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4244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最新】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物质性质或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干冰升华——物理变化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化学变化

C.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物理性质

D.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光——化学性质

2.下列关于“化学与生活”的相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A.抵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可防止白色污染

B.使用加铁酱油,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

C.在食品加工中,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使食品既保鲜又美观

D.将煤做成蜂窝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广泛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

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主要反应原理为2NaClO3=2X+3O2↑。

一根氧烛大约可以供100个人呼吸1小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应为NaClB.氧烛是一种纯净物

C.NaClO3中Cl为+5价D.在运输氧烛时,应避免其受到撞击

4.“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某同学对所学的部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合成材料

有机物

合金

纯净物

A

钛合金

H2CO3

赤铁矿

大理石

B

合成纤维

CH4

黄铜

C

棉布

Na2CO3

氧化铁

氧气

D

合成橡胶

CO(NH2)2

稀有气体

 

A.AB.BC.CD.D

5.酸奶中的乳酸(化学式为C3H6O3)对健康有益,有关乳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乳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B.乳酸相对原子质量是90g

C.乳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

2:

1D.乳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6.某物质的着火点为

,如图中该物质不能燃烧的点是()

A.Q点和P点B.N点和M点C.P点和以点MD.N点和Q点

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该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

②该反应中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③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④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的质量比为17:

24

⑤该反应中乙、丁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2

A.2个B.3个C.4个D.5个

8.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固体,过滤

B.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CuO——在空气中灼烧

C.除去铜粉中的少量氧化铜固体——通入足量的CO并加热

D.从H2O2溶液制取O2后的残余物中回收MnO2——过滤,烘干

二、填空题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请对下列错误观点用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否定例证.

错误观点

否定例证

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举例:

CuO+CO

Cu+CO2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__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__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__

 

10.请结合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1)如图1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

(2)如图2所示,小明用手势OK表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中生成水的不同方法,要求手指上的物质分别通过某种基本反应类型直接生成水(如图中的H2O2、O2),X不能选择下列A、B、C、D4种物质中的____(填序号)

ACuOBH2CO3CC2H5OHDCa(OH)2

(3)如图3所示,“→”表示一种金属能把另一种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用“甲、乙、丙”表示)。

(4)如图4所示,某同学用此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药品不能达到该实验目的的是____(填序号)。

A火碱和稀盐酸反应B铁和稀盐酸反应

C铁和硝酸锌溶液反应D硫酸和氯化钠溶液

11.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

(3)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__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

甲<乙

C.溶液质量:

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12.白铜(Cu、Ni合金)因为光泽好、耐腐蚀、容易加工等优点,常代替银做饰品。

下图所示是某实验室分离废弃白铜饰品成分的流程(部分反应产物在图中已略去)。

已知溶液B中含有一种二价金属硫酸盐,溶液D中只有一种溶质。

分析该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化学式为,过程Ⅱ中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2)过程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Ni、Zn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1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残余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相关探究。

取适量残余溶液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根据图像可知,原残余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________。

(填化学式)

(2)则X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________(填序号)

A水B澄清石灰水C纯碱溶液D稀盐酸

三、实验题

14.实验室可用图所示装置,进行CO和CO2混合气体的分离和干燥。

已知a为止水夹,b为分液漏斗丙的活塞。

试回答:

(1)第一步应先分离出___,分离时应先关闭___,打开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第二步分离出____时,先关闭_____,打开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5.实验室里有一瓶常用的无色溶液,因保管不当,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如图所示)。

小强和小华同学很感兴趣,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讨论)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

(填序号)

A酸B碱C盐

(查阅资料)Ⅰ初中常见含钠的化合物有:

NaCl、NaOH、Na2CO3、NaHCO3。

ⅡNa2CO3和NaHCO3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Ⅲ室温(

)时,测定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小华根据试剂瓶标注的质量分数为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

(作出猜想)①可能是NaCl;②可能是Na2CO3;③可能是____。

(实验探究)

(1)小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试液于pH试纸上,测得pH˃7,则这瓶试剂不可能是____。

(2)小强为了检验该溶液是NaOH溶液还是Na2CO3溶液,他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

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

②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②正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

