

(17)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

(18)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和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分别达到85%以上;

(19)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80%以上。

5、医疗保障指标

(2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21)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比例不低于80%,二级医疗机构配备比例不低于50%,三级医疗机构不低于30%。

6、卫生计生投入指标

(22)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国家、省政策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23)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4)全市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5)政府保障计划生育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三部分 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力打造“健康荆门”,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着力强化公共卫生保障

加强卫生应急处置。

深入推进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化建设,推进卫生应急人才、物资储备、科技、社会等支撑系统建设进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联防联控、培训演练等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由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各县市医疗紧急救援分中心和医院院前急救队伍组成的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医疗紧急救援能力。

大力推进无偿献血,保障临床合理安全用血。

建设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湖北中心荆门分中心为龙头、各县(市)疾控中心为支点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体系,积极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调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和设备配置,前移疾病监测关口,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基本消除麻风病、疟疾以及重点地方病危害。

持续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率,提升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

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创建2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加强龋病和牙周病防治,扩大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覆盖面。

健全精神卫生防治网络,落实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治疗措施。

加强血吸虫病监测,落实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救治工作。

加强重点职业病防控,落实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主体责任。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

持续完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建成国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支持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妇幼保健院建成国家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妇产科、新生儿科建设,持续提升孕产妇、新生儿医疗急救能力,建立快速、高效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会诊、转诊及救治绿色通道,有效避免孕产妇和婴儿死亡。

加大出生缺陷防治力度,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降低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

优化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2020年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92%和90%。

继续实施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完善计划生育药具服务管理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安全避孕。

加强综合监督执法。

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推进卫生计生综合执法。

依法开展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计划生育和中医服务等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查处违法行为。

健全行政执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围绕社会高度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计生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和重点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各类案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建立和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医疗和公共卫生资源的合力,完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强化防治结合。

强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考核和监督检查。

(二)推行健康管理。

切实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实现由医疗为中心向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

加快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健康管理服务网络,组建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支撑、护理康复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健康管理联合体。

以健康生活方式管理为重点,针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超重肥胖、心理危机等高危因素开展专项干预。

大力推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丰富居民健康知识,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加快推进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提倡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深入实施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及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打造一批优秀的健康管理人才队伍。

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发展以慢性疾病咨询、健康指导、健康评估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三)建设健康社区。

以社区为基础,以重大卫生问题、重大疾病(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巡讲,促进健康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