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334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

《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docx

长寿故事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

长寿故事

(一)老夫妻总结出《健康十则》

  1、早睡早起

  2、锻炼身体

  3、不吸烟不喝酒

  4、多吃蔬菜,少吃油腻

  5、室内活动,增强体质

  6、阅读书报,增加新知识

  7、脑宜常用,思维敏捷

  8、胸襟开阔,精神愉快

  9、生活规律,有益健康

  10、晚上睡前热水泡脚不可无

  他们的长寿秘诀

  百岁老太太还能自己穿针

  昨天南京阳光明媚,走进百岁夫妻汤楚璞和陆盘珍的家,坐在房间沙发上的陆盘珍很是高兴,老远就一脸笑容向记者伸出了手。

坐在窗前写字台边的汤楚璞也很高兴,不过却表现得比妻子谨慎许多,戴着眼镜的汤楚璞由于听力下降,没法听清记者的介绍,老人特意在纸上写道:

请问你是哪位?

当得知记者来自扬子晚报后,老人这才放心地点头微笑。

  坐下来后记者才发现,陆盘珍此前正在做针线活,这让记者很是意外,能看得清吗?

“戴上眼镜看得清清楚楚。

”一旁的社区主任屈会宁笑着说,别说缝缝补补了,就是穿针这样精细的活,都是老人自己完成。

“我奶奶很勤劳,做这个最拿手了。

”陆盘珍的侄孙媳妇笑着告诉记者,别看老人今年已经100岁了,可只要有针线活老人都不准别人插手的,夏天换薄被,冬天换厚被,全是老人自己拆装。

百岁夫妻牵手相伴近80年总结十条长寿秘诀(图)

(2)

  寿星夫妻已经牵手近80年

  看着眼前恬静淡然的两位老人,他们的相识也让记者有些好奇。

“七岁就定的娃娃亲。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两位老人的婚姻也没有逃离传统,但这其中却也有着些许曲折。

陆盘珍虽然心灵手巧,却没有读过一天书,而汤楚璞自小就进了私塾,后来还考取了浙江大学的机电专业。

当陆盘珍的婆婆上门提亲时,汤楚璞的心中并不十分情愿,但因为孝顺父母,最终还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

成亲的那年,汤楚璞23岁,陆盘珍22岁。

成亲后,汤楚璞一直在外求学、工作,而在南通如皋老家的陆盘珍便撑起了整个家,挑水种田,伺候公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汤楚璞在成都安顿后,年过半百的他们才安安定定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个家谁做主呢?

汤楚璞的侄孙媳妇笑着说,“别看我奶奶整天唠唠叨叨,其实大事还是我爷爷拿主意。

  只要煮得烂,什么菜都吃

  两位老人能携手走过大半个世纪,有何独特的养生秘诀?

“就是普通人家的生活。

”现在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由他们的侄孙、侄孙媳妇代为照料,老人的侄孙小汤告诉记者,老人每天早晨6:

30起床,晚上9:

00睡觉,生活非常有规律,而且在饮食上也从不挑剔,只要煮烂了,什么菜都吃。

不过在饮食上,两位老人还略微有些差别,比如早饭,稀饭、牛奶是必须的,汤楚璞还要加个鸡蛋,陆盘珍却不太爱吃。

虽然两位老人都不喜欢肥肉这样太油腻的食物,但陆盘珍却喜欢菜里有肉味,为了迎合她的口味,侄孙媳妇买菜的时候常常会带点绞肉回来,放在菜里提个味。

而晚饭则以稀饭、馒头为主,有时也会炒两个菜。

  正说着,汤楚璞给记者递来了他写的《健康十则》。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对养生保健的越发重视,南京的百岁老人越来越多,不过百岁夫妻却难得一见。

这不,记者昨天在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古林社区采访时,意外得知,这个社区就生活着南京唯一一对百岁夫妻,101岁的汤楚璞和100岁的陆盘珍。

