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382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

《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docx

从思维方式上讨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摘要:

进入20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生态文明的建设被提上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议程。

本文主要从思维方式的层面讨论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技术理性指导下的发展方式忽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异化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导致环境的恶化与生态危机的爆发。

生态危机的出路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发展经济。

最后,基于本文的内容,讨论了中国经济建设与环境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冲突;中国是否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目录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2

1.1生态文明问题的提出2

1.2中国的环境状况2

二.生态危机出现的思维层面的原因与出路5

2.1概述5

2.2近代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5

2.3技术理性指导下的发展逻辑6

2.4技术理性异化带来的问题7

2.5生态危机的出路与思维方式的转变8

三.问题的讨论与总结9

3.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冲突?

9

3.2我们是否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10

3.3总结11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1生态文明问题的提出

在工业文明发展的三百多年间,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

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等诸多问题。

1972年全球召开首次人

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

纪议程》。

至此,国际社会达成了以下共识:

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

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必须彻底清除“大

量生产、大量排放和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根本转变。

对中国而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却是

依靠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完成的,其结果可想而知,我国

的资源环境开始呈现出严重的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

失,危害了公众的健康,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

明,是要摒弃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前提,也是建成小康

社会的基础,更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必须努力践行的伟大工程。

寻找造成生态危

机的根本原因,探寻生态文明建构的路径,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中国的环境状况

中国的资源状况从整体上说是总量有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消耗量大的国家。

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国森林面积约为3059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36%,水资源总量整体上呈现着持续下降的趋势,2011年水资源总量为23258.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30.4立方米,主要矿产资源中石油储量为323967.9万吨,天然气为40206.4立方米,煤炭为2157.9亿吨,但是人均占有量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有关统计来看,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

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铁矿石、氧化铝和水泥等资源的消耗量

巨大。

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

图1-1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耗对比(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耗量要远大于能源的生产总量,能源的

生产总量增长速度低于消耗量的增长速度。

中国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样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工业和生活垃圾等的排放总量是非常巨大的,由于大气污染,我国约有一亿以上的人口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支气管炎,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

从每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依靠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合理、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建设过程中必然要走的道路。

二.生态危机出现的思维层面的原因与出路

2.1概述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使得生态退化和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资源和能源的枯竭,人口压力与粮食短缺。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不少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技术根源论、人口根源论、人性根源论、经济增长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

本文主要从思维方式的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认为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技术理性的张扬,是因为技术理性还停留在工具理性阶段而止步不前,价值理性还未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要解决生态危机,转变思维方式是最为根本的一条途径。

只有转换思维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想、行为和态度,进而彻底改善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

2.2近代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

一般而言,理性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过程中显现出的一种能

力,它表征着人与外部世界存在着主客体的关系。

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以技术理性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生活中。

这里说的技术理性是指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以来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它同时也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指人对自然的控制,它追求精神的知识、有效率的工具和正确的行动方案。

技术的最初形式来源于数学科学理性基础。

从古希腊文化开始,数学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通过数学来理解。

从星体的运动到树叶的颤动,所有感官所能感知的现象都能用一种精确、和谐而理智的形式来描述。

因而,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理论,应该是数学化的。

进一步的,人们把数学理性作为知识的基础,用数学的客观性、统一性和标准化等手段来衡量世界,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技术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随着技术力量的增强,人们对于数学也更加认可,这种数学化的技术理性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代社会由原始生产阶段进入到了手工业文明时代。

在这种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人们相信,只要掌握了自然的运行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技术控制和支配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

因此,数学化的技术理性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引发了17世纪的自然科学革命,它是近代工业文明兴起的重要前提。

直到近代,伴随着技术革命的发生,技术对于社会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

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更加沉浸在一种以技术标准化为标志的文化氛围中,可计算性、标准化、职能的固定化等成为一切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

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主流的生活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技术理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强调“人类中心主义”

