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0218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docx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

目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提高基本药物的使用率.方法随机抽查我院门诊、住院处方600张,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结合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执行卫生部令69号令6个月后,门诊患者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比例增加4.23%,药品金额增加1.19%;住院患者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比例增加1.40%,药品金额增加1.20%.临床常用的两大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23个品种)及喹诺酮类(19个品种),分别占国家基本药物的17.39%、26.32%.使用基本药物比例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药物使用率稳步提升.但各级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的管理,合理应用基本药物.

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

在没有政府办基层

机构的乡镇和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以确保每个乡镇、社区都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要积极推广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加强医务人员基本药物知识培训,将其作为医务人员竞聘上岗、执业考核的重要内容。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监管,特别要强化和发挥药学人员在处方审核或点评等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的作用,重点增强基层药学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对村卫生室开展静脉给药服务要加强监管和指导。

对于专科用药,需在按规定取得相应使用资质或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要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推行临床路径管理。

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用药习惯,促进基本药物临床首选、优先使用,提高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水平,做到“医疗机构愿意配、医务人员愿意开、人民群众愿意用”。

[责任编辑:

2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与基层实际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的原因

通过监测我们还发现,一方面某些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配备使用率较低,

另一方面某些基层医疗机构反映基本药物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究其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2.1客观原因一是由于政策原因,基层部分常用药品未能纳入增补目录。

省增补基本药物要从国家医保甲类范围内选择,确因地方特殊疾病治疗必需的,也可从目录(乙类)中选择,不得选国家医保目录外药品。

我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及新农合报销药物目录中一些适应当地疾病谱、疗效好、价格低、广受基层欢迎的药品,由于不在国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无法入选增补基本药物目录。

如基层常用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剂(安痛定针)、苦甘冲剂、三九感冒灵、金嗓子喉宝、大青叶片、西羚解毒片等均未在国家医保目录内,故未能入选我省的增补基本药物目录;另外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基本药物中都有部分医保甲类品种属于特殊疾病治疗药物,这些疾病在我省发病率低,基层很少使用。

如抗疟药物氯喹、伯氨喹,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抗麻风药物氨苯砜,抗黑热病药物葡萄糖酸锑钠等。

二是各地用药习惯差异大。

先期调研摸底各市用药情况,

趋同性差。

尤其是中成药,各地都有习惯用药的问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的些中成药

,如内消瘰疬丸、缩泉丸(胶囊)、季德胜蛇药片等,在我省基层医疗机构中认知度不高,配备使用率较低。

三是大医院转诊病人用药差异。

从上级医院转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患者普遍要求使用医院开具的药品。

四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定点门诊规定病种(门规病人特殊用药需求。

由于门规病人大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对药物品种需求较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本药物目录不能满足这部分病人的需要,导致门规病人重新流向大医院。

五是规模较大或有专科特色基层医疗机构药物品种需求大。

2.2.2主观原因长期以来“以药养医”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规范诊疗、用药。

一是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一些基层医务人员习惯用“三素一汤”即“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输液”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超过70%,联合用药比例超过50%,我们调研的基层医疗机构销售金额排前十位的国家基本药物中,抗菌药物占了6个。

给药途径过多依赖静脉输液。

我国是全

球第一大静脉输液产品消费国,据统计,2009年我国静脉输液产品总用量104亿袋(瓶),人均8袋,远远高于北美(人均3.3袋)及欧洲(人均2.5袋)。

基层医疗机构销售金额排前十位的国家基本药物中,注射剂型的药物占了8个。

二是某些基层医务人员药物知识欠缺。

个别医务人员对药物通用名、商品名、英文名、化学名、别名、和汉语拼音名称的概念不熟悉、不清楚,只知道商品名,不知道通用名。

有一些基层医生习惯使用药物的别名,如氟哌酸(通用名为诺氟沙星),安定(通用名为地西泮)等。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山东省增补药物目录》收载的药品全部使用通用名。

由于一些基层医生对药品的通用名不够了解,导致一些已经纳入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被误以为不在目录内,引起用药不便

另外一部分医务人员还混淆了药物品种和品规的概念;知识更新较慢,

用药知识滞后。

 

3思考和建议

3.1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开放的基本药物增补遴选机制

国家近期将出台《关于规范非目录药品增补的指导意见》对省级药品增补的负责部门、增补权限

、增补原则、遴选范围、遴选程序进行规范。

我国应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

遴选方法,建立起更加科学透明的遴选机制[1]。

3.2适当扩大遴选范围

除《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外,还应将《山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品目录》及临床必需、基层常用的非医保品种纳入

省增补药物遴选范围,以更好的满足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

3.3加强基础数据调研

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基层疾病谱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病种,运用流行病学方法

从人群中研究病因、诊断、治疗和转归。

调研分析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药物品种,分

析评估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情况。

3.4构建基本药物循证评价体系

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专家的意见,主观随意性较强。

药品安全、质量

、相对成本效益等指标的评估较少且相对零散,大部分国家目录药物并未经过循证验证。

在WHO

推动下,WHO循证遴选标准、过程透明和及时更新的模式被许多国家广泛接受。

循证遴选原则旨

在技术层面上要求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学特性、公共卫生和社会学特性等多维度同

类比较作出综合评估[2]。

为保证循证评价原则的贯彻,需对药品评价的流程、指标、方法等作出详细规定,建立完善药物评估技术体系。

寻找并总结证据,量化指标,加快循证研究和药物经济学评价工作的开展,不断从

方法学角度取得进步。

基本药物循证评价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操作困难,建议国家牵头,开展

省际合作,建立大规模的医学信息数据库,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3.5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工作

药物经济学是指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技术,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和生物

统计学等多学

科研究成果,全方位的测量、对比分析和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

,以及不同卫生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相对社会经济效果,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

3-4]。

药物经济学能够将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这几个方面纳入其评价体系中。

通过这些方法可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一个综合、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

,从而遴选出“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

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5]。

3.6建立专业机构负责制

由专业机构承担责任,发挥专家作用,减少行政机构干预。

增加基本药物专家库中循证医学

、药物经济学评价、流行病学、统计学以及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专家数量。

加强与医疗机构、

高校及专业科研机构的合作。

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由相关专家和各利益集团成员组成完

全独立于政府的审核机构,并由政府明确规定其责任和权利。

审核机构从经济学角度对药品的临床效果与成本进行全面分析,将审查结果作为药品是否能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主要依据。

这不仅调动了各方力量的参与,也可

尽量避免决策的失误,同时也使政府不再局限于日常事务,有更多的精力来考虑行

业的宏观发展[6]。

3.7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基本药物遴选的作用

通过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收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准确、可靠、及时

),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数据库,为基本药物遴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