  老人长寿,他们有功

  侄儿一家接力照顾老人

  “两位老人能活得这么精神,多亏了老人的侄子、侄孙。

”社区主任屈会宁告诉记者,老人没有亲生子女,以前身体硬朗的时候老俩口倒也能过得舒舒坦坦,1998年汤楚璞生了场病后,就把老家的侄儿喊到南京代为照料。

但照顾老人也是个辛苦活,汤楚璞已经70岁的侄子也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又让自己的儿子、媳妇接过了“接力棒”。

  “我们这个家,一刻都不能离人。

”汤楚璞的侄孙为了照顾好两位老人,放弃了在北京做的小生意来到南京,现在已经全职在家。

两位老人每天6:

30起床,小汤得提前一个小时起来熬稀饭,还得趁着空当把报纸和牛奶拿回家。

这边估摸着爷爷要起床了,他就得赶紧到房间帮着汤楚璞穿衣服。

  眼前的汤楚璞和善可亲,不过他的侄孙媳妇却打起了“小报告”,“爷爷是个急脾气。

”他这边说要笔,你那边就要把笔递上,否则他肯定不高兴。

刚开始嫌家里没用的东西太多,小汤想清理清理,可爷爷发现后老大不乐意,“你把我的家都扔没了。

”“竹竿、棍子他都当宝贝。

”侄孙媳妇打趣说,“真宝贝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虽然刚开始照顾两位老人时有点“要发疯”的感觉,可两个年轻人却一直任劳任怨,汤楚璞便秘,小汤和妻子谁在家谁就负责用手抠;老人有时一边吃饭一边流口水、鼻涕,小俩口赶紧帮着擦,却没有半点嫌弃。

  本报记者薛玲

长寿故事

(二)长寿夫妻相濡以沫79年年龄加起来有199岁(图)

102岁高龄的王恩周帮着爱人擦脸依然很是细心周到。

晓平王翔海勇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首歌唱起来是件浪漫的事,但是真正能够牵手到白发苍苍可不是人人能做到的。

高淳县桠溪镇兴旺村山咀自然村,102岁的王恩周老人与97岁的老伴魏英头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浪漫,但两人却真正相濡以沫79年,现如今他俩加起来199岁了,这在南京恐怕是最长寿的夫妻之一了。

  山咀自然村是一个只有60多户村民的小乡村,村里清一色的全是王姓村民。

沿着村中的水泥路,记者来到村中两间不算宽敞的小瓦房边,这里就是王恩周老人与老伴魏英头的家,见到有客来访,王恩周老人赶快出来迎接。

让人意外的是,老人与记者想像中的根本不一样,乍一看上去还以为老人也就70多岁。

屋内椅子上坐着的老太太,便是王恩周的老伴魏英头,守在老太太身旁的则是他们的女儿王木娣。

  102岁的王恩周老人很健谈。

他思路清晰地告诉记者:

“我今年102岁,老伴97岁,两人的年龄加起来快到200岁了,我的身体好,没有生过病,老伴本来也没有病,但在去年7月份突然患了痴呆症,现在只能坐在轮椅上,平时生活也基本是我照顾。

”王恩周老人还表示,他们夫妇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女儿,今年女儿已经76岁。

  王恩周老人表示,小时候他们家是个大家庭,父亲兄弟3人没有分家,他们家人口最多时是30多人一起过日子。

  回忆起过去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能够明显看出这位老人很快乐。

他说,当年他家有60亩地,养了18头猪,他是13岁开始养猪,从那时起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后来,王恩周到了23岁时,经亲戚介绍,与当地漕塘魏家18岁的魏英头结婚,魏英头也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成家后夫妻俩勤俭持家,解放后曾被分在生产队养猪,如今他们在一起生活已有79个年头,但基本没有吵过一次架,夫妻俩和睦相处,这成了他们两位老人长寿的原因之一。

