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导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新闻学导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导论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学导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新闻学导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人类和新闻学的关系及新闻学对人类的作用。
2、新闻学理论大都从探索新闻的内涵入手。
首先涉及的是新闻定义的问题。
3、新闻与信息的区别与联系。
4、新闻的两个要素:
事实和时效。
5、新闻的两个层次:
相关和不相关。
6、西方新闻理论:
稀奇古怪。
其实是商业化媒体运营行为的产物。
7、新闻与报道的关系:
新闻未必报道,报道的未必是新闻。
8、注:
(1)真正的新闻必须对公众而不是只对记者和编辑,把关人有认知意义。
满足公众需要是判断事实的新闻性的关键。
(2)使公众了解他不知道而且想知道并且需要知道的事实。
(3)事实只有在它的发生最近,正在发生时被报道,才具有新闻性。
(4)事实只有被记录下来才是新闻。
(5)新闻是记者头脑反映的产物,而不是事实本身。
第二讲新闻的本质
1、新闻的本质是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来讲的。
2、新闻的来源。
(中国古代和西方)
3、新闻事实。
(根本属性、新闻与事实在本质上的关系、发生的时间概念、事实为王、新闻的主题、时空要素、事实的内部矛盾冲突)
4.
(1)新闻——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新闻成为人类理解生活的主要方式。
(事实的可靠性、事实成为新闻的表达形式、人们如何认识世界?
记者的分析依附事实、新闻是时事的报道、新闻的中心)
▲新闻构成人类认识的强有力的杠杆,真实可信是这个杠杆的支点。
(2)新闻——人类观念形成的思想原料。
(人们如何了解社会?
如何获得事实?
如何引起思考?
如何引发讨论?
如何产生观念?
观念如何变化?
)
▲公众期望着媒介,迫切地等待最新的新闻对生活的指导,新闻应当反复表达紧随现实的思想,给公众以精神上的支持。
(3)新闻——吸引公众的共同注意,包含着公众的重要性。
(新闻同公众的相关度、新闻个性)
▲新闻的本质表现为与人们的关切方向一致,它同大众的关切目标吻合,便具有了公共性质。
5、新闻的相关解说。
第三讲新闻媒介的历史评介
1、原始新闻说。
(源头?
原始新闻思维的推动作用、新闻起源的社会动力与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
2、早期思维与原始新闻。
(原始新闻的地位和作用)
3、原始媒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4、
(1)第一次伟大的传播革命——文字的出现。
(文字的诞生、手抄新闻、印刷术)
(2)第二次伟大的传播革命——印刷媒体的出现。
(印刷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演变历史)
报纸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理念。
(印刷媒介—媒介市场的形成—传播制度建立、孕育报刊企业、形成市场、扩大范围、需要建立规范)
(3)第三次伟大的传播革命——广播的出现。
(超远程传播、全球媒介的初级形态、有声语言与音响描述、受制于听力、按时按序、思想真挚亲和)
(4)第四次伟大的传播革命——视觉媒介电视的出现。
(飞跃)
(演变过程、误差减少、直接呈现事实、扫除障碍)
(5)互联网络——全球化媒体时代(“第四媒体”)
(技术基础、信息量丰富、发散性传播、直接迅速、自由、跨领土跨意识形态)
4、新闻媒介的质变。
(1)媒介传播力增强。
(信息量、速度、覆盖范围、影响效果、技术手段)
(2)社会思想整合的工具。
(价值对立—整合—本质是思想控制、媒介—制度巩固—相互联系—与异己抗衡)
▲整合社会意志,是当代新闻媒体的重要性质。
▲多数媒介—思想操控(不能一致反映—分裂)
▲媒介的正义取决于报道的公信力。
▲代表人民意愿,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引导人民真实地认识历史,公正的反映和分析社会问题,成为大众的喉舌。
(3)用事实再现真理。
▲要实现思想操控就要有真理。
▲公众对媒介的信任首先来自是否讲真话。
▲媒介竞争:
谁能在时间发生时迅速报道新闻,发表深刻言论,说出真理。
▲新闻媒介的思想本质:
客观世界真实、准确得说明而产生说服力,用事实再现真理。
▲媒介持续的真理立场呈现持续性。
第四讲新闻事实
1、新闻事实与一般事实。
(1)新闻立足于事实。
(新闻的要素即事实存在的要素:
主体、主体的相互作用及发展、事件的结局)
(2)一般事实:
没有获悉意义的事实。
新闻事实=有获悉意义的事实(历史、现时、将来)
▲知悉价值:
<1>新事物、新现象、新趋势。
<2>感受切身利益,重大社会问题,吸取教训。
<3>了解新知识,丰富头脑。
<4>国家政令规定,指导社会行为。
<5>消除冲突。
▲在生活中,二者混杂在一起。
▲记者对新闻特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刻把握二者关系。
2、短促事实和连续事实。
▲短促事实:
相对时间内发生,不再发展。
不太重要,不太吸引人注意
▲连续事实:
相当长的过程,连续性的事实报道。
