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313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1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 新版济南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新版济南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1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教案1(新版)济南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重点)

②、知道消化的概念和类型。

③、通过探究活动“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理解化学消化的含义,认同科学探究的过程。

(重、难点)

2、能力目标:

能自主设计、实施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前准备:

1、备好课;准备实验的教学器材;制作精美课件。

2、探究实验的材料器具:

馒头;烧杯,量筒,试管,温度计,滴管,小刀;清水,碘液。

3、要求学生分好实验小组;准备橡皮泥;提前预习文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俗语导入激求知

(2分钟)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但是,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

人体中担当这个重任的“食品加工总厂”就是消化系统。

其精妙的设备能够高效率的完成----

消化和吸收

(一)

观看美食图片;联想进餐的愉悦;激切探求美食消化、吸收的旅程。

生活中的俗语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

互动——

师生互动学基础

(7分)

消化系统的组成(重点)

提问: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中,哪些能够直接吸收?

哪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呢?

 

过渡:

消化系统有两大食品加工分厂,分别是“消化道分厂”和“消化腺分厂”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8-9的内容,对照3.1——4,识别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道分厂”

“消化道分厂”的规模相当宏大,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你能说出消化道所包括的器官吗?

假如一粒米,进入口腔顺次造访消化道途经之地,“便身”排出体外,你能说出食物消化的途经吗?

小结:

交流互动:

(1)消化道的起始部分是口腔,是消化道的“窗口”。

(2)消化系统中最膨大的部位是

胃。

(3)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位是小肠。

(4)胃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小肠盘曲在腹腔中;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部。

 

(二)“消化腺分厂”

“消化腺分厂”——消化腺虽然没有消化道宏大,但作用不小。

能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消化食物。

人体有哪些消化腺,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知识链接:

酶——生物体内的魔术师

酶是生活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

在生物体内,酶能像魔术师一样变出许多戏法,它能使物质合成、分解、转化,它自身并没有什么变化。

它是活细胞产生的催化剂。

酶的特点是:

种类多、专一性、高效性、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酸碱度的影响。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消化系统的组成吧。

 

即时反馈:

1、下列不属于消化系统组成的是()

A、胃B、肝脏

C、心脏D、胰腺

2、将左右相对应的知识点连接起来

积极回答,展示成果

明确要求,自主学习

观察思考,识别消化系统的组成

 

对照模式图,思考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讨论:

(1)消化道的“窗口“是哪部分?

(2)最膨大的部位是哪部分?

(3)最长的部位是哪部分?

(4)尝试指出自己的胃、小肠和肝脏的位置在哪里?

识图思考、师生总结:

梳理知识归纳知识

 

独立思考,限时抢答。

 

1、C

 

2、A→③

B→④

C→⑤

D→①

E→②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又能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交流,学生很清晰食物穿越消化道的途经。

 

这些小问题可以分解长长的消化道的组成器官,化整为零,使之简单化。

韵语快记朗朗上口让学生更快更有兴趣的记忆。

展示消化腺的种类,使知识条理清楚,便于记忆;增加知识的链接,又能拓展知识,增强学生的兴趣,并为学习食物的消化过程做好铺垫

 

即时训练,能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得到巩固。

 

环节三:

实验——

感悟实验深探究

(15分钟)

 

环节四:

互学——

生生互学细归纳

(3分)

 

食物的消化

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重、难点)

过渡:

我们的主食是馒头或米饭,大块、较干的馒头进入口腔,不仅会变小而且会变得湿润。

慢慢咀嚼还会感觉馒头变甜了。

设疑:

馒头主要成分是什么?

在口腔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哪种变化可能有新物质生成让你觉得甜?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展示探究实验的六个环节:

1、提出问题:

为什么馒头在口腔

内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就有了甜味?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完成实验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巡回指导,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指导取唾液的方法:

师生互动:

(一)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设计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注意实验变量。

对照实验的关键是控制好实验变量(唾液)

(三)关注实验:

控制好水浴的温度,保持在37℃左右。

水浴的时间不能太短(5-10分钟)

(四)观察现象:

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

(五)分析现象:

1号试管内是馒头碎屑,相当于牙齿对其进行了咀嚼,又加入了唾液并充分振荡,这样就完全模拟了口腔中馒头的消化方式。

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色;2号试管内是馒头碎屑、清水,并且充分振荡,模拟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但清水中没有唾液淀粉酶,对馒头中的淀粉无分解作用,所以淀粉没有变化,滴入碘液后变蓝色。

(六)得出结论:

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七)表达交流:

(1)此实验一定要在37℃的温水中进行,而且保持的时间不能太短。

这是因为37℃与我们的体温相近,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能力最强。

温度过高,酶会被破坏;温度过低,会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发挥,这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2)通过实验探究,1号试管不变蓝色,2号试管变蓝色,说明1号试管内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麦芽糖)

表扬优胜者,鞭策失败者

延伸探究:

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很多,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等。

请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设计探究方案,并写出探究报告。

(假如探究牙齿的咀嚼对淀粉的消化)

 

共同总结: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使食物易与消化液接触,被消化酶分解。

生活链接:

1、有的同学感冒发烧了,表现出

食欲不振,你能根据学到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2、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进食方式比较科学?

为什么?

即时反馈:

1、我们咀嚼馒头时会觉得馒头有甜味,这是因为()

A、馒头在口腔中被分解成了葡萄糖

B、馒头在口腔内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C、馒头中有白糖

D、馒头和唾液混合产生了葡萄糖

2、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最佳温度是()

A、30℃B、35℃

C、37℃D、40℃

Ⅱ消化的定义与分类(重点;掌握)

过渡:

馒头在口腔中,不但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麦芽糖。

这些变化都属于消化,但是性质不一样,怎样科学定义消化的概念呢?

消化有哪些类型呢?

 

口腔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小结:

在口腔内,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食物被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对食物起到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另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一小部分淀粉被初步的化学性消化。

 

回忆生活经验:

馒头在口中,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与唾液混合,细细品尝,馒头越嚼越甜!

思考回答: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

牙齿的咀嚼,馒头会变小、变碎。

唾液腺分泌唾液,通过舌的搅拌,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合。

 

提出疑惑:

(?

淀粉麦芽糖

(无甜味)(有甜味)

 

明确环节,熟悉步骤。

分组实验,规范操作。

 

a、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4块,用小刀细细切碎两块。

b、用清水将口腔漱净,将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内下方,做咀嚼动作。

3分钟后,烧杯靠在下唇的边缘,使唾液沿着下唇流入烧杯中。

c、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编号1、2

①往1、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

②往1号试管中加入2ML唾液搅拌混合;往2号试管中加入2ML清水搅拌混合。

d、将1、2号试管都放在37摄氏度的水中,水浴10分钟。

e、冷却,往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

摇匀,观察现象.。

深化探究问题: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为试管保温?

(2)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经验(1组5组失败)

实验失败的原因:

a、温度没有掌握好

b、唾液取的少

c、水浴时间短

参照方案:

设置3号试管,试管中放入馒头小块

预测1、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预测现象:

1号试管不变蓝色;3号试管部分变蓝色。

小组讨论,关注生活:

1、发烧体内温度高,影响消化酶活性的正常发挥。

2、细嚼慢咽进食方式比较科学。

因为这样,使食物在口腔内被充分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口腔进行物理消化,并能对淀粉初步化学性消化。

同时还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

 

积极思考,快速抢答

1、B

2、C

 

看课本P10页的文本归纳消化的概念和分类

回顾交流,深刻理解

口腔对食物的消化:

 

 

由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食物在口腔发生的变化,联想到这就是一种消化。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实验,去探究、去讨论。

 

小组实验,目的让各小组的实验能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看待实验结果

 

学生互助协作,不断的扩展和完善自己。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反思和纠正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在对比和交流中学会反思。

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对实验的知识性目标的归纳、强调,有利益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能教育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既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达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即时训练,能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得到巩固。

 

总结性的知识,让学生交互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好习惯,生生互助增强学习的温馨氛围。

有利于理解两种消化

环节五:

构建——

盘点重点夯知链

(3分)

我们共同总结一下本节的知识纲要,进一步夯实重点知识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胰腺、肝脏、胃腺、肠腺

消化系统

实验: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物理性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消化

化学性消化:

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食物消化

(口腔)

板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一目了然。

环节六:

训练——

动手感知促巩固(5分)

1、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熟记消化系统的组成。

并用橡皮泥捏拼人体消化系统组成。

2、组长抽查组员,生生都能理解口腔中的两种消化方式。

生生互背

熟练掌握

自己动手

感性理解

通过背记知识点,使学生更好的消化知识。

动手拼接,更好的掌握知识。

环节七:

达标——

检测提升共达标

(10分)

A类:

学生独立完成助学P10的当堂达标内容

错题纠正,点拨讲解

B类:

探究创新题型

(山东滨州会考)如图所示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

请据图回答: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