  毕竟上了年岁,魏英头老人去年出现老年痴呆症状,如今只能坐在轮椅上,需要别人照顾。

“毕竟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知道她的心思,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怕闷出其它病来,除了刮风下雨,我是每天推着她在路口转转,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给她端水喂饭,照顾好她今后的生活,就是我现在最大的任务。

”正在帮爱人擦脸的王恩周老人说。

  今年59岁的王普选是山咀自然村的一位组长。

说起两位老人,他羡慕地说:

“我从小在村里长大,从没见过二位老人红过脸,二位老人几十年和睦相处,早就成了村里人的学习典型。

  谈起长寿秘诀,王恩周老人认为,主要是心态好,还有人要勤劳。

在王恩周家两间瓦房内,记者看到除了一间吃饭外,另外一间有3张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

  说起勤劳,王恩周老人领着记者查看他的庄稼地,今年他把房前屋后的空地全种上了芝麻,大约有半亩地,每天一大早起床后,王恩周老人都会先到地里拔草,种芝麻的目的就是有事做,锻炼身体。

“正因为平常都是不忘参加劳动,自己从没有生过病。

”王恩周老人高兴地说。

长寿故事(三)贵州夫妻年龄总和215岁或为世界上最长寿夫妇

一辈子相守,简单就是幸福

  ●他们从“娃娃亲”一订百年,成亲前从来没交往过

  ●结婚近九十年,有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夫妻

  ●说起长寿的秘诀很简单:

活着就要干活,要知足

  1月20日,春雨绵绵,羊城晚报记者从贵州省黔南自治州都匀市出发,驱车百余公里前往平塘县通州镇党振村探访一对寿星夫妇。

沿途尽是蜿蜒的盘山公路、陡峭泥泞的山道,艰难行走了4个多小时后,终于寻至寿星夫妇杨胜忠、金继芬的家,与两位老寿星一起吃上年饭。

  大山深处的百岁寿星夫妻

  坐落海拔千米之上的党振村岩井组,晚冬的料峭寒气,掩不住满山梯田透出的片片绿意,云雾弥漫仿如仙境。

踩过厚厚落叶沉积的林荫道,路尽头是一栋当地传统建筑的木屋,远远就听到一阵说笑声,原来是老人的孙子杨再林带着孩子回来过年了。

知道有客人来,两位老人先后从房里走出来,热情地招呼大家围坐在炭火正旺的地炉边,拉起家常来。

  杨胜忠身材高大,身子骨一直很健壮,从未得过什么大病,偶得风寒也就吃点感冒药,甚至喝几口烧酒就好,直至近年,老人家的眼睛和耳朵才开始不好使;妻子金继芬则十分健谈,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聊到开心处,老太太咧开掉光牙齿的嘴,呵呵笑了起来。

  从外表不大看得出这对老人的实际年龄,从他们的户口簿里可以看到:

杨胜忠生于1902年12月,今年109岁,金继芬生于1905年9月,也已经106岁了,两人的年龄总和达到215岁。

杨胜忠、金继芬夫妇曾生育二子四女,老大早年离世,小儿子杨秀礼今年61岁,和老人住在一起侍奉双亲,最小的女儿远嫁到河北,内外算起来,这对老夫妻共有14个孙子、10个重孙。

  孙子杨再林(杨秀礼之子)现年38岁,在中学当化学老师,孙媳妇在县法院工作,定居在县城,由于工作较忙平时很少见面。

杨再林这次带着3岁的儿子回老家探望曾祖父曾祖母,一家四代同堂过个团圆年,金继芬老人见到活泼可爱的重孙子,十分开心。

老太太说,子孙们分散在各地,几十年来一家人很难聚得齐,他们老两口也很少出远门,甚至很少离开村庄。

说起上一次出门,金继芬记得是50年前,夫妇俩一起去河北省看望出嫁的小女儿,那是他们迄今唯一的一次远足。

  “背带亲”订下百年婚誓

  杨胜忠和金继芬二人的婚姻可以说延续了百年。

据金继芬回忆,他俩尚在襁褓之时,双方父母便经媒人介绍订下了“背带亲”(当地俗称,也即娃娃亲),直到金继芬17岁时,依约嫁给了大她三岁的杨胜忠,成亲之前两人从未交往过。

