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0000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

《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docx

版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周测6

周测6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特点

夯基提能卷⑥立足于练题型悟技法——保底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它表明(  )

A.铁器已经成为农业主要生产工具

B.铁农具已经向全国推广

C.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D.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是灌钢法

答案:

C

解析:

战国时期出土了铁农具,但当时铁金属十分珍贵,不能成为当时农业主要生产工具,故A项错误;汉代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全国,故B项错误;使用铁农具,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错误。

2.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

齐国“履亩而税”,鲁国推行“初税亩”。

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推动齐国和鲁国成为霸主

C.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D.标志着井田制在各国崩溃

答案:

A

解析: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导致私田的大量开垦,从而影响了诸侯国的赋税收入,因此出现“齐国履亩而税,鲁国推行初税亩”,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鲁国并没有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故B项错误;据所学,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的是商鞅变法,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体现井田制在齐国和鲁国受到冲击,并不能说明在各国崩溃,故D项错误。

3.[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这表明(  )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可知材料说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和文化重心南移的关系。

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体现不出这一关系,故A项错误;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说的是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关系,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

《新唐书》记载:

“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这表明当时(  )

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

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

答案:

C

解析:

A项中的“唯一”两字,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是在南宋之际,故B项错误;材料中“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可知东南对全国十分重要,故C项正确;“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且无关,故D项错误。

5.[2019·新疆乌鲁木齐模拟]南宋洪迈《夷坚志》载:

“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赡。

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

”材料反映了(  )

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

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答案:

B

解析:

材料未提及市场需求对私营手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许大郎经营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到小作坊的规模,故B项正确;明清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明朝民营手工业规模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6.[2019·聊城模拟]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

如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

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

据此推知,明代(  )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表述与题目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不相符,不符合题意,故A、B两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得出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故C项正确;题目牵涉的是釉上红彩,并未牵涉彩瓷和珐琅彩,故D项错误。

7.[2019·揭阳模拟]有历史学家提出: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

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

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

B

解析:

A项表述属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可以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并非其特征,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故B项正确;C、D两项表述均属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非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故C、D两项错误。

8.[2019·山东济宁模拟]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

典籍

记载内容

《旧唐书·玄宗纪》

(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全唐文》卷八十一

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唐会要》六十九

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

《唐会要》八十六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中国古代并未放弃过“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并未反映政府的“重农政策”,主要讲述的是政府限制官员从事商业活动,并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客舍、邸店、车坊和邸肆的设置只是说明商业活动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增多,并不影响城市的布局,故B项错误;材料中“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郡县官僚共为货殖”“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从正面和侧面反映了唐代存在官僚涉足商业获利的情况,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政府限制官员经商,并未完全体现政府对商业贸易的管理更加规范,故D项错误。

9.[2019·四川广安、眉山模拟]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

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的胡商、波斯邸集中,专门管理的平准署以及市中无坊存在说明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市没有居民区的存在且各种商业按类型被集中到一起不能说明商业开放交易,故B项错误;材料展现唐朝的西市景象,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商业主要是生活百货,农产品占比例极少且到明清农副产品才大量进入市场,材料主要展现唐朝西市状况,故D项错误。

10.[2019·云南昆明调研]明代中后期,苏州、松江地区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区,泉州、漳州和广州普遍种植甘蔗,浙江湖州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农业发展的推动B.“重农抑商”的影响

C.人口增长的需求D.手工业技术变革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出现专业性农业生产区域,体现了商品经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因而出现专业性农业生产区域,故A项正确;材料中专业性农业生产区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人口增长会导致粮食需求增大,而材料中专业性农业生产区域均非生产粮食,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手工业技术变革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1.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

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答案:

B

解析:

“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这一段时期清朝并没有主动融入世界的意图,故A项错误;“清乾隆中期以后”虽然清朝本身并没有改变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但此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波及了中国,故B项正确;“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中国依然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可见并没有突破“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

12.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社会结构的变动B.“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C.官商勾结腐败严重D.已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

A

解析:

