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70675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

《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docx

宝鸡中学级高三月考4语文试题B卷

试卷类型:

B

宝鸡中学2009级高三月考3语文试题

命题人:

车迎审题人:

赵向锋

说明:

1、本试题分Ⅰ、Ⅱ两卷,第Ⅰ卷选择题答案按要求涂到答题卡上。

2、全卷共七大题,第Ⅰ卷共51分,第Ⅱ卷99分,满分150分,150分钟答完试题。

第Ⅰ卷(51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禅宗/禅让     干云霄/干将莫邪        洞穴/空穴来风

B.论语/论辩         倒春寒/翻江倒海         犄角/掎角之势

C.觉解/解元         露马脚/露宿风餐         歆慕/薪火相传

D.慰藉/狼藉        发横财/横行霸道         省亲/反躬自省 

2、下面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留传 度假村 拾人牙惠 真知酌见B.装潢 吊书袋 闲情逸志 源远流长

C.委曲 跨年度 各行其是 出其不意D.成型 不经意 防患未燃 理曲词穷

3.填入下列文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白描是使用最____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家长付出代价给孩子陪读,______是提高孩子的高考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事与愿违。

A.凝练   独树一帜   本义B.简练   别具一格   本意

C.简练   独树一帜   本意D.凝练   别具一格   本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B.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街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研究院刚接到一项科研任务,大家一致主张请张教授出道主持,然而院长却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了刚刚出山的大学毕业生。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科学工作者在工作中既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又要异想天开,大胆假设,这才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B.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C.当下有些人对茶的重视很不够,甚至形成偏见,以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饮料。

D.我的家乡,是朔风劲吹、红日高悬的地方,是城头旌旗猎猎、大道甚嚣尘上的地方,是慷慨悲歌、壮士远行、哥哥走西口、好汉上梁山的地方。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国学是以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兼有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的精神气质的一种多元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

B.凌寒傲霜的菊花简洁得只有精神。

桃花却是大俗大雅,它既以艳红的色彩、妩媚的体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又以优雅的诗意、淡远的意境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C.对PX项目建设,厦门市委、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认真细致的论证工作,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既以考虑厦门的发展大计为念,也以考虑外来投资企业的切身利益为念。

D.近几年,形形色色的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春节过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大肆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之时。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萨科齐与卡梅伦在当地时间15日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成为首批卡扎菲政权倒台后访问利比亚的外国首脑。

B、“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人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其暖昧,但美国与印度将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

C、“地沟油”案的宣判,彰显了我国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决心和力度,给那些置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于不顾的食品生产销售者敲响了警钟。

D、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表示,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保税收、生态补偿等经济管理。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个孩子看上去有十五、六岁的样子,本应该读书的他却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B.和老“海归”们相比,80后、90后小“海归”不再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海带”(回国后待业)的增加与“海豚”(归国后窝在家里)的出现,更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C.中学文理分科是否制约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是否已成了一种必须革除的积弊?

杨叔子带有个人色彩的教育“试验”,究竟是矫枉过正还是亡羊补牢。

D.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把科技领域里的人才喻为三类:

找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他自认为是第二种人。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顺流而东也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小学而大遗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B.蚓无爪牙之利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师不必贤于弟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蟹六跪而二鳌 侣鱼虾而友麋鹿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

一切很简单:

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l6页彩版日报。

这无疑就像素来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

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

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

“niiu”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

“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

“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

“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形”发行量。

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

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iiu”订户选择文章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

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

“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

“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动“网际”印刷技术的发展。

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

12.下列有关“niiu”报纸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根据读者从网上选择的不同内容编成的报纸

B.根据读者不同阅读习惯而选择不同纸张形式的报纸

C.由订户自己主编内容、网站排版和印刷的报纸

D.利用了新科技、新理念,既旧又新的报纸

13.下列对“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

B.它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开拓了纸质媒体的潜在阅读群。

C.它让传统媒体调整了内容定位,也吸引了广告商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广告投放。

D.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纸的发行量。

14.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订户的喜爱。

B.“niiu”在短短的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l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

C.“niiu”要求合作伙伴要有内容的保障和广泛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彻底改变。

D.“niiu”让报纸从固定套餐变成了菜式丰富的自助餐,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共9分)

柯邑之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

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

“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庄公曰:

“嘻!