不过,金老太太还是透露守了数十年的小秘密:

成亲前,杨胜忠经常去帮她家干农活,为了在准丈人丈母娘面前“表现”,少女金继芬则害羞地掉头跑开。

  “成亲时,他用四人轿把我娶回家,礼金就是几件新衣裳、两对银手镯。

娘家置办了两个柜子、一张桌子和四条板凳,就是我的嫁妆。

”金继芬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兴致颇高,她说那手镯是假银做的,因为当家后要干农活,戴着手镯不方便,她就一直没再戴过,“家里穷买不起真的,我不怪他。

”老太太咧嘴哈哈大笑。

建国后,有一段时间粮食不够吃,夫妻俩就到山上挖野菜、树根填肚子,虽然年轻时日子过得苦,但是一家人都很勤劳,没有愁眉苦脸过。

  杨胜忠老人脾气好,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党振村党支部书记唐录军说,村里别人家的夫妻会吵骂甚至掐架,但这对老夫老妻从没有生过气红过脸,年轻时也会拌嘴,但也只是意见不合。

被问及现在还拌不拌嘴,金继芬又哈哈大笑了:

“他现在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哪里吵得起来咯。

”大家谈笑之时,杨胜忠静坐一旁,看着妻子笑,混浊的眼睛里流露出安详、慈爱的神情。

  中国目前健在最长寿夫妻

  天色渐晚,杨胜忠一家热情地挽留客人吃饭,杨再林端出一锅热气腾腾的农家土鸡煲放在地炉上,满屋飘香,一家四代围炉暖融融,提前吃上团圆饭。

两位老人的胃口极好,杨胜忠三两下就把一碗饭扒完,坐在一旁看大家吃饭。

儿媳妇把米饭煮得很软,金继芬拌着辣椒慢悠悠地吃了两碗饭,媳妇给她盛上一碗鸡汤。

  很多人询问这对百岁夫妻有啥长寿秘诀,他们总是用农村人朴实的语言回答,比如“要天天干活”,“一家人要和和气气”,“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放宽心”,“要知足”,等等。

杨胜忠近年行动有些不便,拄着拐棍仍能自己行路,金继芬一早起床后,淘米下锅、摘菜、喂猪、扫地,一直忙个不停,“人活着就要干活,不干活就活不下去了。

”金继芬这样认为。

  让杨、金夫妇长寿的“秘诀”,其实更重要的是心态:

他们经历自清末以来朝代更迭的各个年代,但一辈子生活在大山深处,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不论战火纷争还是十年浩劫,二人未受影响,始终过着无欲无求、淳朴简单的生活。

  不久前,总部设于香港的世界金氏宗亲联合总会专程进山,看望慰问宗亲金继芬两位老寿星。

宗亲会的代表还带去了一个外界的消息:

今年1月6日,有一对英国夫妇欢度结婚87周年纪念日,丈夫卡拉姆105岁,妻子卡塔里99岁,两人准备以“世界上存活于世的、结婚时间最长的夫妇”为由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杨胜忠、金继芬夫妇的儿孙和村民们听到这一消息,均表示不服气。

唐录军说:

杨胜忠、金继芬夫妇各自的年龄都比那外国夫妇要大好几岁,根据金老太太所述的出嫁年龄来推算,两人的结婚时间已接近90年,天下少有。

  据了解,不久前,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认定:

杨胜忠、金继芬为中国目前健在的最长寿百岁夫妻。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王漫琪通讯员金利明)