3、新闻事实相对性的转换。
▲随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变化而变化。
▲一般事实通过时间变为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和时间、空间紧密相连。
4、新闻意义。
(新闻价值)
(琐事无法构成新闻,事实被记者选中报道,大量事实没有进入记者视野)
(1)事实与利害关系。
没有绝对中立的事实。
利害关系—一一些人的反感和恐惧、另一些人的肯定(事实倾向发生作用)
事实的倾向:
事件的利害关系(利益、政治观点、国家制度)
通过人表现出来。
同一个事件,记者有不同观点:
事实倾向性。
(2)新闻倾向的主客观统一。
▲事实本身不具有倾向。
▲新闻倾向必须符合事实固有的性质。
▲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受众会产生相反的感受和评价——主客体统一。
5、事实的品类
事实的重要性、相关性、新奇性。
重要性: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引起全社会关注和议论。
▲突出的新闻意义往往和政治、经济生活、国家民族利益、社会精神道德、国际形势有关。
(衡量事实的重要标准)
▲判断事实的影响力:
广度、深度。
对事实重要性认识因人、因时、因地、因民族、因具体生活有别。
▲相关性:
事实与公众关系引起的注意程度。
(1)事实的反常性
▲是新闻的特殊品位。
▲反常:
事实的异常性、特殊性、显赫性。
(事实的畸变)——引起人们兴奋和注意。
▲反常性是新闻事实的一种表征,而不是新闻价值的问题。
第五讲新闻与信息
1、关于信息。
▲狭义定义:
能够消除收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接受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着的过程。
▲关于噪音。
▲人们接受理解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信息的特征:
时效、共享、缩延、组合。
▲新闻是对信息的编组程序,人对信息的利用是新闻的存在基础。
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特征。
▲在数字化基础上传播。
(什么是数字化?
)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方式构成(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网络媒介的信息传输优势。
2、信息与新闻。
(1)信息社会改变传统新闻观念.
(2)新闻传播的基础功能:
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3)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3、新闻的客观性。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本质决定新闻必须尽可能传播真实的信息。
体现对事实的尊重。
是新闻事业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4、新闻的客观性报道。
信息的报道、报道平衡性、中性报道、引语、掩饰记者的意见倾向。
第六讲新闻与宣传(重点)
1、新闻不是宣传。
新闻的功能之一是宣传。
2、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3、新闻——定量宣传——定性
4、宣传的定义。
5、长期以来,我们把新闻传播当做宣传工具——效果不好——发展——注重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效率,体现对民意的尊重。
6、新闻的社会功能:
(1)提高社会的整合能力。
▲(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思想(思想工具)、人类通过传媒扩展自己的视野(了解环境变化、建立联系、积累信息和经验,形成规范),形成共同的意志)
(2)强化社会管理。
(在政治观念、人生、伦理、恋爱、家庭等方面——提高全民族精神道德水平——社会发展)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是怎样的?
▲在民主的社会是怎样的?
▲新闻传播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
▲新闻媒介不仅是国家的喉舌,更应该成为社会公众的喉舌。
▲媒体——公正的报道——和国家管理层意见一致——加强社会整合。
(3)实施舆论监督,抑制社会丑恶。
新闻监督是制衡社会有害倾向的重要力量。
新闻媒介通过向公众揭示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发挥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4)培育人的社会化。
▲何为社会化?
社会化的重要性在哪里?
▲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社会生存方式,按社会化模式去生活,否则就不能融入社会。
新闻传媒培养人的社会化——培养人的个性——以鲜明生动的各类人物的命运感化,塑造受众。
▲大众传媒向人类指出发展方向,主要是描述人的命运,展示人的多种前途。
▲媒介对个人观念的改造:
▲何为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媒介文化对人的观念的作用有哪些?
