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1359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

《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docx

化学平衡高三化学教案模板

化学平衡_高三化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

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

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

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

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

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

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

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

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

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

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

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

让学生讨论。

最后得出: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

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

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

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

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

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

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

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

可逆

[1] [2] [3] 下一页

第二课时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

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

  原因分析                            ;

  实验2.将新制备的 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

  原因分析                            。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

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

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

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

“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

还是显碱性?

为什么?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

还是显碱性?

为什么?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

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

如:

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

如:

在 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

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

如:

晶体 中, 

  在 溶液中:

 

例题分析:

 

解题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

”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

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SO3、 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

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l-]>[NH4+]>[H+]>[OH-]    (B) [NH4+]>[Cl-]>[H+]>[OH-]

  (C) [Cl-]=[NH4+]>[H+]>[OH-]    (D) [NH4+]=[Cl-]>[H+]>[OH-]

变题一:

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

  (A)[Cl-]>[NH4+]>[H+]>[OH-]    (B) [NH4+]>[Cl-]>[H+]>[OH-]

  (C)[Cl-]=[NH4+]>[H+]>[OH-]    (D) [NH4+]=[Cl-]>[H+]>[OH-]

变题二:

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NH4+]>[Cl-]>[H+]>[OH-]    (B) [NH4+]>[Cl-]>[OH-]>[H+]

  (B) [Cl-]>[NH4+]>[H+]>[OH-]    (D) [Cl-]>[NH4+]>[OH-]>[H+]

变题三:

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的碱过量      (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    (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 B; D。

  点拨:

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

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

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时的内容﹑方法﹑要求。

2.学会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及科学评价实验方案。

学习过程

 

一、学习探究活动

   阅读课本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的内容是:

 

 

 

 

(2)设计一个化学实验哪些方面入手

 

 

 

 

(3)设计化学实验时应遵循哪几项要求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实验方案内容一般包括:

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

2.设计实验方案时,应选择安全性好﹑药品易得﹑操作简便﹑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最佳方案。

 

【评价】

1.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铜的近似原子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O+2NH3======N2+3Cu+2H2O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

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

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

(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

(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

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

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 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

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

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

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

试比较0.1L2mol/l盐酸与2L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

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

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

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

①能导电的是(   )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溶液   B.  C.液态  D.液态

  E.蔗糖溶液  F.液氨  G.氨水  H.溶液

  I.石墨  J.无水乙醇

  2.把0.05mol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