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3846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docx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编著者:

龙庄伟

语文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全书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论

一、音韵学

1,什么是音韵学:

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

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

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

二、汉语语音的分期:

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

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期:

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

中古期:

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

近古期:

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

现代期:

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

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

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

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

早期,直接口授法

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

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

3,音位学标音法

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

(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四、音韵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关于声母的概念:

现代汉语从两方面入手,即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传统对发音部位的分析结果主要有五音;

对发音方法的分析结果主要有清浊。

A,五音是指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

这些名称出现较早,在《玉篇》中就有所谓《五声定论》。

B,清浊的概念

据《隋书》记载,三国魏李登所著《声类》中就有,但早期并无解释。

按现代语音学理论分析,清浊实际上是两方面问题,一是声带颤动不颤动,二是送气不送气。

所谓全清,指的是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所谓次清,指的是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所谓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所谓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C,在音韵学里,声母也简称“声”,又叫做“纽”,或合起来叫“声纽”

与现代汉语语音学看法不同的是,传统音韵学认为,声母是一个字起头的音。

这个音固然可以是辅音,也可以是元音;

一个音节开头有一个音,反切也用一个汉字来表示。

如《韵镜》中“喻母”,就是元音开头的字。

甚至主要元音前无别的的音,切语中也用一个字表示。

如“安,乌寒切”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传统的音韵学家任意选用一些字来代表声母;唐宋时音韵学家选用了一套声母代表字,后来一般被沿用下来。

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声类”,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它与声母不完全一致,有的一个声类就是一个声母;有的只是一个声母的条件变体。

2,关于韵母的概念

A,韵母是指一个声母后面的部分,传统音韵学里很少用韵母这个概念。

B,韵,是指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

韵类,是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它包括韵头。

韵部,是韵腹、韵尾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它不管声调和介音。

在上古和近代语音分析中常用此概念。

韵目,是韵书中韵或韵部的标目,也就是韵或韵部的代表字。

C,关于韵尾:

(1),现代汉语把普通话韵尾分成三大类:

开韵尾:

没有韵尾

元音韵尾:

以元音i,u为韵尾

鼻韵尾:

以鼻音n,ng为韵尾

另外一些方言中有塞音韵尾,以[-p,-t,-k]为韵尾。

(2),音韵学传统的分法是分三类:

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

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

以塞音收尾的韵。

3,关于声调的概念

主要有两个:

调值:

指各种方言中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形式;

调类:

指某种方言里的字调归类。

第二章今音学

今音学是研究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的,当然也分析研究中古时期其他语音材料(如《玉篇》、《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反切系统等等。

今音学研究始于明清之际,但真正系统地分析研究始于晚清的陈澧,他用反切系联法归纳出了《广韵》切语上下字的体系。

一、《切韵》和《广韵》

1,韵书产生的背景

韵书是按照字音分韵编排文字的一种工具书。

古代的工具书,

按照意义编排的《尔雅》出现于战国末期;

按照形体编排的《说文解字》出现于公元100年。

反切的大量运用,表明人们能把汉语音节分为声韵两部分,这是汉魏时期的事;

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

这为韵书的编制准备了充分条件。

促使韵书产生是因为文学创作的要求。

2,六朝韵书与陆法言《切韵》

甲、六朝韵书

韵书推三国魏李登的《声类》为鼻祖。

据清代谢启昆《小学考》所录,魏晋南北朝时声韵类著作有27种,还有70种音义书。

均亡佚。

敦煌本和故宫本《刊谬补缺切韵》中记载了吕静、夏侯该、阳休之、李季节、杜台卿五家韵书与《切韵》分韵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六朝韵书分韵的大体情况。

乙、陆法言的《切韵》

陆的《切韵》在《隋书》未著录,《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有“陆慈《切韵》五卷”字样。

一般认为即唐写本韵书残卷中的陆词。

《切韵》原书今已不存,只有敦煌传本残页及新疆两件断片。

陆的自序《切韵序》是认识《切韵》的钥匙。

从中可知:

1)其编写纲纪是开皇初年八位著名学者集体讨论拟就的。

编纂目的不仅为“广文路”,更为了“赏知音”

2)其制作前有所承,是集六朝韵书大成的作品

3)编书标准是既照顾“南北是非”,又照顾“古今通塞”,不斤斤计较于一时一地方音

丙、《切韵》音系的性质

一般的,认为是这一时期或更早以前一些语音的综合反映。

3,唐人对《切韵》的修订

《切韵》问世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

然苦字少,复阕字义”,不少人为之增字加训。

宋以前近于韵书的书目约有一百六七十种,学者们研究认为,《切韵》以后韵书发展,主要是对《切韵》进行增补、刊谬,做修订。

a,影响较大的首推王仁朐(?

)的《刊谬补缺切韵》作于唐中宗年间(705-710)。

现存编号P2011的敦煌本王一;项子京跋本王二;宋濂跋本王三。

王三为研究主要依据。

王书所加字约六千,增加50%,原书11500字左右,王书18000字左右。

b,《唐韵》也是增补《切韵》的,孙湎(?