(人们掌握并模仿媒介中的文化行为、媒介对受众洗脑,改变人的信仰)
▲媒介文化——人的思维——思维习惯和方法不同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形成——决定意识趋向。
7、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的需要性和宣传的目的性、
▲新闻的不明显的主观意图与宣传明显的主观意图、
▲新闻的时效性与宣传的效果性、
▲新闻的定量性与宣传的定性性。
8、宣传与学术研究的区别:
学术研究要求创新,宣传讲究统一思想、
学术研究要求各抒己见,宣传讲究高度服从、
学术研究讲究科学性,宣传讲究政治集团的利益实现、
学术研究讲究归纳,宣传讲究材料统一。
9、宣传与商业广告的区别:
商业广告是宣传的一种。
(目的)
10、宣传与文艺的区别:
文艺作品:
陶冶情操,形式多样,生动,美、
宣传:
导致宣传对象改变思想。
11、宣传与教育的区别:
教育不是宣传。
教育:
塑造思想观念、
宣传:
统一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动。
12、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1)宣传者:
(2)被宣传者:
(3)宣传内容:
有新意。
(4)宣传场合:
适当,开放。
(5)宣传时机:
不同发展态势需求不同。
(6)宣传动机:
体现公众利益,目标明确。
(7)宣传方法:
13、宣传中的事实、理性、情感:
(1)事实:
用事实说话。
(2)理性:
尊重人们的思维、生活、生产方式。
(3)情感: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七讲新闻与舆论(重点)
1、关于舆论
(1)描述舆论
(2)感受舆论
感受舆论的力量。
舆论以其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社会动员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3)定义舆论
公众是舆论的主体
某个特定的设计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是舆论的客体.
(利益相关事舆论产生的关键性前提,利益关联范围,程度决定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是舆论的本体.
(什么是意见?
什么是社会态度?
某些情况下,态度也是一种舆论)
(4)舆论的载体/渠道:
公开的传播活动
形式:
公开表达
传播特点:
公开性,广泛性,连续性和大规模集中传播
(5)舆论的定义:
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舆论的特点:
▲公开性
▲公共性
▲急迫性
▲广泛性
▲评价性
3、人们为什么会顾忌舆论的影响?
▲舆论是一种力量。
▲人是社会的产物,每个人都生活在广泛的社会联系中,一旦被社会孤立将很难立足。
人们出自社会生存的本能都会很自然地追求广泛的社会支持,寻求广泛的社会认同,从而产生自发的从众心理。
我们把舆论视为民众力量的最大展示。
4、舆论的社会功能:
▲什么是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舆论的作用是正负方向的,有高低之分,好坏之别。
)
5、错误舆论产生的影响因素
▲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
6、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
▲舆论形成的基本环节:
问题提出——社会讨论——社会协调——公开表达。
▲新闻媒介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公众意见的承载者。
▲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引导舆论
▲舆论导向:
(1)新闻媒介必须向社会公众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
(2)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3)社会利益的整合至关重要。
分化的利益群体建立公开的通畅的意见表达渠道,在分化的利益格局中为不同群体间寻找新的利益平衡点,即共同利益所在,为新的社会整合铺平道路。
7、正确的舆论引导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
“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舆论;
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
有利于认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舆论;
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8、舆论引导的总目标。
第八讲新闻传播体制
1.新闻传播体制又称媒介制度,指传媒机构的隶属关系、传播宗旨、管理方式和经营运作模式。
2.新闻传播体制包括国有、政党、私营媒介体制。
3.何为新闻事业?
(大众传播媒介)
4.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新闻事业的决定性因素。
5.国有新闻媒介体制:
(1)国有新闻媒介的含义。
(2)国家媒体的含义,归属,经费来源。
(3)国有新闻媒介是国家权力的喉舌:
▲是政府内外政策的报道和宣传工具;
▲受国家的控制;
▲由国家财政支持;
▲实质是控制媒介思想;
▲内容以政治报道为主。
6、国家媒体的使命:
适时使人们得到足够的新闻,智慧与高智商的娱乐。
同时,在这些媒介中不是只为个人赚钱,而是服务优秀的公民,及协助实现美好的生活目标。
7.国家或公共媒体的”制恶”原则:
必须保护绝对的东西不致被媒体所破坏.
8.国家媒体的意识形态:
▲国家意识形态来自经济制度;
▲国有媒体表现出鲜明而稳定的意识形态倾向;
▲其意识形态构成行使政权的重要手段,为国家政策的事实创造意识条件;
▲它应该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相应改变;
▲它应该生产真理。
9、国家媒体的权力象征:
▲执政者利用国家媒体扩大权力的影响,比使用行政手段更为奏效。
▲媒介对民众的思想控制——使民众接受执政者的意向。
▲国家媒介比其他意识形态更接近政治。
10、政党新闻体制:
▲什么是政党新闻?
