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961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docx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

必修三第五六七八单元知识点

第五六单元近现代各阶级思想主张及其重大史事(注意划线的内容)

一、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宗教旗号:

创立拜上帝教)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1853年洪秀全)

内容:

(1)规定土地分配制度即: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

(2)规定产品分配原则即: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

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现均平富。

它超出了生产力范畴,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治国方案(1859年洪仁玕)

内容:

(1)政治上:

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2)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

(3)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评价: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虽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中国缺乏实施的社会经济基础,不符合农民愿望,迫于形势,《资政新篇》并未实行。

2、义和团运动(1898——1901年)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

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兴起,在1900年春夏间的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二、地主阶级【顽固派(“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武器)”)、抵抗派、洋务派】

(一)抵抗派:

新思想的萌发

背景:

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1、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资料,还仿制西方战舰。

2、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对当时的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二)洋务派: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形势

2、主张:

奕訢(中央);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地方)。

他们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中体西用)。

目的:

维护清朝的统治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

目的:

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代表:

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形式:

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性质:

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3)70年代开始筹划海防:

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美幼童(培养实用人才)

4、破产标志: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

 根本原因:

单纯的引进西方的科技,没有触动落后的封建制度

评价:

(1)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创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经济)的开端。

(2)创办的企业对外国的经济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但是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无法维护清朝的统治。

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一)早期维新思想:

王韬、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救国、君主立宪等,为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二)维新思想

1、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上层)

严复:

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对君权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了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康有为:

(1)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思想。

(2)撰写《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他还在《 新学伪经考 》一书中,借助孔子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主张君主立宪,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今文经学思想相结合。

(3)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会、变法图存的思想。

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变法才能图存。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思想启蒙)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同时它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或:

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这次变法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三)革命派:

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20世纪初)

1、旧三民主义:

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1)基本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是)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

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维护共和的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2、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明确提出反帝目标,对内强调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提出扶助农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定劳工法”等。

(2)历史作用: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孙中山对中国的贡献(作用)

1、三实践:

结束帝制,维护共和,开创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2、三转变:

维新到革命,与帝、封妥协到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3、三精神:

努力求索,与时俱进,高度爱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和维新派的兴民权主张,其相同点是:

A.建立国民的政府B.设议院、开国会C.国民一律平等D.反对君主政体

(四)新文化运动(前期称资产阶级激进派,1918年后部分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批判和彻底否定儒家传统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鲁迅写《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后期(十月革命后):

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1)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已经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它是辛亥

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最大功绩),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

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并推动中国自然科

学的发展。

(2)新文化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肯定的片面性。

四、无产阶级思想及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后:

广泛传播

(1)李大钊:

1919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广东杨匏安《马克思主义——称科学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

(3)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

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引发问题与主义之争,其实是

要不要马克思主义。

通过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920年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

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补习学校、识字班,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和《工人周刊》,深受工人欢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阵营逐渐发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论”+“人民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理论)

1、萌芽开端阶段:

 

(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创办新民学会团体,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

 

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初步形成: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核心内容>和根据地建设。

)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论著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8—1930年)

3、正式形成(成熟) 

 

(1)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1938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论联合政府》(1945年)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他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2) 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1945年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丰富发展 

  

(1)1949年3月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1949年5月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是精神支柱。

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

(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1982年十二大的内容(走自己的路,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1992年南方谈话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992年十四大(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邓小平还提出“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的思想等思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1世纪初,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主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内容:

中共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主要表现在:

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解放

★井冈山精神:

坚定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艰苦奋斗

★长征精神:

坚定的无比忠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事业,不怕牺牲敢于胜利、严守纪律、亲密团结、顾全大局的高尚品德,人民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等。

★延安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西柏坡精神——党领导的“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第七单元新中国的科教文艺

注意事件所在的时间段:

【建国初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文革1966--1976;改革开放1978---】

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目的:

为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内容:

原子弹(1964年10月。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导弹(1964年6月)、

人造卫星(1970年“东方红”1号.1975年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开辟了中国的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

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升空并成功返回。

2005年“神六”费俊龙、聂海胜,2008年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小常识]中国是第几个掌握核技术的国家:

5美俄英法中

中国是第几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5苏美法日中

中国是第几个发射探月器的国家:

5苏美欧日中

中国是第几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苏美中

目前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6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印度

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和助手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2001年,袁隆平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意义:

(1)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4、信息技术: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I号”计算机。

(1993年II号)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5、生物技术: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世界首次)。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小常识]分子生物和遗传工程

1972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99美国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英日中等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1997英国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6、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政治上:

国家的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的重视;②经济实力的增强;

③科学家的努力;④外部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7、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重大意义或作用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③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方针:

①原因: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为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艺事业发展,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双百方针。

“强调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双百”是一项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

(特点)

2、贯彻“双百”方针过程: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学术界、文学艺术界思想活跃,涌现出一

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等。

(2)1957年后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尤其是“文革”的爆发,“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干扰和损害。

许多文艺

界、学术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和学术观点被错误批判,一些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歧视和压抑。

影视多

以“样板戏”为准。

(3)“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双百”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

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蓬勃生机。

3、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训:

政治运动扩大化,学术问题政治化

经验:

①纠“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处理好三个关系:

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最基本),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③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针(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新中国教育

1、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建国后的17年(1949~1966年),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扫盲教育共同发展。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文革期间高考考试制度被废止,知青上山下乡劳动)

2、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拨乱反正,全面整顿:

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团中央于1989年发起“希望工程”。

③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把科技、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增大教育投入,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