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846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

《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docx

1123电子专业建设报告04

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报告  

   

   

   

二〇一四年四月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依托,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学校自身改革的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势在必行。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特点及发展现状:

简要说明目前情况,主要包括专业方向、师资、学生、课程、教材、实践环节、实验室、学术成果等。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共244人,毕业生21届。

多年来,本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得到了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2005年,针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背景,成立教改课题组,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专业教学综合改革,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岗位技能的定位、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主干课程教材建设等进行了全面改革。

目前,在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持续深入的专业教育与教学的改革、规范而完备的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诸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现有专业课教师共11人,高级讲师5人。

“双师型”教师11人。

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1个:

传感器实习室、家电六合一实习室、多功能电工实习室、PLC实习室、电子测量装配室、制冷制热实习室、单片机实习室、PCB电子装配室、波峰焊流水线实习室、贴片焊接室、仪器保管室。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11个:

江苏生美工业技术集团、江苏万宇电能科技有限公司、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京一电子有限公司、江苏芯胜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常州乐士雷利电机有限公司、苏州金像电子有限公司、无锡市华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帛汉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海尔星级售后服务中心、射阳海尔旗舰店。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刊物共发表论文计42篇。

编写公开出版专业教材3部。

2008年至今,徐红军、李晓军、卢海等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市职业学校学生电子技能竞赛,多人多次获奖。

2.专业建设基础(主要说明本专业在我校的发展历史和现有基础)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始建于1993年,为三年制中职专业,遵照“重在改革、重在建设、重在办出特色、重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与建设,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盐城市电子技术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生产和应用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情况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1)以企业和岗位需求的专业定位  

通过对江苏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大、中型电子企业的广泛调研,掌握了电子电器质量检测职业岗位(群)的存在,及该专业岗位人才的专业、学历、需求量等方面的情况,确定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是:

坚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省内电子企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培养电子企业产品装配和质量检测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的中、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

专业发展目标:

在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与发展,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省级示范性专业,成为省内本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为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和电子类企业质量检验、检测队伍的发展壮大作出新的贡献。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知识、能力:

1.1  素质

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实现中华民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②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③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④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⑤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1.2  知识

①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一定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

②掌握电子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③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中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

④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⑤掌握典型电子产品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技术和工艺;

⑥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电子产品市场营销知识。

1.3  能力

①具有操作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②具有阅读电子线路图和工艺文件的能力;

③具有操作、使用与维护复杂的电子设备的能力;

④具有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与维修的能力;

⑤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⑥具有电子系统的安装、调试及使用维护能力,具有一定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

⑦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⑧具有一定的汉语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一定的英语交流与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

(2)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①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按照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以适应电子电器质量检测工作需要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用技能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

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宗旨,改革教学方法。

②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践课教师。

另一方面,通过选派一些教师参加电子行业职业资格的考试取得“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到企业锻炼和参加行业协会的培训,以达到具备“双师”素质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优化、适应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

③牢固树立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建立健全的产学结合教育工作机制。

充分认识“产学结合,校企互动”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才培养紧密贴近生产一线的重要途径。

从专业岗位(群)的调研到岗位技能的剖析,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每一门课教学内容的取舍,都坚定不移地和企业电子产品质量检测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和企业用人部门紧密联系,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④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实验(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从实践教学的需求出发,兼顾本专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专业实验(训)室的建设规划并全面落实,加强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立了一批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学校制定总体专业发展规划。

1998年,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了本专业的建设规划,确定了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基础上,经过3-5年的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品牌专业,远期目标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示范专业。

根据专业建设总体目标,确定了本专业建设的内容:

不断深入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富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一批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发和选用本专业适用的、有着鲜明专业特色的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书。

多年来,本专业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通过引进、培养、激励措施,形成一支能满足教学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本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占45.45%,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占100%。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目前,已经建成实验实训室11个:

传感器实习室、家电六合一实习室、多功能电工实习室、PLC实习室、电子测量装配室、制冷制热实习室、单片机实习室、PCB电子装配室、波峰焊流水线实习室、贴片焊接室、仪器保管室。

建成校外实训基地11个:

江苏生美工业技术集团、江苏万宇电能科技有限公司、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京一电子有限公司、江苏芯胜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常州乐士雷利电机有限公司、苏州金像电子有限公司、无锡市华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帛汉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海尔星级售后服务中心、射阳海尔旗舰店。

