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72132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5讲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优选学案

第35讲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生态问题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湿地保护等问题也成为近几年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试题多以世界或我国的热点区域图为载体,以简短的文字资料为切入点,结合区域的发展进行设问,考查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等。

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综合题所占分值较高。

为应对2018年高考,应重点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构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模板;学会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关注新出现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联系教材知识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常与该区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有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必然联系。

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

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

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应针对其成因展开分析。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答题模板

问题

成因

必备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原因

提示:

分析原因时不需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由原因来分析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例](2016·上海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撒哈拉沙漠南缘绿化带规划示意图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

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本特性。

解析 第

(1)题,图示绿化带北部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其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题,分析“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可以从荒漠的形成原因和荒漠沿“绿色长城”分布的原因两个角度思考,具体可以从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力及风向等方面回答。

第(3)题,该地气候干旱,荒漠广布,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与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控制人口增长,防止过度开垦与放牧。

第(4)题,分析原因和特性要考虑绿化带的主要作用,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

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

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

读图回答1~2题。

1.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

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 B )

A.泊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

B.哈巴格希东部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

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为主

D.东胜城区以水力侵蚀为主

2.下列措施有利于治理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的是( B )

A.在铜川镇沟道两侧缓坡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

B.在哈巴格希东部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柠条为主的混交林

C.在泊江海子镇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增加植被覆盖率

D.严格控制小煤窑开采,采矿固体废弃物堆弃沟道以降低地表崎岖度

解析 第1题,东胜矿区北部、东部降水较多,以水力侵蚀为主,地形破碎,沟谷发育;西南部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中南部位于西部风蚀地貌与东部黄土水蚀地貌的过渡地带,为水力、风力侵蚀过渡区;东胜城区硬化地面多,水力侵蚀微弱。

第2题,在沟道两侧陡坡采取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措施以及营建生态林等生物措施,缓坡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及营建经济林等生物措施;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荒漠化;固体废弃物堆弃于沟道中会造成矿区水土流失加剧,应找到科学合理的固体废弃物利用途径或堆放场所。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D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4.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C )

A.cB.d

C.eD.f

解析 第3题,d、g分别位于小兴安岭与南岭,是我国林区,且都为湿润地区;a位于塔里木盆地,以沙漠为主,草原仅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带;f南端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c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破坏严重,风沙较大。

第4题,e位于青藏高原,该区域是我国众多河流发源地,而且湖泊广布、沼泽较多,该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目的。

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被称为植被覆盖度。

图甲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乙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

据此回答5~6题。

5.有关图示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2001~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B.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

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

D.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6.图中曲线a、b、c分别代表( B )

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

B.荒漠区、草原区、森林区

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

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强,而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降水影响。

第6题,由图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c、b、a。

森林树冠大,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积大,草地叶小,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也小,荒漠区植被稀少,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更小。

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

(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亚洲东部强大的冬季风,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吹起大量的沙尘东进南下,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因此在西北风的作用下,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题,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且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短时地表径流,而且由于海拔高,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土质疏松及植被覆盖率低,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或不赞同均可,但是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实际,论据和观点对应。

答案 

(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

该区域(黄土高原)土壤由西北季风堆积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

(3)观点一:

大力植树造林。

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

不适宜栽培树木。

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

课时达标(三十六)(见课时达标P75)

读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次数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回答1~2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00

2100

2460

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 )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土地沙化现象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2.为了扭转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土地沙化速度加快的局面,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C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

由于20世纪下半叶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该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加快了土地沙化速度。

第2题,地下水的储量是有限的,更新周期缓慢,而且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背景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开采地下水灌溉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扩大牧场载畜量将使草场遭到破坏,产生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在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争地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大量草场被开垦为耕地,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逐步退耕还草;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虽然可以起到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的作用,但是也会严重阻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主要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读我国部分省区森林生态系统活立木(指林地中生长着的林木)、林产品与土壤含碳量比例图,回答3~4题。

3.森林生态系统中南方省市土壤的含碳量比北方省市土壤的含碳量比例小,影响因素主要是( A )

A.气候因素B.政策因素

C.人为改造D.树种原因

4.在相同的森林面积和密度,以及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活立木的碳汇能力比较高的森林类型是( B )

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落叶灌木丛

解析 第3题,我国南方土壤中含碳量比北方比例小,主要是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分解快,淋蚀多造成的。

第4题,在相同的森林面积和密度,以及相同的外部环境下,常绿阔叶林叶面面积大,光合作用能力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活立木的碳汇能力比较高。

台田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盐碱地区的特殊耕作模式,堆土成台在上耕作,挖沟为渠也可放养水生生物。

农场盐碱荒地修台田时先在底部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然后堆土成台田。

试验利用海冰水(海水结冰,含盐量变小,可用于灌溉,不会加大土壤含盐量)在作物春季干旱的关键期进行灌溉,并在台田底部采用下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的措施以提高洗盐和排盐的效果。

结合水盐运动示意图,回答5~6题。

5.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区的( B )

A.地下水水位高,土壤蒸发量小,降水下渗量较多

B.地下水水位高,土壤蒸发量大,降水下渗量较少

C.地下水水位低,土壤蒸发量小,降水下渗量较多

D.地下水水位低,土壤蒸发量大,降水下渗量较少

6.下列对于台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台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B.该农场盐碱荒地试验会加剧该地区水资源危机

