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基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3247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版专业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出版专业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出版专业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出版专业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出版专业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版专业基础.docx

《出版专业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版专业基础.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版专业基础.docx

出版专业基础

第一章出版概论

(一)

 

第一节 选题策划概述

一、出版的概念:

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

(一)编辑:

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二)复制:

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活动;

(三)发行:

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

没有作品出版就是无米之炊。

出版三要素就没有作用的对象。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四、出版物的特征

(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即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于是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便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性的商业劳动;

(三)政治性和思想性:

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又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还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国民文化素质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四)经济性和产业性:

必须在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精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只能来自社会,作者的写作和编辑加工等创造活动,离不开社会已有精神文化的积累,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文化需求所形成的合力,是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推动科学发展、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科技队伍;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任务

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为人民服务:

实际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使大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贴近(实际、生活、群众)。

呼应人民心声,满足人民不同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

2.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认真为社义服务,促进社义繁荣昌盛,就是根本上为人民服务;在本世纪头20年,就是要为小康社会服务,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将社效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四)坚持质量第一;(五)坚持走改革开发之路。

 

三、主要任务

(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

(二)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五)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第三节出版物

一、出版物的要素

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2.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3.一定量的复本,从而可以向公众传播。

 

二、种类:

(一)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分:

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

(二)根据所属学科分:

A马,B哲,C社科,D政法,E军,F经,G文化、科学、教、体,

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理论、概况、绘画、雕塑、摄影、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电影),K史地,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化,P天文、地球科学,

Q生物,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天,X环境科学,Z:

综合类。

(三)其他角度分类:

按内容表现形式,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多媒体类等。

 

三、出版物特殊性:

(一)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

(二)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

(三)社效与经效关系上的特殊性;统一对立;(四)生产数量与成本、利润关系上的特殊性。

第四节出版资源

一、出版资源的概念:

是指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卡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

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

 

二、特点:

(一)人才资源特点:

1.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含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

2.由出版业从业人员组成的人才资源,也有不同其他产业的职业特点。

既要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

(二)信息资源的特点:

包括:

1.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信息;

2.文学、艺术、科学创作成果以及已经出版的各种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

3.品牌信息,4.市场需求信息;都是再生资源。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1.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3.及时更新已有成果,4.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其影响;5.开发国外资源;6.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应注意:

1.有一定的深度,2.重视调查研究;

3.要有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5.注重信息质量并提高其使用价值。

 

第五节出版业

一、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3.富有文化创意性;4.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适应性;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一)出版单位:

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期刊社(具有法人资格的期刊编辑部)、互联网出版单位等。

报社一般归属新闻业;

1.出版社:

出版图书或音像制品或电子出版物或互联网出版为主要任务的出版单位;

2.期刊社:

以出版期刊为主要任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设立办事处等,但派出机构等不得从事采访、编辑活动;

3.非独立的编期刊编辑部。

从属于法人的出版单位,不具有法人资格。

(二)制作单位:

对精神产品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单位。

(三)印刷复制单位:

从事出版物物质生产过程的部门。

印刷厂、电子出版物复制工厂等。

(四)发行单位:

包括总发行单位、批发单位和零售单位。

(五)出版专业教育、科研单位:

专门培养编辑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等方面专业人才教育机构。

包括进行全日制教育的高等院校、专科学学、中专和业余继续教育的新闻出版教育培训机构。

 

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编辑类、技术编辑类、校对类。

(一)技术职务类别

1.编辑类的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即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

2.技术编辑类的分初级、中级,即技术设计员、助理技术编辑(初级)、技术编辑(中级)。

3.校对类的分初级、中级,即三级校对、二级校对(初级),一级校对(中级)。

(二)职业资格要求:

2002年起,通过初级考试——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通过中级考试——可聘任编辑、技术编辑、一级校对,高级资格的认定则逐步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

(三)主要职责

1.初级:

1)编辑类:

1*协助编辑进行工作;2*在编辑知道下,收集有关情报、信息、联系组稿;3*初审和加工稿件、协助发稿;4*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5*分担编辑室内其他工作。

2)技术编辑:

技术设计员职责是承担一般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助理技术编辑职责是承担或负责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工作。

3)校对:

三级校对:

承担一般初稿的初校、二校工作;二级校对:

承担复杂书稿的校对工作。

2.中级:

1)编辑类:

1*收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

2*独立审读、加工整理稿件、检查图书成品;3*做好图书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4*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2)技术编辑:

1*承担书稿尤其是重要或负责书稿的技术设计工作;2*研究选择特殊书稿的设计方案;3*解决有关难题,指导助理技术编辑、设计员进行工作;

3)校对:

1*承担各种书稿的校对工作;2*承担各种书稿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和付印样通读工作;3*检查各校次的校对质量,解决校样中的疑难问题;4*指导二级、三级校对进行工作。

3.高级:

1)副编审:

1*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2*制定选题规划,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3*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4*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5*对有关图书进行评论;6*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2)编审:

