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869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docx

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MPA考核体系专题深度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取代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4

一、宏观审慎发展历程4

二、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对比6

三、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梳理7

1、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7

2、加大金融数据披露并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7

(1)发布社会融资规模7

(2)压力测试7

(3)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7

3、逆周期调控工具7

(1)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7

(2)动态拨备制度8

4、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8

(1)《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8

(2)《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8

5、建立危机管理和系统性风险处置框架8

第二节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通过7大指标考核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和指导约束银行经营行为10

一、MPA考核体系覆盖7大类指标10

二、通过MPA体系考核评级给予相应的奖惩10

第三节一票否决考核的核心指标:

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12

一、资本与杠杆—现存指标略有调整,预计压力不大12

二、定价行为—约束高息揽储,基本都会达标15

三、核心指标执行一票否决考核,预计都会达标15

第四节其他5大类评分标准—重点关注广义信贷和资产质量16

一、资产负债表情况—广义信贷增速成为银行和市场关注的焦点16

二、流动性—基本都均达标17

三、资产质量—目前基本达标后续压力将有所加大19

四、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基本达标21

五、MPA考核对商业银行基本不构成硬性约束22

第五节MPA考核对促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23

一、负债端:

同业负债被压缩,同业存单和金融债发行带动债券融资快速上升23

二、资产端:

同业资产被大幅压缩,贷款和债券投资显著增长导致部分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偏高25

三、MPA广义信贷考核中,国有行经营稳健基本符合A档要求,城商行可能面临较大压力28

图表目录

图表1:

16Q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上市银行都达标13

图表2:

16Q1一级资本充足率:

上市银行基本都达标14

图表3:

16Q1资本充足率:

上市银行基本都达标14

图表4:

16Q1杠杆率:

上市银行基本都达标15

图表5:

2015年上市银行流动性覆盖率指标18

图表6:

上市银行2016年1季度的不良贷款率19

图表7:

上市银行2016年1季度的拨备覆盖率20

图表8:

其他存款性机构外债风险加权余额不超过上限21

图表9:

16Q1同业负债增速下滑明显,债券融资增速快速提升24

图表10:

16Q1同业负债占比下降较多,债券融资、吸收存款占比提升24

图表11:

16Q1同业资产大幅压缩,贷款和债券投资增速略有提升26

图表12:

16Q1同业资产占比下滑,债券投资和贷款占比有所提升27

表格目录

表格1: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构建历程5

表格2: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对比6

表格3:

MPA考核体系指标分类与分值(7大类各100分)10

表格4:

MPA考核指标分类与分值11

表格5:

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评分标准12

表格6:

银监会对过渡期内分年度资本充足率要求13

表格7:

资产负债表评分标准16

表格8:

流动性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17

表格9:

银监会对过渡期内分流动性覆盖率要求18

表格10:

资产质量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19

表格11:

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21

表格12:

2015/2016Q1上市银行负债增速:

同业负债增速大幅下滑,吸收存款增速缓慢提升,债券融资增速提升23

表格13:

2015/2016Q1上市银行负债占比:

同业负债占比下降较多,债券融资、吸收存款占比提升23

表格14:

2015/2016Q1上市银行资产增速:

同业资产被大幅压缩,贷款和债券投资显著增长导致广义信贷增速偏高25

表格15:

2015/2016Q1上市银行资产占比:

同业资产占比下降,债券投资及贷款占比提升26

第一节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取代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

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2015年12月29日人民银行宣布将部署改进合意贷款管理,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Assessment,简称MPA)。

2016年3月31日,中国央行推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MPA)后的首个考核期结束,按照方案,在宏观政策引导方向下,相关指标符合要求的银行将受到激励,不符合指标要求的银行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和监管指导。

由于近期市场对此关注度较高,我们将对MPA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做详细的梳理。

MPA体系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有以下改进:

MPA体系更为全面、系统,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资产扩张受资本约束的要求必须坚持,这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的继承。

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MPA体系更加灵活、有弹性,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在操作上更多地发挥了金融机构自身和自律机制的自我约束作用。

MPA体系既借鉴国际经验,又考虑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结构调整任务重等现实情况,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