▲什么是政党新闻体制?
▲什么是政党?
11.政党的宣传工具:
▲政党媒介的运作中,政党对媒介的报道是有力的支配因素。
▲政党媒介的两种组织形式:
(1)直接管理或委托党外人士;
(2)与党不发生紧密的组织关系,成为该党思想的支持者。
▲人们一般对政治宣传兴趣不大,公众不喜欢自我宣传的媒介。
12、政党媒介的报道方针:
▲政党报刊为例分为三类:
(1)思想追随型
(2)自称独立型:
不偏不倚,从公共感情、公共兴趣、公共需要考虑报道内容,少考虑党派利益。
(比较客观、但不是中立)
西方新闻学者认为:
思想表现的独立性是媒介的一种基本品质。
(3)集权组织型
13、政党的精神支柱:
▲资产阶级政党:
赢得选举的胜利,让政党精神深入人心。
▲各个政党都把党报作为精神武器。
14、西方新闻媒介的私营体制:
(1)媒体的私有化是西方新闻自由的一种象征。
(2)它是机关报的演变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3)它们主要靠发行和广告,政党难以控制。
▲新闻媒介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的。
▲新闻只是借以赚取利润的一个产品,新闻的制作日益商品化,从资本控制、业主控制、广告商控制到报道控制。
▲政府对私营媒体的管理:
在西方国家,大众媒介需要政府提供内幕消息,政府需要传播媒介来影响舆论。
二者存在合作、制约、监督的关系。
管理:
控制消息来源,让媒介按照政府的意图报道消息。
15、我国当代党报体制:
(1)党报体制的形成
(2)新时期党报的思想理论基础: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
(3)党管媒介的使命和职能
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来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不是私有者的事业,而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16、我国的党报体制改革:
(1)坚持新闻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2)新闻宣传内容要使人民满意
坚持“三贴近”
(3)建立政策法规体系
(4)积极有序推进媒体集团化建设
(5)加强媒介经营中的资本运营效率
第九讲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性质
1、新闻的商品性。
2、关于“商品”。
3、新闻商品与物质商品的区别:
物质商品没有意识指向性;
新闻商品有意识形态属性,反映新闻观和价值观。
新闻是特殊的意识生产,它使社会意识获得每个时代的思想表现,它不仅仅生产意识,而且还有意识的特殊社会形式,即“思想体系”。
5、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既矛盾又统一。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1.什么是阶级性?
2.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并不代表任何新闻都有阶级性。
第十讲新闻传播效果论
1、新闻通过媒介的报道和传播才能抵达受众。
2、新闻能否为受众接受取决于:
(1)媒介的报道;
(2)公众的收受行为。
3、何为传播效果?
4、新闻传播环境及其传播效果:
(1)传播环境:
公众生活的政治制度、物质生活方式、民族习俗
(新闻报道的时空传播取决于:
物质手段的先进程度;新闻内容是否适合一定社会环境中受众的需要。
)
▲信仰环境对传播的制约:
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正常的人对一定事物总是表现出某种信念。
在宗教社会中……
在政治社会中……
▲制度环境对传播的制约:
表现为:
报道内容的取舍与报道控制的力度。
任何制度都需要用新闻报道维持它的稳定不断说明这一制度的合理性。
先进的民主制度……
国家的新闻决策是否阻塞消息和意见是衡量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尺度。
▲文化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新闻是一种文化.
文化环境由民族心理和社会传统构成.也包括科学文化艺术水准的社会普及程度.
新闻报道的文化氛围促进习俗的流行并不断影响观念.
5、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
(1)什么是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
(2)特点:
一次性(直接)传播;新闻传播导致多路人际传播;首次传播后形成后续媒介的扩充传播。
6、新闻传播的正负效果:
▲显现为受众的反应。
▲包括哪些?
(五点)
7、新闻的社会反响:
(1)新闻的舆论回应:
(2)新闻的思想引导:
(3)新闻的思想定向:
8、新闻传播的积极效果:
(1)引导公众正确地认识事件;
(2)提高公众的精神水准;
(3)指导管理机构的工作。
9、新闻报道的负面效应:
▲两层含义;
▲新闻报道的负面效果:
歪曲事实夸张宣传精神污染
10、关于新闻传播的悖论效应及原因。
11、关于负面报道的消极影响:
▲什么为负面报道?
