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3517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

《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docx

双耳分听实验报告之欧阳生创编

双耳分听实验探究实验报告

时间:

2021.02.08

创作人:

欧阳生

摘要:

一种被称为“两耳分听”的研究方法已经被用来研究大脑是如何控制听力与语言的。

在双耳两分听话试验中,被测试者要戴上耳机坐在位子上,两个耳机里会同时传出不同的声音。

当进行两耳分听实验时,接受实验者带着耳机,左耳和右耳同时听到不同的声音,然后被要求说出所听到的内容。

本实验主要通过双耳分听法,探究了两个主题:

双耳记忆水平差异以及词汇对双耳的干扰。

Aresearchtechniqueknowasthe"dichotic listening"hasbeenusedtostudyhowthebraincontrolshearingandlanguage.Inadichoticlisteningtest,apersonsitswithasetofearphoneson,andthrougheach earphone,simultaneously,comesadifferentsound.Whenperformingadichoticlisteningtask,subjectswearearphonesandsimultaneouslyreceivedifferentsoundsintherightandleftear,andareaskedtorepeatwhattheyhear.Intheexperiment,weconcentrateontwomainparts,oneisthedifferencesoftheabilityofrememberingbetweentwoearsandtheotheristheinfluenceofsomevocabulariesontheears.

关键词:

双耳分听听觉编码听力

1、前言:

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1.1

(一)早期选择模型: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输入信息,在同一时间能够通过注意过滤器的只能是一个通道中的信息。

如果人们必须接收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注意过滤器就只能快速地在各个通道间切换,而这些切换动作必定带来信息输入的不完全。

因此布罗德本特借助双耳分听技术来验证早期选择模型。

所谓双耳分听就是指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

在布罗德本特的一个实验中,被试两耳同时听到一定的刺激,例如,左耳—6、2、7,右耳—4、9、3,”6-4”、”2-9”、”7-3”是分别同时出现的。

数字的呈现速度为2个/秒。

要求被试或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是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是随意再现。

结果发现,分别再现的正确率为65%,成对再现的为20%;而随意再现时则被试多采取分别再现。

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

每只耳朵都可以看成一个通道,每一个通道的信息都是单独贮存的,过滤器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所以以耳朵为单位的分别再现被优先选择,且其效果也优于通道之间不停转换的成对再现的效果。

1.2

(二)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特雷斯曼(Treisman,1964)对双耳分听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了追随耳实验,并提出了注意的衰减模型。

所谓追随耳实验,其实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

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按照早期选择模型,非追随耳信息应当完全被忽略,不可能得到高级的语义加工。

但是追随实验的结果却显示:

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

由此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容易被激活),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

她还提出,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阈限的因素不仅包括上下文、指示语等刺激特点方面的情境因素,还包括个性倾向、项目意义以及熟悉程度等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素。

可见,特雷斯曼与布罗德本特不同,她重视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功能。

总之,特雷斯曼的模型强调:

(1)信息是大量输入的,这与早期选择模型一致;

(2)加工过程是”衰减”式的;(3)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

可见,特雷斯曼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作用,因而又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1.3(三)晚期选择模型:

追随耳实验的实验设计遭到了一些有力的批评,例如,实验者要求被试对一个耳朵的信息进行出声复述,而对另一耳朵的信息则不必复述,这种操作本身就将两个通道在实验开始时就置于不公平的地位上。

因此,批评者指出,实验中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在实验结果上的差异很可能是由复述这一额外变量的混淆造成的。

也就是说,注意选择所在的位置可能并不在信息加工的早期,也不在中期,而是在晚期。

这就是晚期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也得到了一些实验的支持。

在哈德威克(Hardwick,1969)的实验中,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随机呈现的靶子词时,要分别作出反应。

结果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达到59%-68%,且两耳差异不显著。

1974年,希夫林(Shiffrin)等的实验也支持了此反应选择模型。

总之,这些实验结果都提示,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只要所处的条件相同,就能有相同的识别率。

由于晚期选择模型强调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所以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又由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值很低,所以也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注意的现象。

然而,由于该模型假定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所以是不经济的,而且它也无法解释客观存在的早期选择现象。

对注意选择的位点到底是在早期还是在晚期还是有争论的,而中期选择模型则是一个折衷的理论,因此要在两类理论中说出哪一个才是正确的,是很困难的任务,因为很可能两者都并不完全正确。

例如,在默瑞(1959)的实验中,要求被试跟随一只耳朵中呈现的信息而忽略另一只耳朵中的信息。

结果被试往往不能记住非追随耳中呈现的信息,但是却可以觉察并记住自己的名字。

晚期选择理论认为这一结果表明注意是在知觉完成之后起作用的,因为非注意信息的语义内容可以影响它是否被记住。

但是,早期选择理论的支持者却认为:

人们对熟悉的刺激(如自己的名字)有更低的感觉阈限,结果,对非注意刺激的部分感觉的衰减导致对大多数感觉输入的操作很差但不会导致对自己名字的操作变差。

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献,他们都注重对双耳分听的研究VanLancker和Fromkin最早采用双耳分听技术研究了泰语的声调。

研究结果表明泰语被试在知觉泰语声调时表现出了显著的右耳优势,说明泰语被试加工泰语声调时存在左脑优势[1]。

Baudoin-Chial采用类似的实验范式研究了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知觉的脑的单侧化,研究结果发现,汉语被试没有显著的单侧耳优势。

