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026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江苏省扬中、六合、句容、省溧、中华、江浦、华罗庚七校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

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诸侯惟

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

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3.“《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齐民要术》自序,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4.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5.“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

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该材料中的“他们”指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6.“(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

”这是学者对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作的评价(  )

A.解负令B.发展工商业C.津贴制D.抽签选举

7.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8.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部分内容:

“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

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代表帝国……;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上述材料最能表明(  )

A.德国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

B.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确立

C.帝国宪法的立法依据是普鲁士宪法

D.帝国宪法巩固了德意志统一的成果

9.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

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0.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大西洋沿岸可能被提及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世界贸易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C.工业革命使欧洲迅速崛起D.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11.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

A.维护公民生存权益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1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4.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

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理由:

(1)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

      

(2)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

☆阻断了中国近代化

 理由:

(1)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

      

(2)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5.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

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

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

16.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7.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

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屋子再请客

18.下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

厂商/合作者

产品/服务

成本

苹果(Apple美)

设计

东芝Toshiba(日)

闪存、触摸屏

$40.00

三星Samsung(韩)

应用处理器

$14.46

英飞凌Infineon(德)

相机组件、GPS接收器

$11.80

富士康Foxconn(中)

组装

$6.50

注:

$是美元的简称  ——《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生产情况表》

A.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B.推动信息技术的更新

C.促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D.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19.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20.下图是法国画家贝尔特·莫里索借助了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就创作于1888年的《阅读中的小女孩》。

这幅画

A.捕捉了光和色之下的“瞬间印象”         B.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展示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    D.关注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3分;23题12分;24题12分;25题10分;)

21.(13分)商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受制于很多因素。

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它对上层建筑也产生重要的

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生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中运用了以下资料:

“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富者,人之情性”,逐利“若水之趋下”。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魏国“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战国策·魏一》

为了鼓励商业,管仲采取了四民分业定居、开设市场、减轻税收、修缮道路、优惠商贾等措施。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

(如下图)

材料三“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

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生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的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这一现象的?

(2分)

(3)有人说:

秦朝以后到汉魏,国内商业发展是“戴着枷锁前进”,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枷锁”是什么?

为什么能“前进”?

(4分)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1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该经济现象对明清时期社会阶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3分)

 

22.(13分)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

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

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

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 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多数人手中。

但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

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4分)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

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5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2分)

 

23.(12分)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一度实行过人民公社,1978年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

——引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