材料意思是,工商子弟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入世,“士商相混”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相当普遍,这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表现,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破产,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商勾结,故C项错误;明清是君主专制强化时期,没有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合肥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

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

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

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

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

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

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

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

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

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意义。

(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9分)

答案:

(1)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10分)

(2)意义:

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6分)

(3)变化:

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

(3分)

相同:

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

(6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中有关信息和所学可知归纳概括即可。

(2)问,根据第一小问中是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纸币便于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交子”是我国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第(3)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可得出结论。

14.[2019·山东枣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

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

“(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

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唐宋时期

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

南宋学者说:

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明清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

(3分)

阐述:

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

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

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

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

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

(9分)

示例二

论题: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齐重心在西部。

(3分)

阐述:

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

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

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

因此,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

(9分)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的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探究创新卷⑥着眼于练模拟悟规范——争满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重庆调研]下表为不同古籍中部分涉及汉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

记述

出处

“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

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汉书·平帝纪》

“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犁牛直。

《后汉书·和帝纪》

“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

民跖耒而耕,负担而行,劳罢而寡功。

《盐铁论·未通》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或立土牛,未必能耕也。

《论衡·乱龙》

A.牛耕推广受严重阻碍 B.牛耕成为我国主要耕作方式

C.耒耕和牛耕同时并存D.北方农业发展水平高于南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

民跖耒而耕,负担而行,劳罢而寡功”“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

或立土牛,未必能耕也”可知,汉代有耒耕和牛耕同时并存的情况,故C项正确。

2.[2019·江西赣州模拟]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

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

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

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

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设置(  )

A.因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调整

B.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变化而调整

C.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而不断调整

D.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九部在北,四部在南。

西晋前期……南7北12。

至唐贞观元年……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

北宋元丰时期……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

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南方行政区划不断增加,结合所学,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有关,故D项正确。

3.[2019·河北沧州质量监测]《大明会典》载: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还规定:

“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

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

”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答案:

C

解析: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和“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

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表明规范户籍管理,故C项正确。

4.[2019·四川广安、眉山模拟]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

这表明(  )

A.“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问题

B.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C.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

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直到清末的反清斗争都会打着反对异族压迫的旗号,所以材料中清初“更名田”没有消除满汉民族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说明了皇族大量掠夺民田才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故B项错误;材料“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只能说明承认占领明朝藩王庄田而不是“均田免粮”,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体现农民的要求得到部分认可,由藩王占有到农民占有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故D项正确。

5.[2019·福建泉州质量检查]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

这一现象说明(  )

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答案:

D

解析:

土地兼并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土地兼并和经济发展繁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没有反映贫富分化严重,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阶层固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靠租佃形式生活,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6.[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

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

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并未牵涉明代与前代铁产量的比较,故不存在超过之说,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官营和民营规模的比较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得出明代政府的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不相符,故D项错误。

7.[2019·安徽宿州模拟]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

C.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D.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

答案:

B

解析:

明清两代统治者不仅没有主动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反而加强了“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据材料“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得出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故B项正确;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只是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中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8.[2019·怀化模拟]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

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B.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C.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答案:

C

解析:

“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反映了民窑的工人对工场主的人身依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生产规模的问题,故B项错误;“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体现了工人与工场主的雇佣关系,故C项正确;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9.[2019·河北沧州质量监测]东汉郑玄说:

“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珍异之物,用短券。

”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

据此可知,在汉代经济生活中(  )

A.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B.契约形式渐趋成熟和标准化

C.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

D.商业成为了主要的经济部门

答案:

C

解析:

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与材料的内容汉代契约被广泛应用不符,故A项错误;契约形式成熟和标准化是指契约形式格式化、规范化,与材料的内容契约被广泛应用不符,故B项错误;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表明汉朝时契约形式的协议被广泛使用,故C项正确;汉代商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9·陕西宝鸡模拟]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

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C.城市主体人群发生变化D.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

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得出宋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

11.[2019·四川广安、眉山模拟]汉初曾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

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