寡人之生不若死!

”曹刿曰:

“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

”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

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

“城坏压境,君还图与?

”管仲曰:

“然则,君何求?

”曹刿曰:

“愿请汶阳田。

”管仲谓桓公曰:

“君其许之。

”桓公许之。

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

已盟,弃剑而去。

左右曰:

“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

”管仲曰:

“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

”遂不倍。

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

为鄄之会,幽之盟,诸候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

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1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桓公遂与之盟           D.舍相如广成传舍

16.对“三存亡国,一继绝世”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17.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出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第Ⅱ卷(共99分)

四.古诗文考查(13分)

18.翻译句子(5分)

(1)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

(3分)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分)

19.名句默写(8分)

(1)夙兴夜寐,_____。

《诗经·氓》

(2),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

(李商隐《锦瑟》

(4)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人生如梦,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6)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8)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五、诗歌鉴赏(21分)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说说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由此可知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事物?

(3分)

(2)请就这首宋词所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4分)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7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分)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陂塘:

池塘。

徜徉:

安闲自得的步行。

(1)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3分)

(2)请对这首词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4分)

六、语言运用(5分)

23.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

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选择一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3分)

钩:

一“钩”月亮。

静穆的夜空中,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一样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

泓:

一“泓”清泉。

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

它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

一“挂”飞瀑一“叶”扁舟一“缕”笛声一“轮”明月

24.温州高铁追尾事故发生后,铁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王勇平在回答“车体为何掩埋”的提问时表示,埋车头盖土是为了便于抢险,“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

”,这句话被作为“高铁体”在微博、论坛等大量传播,受到网友热议。

请对这句迅速蹿红的话语进行点评。

(2分)。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晒”在广东方言里有“炫耀”的意思,如:

晒命,即向别人吹嘘自己的身世。

“晒”也有“公开”的意思,如:

权力必须晒在阳光下,必须加强监督。

“晒”在网络上流行就是本着“分享你的一切,晒出你的一切可以晒的东西”的指导思想,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资源,与人分享,如:

晒心情、日记,晒房子,晒衣服,晒摄影作品,晒旅游心得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把他人的隐私也晒到网上,美其名曰“光明磊落的暴露”。

一个“晒”字,内涵丰富,能够引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思考。

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晒”的看法。

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月考4语文参考答案

A卷

1、B(A.jiě/jiè lòu/lù   xīn/xīn  B.lún/lùn  dào/dǎo  jī/jǐ

  C.chán/shàn gān/gān  xué/xué   D.jiè/jí hèng/héng  xǐng/xǐng)

2.A(掉书袋闲情逸致拾人牙慧真知灼见防患未然理屈词穷)

3.C解析 ①句“凝练”重在“紧凑”,而“简练”重在“简要”,白描重在简要而不在于紧凑。

②句“别具一格”只是说“另有一种风格”。

但“独树一帜”为“与众不同,另成一家”之义,与后文配合更为贴切。

③句“本意”:

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本义”:

词语的本来意义。

 

4.D 解析:

移樽就教:

樽,古代盛酒的器皿;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别人请教。

A项,“出道”“出山”两词应对调。

“出山”比喻出来做官,也泛指有经验的人出来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项工作。

“出道”指学徒学艺出师,泛指年轻人初入社会,开始独立工作。

B.风云际会:

比喻贤臣与明君相遇,有了施展才能的好机会。

也指有才能的人遇到机会。

C.一语成谶:

就是“不幸而言中”,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

感情色彩有误。

5.A解析 B项邯郸学步:

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贬义词。

C项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

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D项甚嚣尘上:

甚:

很;嚣:

喧嚷。

人声喧嚷,尘土飞扬。

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

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6.A解析 B项成分残缺,应为“以……为主”或“以……为主干”。