1*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2*制定选题组稿规划,组织社会力量或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3*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4.必要时对重点书稿进行审查、加工;5*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论著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编审、副编审履行终审职责还需具有相应的行政职务,否则只能提出审稿意见,不能签发稿件。

 

第六节出版学概述

一、出版学的学科性质:

属于应用科学。

年轻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

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涉及出版活动各个方面,包括出版活动的主体、客体、过程以及运作方式等。

出版物、出版业、出版物市场的矛盾运动,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学科内容:

(一)总体任务:

在充分把握出版活动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出版活动规律。

(二)具体任务:

1.研究出版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2.研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3.研究编辑、复制、发行之间的内在关系;4.研究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5.研究出版物市场和出版物营销;6.研究出版队伍的建设;7.研究出版业的管理和经营;8.研究中外出版史。

 

四、相关学科:

传播学、新闻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目录学、版本学、文化学、文献学、校勘学等。

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影响。

 

五、中外出版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概况

(一)中国:

从20世纪初期起,我国开始出现专门研究图书和出版活动的刊物《图书月报》等。

(二)外国:

英国开展等比较早。

日本和韩国都是较早提出出版学的国家。

 

六、开展出版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活动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适应形势,应当挑战。

2.只有依靠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面对出版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使专业人才的素质在正规、持续的培养中不断得到提高。

3.只有对出版学有足够的理论兴趣,才能更加热爱出版工作,自觉吸收营养,才能在岗位上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有精湛造诣的学者专家。

第二章编辑概论

 

第一节 编辑与编辑工作

一、编辑的概念:

就出版物的编辑活动而言,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精神生产活动。

日常编辑活动是指对已有作品的加工整理活动。

 

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1.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2.出版工作由编辑、复制和发行构成,编辑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3.编辑对出版单位经营具有重要作用(产品结构特色的选择决策)。

三、基本环节:

编辑过程。

以书刊为例:

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期刊无此环节)-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

 

四、编辑工作的特点:

1.政治性:

把握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把好政治关;

2.思想性:

通过生产有精神文化内容的出版物来为社会服务。

保证先进,避免落后腐朽思想;

3.科学性:

传授科学知识,帮助消费者掌握专业技术,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意识,指导消费者形成科学生活方式;保证出版物内容合乎科学;

4.创造性:

原创、再创。

独自的创新又有一定依附性,离不开作者创作;

5.选择性:

对作者创造的作品进行选择,使其中有价值的形成出版物向社会传播。

对稿件审读。

6.加工性:

对已有作品追加创造性劳动。

加工整理稿件或提出修改意见。

7.中介性:

联系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中介。

 

五、基本功能

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导引功能;

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编辑对推动文化创造具有不可忽视作用:

1)在作者进入创作过程之前,编辑通过信息收集和分析,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出版物市场走向作出判断,帮助作者寻找最佳创作角度;

2)作者进入创作过程后,编辑要与之保持联系,分析创造情况,配合作者解决问题;

3)作品完成后,编辑要对作品进行审读,对可接受出版的作品,通过加工,弥补作品存在的疏漏和不足,增加期完美度;对不成熟的作品,退修或动手修改;

4)参与出版物的整体设计;5)通过选题的设计和规划,对出版物的产品结构发挥重要的优化作用。

 

第二节 编辑人员

一、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

(一)政治素质:

1.懂政治、讲政治;2.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正确的政治观点,保持高度警觉;

(二)思想素质:

提高出版物思想品位,必须提高编辑人员的思想境界;

(三)文化素质:

1.知识广博;2.博中求专。

(四)职业素质:

1.职业追求:

文化追求。

大胆变革。

2.职业敏感:

创造性敏感;3.职业作风:

严肃的工作作风,拒绝想当然,拒绝侥幸和浮躁,学会独立思想,勤查工具书,不放过一个疑点。

 

二、编辑人员的能力:

(一)政治认知能力,即对政治形势的发展、社会的政治思想动向有较高的认识和辨析能力,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复杂变化中保持清醒;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比较熟悉,并能认真贯彻执行;

(二)策划能力:

包括选题、营销、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取决于:

1.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2.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

3.是否熟悉出版实务,懂得经济核算;4.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

(三)语言文字能力:

1.规范能力,2.加工能力,3.写作能力。

(四)社会活动能力。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进行社会调查。

(五)判断能力;(六)信息感知能力;(七)审美能力。

 

三、编辑人员的责任:

1.政治责任,2.社会责任,3.把关责任,4.宣传引导责任。

 

四、编辑与作者、读者:

(一)与作者:

离不开作者,互助式合作关系,为读者服务,相互尊重;

(二)与读者:

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编为读服务,但不能消极迎合,应引导读者。

(三)编是沟通作与读关系的桥梁:

1.编可向作及时传达读者需求;2.编可向读发布出版物供应信息。

(四)编辑的作者工作:

     1.发现作者,2.选择作者,3.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4.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

     5.为作者服务,6.维护作者权益:

精神和物质。

(五)编辑的读者工作:

1.调查读者,2.为读者服务,3.认真处理读者来信。

 