中国最长寿夫妻已结婚90年称从没生过气(图)

2011年12月14日12:

03 来源:

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67)  【字体:

↑大↓小】

杨胜忠(左)与金继芬相互搀扶。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最

  中国长寿夫妻

  结婚50年为金婚,60年则为钻石婚。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有一对夫妻,却已经携手走过了90年的光阴,跨越了两个世纪,他们的年龄加在一起已经215岁。

近日,109岁的丈夫杨胜忠与106岁的妻子金继芬,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认定为中国目前健在的最长寿百岁夫妻。

  为探访两位老人,记者来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通州镇党振村岩井组。

  携手走过90年光阴

  年龄相加215岁

  109岁的杨胜忠老人抱着家族里的第五代孙。

  106岁的金继芬老人在做饭。

  双百老人家住现实版的“世外桃源”里

  东晋文人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那里风景怡人,人们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不知山外世界的变幻。

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的党振村岩井组,正如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当地村民把进村的大山叫做‘扯草坡’。

”党振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陈忠说,由于山大、坡陡,没有修通公路前,村民到最近的集镇要翻山越岭,抓住山坡上的草借力前行。

  出人意料的是,翻过山头竟有一块平坝,平均海拔1000米,树木繁茂,空气清新,小溪清澈见底,宁静得只闻鸟叫虫鸣,几匹马在林间悠闲地吃草。

  “人活着就要干活,不干活就活不下去”

  走在山间林荫小道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居住的房屋,一栋当地传统的木结构房屋,房前屋后是层层梯田,成群的鸡正在田园里觅食。

  两位老人看上去精神不错。

杨胜忠老人拄着拐棍,热情地邀请大家围坐在一个炭火正旺的地炉旁聊了起来。

尽管视力和听力都有些下降,但老人思维清晰,他说自己有三女一子,现在和儿子一起生活,家里已是五代同堂,“我的儿子还小着呢,才60岁”。

  而妻子金继芬依旧闲不住。

尽管动作缓慢,仍坚持做些家务活。

早上起床后,淘米、摘菜、喂猪,一直忙个不停。

“人活着就要干活,不干活就活不下去了。

  在厨房里忙了1个多小时,金继芬做好了当天的午饭,米饭、蔬菜和腊肉火锅,香气扑鼻。

由于满口牙齿都已脱落,她会把饭菜煮得很软。

两位老人的胃口都极好,每顿吃两碗米饭,喝一碗汤,还要吃几块自己做的腊肉。

“大米、蔬菜、猪肉是自家种养的,水是山上的泉水”。

  年轻时也拌过嘴,但“从没生过气”

  和许多中国传统农民一样,杨胜忠夫妇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他们很少出远门,甚至很少离开村庄。

几十年前,两人曾一同到过女儿出嫁的河北省,这是他们最远的一次旅行。

“出了门才知道,咱中国真大,过了一天一夜,火车还没开出湖南省。

”杨胜忠回忆起那次旅行尤为感叹。

  一起生活90年的夫妻俩,年轻时也拌过嘴,但“从没生过气”。

杨胜忠有一手很好的木工手艺,十里八乡的人都请他做房子、家具,如今居住的木房也由他年轻时一手建造,中国传统老式建筑,不需一钉一铆。

  他还是村里出了名的好脾气。

“爱讲笑话,大人小孩都喜欢他,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万年和’。

”侄子杨秀其说。

  金继芬则是位贤妻良母,一辈子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儿女。

“她一辈子都对我好,现在还给我做饭吃。

”杨胜忠对妻子充满感激。

“我16岁就嫁给他了,他对我好,我就跟他过一辈子。

”金继芬也咧开没有牙齿的嘴笑了起来。

  尽管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听力和视力逐渐变弱,彼此已少有言语,但几十年的共同生活,让他们充满了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彼此。