)作。

比陆书增加3000多字,在唐代影响极大。

c,李舟《切韵》在韵部次序对陆书有调整,其成就多为后来韵书所采用。

4,《广韵》在音韵学上的地位

增订《切韵》的书以1947年故宫发现的王三最早最完整,但它长期失传,故谈韵书总是说到《广韵》。

《广韵》是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奉诏修订《切韵》《唐韵》而成。

此书成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全名《大宋重修广韵》。

《广韵》之在韵书,“如《说文》之在字书”(黄侃语),其重要性表现在:

(1)它是《切韵》系韵书的代表,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唐韵》《切韵》《广韵》学者们看作一个东西,它们语音系统基本一样。

(2)它是研究上古音的阶梯。

(3)它是研究等韵学的参考书。

二、《广韵》的体例:

1,《广韵》的体例

《广韵》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共分206韵,收字26194个。

其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分上下两卷,全书共5卷。

韵目用数字表明次序,如卷第一“东第一冬第二……”

正文直接用数字把各韵目所辖韵字分开。

这样的编排体例是从《切韵》继承来的。

按照声母韵母的不同分开排列,完全同音字形成一组,用小圈分隔。

这种同音字组称为“小韵”,也有称为“纽”。

小韵首字下先训释,再反切注音,最后标明小韵韵字总数。

一字两读三读再注“又某某切”,这叫“又音”。

2,韵和韵母

韵不包含主要元音前的短弱元音(介音),一个韵中可能包含一个韵母,也可能包含两个以上韵母。

韵的数目不一定影响韵母的数目。

《切韵》193韵,王本《切韵》195韵,《广韵》206韵,这些不一致并不影响语音系统。

3,收字和训释

《广韵》每韵所收小韵以至字数、训解都比《切韵》多。

三、《广韵》的声母

1,传统的三十六字母

甲三十六字母系统(P27)

乙三十六字母的由来

传说是唐末守温和尚所作。

近年敦煌残卷出土“守温韵学残卷”中守温字母只有三十个。

(P28)

似乎是31个,根据同时代的敦煌写本《归三十字母例》,其中见、君两字母声母相同。

三十字母发展为三十六字母,是唐末宋初人增加的。

二者差别如下:

(1)守温不分轻唇重唇

(2)守温无娘母,守温泥母相当于后来的泥母和娘母

(3)守温不分床禅,三十字母有禅无床。

从三十六字母的来源可以看出,它不是一时一地的产物,只是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王力的《汉语语音史》认为:

隋-中唐时代是33声母;

晚唐-五代是36声母;

宋代是21声母。

三十六字母和隋至宋各时期声母系统都不相同,但传世韵图用它解释说明《切韵》系韵书,所以它在音韵学上非常重要。

说到某字中古音韵地位时,声母系统还是用三十六字母。

2,求声类的方法

《广韵》全体反切上字的归纳,是知道《广韵》声母的唯一途径。

第一个认识到利用反切探求《广韵》音系的人是清末的陈澧。

他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撰写了《切韵考》,系统分析研究了《广韵》的反切。

陈澧提出:

“……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基本条例)

“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二字两两互用故也。

……据此[指互见的又音]以定之”(补充条例)

陈澧从三千多个反切的排比分析中,找出452个反切上字,系联得出四十声类。

陈澧没有将条例贯彻到底,再加上《广韵》反切复杂,考订结果不尽人意。

好的条例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是反切的本质与韵书的背景先天决定了的。

这种方法得到的类,只能表现出中古《广韵》音系声母类别的大概。

还要参证其他材料才能得到近乎事实的系统。

3,《广韵》的声母

用陈澧的方法只能求出反切上字的类——我们称之为声类,但反切上字为求和谐,上字的运用总是受着下字的制约。

从本质上说,声类只是一个声母的条件变体。

声类不等于声母。

要得到声母必须借助别的材料和方法。

甲、高本汉的开创工作

高的《中国音韵学研究》是二十世纪今音学研究的基石,这本书搜集了33种汉语方言材料,列出3125个汉字在这些方言的读音。

高拟定《广韵》声类47个,声母32个(即守温三十字母加上状母、娘母)。

高本汉没有充分利用《广韵》以前的材料,他的方言材料详于北方而略于南方,这些都限制了他的成就。

乙、《广韵》的声母系统

这里指后来学者在高基础上发展的声母系统,一共36母(P32)

4,《广韵》声母和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从中可见变化最突出的有四点:

(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

(2)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为卷舌音。

(3)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

(4)零声母字大量增加。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206韵

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广韵》把一个音读(不确,实质上东董送屋四韵韵尾不同)的平上去入算四韵。