第三节 编辑学研究

一、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从中国开始。

1949在广州出版的李次民著《编辑学》。

 

二、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有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

 

三、编辑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编辑活动性质:

从事出版物生产的精神生产劳动;

(二)研究编辑活动的任务及其实现手段:

宏观-出版活动任务;微观-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审读作品,加工整理等任务;编辑学不仅要研究编辑活动任务,还要研究用怎样的措施和方法来完成,尤其要研究编辑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成才规律及其工作特点和规律。

(三)研究编辑活动的作用:

编辑活动在出版活动内部的作用,特别是与复制、发行的相互作用;

(四)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

编辑学的根本任务。

 

四、编辑学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二)研究编辑过程;(三)研究编辑与读者、作者关系;

(四)研究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五)研究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六)研究编辑历史。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一节 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

半坡遗址彩陶。

分三阶段:

1.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3.隶书变楷书。

 

二、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

1.纸发明前:

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2.商代开始用简策-竹、牍—木;

3.春秋后期:

帛书;4.纸:

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

5.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

7.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争议:

东汉说、隋唐说、唐初。

有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经效:

解放了生产力,把书工从手工抄写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图书制作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为书肆保证供应,降低了图书成本,减轻读者经济负担;2)社效:

使各类图书有更多机会广为流传,调动文人著书积极性,为人们更多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

(一)泥活字印刷:

宋,毕昇。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

包括如下步骤:

1.用胶泥刻字,2.烧字,3.排版,4.印刷,5.活字回收,按字韵分别存在木格里。

沈氏活版。

宋元用此法刻书;今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二)木活字印刷:

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约在1194-1205年。

元代农学家王桢,再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成功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附于所撰《农书》之后,是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步骤是:

1.按韵写字贴到木板上,刻好;2.用小锯锯成单字,3.将单字修理整齐,使之高低大小一致,4.造轮盘存字,5.检字排版,6.印刷。

明代木活字书名可考的有100多种,多万万历印本。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邸报》。

清代,木活字印书通行全国。

最大的是乾隆年间(1736-1795)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

民间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和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印的《红楼梦》120回。

(三)铜活字印刷:

很普及,进入成熟期。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流行。

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

华氏印有《宋诸臣奏议》最早。

安氏有《吴中水利通志》等。

清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最大。

(四)活字印刷普及规模:

活字未取代雕版。

原因是,雕版藏数十年数百年都还可以继续印刷,而活字每次重印都必须费工排版,反而不如雕版经济。

版画艺术在徽州、南京、建阳等地兴起。

彩色版画套印术——创造出饾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块小木板,然后逐色套印或叠印,形成完整彩色画图)。

后称木版水印。

 

三、套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涂版、套色;套版、套印。

进入彩印时代。

   广泛应用于明朝后期。

117部,145种。

著名的有吴兴-闵氏和凌氏。

 

四、向外传播:

朝鲜铜活字。

  西传入阿拉伯大约在十一二世纪,不晚于1350年,欧洲到14世纪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了铅字印刷,并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第三节 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

一、官刻:

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总计22年。

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

明南监“十七史”最著名。

北监《十三经注疏》。

元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等。

清代武英殿刻书在康、雍、乾兴盛一时。

两个作坊,80多人。

大部头:

宋《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古今图书集成》,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以正史为主,强调教化。

五代两宋底本优良,校勘精湛;明代用旧版,字迹模糊。

明代刻书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府刻书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二、私刻

1.主体是士人学者,刊自家堂号、宅名等,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并不以赢利为动机,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2.发端于五代,如王玠《金刚经》,五代的《文选》《初学记等》。

3.宋元时期,全国私刻书相当普遍。

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全集,廖莹中《九经》等。

4.明清时期,私刻大盛,品种数量超过官刻。

5.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刊刻饶具特色。

宋代俞鼎孙、俞经纂刻《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书》,清代鲍延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三、坊刻

1.坊刻的主体是书商。

我国早期印刷品多是坊刻本。

唐代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

2.五代坊刻相对沉寂,北宋坊刻实物未有流传,记载同样屈指可数。

3.南宋,著名坊肆有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的伊家书籍铺等。

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4.元代主要集中在平阳(山西临汾)、建阳、刻书之盛,较之南宋过之而无不及。

建阳仍为书房聚居之地。

刻书最多。

建阳崇化坊余氏勤有堂、麻沙镇刘氏南涧书堂、刘锦文日新堂、虞平斋务本堂、郑天泽宗文书堂、叶日增和叶景逵的广勤堂,均历史悠久。

医书开始增多。

燕山窦氏活济堂是专门刻卖医书的书籍铺。

5.明初由于取消了书籍税,建阳、南京、苏州等地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

郑天泽宗文书堂开业近300年,刘锦文日新堂近200年,叶氏的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

明朝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著名。

编刻《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等。

除建阳外,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都是书坊集中地。

6.清更为兴盛,数量甚大。

北京、南京、苏州为最多的三个地区。

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刻书多为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及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等。

形式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