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0991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冶金行业类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冶金行业)芦溪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壹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表日期:

2006年8月10日

“十壹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和经济市场化进程,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编制和实施好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壹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指导全县在今后五年紧抓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壹章“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和“十壹五”发展环境展望

第壹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壹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化联动,五抓且举”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各种变化和困难,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17亿元,年均增长16.3%,比“十五”计划提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1297美元,是历次五年计划中增幅最快的时期,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2687万元、169002万元、80050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2.3%、16.8%、18.6%。

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6938万元增长到20028万元,年均增长23.6%,实现了三年翻番;其中壹般预算收入11926万元,年均增长18.2%,人均财政收入由254元增长到714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年均增长61%,是2000年的10倍。

──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2:

48:

20调整为2005年的17:

56:

27。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6%上升到51.1%。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之上企业由18家增加到4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之上的7家。

芦溪工业园有入园企业44家,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焦化、纺织、新型建材、化工等产业的兴起,改变了“黑、白、灰、红”的传统格局。

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进壹步夯实,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优质品牌产品不断增多。

传统服务业繁荣兴旺,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武功山旅游综合开发初见成效,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以交通、电力、水利、城建、环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壹新。

新建和改造三级之上公路106公里,水泥(油)路里程达到93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77公里,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油)公路。

昌金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和浙赣铁路复线电气化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县交通优势得到进壹步提升。

投资8300万元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小水电装机容量新增1.5万千瓦。

完善了各类水利设施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

县城东提西连、袁河综合治理等城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17亿元。

武功山旅游开发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

生态建设有效实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9.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7.2%。

环保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城区河流水质达国家壹类标准。

──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供销、粮食系统及其它集体企业全部规范改制到位,累计盘活资产近3亿元,置换职工身份约8600人,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格局已经形成。

深入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水管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显著增强。

坚持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十五”期间引进内资31.12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762万美元,出口创汇656万美元,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17家,开放型经济日益活跃。

──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752元增加到3175元,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557元增长到7850元,年均增长17.2%。

城乡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平方米和35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0平方米和5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镇医疗、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养老金补助制度开始实施。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

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五年来共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7项。

全面规范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俩基”成果进壹步巩固。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文体设施不断增多。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投资3600余万元进壹步加强了医疗机构建设,疾病救治、防治能力明显增强。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97‰以内。

国土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工作进壹步加强,人口和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进壹步深化,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

《行政许可法》深入贯彻实施,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执政能力进壹步提高。

第二节“十五”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事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在于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壹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壹心壹意谋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

认真学习借鉴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自上而下推动干部群众进壹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发展境界不断提升。

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探索和发展符合县情的思路是关键环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芦溪”这壹主题,确立了“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四化联动,五抓且举”的发展思路和“兴工强县、兴农富民、三产带动、项目拉动”的主战略。

由于定位准确、思路对头、执行有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保持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工作前提。

制定每项改革发展措施首先考虑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不以损害群众利益谋求壹时的发展。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

认真解决好发展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优化发展环境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

坚持软、硬环境建设同时推进,在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优化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环境品牌。

进壹步完善了交通、电力、水利、旅游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后劲得到有效提升。

始终遵循“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方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节“十壹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十壹·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从发展基础来见,芦溪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平安芦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政策环境来见,国家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省委、省政府也将出台壹系列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

武功山旅游开发、山口岩水库建设、320国道改造及南部经济干线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将为我县经济步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注入强劲动力。

从发展趋势来见,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日趋活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壹体化进程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为我县承接资本、产业和技术转移创造了良好契机。

从市场需求来见,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为我县发展和壮大特色农业、新兴服务业、旅游休闲等产业提供了大好机遇。

芦溪作为欠发达地区,今后的发展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更加剧烈。

而我县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型、初加工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受能源、资金、技术不足等瓶颈制约因素影响将进壹步加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同时,改革触及的深层次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压力加大,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都给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放眼未来5年,全县上下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加快芦溪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第二章“十壹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壹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施“十壹五”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四化联动,五抓且举”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行“兴工强县、兴农富民、三产带动、项目拉动”的主战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村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经济市场化道路,大力发展集约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步伐。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坚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更加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节约资源入手,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坚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从经济社会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切实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对接长珠闽、策应长株潭、融入全球化。

第二节主要目标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二十壹世纪的展望,“十壹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2.3亿元,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2200美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7%、11.6%、14.4%。

财政总收入达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壹般预算收入达2.4亿元,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3.7亿元,年均增长25%。

实际引进内资年均增长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增长18%,出口创汇年均增长40%。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形成新格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

56:

30,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进壹步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进壹步壮大。

──城镇体系进壹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城市综合功能进壹步增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布局更趋合理,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化率提高到45%。

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得到进壹步消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公共服务体系进壹步健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比较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农村育龄群众享受免费的基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农村基本实现安全卫生饮水。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2010年达13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010年达6100元。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人均砖混结构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42%和52%以下。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森林覆盖率达到70%。

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废弃物产生量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壹级标准,初步建成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

第三章“十壹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壹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立足资源、技术和区位优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做强水泥、陶瓷产业。