  幸福,

  其实就这么简单

  她一辈子都对我好,现在还给我做饭吃。

  ——杨胜忠对妻子充满感激

  我16岁就嫁给他了,他对我好,我就跟他过一辈子。

  ——金继芬也咧开没有牙齿的嘴笑了起来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一家五代和睦美满,过年过节都会相聚。

金继芬也总爱夸赞自己的儿媳妇“和气孝顺”。

“现在的日子好呦,我年轻时差点被抓壮丁,后来又挨过饿,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杨胜忠说,来看望他们的人很多,当地政府每月还给他们每人200元的补贴。

  很多人询问这对百岁夫妻长寿秘诀,他们总是用农村人朴实的语言回答说,“要天天干活”“一家人要和和气气”“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放宽心”“要知足”。

  据了解,在平塘县通州镇还有4名百岁老人,占了全县百岁老人的一半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111岁,9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30多位。

长顺县民政局局长管胜敏说,通州镇长寿老人多,和当地生态环境好、水质好有一定关系。

  据中国老年学学会不久前发布的消息,截至2011年7月1日,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健在百岁老人已达到48921人,比2010年净增加5228人。

专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寿命延长。

此外,长寿老人还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如心态平和、粗茶淡饭、勤劳好动、家庭和睦,居住地环境、水质和气候条件特殊等。

长寿故事(四)92岁老人无偿修路24年称帮助别人是长寿秘诀(图)

 黄吉贞老人扛着工具走出家门去修补路面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是现代的“愚公”;他用汗水换来乡间小道的平坦;他修路、捐款感动乡亲——

  “8把锈迹斑斑的铁四牙、6把尘土封存的锄头、12把长钩刀,24年的坚持不懈,数条乡间小道的平坦……”这些在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

他默默无闻地用24年的汗水,把一条羊肠小道“改头换面”变成了长一公里,宽三、四米的平坦道路。

  这位老人,是临高县林城镇宫花村92岁的黄吉贞。

  ■文/本报记者陈新图/本报记者李小岗

  1

  听父亲话

  六旬老人开始义务修路生涯

  谈起义务修路的初衷,黄吉贞老人不由心生感慨。

他还清晰地记得,他25岁的某天,父亲跟他讲的一个故事:

临高县新盈镇某个村庄,有一老人不但21年义务为村里修村路,而且还为村里种3株大榕树,给后人乘凉,七里八外,邻村近寨的人代代相传这一故事。

  “等我到老时,我要向这一故事里的主人翁学习。

”父亲当年的一番话在年轻的黄吉贞心里种下了种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68岁那年,黄老终于圆了这一个梦。

那年,黄老看到,他所在的宫花村南边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村里数百亩田地和拜溪村,但路况差又狭窄。

每当遇到刮风下大雨时,路面坑坑洼洼,一辆牛车通过都很难。

尤其每逢冬季瓜菜上市,两个村庄生产的瓜果菜很难拉出去卖,有的还烂在地里,菜农有种无收。

  “我为何不把这条路修好呢?

”就这样,抱着“我得为群众服务”的想法,黄老从1987年就开始了义务修路生涯。

可谁也没想到,简单淳朴的老人将这一举动坚持了24年。

  2

  坚持24年

  “傻干爷”让村民走上了平坦路

  12月10日,南国都市报记者在宫花村看到,从博雅村头到宫花村小学的这一段近一公里长的乡村道路,在黄老常年不懈地养护下,三、四米宽的路面被修得平平整整,路边的杂草被砍的干干净净。

而就是这条路,在黄老整修前,一辆摩托车通过都很困难,而如今变成了一条可以并排通行两辆小轿车的平坦道路。

周边的村民走在平坦畅通的村路上,都在感谢黄吉贞老人的善举。

  “要没有他,村里人就没有平路可走了!

