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324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docx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地理必修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点: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②层次性;③差异性和同一性;④整体性;⑤可变性。

3、案例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P2图1.1,P3图1.2)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小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耕地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

4、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基本概念。

2、知道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5、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主要知识点:

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结合实例分析)

3、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简称GPS。

4、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5、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高程,从而在野外调查中获得精准的数据。

6、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7、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对城市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补充、距离测算等,从而为城市管理提供方便。

8、“3S”技术之间的联系(见右图):

9、数字地球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要知识点: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地区以及一些()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2、分析思路

(1)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身居内陆,远离海洋,高原山地阻隔,所以();气候异常等等

②人为原因:

过度();过度();过度();();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近三年学业水平测试)

1.在沙漠迷路时,可用那种方式获取自已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

()

A.指南针B.GPSC.遥感D.地形图

2.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适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B.BGPSC.C.RSD.DRSGPS

A.大洋洲某岛屿附近漂浮着一座来自南极冰架的巨大冰山,为了航行安全,需要对此冰山进行动态监测,可采用的最佳手段是

A。

3S技术B.大比例尺地形图量侧

C.时事录像监控D.实地调查

4.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组合合理的是()双项

A.四川盆地-----绿洲农业B.宁夏平原-----灌溉农业

C.长江三角洲-------大牧场放牧业D.洞庭湖平原----水稻种植业

5.长江三角洲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A.土地质量比较差B.耕地破碎C.水稻土肥力下降D.水网密集、河湖众多

6.从某一时刻的遥感影像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森林火灾面积B.土地干旱程度C.洪峰流量D.植物病虫害程度

7.若要实时获取我国旱灾分布范围的信息,应选用

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D.数字地球

图7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对比分析回答54—55题。

54.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砍伐D.过度养殖

55.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开垦陡坡,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填水域造耕地,扩大种植规模D.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2)危害:

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3)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采取生物措施(如防护林)和工程措施(如设置沙障工程)构筑防护体系;③退耕还林、还牧;④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

3、案例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P16图2.1,P17图2.2)

(1)本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减少。

(2)本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干旱、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多大风天气);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本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主要表现在: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4)措施:

见第2(3)题。

(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P23图2.12)

(6)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措施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

草、防沙治沙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要知识点:

1、森林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资源,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

调节全球碳氧平衡;②“蓄水海绵”: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基因宝库”:

丰富的物种资源;④“医学宝库”:

植物的药用价值。

5、雨林生态具有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一旦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5、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开发活动的背景是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6、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相关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主要知识点:

1、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两大类。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分析思路

(1)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从区域资源状况、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

(2)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主要从图文材料中挖掘。

(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如何开发资源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科学技术、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入手。

3、案例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P40图3.1)

(1)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丰富煤层气);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存在的问题

①煤炭外运能力有限;②产业结构单一;③水资源紧张;④产生环境问题:

如生态破坏(地表被破坏)、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

(3)可持续发展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煤炭外运能力(P43图3.4:

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焦—兖—日铁路);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④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产业链);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⑥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⑦调整产业结构;⑧“三废”的治理

【相关案例】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主要知识点:

1、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征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2、分析思路

(1)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资源等方面分析。

(3)流域的开发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4)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有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灌溉、提高水质、土地利用等。

3、案例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P49图3.13,P50图3.15,P53图3.18)

(1)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地理条件

①地形:

多山,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航运作用显著。

②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冬春多、夏秋少)。

③水文特征: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通航里程长,但水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3)流域早期开发的后果

①土地退化;②植被破坏;③环境污染。

(4)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田纳西河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相关案例】分析长江流域等的综合开发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面临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主要知识点:

1、不同区域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在区域内部,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气候,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2、分析思路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

(3)针对区域农业存在的问题,寻找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案例分析——我国东北地区(P60图4.1,P61图4.2,P61图4.3)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①气候条件: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易成为限制性条件)。

②地形条件: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③土壤条件:

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④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等。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②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4)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P65图4.10)。

(5)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农林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

(6)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种植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畜牧业,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林业,森林保育为核心,开发特色农产品。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主要知识点: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会促进工业化。

2、分析思路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2)根据材料,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P70图4.17,P72图4.20)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优势地理条件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良好的区位;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值增长慢。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升级,工业产值增长快。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城镇数量猛增,另一方面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①产业结构调整;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相关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附: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模式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必须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

2、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地区影响: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入地区影响:

调入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3、案例分析——我国西气东输工程(P82图5.1)

(1)西气东输的线路

一线工程:

轮南油气田(新疆塔里木盆地)——上海;

二线工程(主干线):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

(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

(2)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

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3)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②增加就业机会;③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4)对东部地区发展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5)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6)对环境的影响

①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西气东输亦会造成沿线的生态破坏)

【相关案例】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

2、我国西电东送工程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考试说明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成为产业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称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称国际产业转移。

2、分析思路(以东亚地区为例):

(1)产业转移,从本质上讲,是因为企业生产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力因素(P88图5.8);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P88图5.9);

③市场因素。

企业进行国际产业转移还会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影响。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P91图5.12);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P91图5.13,图5.14);;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