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229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

《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docx

网络教育《中国古代历史》打靶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主观题答案仅供参考。

1.裘卫诸器

又称“裘卫四器”,是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作的四件铭文青铜器,包括:

簋1件,盉1件,鼎2件。

这四件铜器和其他33件铜器是1975年2月在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的一处西周地窖出土的。

这组铜器的主人卫生活在穆王、恭王时代,在恭王时期担任过周王室掌管加工皮裘手工业司裘。

他分别在穆王二十七年,恭王三年,恭王五年,恭王九年作了上述四件铜器并铸刻铭文记事,故称“裘卫四器”。

2.三藩之乱

清初南方三藩的反清叛乱。

三藩是清政府封的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继茂。

1673年,吴三桂首先反叛,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继茂子)继而响应。

清廷采取剿抚并用方针,至1681年平定叛乱。

3.隆庆和议

隆庆五年(1571),明蒙之间达成了“隆庆和议”,结束了明蒙之间二百多年的战争状态,开启了明朝与蒙古右翼诸部和平互市的局面,并且对以后的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经行记》

经行记是唐代杜环所写的经历记录。

唐朝跟大食爆发袒逻斯之战,唐朝战败,杜环成为唐军俘虏的一员。

杜环在中亚、西亚及地中海等大食占据的地区停留十多年。

于公元762年杜环由海路返回中国,将他的游历见闻著作成书。

5.南诏六诏

在云南洱海地区分布着6个部落集团,唐初史籍称之为“六诏”。

即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施浪诏、登赕诏。

其中蒙舍诏在最南边,故又称南诏。

6.初税亩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公田和私田在实际上的差别取消了,这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存在。

7.靖难之役

明太祖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分封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靖江王)为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

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8.古文运动

名义上是要求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9.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

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

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10.三公九卿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不设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

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

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11.践更过更

更卒,即到各级官府服徭役,依照汉制,更卒的应役方式,既可以亲自赴役,亦可出钱雇人代役。

亲身服役者称“践更”,出钱雇人代役者称“过更”。

12.八王之乱

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之久的战乱。

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简答题:

(每小题10分,3小题,共30分)主观题答案仅供参考。

1.简述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董提倡儒学独尊,而且将孔子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1)提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学说。

为两汉谶纬迷信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但也提出对皇帝的过分残暴加以限制的理论;

(2)宣扬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

对先秦宗法思想作进一步阐述;

(3)“性三品”说。

认为“小人”命中注定低微卑贱。

以此论证等级制与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其思想核心是神化皇权,加强专制,将政、神、族、夫四权结合起来,为封建统治服务。

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理论前提,论证了“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受命于天,依照天意进行统治,神化君主权力,是唯心主义思想。

2.简述张居正改革。

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

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

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

“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

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

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

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

“一条鞭法”的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

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

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

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

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

尽管如此,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3.简述秦统一措施和意义。

措施:

政治方面。

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经济方面。

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驰道。

文化方面。

教材介绍了三点措施及其作用。

第一,书同文。

即统一文字。

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实行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毁灭大批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朝只许官府办学,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意义:

首先,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了攻城掠地的屠杀,“以邻为壑”的纠纷,交通往来的障碍,以及文字、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隔膜,克服了分裂时期形成的种种弊端,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者,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为人类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4.简要说明北宋时期佃农身份产生哪些变化并且说明其原因。

北宋的租佃制有两种形式:

即“合种”和“承佃”。

合种就是佃客用自己耕牛或地主耕牛耕种地主的土地。

秋收后,除留农业税和种子外,一般是佃客用自己耕牛的,产量对分;用地主耕牛的,只分得四成或三成。

这种佃客,当时称之为“分田客”。

承佃就是佃客向地主租种土地,一般交纳定额租,地租数量多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北宋时期,佃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在各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别,但总的趋势是缓慢地向着减弱的方向发展。

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

同时,佃客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就可以自立户名,成为封建国家的税户。

1027年(天圣五年)十一月,宋仁宗颁布了一个诏书,规定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等地区的佃客如果“起移”,不再需要取得主人发遣的“凭由”,只要在每年收获之后,交清地租,就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

佃客不能“非时”擅自起移,但地主也不能故意“抑勒”。

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里申诉。

这个诏令是封建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承认佃客有一定的退佃自由。

表明北宋时有些佃客的身份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封建隶属关系确实有所削弱。

5.清中页地租形态有何变化?

为什么?