一、宏观审慎发展历程

宏观审慎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库克委员会的一份未发表的会议纪要中,当时发展中国家贷款的快速增长给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须要对金融的监管需要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进行考虑,而纪要中对宏观审慎部分的表述为:

“微观经济问题一旦上升为宏观经济问题,微观审慎问题就变成宏观审慎问题。

多年来各国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集中于微观审慎方面,对于宏观审慎较为忽视。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监管当局都认识到,为弥补原有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空白,需要建立并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针对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BIS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随后G20也引入宏观审慎概念,并将宏观审慎政策明确定义为运用审慎工具控制系统风险,限制金融服务突然中断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一方面是抑制金融失衡的形成,降低系统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将金融系统视为一个整体,识别和应对那些能够产生危及金融系统功能的风险传染或风险溢出效应的因素。

美国和欧盟在2009年相继宣布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成立专门机构。

其他经济体和国际组织也开始着手加强这方面的金融监管改革。

在国内,人民银行在2009年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标志着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开始逐步建立;2010年宣布启动宏观审慎监管,并于2011年开始建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015年12月29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MPA)有关工作。

表格1:

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构建历程

数据来源:

人民银行,银监会,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二、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对比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对应,二者的监管目标不同,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为了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限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放大反馈机制;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是从保护消费者角度出发,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破产风险。

2003年BIS经济学家Borio对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进行了分析对比。

表格2: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对比

数据来源:

BorioClaudio,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三、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梳理

人民银行从2010年开始在年度《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总结国外宏观审慎监管进展并公布国内宏观审慎监管实践进程,我们据此整理了国内已有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1、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13年8月,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会议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共同参加。

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以及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利于统筹协调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之间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将金融体系视为一个整体,强化宏观审慎的监管,促进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2、加大金融数据披露并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1)发布社会融资规模

人民银行从2011年开始发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的统计范围覆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涉及到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

通过分析全社会融资状况和流动性水平,监测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情况。

(2)压力测试

2011年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小组,组织商业银行每年开展金融稳定压力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识别和评估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并积极开展风险防范和风险排除。

压力测试于当年年底展开,测试基于当年年底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考察次年商业银行在不利冲击下的稳健性。

压力测试包含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结果公布于次年的金融稳定报告中。

(3)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

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稳健性现场评估,现场评估的开展有助于人民银行对非现场监测所采集信息和数据真实性的判断,加强对金融机构运行的监测和风险评估。

3、逆周期调控工具

(1)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

2011年,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核心在确定信贷投放水平将综合考虑所处的经济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所要求的资本水平、银行的稳健性程度等多重因素。

为差别准备金能够更好地发挥逆周期、预调和微调的作用,人民银行每年都会适时对相关参数进行修改,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5年人民银行综合经济形势等因素,四次调整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政策参数,适当下调了宏观经济热度参数,加大了与小微企业、涉农贷款等信贷政策执行相关的政策参数的调整力度,更加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贷款比例,引导信贷合理增长。

(2)动态拨备制度

对于今年来国内信贷规模迅速增长的情况,银监会建立了动态拨备制度,即商业银行在信贷扩张期间,对各类的信贷资产实际损失率进行测算,并动态调整该贷款损失准备,调整幅度为上浮到50%左右,以确保信贷紧缩时,商业银行不至陷入资金入不敷出的局面。

4、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1)《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为积极推进针对于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银监会于2012年6月7日公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规定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当计提附加资本,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若国内银行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适用的附加资本要求不得低于BCBS的规定。

(2)《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

2014年1月6日,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指引》要求被巴塞尔委员会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或表内外资产余额为1.6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商业银行需要披露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

5、建立危机管理和系统性风险处置框架

2015年2月17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并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存款保险制度下,对不同经营质量的金融机构实行风险差别费率,以差别费率作为激励和约束,有助于金融机构主动从内部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并采取更加稳健的经营模式。

当金融机构发生经营失败时,通过使用存款保险基金,使得存款人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从而阻断风险传染途径,维护金融稳定。

第二节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通过7大指标考核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和指导约束银行经营行为

一、MPA考核体系覆盖7大类指标

人民银行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指标划分为七大类:

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每个大类具体指标及分值如下:

表格3:

MPA考核体系指标分类与分值(7大类各100分)

数据来源:

票据圈,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七大类指标按监管的重要性程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这两大类实行一票否决制,任意一项不达标将会被划分为C档;第二类为剩余5项:

资产负债表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这五项中任意两项及以上不达标将会被划分为C档。

指标评分如有区间,按区间内均匀分布的方式计算具体分值,各项指标均以金融机构法人单位,按上一季度末数据为准。

二、通过MPA体系考核评级给予相应的奖惩

根据所评分值,将银行划分为A、B、C三档,并对三档执行差别准备金利率:

对A当执行奖励性利率,对B保持法定准备金利率,对C档执行约束性利率。

为增加差别准备金利率的灵活性,人民银行还将MPA考核的背景分为三种情况:

正常情况、需要增加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和较为极端情况,并分别启用法定准备金利率±10%幅度,法定准备金利率±20%幅度和法定准备金利率±30%幅度。

表格4:

MPA考核指标分类与分值

数据来源:

票据圈,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第三节一票否决考核的核心指标:

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

可以看到,考核细则中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这两大类为核心指标,两项中任意一项不达标将会被划分为C档,实行一票否决制。

MPA将评估对象分为三类:

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普通机构(CFIs),在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方面,三种类型机构的评分标准相同。

表格5:

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评分标准

数据来源:

票据圈,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一、资本与杠杆—现存指标略有调整,预计压力不大

评分标准中的C*为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为: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结构性参数×(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储备资本+资本缓冲要求):

其中:

结构性参数主要参考机构稳健性状态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最低资本充足率,储备资本参照参照相关监管要求。

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主要从规模性、替代性、关联性等方面评估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程度。

逆周期资本缓冲=max{[βix机构i广义信贷增速-(目标GDP增速-目标CPI)],0},其中βi为机构i对整体信贷顺周期贡献参数,βi=宏观经济热度参数βi1x系统重要性参数βi2

由于难以获得官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结果,我们参考银监会于2012年公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对过渡期内分年度资本充足率要求中对2016年的指标要求。

表格6:

银监会对过渡期内分年度资本充足率要求

数据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将上市银行公布的2016年1季度资本充足率与银监会要求的2016年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对比后发现,上市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均高于银监会要求。

即便考虑到MPA考核中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可能高于银监会要求,在三档评分下,上市银行拿到0分的概率也比较低,部分银行可能落入中间分数档,即48-80分。

杠杆率方面,上市银行2016年1季度的杠杆率均在4%以上,因此此项得分满分,基本不会对上市银行构成约束。

图表1:

16Q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上市银行都达标

数据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图表2:

16Q1一级资本充足率:

上市银行基本都达标

数据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图表3:

16Q1资本充足率:

上市银行基本都达标

数据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图表4:

16Q1杠杆率:

上市银行基本都达标

数据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二、定价行为—约束高息揽储,基本都会达标

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人民银行最担心的是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存款高定价来高价恶意揽储,放弃了指导意见和市场的平均态势,通过扰乱市场的方式例如价格战来获得更多的存款,因此人民银行考核定价行为主要是约束这种情况。

定价是存款的上浮比例除以平均的比例,如果过高,就有问题。

考核的重点在存款,跟NIM定价有很大区别,需要注意区别,定价指的是存款的上浮比例除以平均的存款上浮比例,和贷款没有关系。

因此需注意MPA定价和NIM是完全两回事。

MPA对于定价行为的评分标准为利率定价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竞争秩序等要求,一般而言上市银行均能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定价,这项评分都能合格。

三、核心指标执行一票否决考核,预计都会达标

因而总体看,考虑到资本与杠杆、定价行为这两个核心指标执行一票否决的考核标准,上市银行将会竭尽全力达成监管要求,在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这两大类下的评分都能合格,不达标概率极低。

第四节其他5大类评分标准—重点关注广义信贷和资产质量

除了上述两个核心指标以外,MPA体系中还有五个指标:

资产负债表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这五项中任意两项及以上不达标将会被划分为C档。

一、资产负债表情况—广义信贷增速成为银行和市场关注的焦点

资产负债表情况考核细分为广义信贷、委托贷款和同业负债三方面,其中表内部分:

广义信贷、同业负债;表外部分:

委托贷款。

由于此次MPA考核发布以后,我们对比发现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

对信贷的考核由以往的狭义信贷考核转向广义信贷考核。

表格7:

资产负债表评分标准

数据来源:

票据圈,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MPA考核中的广义信贷包括狭义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其中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被列入考核范围内,对信贷的考核由以往的狭义信贷考核转向广义信贷考核,这将会一定程度上约束银行腾挪资产的做法。

我们也从市场上看到16Q1末非银同业资金面出现紧张的情况,我们判断除了季末的季节性因素,还有就是面临MPA第一次考核的关键节点,由于非银同业的拆借被纳入广义信贷监管,由此可见MPA考核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过后续随着考核方式的明朗,影响将会平滑。

MPA考核中对广义信贷的评分标准为广义信贷增速与目标M2增速偏离分别不超过20、22和25个百分点时,此项指标满分,否则为0分。

委托贷款方面,由于委托贷款为银行的表外业务,无法得到准确数据。

通过社会融资总额存量数据计算得到2016年3月末委托贷款同比增长19.2%,而根据MPA考核中对N-SIFIs、R-SIFIs、CFIs委托贷款的评分标准为委托贷款增速与目标M2增速偏离分别不超过20、22和25个百分点。

同业负债方面,包括:

同业和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三项。

MPA考核中对N-SIFIs、R-SIFIs、CFIs同业负债占总负债不超过25%(28%、30%),可得25分;不超过33%,可得15-25分;超过33%,得0分。

综合来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大部分继承此前的监管指标和要求,广义信贷增速是针对当前资产多元化配置趋势做出的调整,也是本次MPA考核与此前考核的重大不同点,MPA考核可能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二、流动性—基本都均达标

流动性指标细分为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和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三个指标。

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在BaselIII中引入了两个流动性监管新指标:

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

表格8:

流动性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

数据来源:

票据圈,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流动性覆盖率方面,银监会在2015年9月2日公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指标。

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

这一监管指标用于度量短期(30日内)单个银行流动性状况,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停滞的敏感性;有望压缩商业银行在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之间期限套利的空间,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回归传统的业务模式。

表格9:

银监会对过渡期内分流动性覆盖率要求

数据来源:

银监会,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由于缺少2016年1季度上市银行流动性覆盖率指标,我们搜集了2015年该指标数据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上市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均符合银监会的监管指标。

图表5:

2015年上市银行流动性覆盖率指标

数据来源:

银行财报,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净稳定资金比例指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发展所需资金之比,用于衡量银行在中长期内可供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是否足以支持其资产业务发展,也可以反映中长期内银行所拥有的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资源和能力。

对净稳定资金比例,虽然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但是由于上市银行一般都会满足流动性覆盖率要求并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而满足这两点基本可以保障流动性指标在MPA考核中获得高于60分的评价,进而达标。

三、资产质量—目前基本达标后续压力将有所加大

资产质量细分为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两项指标。

具体评分如下:

表格10:

资产质量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

数据来源:

票据圈,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通过对16Q1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

不良贷款率方面,上市银行中除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略高,达到2.39%以外,其他主要的全国性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55%上下,因而不存在不良贷款率高于5%获得0分的情况,基本都可以获得30分以上。

拨备覆盖率方面,除了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跌破150%的监管红线,得分在30-50分,其他银行拨备覆盖率指标中均能得到50分。

图表6:

上市银行2016年1季度的不良贷款率

数据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图表7:

上市银行2016年1季度的拨备覆盖率

数据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结合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分析可以看到资产质量这大类中,大部分银行的得分在100分,部分银行在60分到100分之间,没有银行不达标。

总体而言,MPA资产质量的指标评估短期内不对上市银行存在硬性约束,但压力会随着资产质量的下降而逐步加大。

四、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基本达标

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如下:

表格11:

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

数据来源:

票据圈,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

外债风险方面,主要考核指标是外资风险加权余额,MPA要求外债风险加权余额不超过上限,符合得100分;如果超过上限,得0分。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其中:

资本或净资产:

企业按净资产计,银行类金融机构按一级资本计,非银行金融机构按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