C.下铺塑膜主要起到减少土壤蒸发的作用

D.塑膜上铺暗管主要起到抑制返盐作用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分析,盐分聚集在地表的条件是地下水水位较高,通过蒸发使盐分在地表聚集,而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小。

第6题,台田主要是在地势平坦的耕地地区、沿海地区,华北地区非常适宜;利用海冰水,不会加剧水资源危机;下铺塑膜主要是增强排盐效果;塑膜上铺暗管主要起到抑制返盐作用。

读下图完成7~8题。

7.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B )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质疏松

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8.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B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解析 第7题,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成因上有共同之处:

植被的破坏、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第8题,北方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滞留于地表,出现盐渍化现象。

湿地被定义为“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形象地把它比喻为“地球之肾”。

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属于湿地生态环境作用的有( D )

①提供水源 ②调蓄洪水 ③航运、养殖 ④保持水土

⑤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⑥防风固沙

A.①②B.③④

C.⑤⑥D.②⑤

10.现代城市的污水处理已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产业,其中模拟湿地的生态污水处理厂被许多企业看好。

模拟湿地的生态污水处理厂利用的原理是( B )

A.生物能与有害物质发生反应

B.生物能吸收氮、磷等矿物质

C.生物能制造大量的氧气

D.生物能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解析 第9题,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作用。

提供水源不是生态环境作用,①错误;湿地可以调蓄洪水,②正确;航运、养殖不属于生态环境作用,③错误;湿地没有保持水土的作用,④错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⑤正确;湿地没有防风固沙的作用,⑥错误。

第10题,模拟湿地的生态污水处理厂主要是利用了生物能吸收氮、磷等矿物质的原理,利用生物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B项正确;生物只是吸收氮、磷等矿物质,没有与有害物质发生反应,A项错误;污水处理过程中生物不能制造大量的氧气,C项错误;该处理厂的目的不是净化空气,而是处理污水,D项错误。

峨眉山植物区系是我国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生物基因库”和“仙山药园”之美誉。

1984年底调查,有植物5000多种,仅药用植物就有212科,868属,1655种。

但是,近年来因多种原因,近三分之一植物种类受到威胁,许多种类濒临灭绝的危险,同时许多中草药的有效药用成分减少了、有毒成分增多了。

峨眉山中草药的命运令人担忧。

据此完成11~12题。

11.造成材料所述主要问题的人为原因不包括( D )

A.过度掠采天然药材

B.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植物的生长地

C.区内人类活动频繁,排污严重,水、土污染加剧

D.峨眉山生态保护区面积缩小

12.为保护“仙山药园”峨眉山,我们应( C )

①保护中药生长的衍生环境 ②有计划地开采中药资源 ③加强研究,建立中草药人工养殖基地 ④严禁上山采药

⑤大量引进其他植物区系的中草药 ⑥建立鼓励采育结合等激励机制

A.①②③⑤⑥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⑥D.①②⑤⑥

解析 第11题,过度掠采天然药材、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植物的生长地是导致中草药的很多种类遭到灭绝的主要人为原因;区内人类活动频繁,排污严重,水、土污染加剧是造成许多中草药的有效药用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的人为原因;峨眉山生态保护区面积是固定的,不会缩小。

第12题,针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有计划地开采中药资源;加强研究,建立中草药人工养殖基地;建立鼓励采育结合等激励机制;保护中草药生长的衍生环境。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13~14题。

13.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海面上升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D.荒漠化

14.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 )

A.宁夏平原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D.密西西比河平原

解析 第13题,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与灌溉的快速扩张和不合理的灌溉系统有关。

第14题,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需灌溉的集约农业区。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绿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

它多呈带状或块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

绿洲地区也是当地人口的主要聚居区。

绿洲退化是荒漠化的重要反映。

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1)试分析当地人口聚居在绿洲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试从绿洲与沙漠、山脉的关系出发,归纳该地区古、今绿洲位置变化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人为原因。

(3)为防止绿洲的进一步退化,试列举治理当地绿洲退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沙漠中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绿洲不仅有稳定的水源,同时绿洲地区又适合发展农业。

(2)题,读图可知,现代绿洲和古绿洲相比,面积更大,更靠近昆仑山山麓,主要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具体包括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用水等。

第(3)题,防止绿洲的进一步退化,主要是从节约用水、保护生态、防风固沙等方面入手,包括生态方面通过开发新能源解决人们樵采对生态的破坏,通过轮牧、休牧等解决过度放牧对生态的破坏等。

答案 

(1)该地区属温带荒漠气候区,干旱少雨,大部分地方水源严重不足;而在绿洲地区则有较为稳定的水源保障;且绿洲地区多位于山麓及河岸地带,大多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种。

(2)特点:

古绿洲更靠近沙漠腹地,现代绿洲更靠近山麓;随着时间变化绿洲明显由沙漠地区向山麓地区迁移。

成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用水。

(3)营造绿洲内部护田林网和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绿洲外围草沙障和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灌溉方式,种植耐旱作物;实现轮牧、休牧、禁牧,控制草场载畜量;严禁滥砍滥伐,开发新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控制人口规模。

(任答四点即可)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海拔300~600米,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

解析 第

(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温带沙漠,其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

(2)题,冬季牧场的形成从气候、牧草和地表积雪等角度分析。

第(3)题,应从土地面积、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光照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冬季地表积雪较少,利于牲畜越冬。

(3)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掩埋村镇、道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