——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在专业教学综合改革课题的研究中,通过调研、改革、研究与实践,经过多次修订,建立了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结构合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的成效。

制定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计划;编写了教学计划中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大纲;专业教师开展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市级课题研究,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改革创新了一些促进教学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产学研结合成效:

成立了以校外专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建设出谋划策和把关。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技术攻关做出贡献。

——教科研方面的成效。

编写校本教材(讲义)4本,正式出版教材3部,教师发表论文42篇。

——人才培养质量成效。

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连续多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

3.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全面推进技能素质教育,初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突出电子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是:

(1)深入调研,确定与岗位群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组成教改小组,以课题立项的形式对本专业作了广泛的调研。

主要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① 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职业岗位群体存在。

② 该职业是否适合中职类的毕业生。

③ 该职业岗位群的发展前景如何。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岗位群的存在,找到了本专业的特征:

一般的组装、检测专业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对设备的“故障个体”的检测能力,而本专业培养对象的岗位能力主要是对电子产品“群体”的组装和质量的判断能力。

最终确定了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坚定、具有扎实的电子组装和电器质量检测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适应在电子类企业产品组装和质量检验岗位或质量管理岗位工作的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按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取得关于电子电器组装和质量检测岗位(群)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通过对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定义了专业的核心能力:

正确理解、正确执行标准的能力。

围绕核心能力将岗位能力分解成四个模块,例如电子电器质量检测岗位能力结构。

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做大跨度的整合,构建了以“电子测量与传感器”、“质量管理与认证”、“质量检验基础”、“电器产品强制认证”四门。

                                        

主干课程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并参照国家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和国家最新标准制定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紧跟行业发展,改革课程。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多门主干课程进行了重组或整合,取消了《微机原理》课程,将《微机原理》的部分必备知识融合到《单片机应用》中;将《电子测量》和《测量仪器与传感器》整合为《电子测量与传感器》;将《电子电器原理与维修》课程改为《电视机原理》与《数字视听设备》;对单片机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对其原理部分作了删减,而对系统设计部分作了增加;同时跟踪新技术、新工艺,增加了新的内容,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增加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

(4)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保障。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适当。

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总学时比例为52.62%。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以够用为标准。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模块化,汇集每一个能力模块所需的理论知识点,分配到具体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中,并作重点讲授,对于相关不大的知识点,一般不作讲授,这样压缩大量的理论课时,同时后续课程的理论知识又够用。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从思想观念、配套政策、建设途径等方面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保证。

制定了教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每年有二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对青年教师实施传帮带计划,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支持和鼓励教师考技师、高级技师并给予奖励;重视聘请高水平的企业或行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6)产学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电子行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及本校技能水平高、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组成。

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兼职,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一些问题。

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顾和任教,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及时了解社会与行业的专业变化。

建立与专业对口的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分批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去顶岗实习。

 (7)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师生共同参与。

第二课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学生课余时间吸引到学习和创造中来。

8)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自身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后,开放部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到实验室进行试验验证、技能提高、自我创造等活动。

为了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将部分实验室供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使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也极大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进程表)

建设内容  

建设进度及预期目标  

2014年12月  

2015年12月  

1.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模式  

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出培养方案,合作企业达10家  

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出培养方案,合作企业达15家  

2.建立学生在企业期间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学生在企业培养模式诸实施运行良好  

进一步完善学生在企业培养的模式  

   

3.建立校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体系  

创建科学的教师考评体系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考核体系,促使各种体系运行良好  

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考核体系,使各种体系运行良好  

4.建立校企共同培养人才计划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进一步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5.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  

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入融合,开展各种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活动  

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深入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活动  

6.围绕职业职格证书的获取构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体系  

创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促使新体系能够正常运行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使新体系能够良好运行  

7.研发和编制校企联合模式下的新教材  

编写适合学校使用的新教材3本  

编写适合学校使用的新教材4本  

8.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探索建立“活模块、阶梯式、长短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建立起“活模块、阶梯式、长短结合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并完善“活模块、阶梯式、长短结合的教学模式  

9.改进电子技术课程设置  

新课程设置方案建立并实施  

新课程设置方案建立并实施,效果良好  

10.建立电子技术应用动态观察与研究办公室  

设立电子技术应用动态观察与研究办公室  

完善电子技术应用动态观察与研究办公室  

11.进一步深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实施  

充分将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能开发教学软件、管理软件  

完善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开发教学软件、管理软件  

(二)教学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有关政策,选出了专业带头人,确定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主讲教师队伍。