(拓展延伸)请你选择与小强不同类别的试剂,来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你选择的试剂是____。

五、计算题

16.妈妈买来一瓶管道通,商品标识如下表:

商品名

固体管道疏通剂

主要成分

氢氧化钠60%碳酸钠15%

注意事项

不要与皮肤接触

含量

600g

小明欲测定标识中碳酸钠的含量是否属实,做了以下实验:

取10g管道通样品,加入足量水,待完全冷却后滤去不溶物。

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待完全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称量沉淀质量为2g,(假设管道通其他成分不参加化学反应)。

请通过计算说明碳酸钠的标识是否属实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干冰升华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盐酸的酸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光,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一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2.C

【详解】

A、塑料难于降解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所以抵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可防止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铁强化酱油可以补充铁元素,防止患缺铁性贫血,不符合题意;

C、大量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害,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不能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符合题意;

D、将煤做成蜂窝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由方程式知反应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Na,2;Cl,2;O,6;已知生成物中含有的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为O,6;比较分析可知X中含有Na,Cl元素,其原子个数分别为1,1,故X的化学式为NaCl,不符合题意;

B、氧烛的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C、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1)+x+(-2)×3=0,则x=+5价,不符合题意;

D、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在运输氧烛时,应避免其受到撞击,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

A、H2CO3不是有机物,大理石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甲烷是有机物,黄铜是合金,水是纯净物,分类正确,故选项正确;

C、棉布不是合成材料,Na2CO3不是有机物,氧化铁也不是合金,故选项错误;

D、铁是单质,不是合金,稀有气体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A、乳酸是由乳酸分子构成的,乳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错误;

C、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

(1×6):

(16×3)≠1:

2:

1,故选项错误;

D、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质量分数之比=质量比,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

(1×6):

(16×3)=6:

1:

8,则乳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C

【详解】

A、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P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B、N点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M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氧气的浓度为0,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C、P点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燃烧;M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氧气的浓度为0,不能燃烧,故选项正确;

D、N点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7.C

【分析】

由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应该是:

4NH3+3O2

2N2+6H2O。

【详解】

①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该反应中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氮气中的化合价为0价,氮元素的化合价由-3,变为0,该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不正确;

②该反应中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正确;

③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产生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正确;

④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4×17):

(3×32)=17:

24,正确;

⑤该反应中乙、丁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3:

6=1:

2,正确。

故选C。

8.B

【详解】

A、HCl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B、灼烧时,木炭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在除去氧化铜的同时木炭参加了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符合题意;

C、通入足量的CO并加热时,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D、从H2O2溶液制取O2后的残余物中含有水和二氧化锰等物质,二氧化锰不溶于水,过滤能够得到二氧化锰,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9.H2OCO2CO2+Ca(OH)2=CaCO3↓+H2O

【详解】

②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是溶液;故填:

水。

③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如CO(CO2、H2CO3、CaCO3合理即可)等,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填:

CO2。

④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生成物是盐和水,但是不属于中和反应,故填:

CO2+Ca(OH)2=CaCO3↓+H2O.

10.8:

1C甲>丙>乙BCD

【详解】

(1)电解水时正极生成氧气,负极生成氢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以求出生成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

32:

4=8:

1;

(2)A、CuO和酸或者氢气反应都能生成水,和酸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和氢气反应是置换反应,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

B、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

C、酒精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是基本反应类型,符合题意;

D、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由图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关系可知,金属甲能把金属丙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丙强;金属丙能把金属乙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金属丙的活动性比乙强;因此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甲>丙>乙。

(4)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有气体生成应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本装置不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C、铁和硝酸锌溶液不反应,不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D、硫酸和氯化钠溶液不反应,不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故选BCD。

【点睛】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从微观来说,该定律成立的原因是: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

该定律的含义是:

“宏观上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素质量’和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六不变”。

11.B甲B、D

【详解】

分析:

根据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溶质存在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根据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确定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首先确定出在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出在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比较溶液中溶剂的多少;然后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出降温至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溶液状态的变化及溶液中各个量的变化.