C项句式杂糅,去掉“考虑”或“以……为念”。

D项搭配不当,“民工大量进城”与“之时”不搭配。

7.D(A项语序不当,“首批”应放在“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之后;B尽管……何其,不当;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政策”。

)  

8.C(A项表概数时中间不用标点符号,应将“十五、六岁”改为“十五六岁”。

B项句号应改为问号。

D、“他认为”前的逗号改为句号,冒号的提示作用不能到句尾。

9.B(例句“东”为名词作动词,东下。

A项“上、下”名词作状语。

B项“渔樵”名词作动词。

C项“耻”形容词意动用法。

D项“小、大”形容词作名词。

10.D(A项“不必”的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B项“爪牙”的古义“爪子和牙齿。

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C项“茫然”的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1.A(A项“而”:

表并列关系,连词;B项“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C项“焉”:

兼词,于此/语气助词,无义;D项“于”:

表被动/介词,从;)

12.C解析:

应该是用户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

13.B解析:

提高的是报纸的“隐形”发行量。

14.D解析:

A不是改变读者阅读习惯,是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

B这是有益尝试,大胆试水,还不能说是革命的成功。

C“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彻底改变”夸大了“niiu”的作用。

15.C16.D 17.A

B卷:

BCAAABCBCAACD ABD D 

18.

(1)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是可以背弃的。

但国君却不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但国君却不把他视为仇敌。

这样,国君就可以在天下显扬信义了。

(2)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译文:

从前,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邑缔结盟约。

鲁国的大夫曹刿对庄公说:

“齐国进攻鲁国的军队已到城下。

现在,城池即将被攻破,敌军压境,您不准备保卫鲁国吗?

”庄公说:

“唉!

我活着还不如死!

”曹刿说:

“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您就对付齐国的国君,我来对付齐国的臣子。

”到了会盟的时候,两国国君登上盟坛,两国宰相相互作揖。

曹刿手握出鞘的宝剑走了进去,在坛上逼近齐桓公,说:

“城池攻破,大军压境,大王还打算进攻吗?

”管仲说“既是这样,那您有什么要求呢?

”曹刿说:

“希望齐国归还汶阳的田地。

”管仲对桓公说:

“您还是答应他吧。

”齐桓公便答应了曹刿的要求。

曹刿请求结盟,齐桓公就与鲁国缔结了盟约。

结盟后曹刿弃剑离开盟坛。

桓公身边的臣子说:

“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可以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请求大王您允许我们背弃已订的盟约,发兵伐曹刿。

”管仲说:

“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是可以背弃的。

但国君却不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但国君却不把他视为仇敌。

这样,国君就可以在天下显扬信义了。

”于是齐国没有背弃盟约。

天下的诸侯不约而同地归顺了齐国。

齐桓公主持鄄邑之会,幽地会盟,诸侯没有不参加的;主持阳谷之会,贯泽会盟,连边远的国家都来参加。

齐国向南讨伐强大的楚国,因这楚国才敬奉菁茅的贡品;向北讨伐戎国,替燕国开路。

齐桓公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的国家得以延续,尊奉周王朝,九次会合诸侯,使淫乱动摇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巩固,他的功德仅次于三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寻源追根,他的信义却是从柯邑的缔结盟约开始建立起来的啊。

19.略

20【答案】

(1)这首词“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描写的是桃花。

(2)这首宋词表达了词人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

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喻。

这首词还运用了映衬对比的手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21、

(1)答案“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释义)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解说)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作用);“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释义)钟声一响,朋友就要告别这里了。

(解说)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凄楚。

(作用)3分,选择其中一个作答即可)

(2)答案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2分,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2分,意思对即可)

22、

(1)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

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

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

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

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23.答案示例:

“挂”:

一挂飞瀑。

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

“叶”:

一叶扁舟。

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

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飘荡在茫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

(3分)(写出量词特点1分,赏析形象准确2分)

24.此句话迅速蹿红表面上看是人们对王勇平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的不满,从深层次看表达的是人们对漠视生命、推脱责任的不公现象的强烈不平和愤懑。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