▲消极影响:
不良引导甚至模仿;
▲表现:
散布不良的信息和理念,扭曲事实;刻意宣传暴力血腥等犯罪题材。
第十一讲新闻媒介的受众分析
1、受众:
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研究、重视受众。
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要,已经成为所有媒介业者的共识。
2、新闻报道与受众:
(1)西方传播学者“使用与满足论”。
(2)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由自我选择来完成信息收受过程。
(3)树立正确的受众意识:
▲什么是受众意识?
▲新闻事实是客观发生的,是否报道以及如何报道取决于事实的新闻性,而不是受众的喜欢与否。
▲媒介必须真诚、必须有勇气。
媒介要和它服务大众的宗旨意志。
▲受众是媒介生存的土壤。
没有受众,媒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媒介,受众也不会出现。
▲媒介活动不以受众为中心,却以受众服务为目的。
(4)受众对媒介的作用:
▲受众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的寻求自己需要的信息。
▲媒介在传播中主动影响,不能不以高质量的信息提供使受众满意为前提。
▲受众的选择行为,是媒介必须提供便于大多数接受的信息,使新闻内容为大家所关注,受众关注的热点决定着媒介工作者的思考方向。
▲受众是个变体,媒介必须重视其变化。
媒介内容的指向也要随着变化。
这种改变应立足于事件变动的原因及背景,正确地做出解释,而不是跟随受众的兴趣。
(5)受众类型:
▲民主国家:
信息的自由接受者;
非民主国家:
在规定范围内选择新闻,甚至被迫接受信息。
▲新闻媒介的个体差异、受众差异及其背景差异扩大的原因。
3、受众如何选择新闻:
(1)受众接受新闻的行为:
▲受到的限制:
时间、经济状况、文化结构、生活环境。
▲新闻的真实报道内容和对生活的正确解释揭示了人类的行为方向,提高了人们实现生活目的的准确性,容易被他们认同和接受下来。
(2)主动受阅和被动受阅:
▲主动受阅……
▲被动受阅……
▲媒介提供的报道不充分,不及时或报道质量不高,经常会导致受众由主动受阅专心爱国被动受阅,甚至终止受阅。
(3)受众选择新闻的方向与目标:
▲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环节:
注意和理解、记忆和存储。
▲在新闻受阅过程中,受众会表现出:
求真、求近、求短心理等特征。
4、受众的心理定势与反馈:
▲什么叫受众的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具有相对稳定性。
▲议程式报道。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传给新闻媒介,称作受众的反馈,是对新闻报道评价性的信息回应。
要点归纳:
全面认识受众、把握受众特性,树立受众意识,重视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尊重受众的新闻受阅规律,更积极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应。
第十二讲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1、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
▲西方出现大众传媒,是封建社会晚期的产物。
▲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武器,开辟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道路。
▲新闻自由理论最早提出者:
:
英约翰弥尔顿“天赋论”
▲约翰洛克的观点
▲孟德斯鸠的观点
▲近代新闻自由思想的发展主要成果
▲杰斐逊的观点
(2)新闻自由的理论要点
(略参见笔记五点)
(3)新闻自由的要义:
▲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等式政治运作的手段和民主的标志。
▲言论自由:
人际间表达政治观点、分析事物动向、从事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表达思想的权利。
▲新闻自由:
在法律范围内借助媒体传播信息和意见自由。
法律是它的灵魂,目的在于保证人民自由地表达思想。
(4)新闻自由的本质:
新闻出版自由在于出版真理,即使它谴责政府、官员或个人,至少在它的心中要真诚地认为是真理。
媒介报道新闻,表达意见时,并不止于道出真理,还处于良好的动机和更高尚的目的。
应用这种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除了对事件作出不容原谅的错判外,凡是无害于社会的报道都不能受到法律的限制。
(5)新闻自由的属性:
▲政治性:
新闻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
▲相对性:
无法超越事实、在法律范围内、和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历史过程。
▲具体性:
各种具体的自由。
2、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理论
▲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式民众约束与媒体性垄断的结果。
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媒介批评的产物。
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是时代精神变革的果实。
▲媒介责任:
(1)对新闻报道负法律责任:
大众传媒首先负有法律责任,要有法律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要遵守法律,不能侵害社会和公众的合法权益。
(2)对新闻报道的确凿性负责:
媒介必须准确,不能说谎,必须把事实当作事实,把意见当作意见,两者不能混淆。
(3)为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负责:
媒体应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