解答:

解:

(1)由于在三个烧杯中只有B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因此B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答案为B

(2)由于在等量的30℃的水中全部溶解了25g硝酸钠,而20℃的水没有全部溶解25g硝酸钠,说明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答案为甲

(3)A、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它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但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它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在降温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只要比较出它们原来的溶剂的多少即可;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即等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则溶剂甲<乙,故B正确;

C、由于甲溶液随着温度的降低会有晶体析出,因此溶液质量会减小,而乙的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不会发生变化,因此降温后溶液的质量甲<乙,故C错误;

D、在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但乙溶液已经不再是饱和溶液,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和掌握

12.

(1)Cu;过滤

(2)Ni+H2SO4=NiSO4+H2↑(3)Zn、Ni、Cu

【详解】

(1).已知溶液B中含有一种二价金属硫酸盐,溶液D中只有一种溶质。

说明Ni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白铜为Cu、Ni合金,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在氢后,铜不与酸反应,故加入过量稀硫酸后剩余的固体为铜;

(2).过程Ⅱ中的实验操作目的是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所以应为过滤;

(3).加硫酸时,硫酸与镍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

Ni+H2SO4=NiSO4+H2↑;(4).镍与酸反应,证明镍在氢前,即在铜前,锌能与硫酸镍反应,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镍强,故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Zn、Ni、Cu。

13.HCl、CaCl2C

【详解】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起点小于7,所以溶液显酸性,说明反应物稀盐酸过量,所以原残余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

HCl、CaCl2;

(2)由图可以看出,当加入X物质时,遇到盐酸会反应,pH增加,之后随着盐酸的消耗,加入物质能够与氯化钙反应,但是对应生成物必须是中性的,而继续加入X,溶液显碱性。

A、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显酸性,加入水时溶液的pH升高,但是不会等于或大于7,不符合题意;

B、加入石灰水时,氢氧化钙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溶液的pH升高。

当酸完全被消耗之后,继续滴加石灰水,由于氢氧化钙和氯化钙不反应,氢氧化钙溶液本身显碱性,所以pH值马上大于7,而不会出现水平等于7的一段,不符合题意;

C、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能和盐酸反应,也能和氯化钙反应。

开始时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导致pH上升;当酸完全被消耗时,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物都是中性的,一直到氯化钙被完全消耗;当继续滴加碳酸钠时,由于碳酸钠显碱性,所以pH大于7,符合题意;

D、加入盐酸时,盐酸和氯化钙不反应,溶液的pH不能等于或大于7,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COba2NaOH+CO2=Na2CO3+H2OCO2abNa2CO3+H2SO4=Na2SO4+CO2↑+H2O

【详解】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可知通入混合气体,先分离得到的是CO气体,应关闭b打开a,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化学反应为2NaOH+CO2=Na2CO3+H2O;

(2)后得到CO2气体,关闭a防止再进入CO,打开b让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应关闭a打开b,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为Na2CO3+H2SO4=Na2SO4+CO2↑+H2O。

15.ANaHCO3NaOHNaCl溶液稀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CO2+Ca(OH)2═CaCO3↓+H2OCa(OH)2溶液

【详解】

交流讨论:

破损标签可见部分为钠元素,可判断该物质由金属元素与根组成,而酸类物质由氢元素与酸根所组成,可判断该物质不可能为酸;

查阅资料:

根据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可判断常温下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8.8%,因此可判断该溶液不可能为碳酸氢钠溶液;而其它物质进行类似的计算可判断出都可以形成10%的溶液;

作出猜想:

除碳酸氢钠外,该溶液可能为氯化钠、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探究:

(1)小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等于7所以不可能是氯化钠;

(2)①根据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因此,可推断鉴别两物质时所加入的试剂为酸,如稀盐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②观察有气泡可说明该物质为碳酸钠,把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变浑浊,则可进一步确定该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拓展延伸:

利用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而与氢氧化钠不能反应而无明显现象,可使用氢氧化钙溶液鉴别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

16.否

解:

设10g管道通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

x=2.12g,

Na2CO3%=

×100%=21.2%

答:

21.2%≠15%,所以碳酸钠的含量标识不属实。

【详解】

解:

设10g管道通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

x=2.12g,

Na2CO3%=

×100%=21.2%

答:

21.2%≠15%,所以碳酸钠的含量标识不属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