如将其串联,可得到大的韵部。

讲《广韵》韵母系统,一般都是以这样的韵部为单位的。

2,《广韵》的韵母

《广韵》有61个韵部,但一个韵部不一定就是一个韵母,一个韵部可以包含几个韵母。

从反切下字可以看出,一个韵中(如东韵)若干小韵的反切下字可以系联为一类或两类。

用这种方法,高本汉归纳出《广韵》韵母90个,并运用历史比较法为之构拟出读音。

王力先生《汉语音韵学》采用高氏系统,《汉语史稿》则认为又92个韵母。

这都是把入声同阳声韵并在一起,如入声单列,高认为140,王142。

第三章等韵学

等韵学是以特定的格式和方法来研究汉语语音的一门学问,它以图表的形式来展示汉语的语音系统,来解释韵书中的反切。

一、等韵和等韵图

1,什么是等韵、等韵学和等韵图

用“等”的概念来分析汉语的语音,就叫等韵

2,等韵的起源

韵书编撰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古人做诗押韵。

虽然它给每个小韵注出了反切,但声母、介音等音素单从韵书反切本身很难看出其系统。

韵书中积淀了前代的反切,后人要解释这些反切,要运用反切读出正确读音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韵书大量出现后,需要一种从宏观上能了解整个音系,从微观上又能解释反切表现读音的东西。

又由于梵语悉昙章的传入,就产生了用图表来表现语音系统的方法。

(悉昙是梵文siddham的对音,是一种小学生识字的一种练音表。

它的方法是元音排队,依次上加辅音与之相拼)

二、等韵图的体例

举现存最早的韵图《韵镜》说明。

我们认为,其原型在唐代,且在守温前,字母没出现就有了韵图。

现在见到的《韵镜》是宋代张麟之公元1161刊刻的。

现只存“永禄本”“宽永本”。

韵图一书分43图,以第一图为例。

图上横列七音,代表声母发音部位;

七音之下分23行,这23行与36字母有对应关系。

(张麟之根据这个关系撰《字母括要图》把每行代表某个字母明确标出,有些两两相对同列一行的字母,其统辖字则以等第表示区别。

如“端”“知”同列,一四等属端母,二三等属知母)

图中纵行最右栏标注内外转、图次和开合口。

韵图对同韵字按开合不同分图列字。

“内外转”的含义至今不十分明白。

传统说法是,所谓内外转主要是就一个图中各韵部有没有真正的二等韵(即不依附一三等的独立二等韵)来区分。

有称为“外转”,没有“内转”。

等的概念不容易说清楚,《韵镜》原书只有“位”。

位,列也。

第一位,就是韵图每栏第一列。

也就是后人所说第一等。

但韵图作者如何分等的呢?

王力先生认为等的差别不在声母,也不在声调,而在韵母的不同,在某些韵图中四等的区别,不在乎韵头的不同,而在乎主要元音的不同。

李新魁先生认为是分等于声,由声及韵,故韵也有等第之分。

通行的看法,说宋元时期韵图把韵分成四等,大体上是代表这样的语音状况的:

韵母中没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发音开口度最大和舌位较后的是一等韵;

韵母中没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发音开口度次大和舌位较前的是二等韵;

韵母中带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发音开口度较小和舌位在前的是三等韵;

韵母中带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发音开口度最小和舌位最前的是四等韵。

有的一个韵兼列在不同等的,称之为“合韵”。

韵图的开合口是就韵母中第一个元音或半元音的发音状况——唇的形状来说的。

韵母中带有u介音的一类称合口呼,不带称开口呼。

也有一个韵中既有开口呼的字,又有合口呼的字。

《韵镜》所反映的音韵系统和《广韵》最接近。

虽非据此而作,但曾根据它和《集韵》订补校正过。

三、韵图的分类

按照时代可分为两类:

1,宋元时期的韵图

总的特点:

反映《广韵》一系韵书的语音系统,保持韵分开合,分四等,声母按三十六字母分类,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的做法,四等的划分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细分析可分成两类:

一种按中古的小韵列图,每一个小韵的代表字(首字或非首字)都在韵图中占有一个位置,主要有《韵镜》《七音略》等;

一种是根据语音实际,删并韵书的韵类,不让每一个小韵的代表字都在韵图中占有一个位置,而是对各种读法相同的韵字加以删并,这样在韵书中本来不同韵的字便混到一起了,主要有《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等。

《四声等子》首先用“摄”的观念名称统帅《广韵》各韵。

摄是一个重要的音韵学术语。

等韵学家把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为一类,这个类就称为摄,就是总摄。

《四声等子》《切韵指南》把《广韵》206韵归并为十六摄,并以“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咸”十六字为标目。

(各摄所包括韵目见P45)

2,明清时期的韵图:

明清韵图已经完全离开了宋元韵图的制作的规范,以新的面貌内容出现。

除极少数表现中古韵书的语音体系外,绝大多数以反映当时当地的实际语音为主要特点。

与宋元韵图根本的不同在于语音的发展变化。

大体可把明清韵图分为三类:

(1)表现读书音系统的韵图

代表性著作有袁子让的《字学元元》、《字汇》后所附的《韵法直图》和《韵法横图》。

(2)表现口语音系统的韵图

比较多,重要的有桑绍良的《青郊杂著》等等(P47)。

(3)表现古音的韵图

这类主要出现在清代。

有以上古音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有以中古音为主要描述对象的,还有调和古今的。

代表作品有《康熙字典》前所附《等韵切音指南》、江永的《四声切韵表》、梁僧宝的《切韵求蒙》和《四声韵谱》。

3,等呼观念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