具体做法是:

(1)引进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年限从事电子电器产品质量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从高校相关专业引进毕业生。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现有教师队伍中只有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或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申请。

学校制定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如专业教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高级技师)者,给予一定的奖励等。

(3)为不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每年至少派一名教师去企业或国外实践锻炼两个月。

(4)为切实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应用电子专业制定了本专业教师的传帮带的计划,要求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的教师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及师生沟通经验等方面进行传、帮、带。

这一计划的实施,使本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快速得到提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已经形成为一支一专多能、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

 

建设内容  

建设进度及预期目标  

2014年12月  

2015年12月  

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选派能力强的教师作为专业“双师”教师进行培养,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师”素质培训,跟踪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技术交流  

   

   

选派能力强的教师作为专业“双师”教师进行培养,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师”素质培训,能够从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  

   

2.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  

   

利用合适时间选派教师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企业进行实践  

   

进一步加大加强教师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企业进行实践的力度  

   

3.进一步扩大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担任校内教师的比例  

   

与本专业对接企业合作,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组成多名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进一步完善与本专业对接企业合作,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4.教师定期培训进修(到高校)  

选拔多名有潜质的骨干教师定期到各高校进行轮训进修,参与专业优质核心课的建设,以及应用技术项目开发等,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继续选拔有潜质的骨干教师定期到各高校进行轮训进修,参与专业优质核心课的建设,以及应用技术项目开发等,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5.加强培养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选派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加大选派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

  

   

6.大力组织教师参加行业或企业组织的社会活动  

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结合企业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结合企业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7.通过承担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  

   

有2人参加省级课题的研究  

有2人参与企业技术研发  

   

有3人参加省级课题的研究  

有2人参与企业技术研发  

   

8.聘请权威专家进行技术交流  

制定聘请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计划,加强组织教师学习  

   

聘请2-3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加强组织教师学习  

   

9.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  

派遣1名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派遣1名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2.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

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需要,建立了传感器实习室、家电六合一实习室、多功能电工实习室、PLC实习室、电子测量装配室、制冷制热实习室、单片机实习室、PCB电子装配室、波峰焊流水线实习室、贴片焊接室、仪器保管室。

这些实验(训)室已经能够满足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为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根据实践教学计划的课程开出时间,合理地调配各个实验(训)室的使用时间。

实现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践教学的开出率达到100%。

保证实验(训)设备的完好率。

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所有实验、实训课都按标准化课程教学。

即每门课有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有适用的实验(实训)教材(或自编的讲义)、有专门的授课计划以及考核要求、标准和形式。

校外实习(实训)条件: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省内一些企业签定了协议,建立了11个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海尔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电子电器专业生产集团。

在实训基地,确定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担任实训教学工作的教师一道对学生在一线的实习和实训进行指导。

确保每届学生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在这些基地见习和实习(实训),促进了职业能力的提高。

本专业积极组织学生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学生的考证辅导工作,具体项目有电工上岗证、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证、高级证。

3.教学经费投入  

日常教学经费能充分保证正常教学,学校每年投入足够的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满足专业办学条件建设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把握了在组装和质量检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情况。

即具有对电子电器产品进行组装、结构分析、常见故障维修;合理选用与使用检测工具、正确理解与执行标准要求;生产管理、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这些岗位能力的分析确定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专业基础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及公共基础课。

各类课程所占比例分别为:

12.1%、25.6%、14.1%、48.2%,其中实践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为52.62%。

  

(2)改革措施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011年我校组织课改小组的几位老师调研了康佳电子、TCL、新进电子等电子电器生产企业,及时调整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主干课程教材进行了修订。

引进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在主干教材的修改上遵循“紧扣岗位技能,涵盖考证内容”的原则,整合了相关课程的内容,增加选修课门数,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扩充学生的视野。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宗旨,改革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年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广泛推行项目教学,强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从电工专业类课程特点出发,进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提高了教学效果。

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因课制宜地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验“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如“模拟电路”课程打破实验室和教室的界限,打破课堂理论教学与单元验证式的实验教学的界限,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教学内容,把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穿插进行。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形成了“用实际电路观察实验现象+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模式+开放式设计制作实验+课程设计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