近代理性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开始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存在,这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把人以外的自然和其他事物都视为客体,人作为主体,可以对自然等客体进行征服、改造和控制,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为这种控制提供了可能性与手段。

(2)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人们把利益的获取作为一切行动的行为准则。

这种物欲促使人们发展技术,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享受到了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极大福祉,变换莫测的自然不再成为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也促使人们的追求从“生存”过渡到了“贪婪”,这种“贪婪”使得技术理性逐渐向工具化发展。

(如现代企业制度,现代的企业制度,它关注手段对于实现目的的可能性,而对于是否符合人民的价值理性则不予关注。

(3)以效益为价值评估方法,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价值形态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取代了价值理性而成为统治理性,这是理性工具化的结果。

在他看来,技术理性是统治这一个特定社会的理性形态,它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

第一,在物质领域把人变成纯粹的经济动物,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人感知幸福、自由的唯一尺度,把物质享受作为人的本质之所在。

第二,在精神领域对人同样实施同一化、专业化、标准化控制,其标志就是文化工业的产生。

文化工业的出现是工具理性在精神领域统治的必然结果,其目的就是在思想、意识领域灌输技术理性统治的合理性、永恒性。

“追求意识目标、满足意识需求是技术理性的永恒的和第一的旨趣。

2.3技术理性指导下的发展逻辑

(1)最大化逻辑

批量生产是技术社会的主要生产模式,由此带来的是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现代工业社会进入了社会化大

生产的阶段。

这种批量化生产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创造了前所

未有的人工物品,也解决了之前长期存在的生活物资匮乏的问题,使人们的生活

水平得以提高。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生产规模和效力不断得到提高,生产的产品远远超过人们的必须消费。

因此,生产在这个环节上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消费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决定性环节。

如果消费不足,生产出的商品就会出现过剩,导致经济危机;消费旺盛,则会刺激生产,从而促进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

因此,资本家通过各种手段促进人们大量消费,除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外,还千方百计设计出人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的奢侈品加以“诱惑”。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对于使用价值的占有是有限的。

这便使得消耗大量资源生产出的商品很快被人们淘汰,迅速流入自然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

(2)价格同一化逻辑

在技术理性的统一指导下,现代工业文明按照“科学的”模式进行机器化大

生产,物质世界和人类世界被简单的分割开来,任何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被人

们用价格加一衡量,整个社会都被价格同一化了。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平台,也是商品价值评价的最终标准:

凡是有人买的,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被视为无价值的;凡是被高价格买走的,就认为该商品具有高价值,反之就是只有低价值的。

经过了市场的裁决,人们将价格等同于价值。

那么,那些不需要在市场上交易就能得到的东西自然被视为是无价值的,比如空气、阳光、土地,以及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等。

这种观点似乎符合经济学的推理原则,但是却严重低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

试想一下,热带雨林这种不能被定价又不能被交易的东西,是不是对我们一点价值都没有呢?

当然不是。

它对全球气候的调节,以及珍贵物种的保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把价值等同于价格的观点是极其荒谬而危险的。

2.4技术理性异化带来的问题

技术理性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其发展遵循自身的内在逻辑。

技术理性的异化,主要指其工具理性的僭越,即工具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主导了人们思维方式,反过来,这种主导的思维方式会使人们对工具理性产生极大的依赖,进而使工具理性从原本理性的工具性应用逐步演变为压制人、奴役人,从而限制了人的批判性思维,阻碍了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

这种异化主要体现在消费方式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三个方面。

(1)消费方式的异化

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持的大工业生产,它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而在商品经济早期和卖方市场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只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是一种节俭的消费。

而到了社会化生产阶段,随着物质生产的过剩,以往的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人们的消费功能走向了自身之反面。

时至今日,“大众消费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念都已经形成,‘消费是美德’的观念在全世界传播,‘用过即扔’的消费文化得到主张。

”人们的消费功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

消费不再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为目的,而是满足各种其他欲求的手段;不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成为一种社会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而这些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