清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封建剥削形式是租佃制。

按照交纳地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清代通行的地租形态是实物地租,不仅分成租制如此,就是定额租制主要也是交纳实物。

但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地租形态也相应起了变化,一部分实物地租逐渐转化为货币地租。

随着货币地租的发展,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了。

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佃农与地主之间无主仆名分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嘉庆、道光时期尤其突出。

清代佃农所拥有的永佃权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雇工的现象也日益增加。

特别是在乾隆以后,外出佣工的人数越来越多。

此外,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世仆”、“伴当”、“堕民”、“乐户”等所谓贱民,到雍正时,在法律上也取得了与一般民户同等的社会地位。

这为他们进入各行业创造了条件。

清代地租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物分成租仍流行于全国,但已经开始了从分成租向定额租的全面转化。

定额租制下的主佃关系﹐一般只是一种单纯的纳租关系。

这是当时租佃制度的主流。

劳动地租只在个别地区残存。

有的地方﹐地主欲求佃农送租上门﹐已须支付一定的“脚力钱”。

地主不再指挥生产或关心生产的好坏﹐以致出现了“惟知租之入而不知田之处者”的现象。

在商品货币经济的刺激下﹐从定额租转化而来的由以折纳实物的货币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当时的货币租仍属于封建地租的范畴﹐在各类地租形式中所占比例也不大。

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和定额租的流行,带来了押租制与永佃权的发展。

清代初期,小土地所有者较多,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土地并日趋严重,出现了地权日益集中和自耕农佃农化的现象。

清代农业生产中封建地主的主要剥削形式是租佃制。

清代通行的地租形态是实物地租,这是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

定额租制。

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配农产品。

从事耕作的土地占有者实际上变成了单纯的租佃者。

清中期以后佃农与地主之间合乎传统习惯法的契约关系向纯粹货币性的契约关系转化的这种尚为微弱的现象,随着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会更加普遍。

6.简要叙述唐代宗教(祆、摩尼、佛、道)的发展。

在唐代,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许多外国宗教在中国传播开来,从波斯传来的有祆教、摩尼教等宗教。

祆教又称拜火教,北朝时已传入中国,至唐时颇盛,流传甚广,长安、洛阳、武威、敦煌等地都设有祆词。

唐政府中设有萨宝府,是专门管理祆教的机构。

摩尼教于武周时始传入中国,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时,曾从洛阳带摩尼教师四人回国,摩尼教又传到回纥地区,并成为回纥的国教、大历三年(768年),代宗准回纥在长安建回纥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

大历六年(771年),回纥又请于荆、扬、洪越等州建大云光明寺,这说明摩尼教在南方也有所流传。

佛教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进入它的全盛时期,并形成了几只主要的宗派。

(1)天台宗,创立人是陈隋间的智顗,又名“法华宗”。

此宗宣传一切“皆由心生”,世界本体是空无的,故又名“空宗”。

它的基本理论为止观论、三谛圆融论和无情有幸说。

(2)法相宗,由玄奘创立于贞观年间。

它的主要内容是“穷究万法之性相”故名“法相宗”。

以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又称“唯识宗”。

主张宇宙万物皆由“识”(精神本体)幻化而成。

(3)华严宗,创立人是得到武则天大力扶持的法藏,以崇奉《华严经》而得名,主要是通过论证所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想方生”,以及“法界缘起法”宣称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又有禅宗,意思是静坐沉思,相传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创立于北魏之时,到武则天时禅宗内部发生变化,分为慧能的南宗与神秀的北宗,由于南宗的主张简单速成,最后战胜了北宗,慧能取得了禅宗法嗣六祖的地位,南宗成为禅宗正宗,到唐末五代时,慧能的禅宗几乎取代了佛教其他各派,垄断了佛坛。

道教在唐高祖和唐太宗时置道教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了取唐建周,又把道教贬在佛教之下;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佛教寺院的经济势力,听从道士之言,下令灭佛,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佛、道之争,佛教还是占优势的。

7.简述两汉史学与文学的发展。

两汉史学基本概况:

西汉时期,史学有了卓越的成就,出现了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和他的著作《史记》,《史记》始于传说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它继承了以往历年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间零碎杂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

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史学上的成就除了《史记》外,还有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

《七略》是刘歆继承他父亲刘向的业绩,在刘向《别录》基础上写成的,它综合了西周以来,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遗产,经过选择、校勘、分类,编成目录。

东汉时期史学的重要历史著作有班固的《汉书》和《东观汉记》。

《汉书》创造性的将《史记》体例运用于断代史的著述,在编撰学上的成就很大,它包举一代,自成一书,创造了断代史的体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纪传体,使体例更加统一,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更加丰富,它的不足就是失去了对社会的大胆批判精神。

《东观汉记》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本朝史书,参加撰述的史家可考者近20人,历时一百多年,因最后的编撰者蔡邕被王允杀害,而没有最后完书,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

两汉文学基本概况:

西汉的文学主要是汉赋和乐府诗。

汉赋是从楚辞发展来的一种长篇的韵文,西汉的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骚体赋,汉初较盛行;一种是散体大赋,形成于汉初,兴盛于武、昭、宣之世。

并取代了骚体赋的地位,是汉赋的代表。

汉赋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它用华丽的辞藻,普张得手法,堆砌了丰富的词汇,描写西汉上层社会的繁华景象,反映汉代的统一与强大,显示了汉天子的尊严,是地主阶级自我赞美心情的流露,但形式呆板,词句艰深。

“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官署,始于秦,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宫廷娱乐和庙堂祭祀,开始大规模地采集各地民歌。

西汉还留下很多很好的散文。

东汉时期的文学,较之前代,又有很大发展。

东汉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辞赋和五言诗两种。

其中在辞赋方面,东汉时作者很多,但大抵都是模仿之作。

流传较广的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东汉人王逸选编屈原、宋玉及部分汉人的辞赋,进行注释,称《楚辞章句》,使楚辞的音义句读,得以流传于后世。

五言诗是汉代新兴的文学体裁,西汉时只在民间流行,东汉时,一些文人开始作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创作中的杰作,对以后的诗歌发展有巨大影响。

五言诗比四言诗虽只多一个字,但在音律上却多一个音符,在句法上多一个词位,因而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8.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与儒学的发展。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

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

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

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

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

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

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

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

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

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教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9.简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措施和意义。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

秦始皇为统一征收全国田税,公元前216年(始皇31年)颁发“令黔首自实田”法令,让百姓据实申报自己拥有田地的面积,按顷为单位纳税(《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这样就以国家统一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在竹简中也发现了私自移动田界处罪的律文规定,反映出保护土地私有制的精神。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

战国时期,由于经济文化交流,地区间的差异性逐渐变小,但到秦统一时为止,还存在某些差别。

嬴政为达到“黔首改化,远迩同度”,遂下令统一。

钱币,以钱币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铜钱(圆形方孔)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废除六国钱币。

文字,命李斯、赵高、胡毋敬,“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作小篆(秦篆)。

车轨,以六尺为准,下令统一车轨宽度。

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

首先,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了攻城掠地的屠杀,“以邻为壑”的纠纷,交通往来的障碍,以及文字、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隔膜,克服了分裂时期形成的种种弊端,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者,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为人类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论述题:

(每小题25分,2小题,共50分)主观题答案仅供参考。

1.试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北宋初年,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的积极作用。

至宋真宗时,社会环境呈现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

然而,于此同时,北宋建立以来固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集权统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开始显露出来,酝酿了动摇北宋王朝统治的危机。

到了北宋中期,针对封建政权所生的政经危机已经可以预见。

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突出表现是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北宋建立始,统治者就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放任地主阶级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却享有不交纳赋税的特权。

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至英宗时全国土地总数中的三分之二已经集中在官户,形势户以及僧侣地主的手中,使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

至仁宗庆历之初,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已经是此起彼伏,极大震动了统治阶级。

“三冗”构成北宋中叶统治危机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冗官”“冗兵”“冗费”。

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众多,由于“官,职,差遣”的任官制度,有许多官员只享受俸禄,而无实际职事,此外,还有人数众多的等待差遣的官僚预备队,宋朝文武官员的俸禄十分优厚。

北宋军队数量与年俱增,军队数量虽多,但由于实行“守内虚外”等政策和“更戍法”,军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战斗力大大削弱。

为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开支,再加上“澶渊之盟”之后,宋廷每年都要想辽和西夏缴纳大量“岁币”朝廷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其中尤以军费支出数额巨大,天下“六分之财,兵占其五”。

真宗末年,朝廷财政收支略有结余,仁宗皇佑元年收支相抵,已无节余,英宗治平二年,已经是寅吃卯粮,财政赤字达1570余万缗。

由此可见,当时北宋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危机,深重的外患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改弦更张,变法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可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前者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后者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和设军器监等。

总的来看具有进步的作用。

均输法,市易法和青苗法是对富商和地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盘剥农民的行为进行打击,也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和免疫法是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生产。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则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巩固边防。

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但由于变法触动了北宋官僚豪绅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和攻击,变法运动终于失败。

2.论述并分析西晋占田制实行的原因、内容、意义。

西晋推行占田制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整齐赋役征收制度。

这是因为曹魏政权对屯田客的剥削量高达50%—60%,故使屯田客强烈不满,逃亡事件屡见不鲜,以致武装反抗亦与日俱增。

后来,许多贵族官僚又乘机将大量屯田据为己有,不少屯田客又沦为私家奴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曹魏政权对自耕农用户调式进行剥削:

亩收租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这和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