”村民黄启杏说,起初黄吉贞老人先将路边的茂密的荆棘和灌木丛砍掉,把路上坑坑洼洼处用土填平,后来老人再日复一日地把路面拓宽整平。

不仅如此,通往村学校和祠堂的平整路上,也铺满了平整的石头。

这些路都是黄老一个石头一个石头地垒,一个石头一个石头地砌成的。

  但在黄吉贞老人开始修路的那段日子里并不被人理解。

当年,一些村民们说三道四,还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傻干爷”。

有的村民甚至认为,黄吉贞要不是收了钱才修的,要不就是人老了脑坏了,吃多了撑的。

  “积德之人桥上过,造恶之人水上漂。

”黄吉贞自豪地说,他并没有理会村里村外的风言风语,在老伴和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下,他信奉“修路为群众服务”的朴实想法,一直默默地坚持着。

就这样,当年的花甲老人坚持了24年。

现在,只要身体允许,每天修路已成为黄老一项日常工作了。

“就当锻炼身体,做好事了!

”站在自己修好的路上,黄老咧着嘴笑着。

  3

  出力出钱

  24年消耗大批修路工具

  “哪里有路不好走,我就去修!

”步入花甲之年后,只要天气允许,黄吉贞老人每天早晨6点多钟就带好工具去修路。

砍荆棘、挖崖取土,拓宽路面。

老人手上起了一圈又一圈的老茧。

有时累地腰酸,可为了群众的方便,他硬是坚持了下来。

  24年来,黄老用坏了铁四牙8把、锄头6把、长钩刀12把、铁铲6把,农用小推车7辆,畚箕146个,还有好多双布鞋……这些修路的工具都是老人自掏腰包购买的。

现在老人家中,还能看到因长期修路而磨损得只剩下一小截的锄头,而像这样的锄头还有好几把。

  “没有老伴以及儿女对我的支持和理解,我就不能坚持下来。

”黄吉贞掰着指头说,这些年来,他为修路共填土杂方约4000多立方,清理灌木丛及荊棘约6吨。

如今,一座座灌木丛和杂草丛生的林子不见了,村里的路变宽了,变平了,就连邻近的乡村小道都留下了他修路的身影。

“我会继续修下去,直到村里通上水泥路。

”黄吉贞坚毅地说,只要还能动,他会一直修路。

  也许正是这股子朴实的犟劲儿,慢慢的,乡亲们被他的坚持感动。

村民黄启顺感动地说:

“黄老已经92岁高龄了,但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身体还硬朗,干起活来还有劲,每逢刮风下雨,折断的树枝拦在路上,老人都会去修砍,平整路面,他是人们心目中可亲可敬的义务养路工。

  4

  修路助学

  老人善举感动十里八乡

  12月10日上午10点多钟,记者来到黄吉贞老人家中看到,老人家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老两口将院里院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工具房门口,一辆旧单车斜靠在墙边,墙上挂了两把沾满泥土的锄头和一把长钩刀。

在厨房里,老人摘了一把青菜,买了几片五花肉放在桌子上准备午饭。

患有低血压的黄老笑着说,粗茶淡饭,勤于劳动,能延年益寿。

  “儿子和孙子给他零用钱,他不舍得花,都捐给村里建庙宇了。

”黄老87岁的老伴告诉记者,老人比较节省,除了修路,还热心帮村里尽点力所能及的事务。

听说村里要建祠堂,他拿出省吃俭用的7000元钱捐给了村里。

  “黄吉贞老人24年义务修路的善举确实可敬可颂,我常常用他的事迹教育学生,将老人的美德传承给后人。

”文澜江中心学校宫花教学点王启恩感动地说到。

  老人的善举也感染了自己的子女。

黄老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共9个孙子。

三个儿子在外工作,9个孙子目前都集体上了大学,有的已参加了工作。

1990年在黄老的提议下,二儿子黄启平拿出了1万元在村里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会,以奖励村里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孩子。

其中考上大学一次性奖励1000元,重点高中每人奖励200元。

村里先后已有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