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机立窑工艺,到2010年,水泥年产量达150万吨。

大力发展高压、高强度电瓷,铁道电瓷和工业陶瓷,到2010年陶瓷年产量达30万吨,培育10家之上产值超亿元的陶瓷企业。

──整顿规范高危行业。

加强安全监管,打击非法生产,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加大主力矿井技术改造力度,扶持壹批煤矿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县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50万吨。

对烟花鞭炮业坚持抓大关小,合理布局,规模运营,监管到位。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和食品工业,注重引进关联企业,推进生产要素集中和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总量。

到2010年,机械、电子和纺织业年产值分别达3亿元,化工和食品工业年产值分别达5亿元。

──着力培植骨干企业。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吸纳股份等多种途径加速扩张,尽快培植壹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

高度重视规模企业发展,集中力量扶持壹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设骨干企业梯队,发展20个之上核心竞争力较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的优势企业。

到2010年,全县规模之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0家,纳税100万元之上企业100家之上。

──加快建设工业园区。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效益。

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完善“四统壹、俩分块”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县乡联合开发。

广泛吸纳资本参和园区的开发运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园区功能。

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推进土地集约化运营、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形成园区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到2010年,园区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14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7.4%。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激发创新活力。

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等目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以适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

从财税、金融等方面扶持自主创新,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引导龙头企业主动承担产品和技术结构调整的技改项目,培育和发展壹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托企业,带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方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规划好“壹带四区”,即抓好以宣风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生产带,以银河为龙头的良种繁育区,以芦溪镇为龙头的特色规模种植区,以银河、上埠、长丰为龙头的特色规模养殖区,以宣风、新泉为龙头的观光休闲农业区。

到“十壹五”期末,全县花卉苗木面积达到5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

大力推行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新增8个之上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激活民间沉淀资本,充分调动农民创办企业的积极性,做响壹批新品牌。

进壹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运营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到2010年,全县新发展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县级龙头企业20家。

大力发展民间流通组织,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村能人领办和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进壹步加快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建设步伐,搞活农产品流通。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进壹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质量。

以县城为中心,以沪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县乡公路为主干线,以完善和改造全县等外公路为重点,基本实现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通畅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到2010年,县城至乡镇全部通三级之上公路,完成水泥公路里程400公里。

发展农村通讯,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全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进壹步加强袁河防洪工程建设,使县城达到50年壹遇之上的防洪标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步伐。

按照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公共设施利用效率的原则,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切入点,抓好“三清三改”,改善农村环境。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节能技术和设备的推广,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能源。

加强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优化农民创业环境,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带动辐射能力。

──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深入开展村落社区建设、“文明村镇”创建,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文明卫生意识,推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懂技术、会运营的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提高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运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进壹步扩大和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大力实施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切实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群众生育观念转变。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长效机制。

积极抓好各项支农、扶农政策落实,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保护农民利益长效机制。

进壹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集中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率。

加快农业种养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运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资金管理使用。

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第三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顺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大力发展旅游、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运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做强旅游业。

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为目标,以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将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

坚持“规划先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完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和其他景区(点)规划设计工作,抓好景区服务区的详规设计工作。

继续加大景区开发力度,着力抓好金顶景区、灵芝峰景区、大王庙景区、发云界景区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

抓好武功山旅游公路、宣风至万龙山公路拓宽改造、武功山盘山公路等公路建设;景区电、通讯、宾馆等设施建设;万龙山温泉度假村建设;新泉旅游新城建设。

做好生态、休闲、文化三篇文章,突出宣传武功山的特色内涵。

搞好景区资源的管理开发工作。

策应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抓好库区风景游览和休闲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加快明月湖、锅底潭度假村建设。

力争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接待旅游人数53.5万人次。

──做活商贸服务业。

强化水泥、电瓷、煤炭等市场的区域性地位,发展物流、金融保险、法律、审计、会计、信息、咨询、电子政务等新兴服务业。

依托产业基地、商品主销区或集散地,建立花卉苗木、电瓷等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批发市场。

建立和完善大宗农产品流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有县域特色的农副产品产地专业市场。

大力发展便民商业网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市场的小城镇商业群。

──做大房地产业。

围绕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有计划地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集中连片、环境优美、风格多样、品味较高的商居小区。

扩大经济适用住房规模,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切实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发展物业管理、房屋中介等房地产服务业,形成现代房地产业和住宅服务业发展体系。

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拍挂制度。

第四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科学推进城市发展。

按照“东提西连、北接南展、显山露水、集中连片”的建设思路,进壹步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各类专业规划、详细规划、分区规范的编制。

加强城市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品位,广泛满足人的需要。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集中配置城市用地,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切实落实环保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城市。

不断扩张县城规模,力争到2010年将县城建设成为人口达7万、建成区域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城市。

加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按照强化功能、突出特色、繁荣经济、集聚人口的要求,加快发展县城和实力强的中心镇。

增强中心城镇产业基础和扩张能力,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找准发展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集散市场,提高人口、资金、技术和资源的集中度,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增效、群众增收。

加快城镇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扩大规模,提高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积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逐步建立城乡统壹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建立健全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把城市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五节深化改革开放

着眼于机制体制创新,建设法制社会,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