【2】杨玉芳的实验双耳分听研究发现辅音识别的右耳优势。

【3】

2实验设计

2.1实验材料来源:

个人独立设计及制作

2.2被试来源:

2.3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学院5男5女

年龄19~21岁,听力正常,身体健康,精神状况良好

2.4实验流程:

实验准备:

材料选取分类→音频处理

预实验:

声音效果试听→内容信息核对→校正与重新处理→再次试听

正式实验:

被试选取→环境选取→告知被试注意事项→被试进行实验

第一段试音材料,调节音量到被试感觉合适程度

2.5指导语:

1、你将听到一段声音,请尽可能地记住双耳中听到的内容,在声音结束后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

2、接下来你将听到一段声音,声音中会出现城市的名字,请在声音结束后告诉我你听到的城市名称。

3、接下来你将听到一段声音,声音中会出现人物的名称,请在声音结束后告诉我你听到的人物名称。

2.6实验信息记录:

1、被试报告内容

2、周围环境:

安静各个被试状态:

良好进行实验总时间:

8~10分钟

3实验分析

3.1对被试进行双耳分听,分听内容为日上生活中常见的不含情绪色彩的名词,将名词随机分为两组,同时向被试双耳播放,要求被试在声音结束后说出自己还记得的词汇,分别记录被试双耳还记得的名词个数。

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N

均值

标准差

t

左耳

10

2.00

0.667

右耳

10

2.10

0.876

0.798

结论: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t>0.05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被左、右耳对声音材料的辨别能力、记忆能力、敏感程度等无明显差异。

为接下来要进行的双耳分听提供了良好基础。

3.2考察双耳分别在有干扰词和无干扰词环境下的表现:

首先对被试进行无干扰词实验。

其中一只耳朵被定义为工作耳(与追随耳类似),工作耳中将会听到人物或者城市的名称(记为工作词汇),也就是要求被试注意的声音,另一只耳朵将会听到一些无干扰名词(词性与工作耳相同但不包括工作词汇);被试休息一段时间后(尽可能消除上一实验工作记忆的影响),进行干扰实验。

其中一只耳朵被定义为工作耳,工作耳中将会听到工作词汇,也就是要求被试注意的声音,同时另一只耳朵将会听到干扰词汇(由无干扰词和人脑觉察阈值较低的词汇组成)。

分别记录被试在两次实验中能够准确表述出工作耳听到的工作词汇和另一只耳朵中还记得的词汇个数,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有干扰词和无干扰词工作词汇记忆水平分析

N

均值

标准差

t

干扰

10

3.30

0.483

无干扰

10

4.70

1.059

0.004

有干扰词和无干扰词非工作耳记忆水平分析

N

均值

标准差

t

干扰

10

3.10

1.524

无干扰

10

0.50

0.707

0.002

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两次检验中,t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

在无干扰词环境中,被试对工作词汇记忆较好,但对另一只耳朵记忆较差;在有干扰词的环境中,被试对工作词汇记忆程度相对于无干扰词汇环境较差,并且对干扰词印象更深。

探讨及猜想:

1、在实验中,并未要求被试只记住一只耳朵内容或者忽视另一只耳朵内容。

2、被试在干扰词汇环境中对工作词汇存在记忆偏差,但对工作词中第一个出现的和最后一个出现的记忆较为准确。

3、当干扰词汇出现时,被试有明显的面部表情变化,说明干扰词能达到干扰效果

4、预实验调节音量环节中,采用的试音材料为数字(左右耳分别同时播放了不同的3个数字,一共6个),在被试报告听到的内容时,大多数是按照左耳和右耳的顺序报告的。

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早期模型。

但在进行双耳记忆差异实验中,被试报告记忆内容时大多是乱序。

那么是不是在简单无意义记忆材料中遵循单通道模型呢?

5、实验3.1和3.2也印证了“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

说明:

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用于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的系统。

【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系统。

工作记忆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临时的心理“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进行决策以及解决问题。

可以将工作记忆理解为对必要成分的短时的、特殊的聚焦。

参考文献:

《应用实验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邓铸编著

【1】VanLanckerD.Cerebrallateralizationofpitchcuesinthelinguis-ticsignal.PapersinLinguistics,1980,13:

201~277

【2】Baudoin-ChialS.HemisphericlateralizationofModernstandardChinesetoneprocessing.JournalofNeurolinguistics,1986,2:

189~199

【3】YangY.Earadvantagefortheperceptionofconsonantfeaturesandtone.ActaPsychologicalSinica(inChinese),1991,2:

131~137

附录:

A组

B组

双耳记忆效果差异

被试

正确记忆

正确回忆

被试

正确记忆

正确回忆

被试

A

B

1

4

5

1

4

1

1

2

1

2

3

3

2

2

0

2

2

3

3

3

2

3

5

0

3

2

2

4

3

0

4

5

1

4

2

1

5

4

4

5

5

1

5

1

3

6

3

3

6

5

0

6

3

2

7

3

3

7

5

0

7

2

1

8

3

2

8

5

2

8

2

2

9

4

5

9

5

0

9

1

3

10

3

4

10

6

0

10

3

3

时间:

2021.02.08

创作人:

欧阳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