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876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docx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研究

  摘要:

本文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的内在特殊性,以及与外在环境互动关系上的复杂性入手,提出了一个适应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分析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

在实证研究中,作者以甘肃省中小企业为例,根据调查获得数据,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本文提出的相关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在不同的成长路径上各因子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欠发达地区如何缩小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者积极探讨的问题。

世界各国和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对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较低、数量较少、聚集规模较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中小企业发展严重“滞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后”之间在现象上的高度相关性,启发我们去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基于此,笔者认为从中小企业成长的视角研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可以尝试的研究方向,也是培育这类地区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

  在中小企业成长中,技术能力的成长是一个关键环节。

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资源的不完全性和技术要素的不充分性,决定了其技术能力成长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刻画,笔者拟准备以成长性的视角,把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成长看成是自身努力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不断积累的结果,并对这种作用机理和积累机制给出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以成长性的视角看,已有的关于企业技术能力问题研究领域的文献,大部分是从技术能力的一般特性出发的,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技术能力的结构、层次以及成长中的阶段性特征等,这些研究可以看作是对技术能力成长性“片断”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成长性”的一般分析模型。

  对于笔者研究的“更落后者”的技术能力成长问题而言,企业能力理论研究范式①中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线路可供借鉴。

但是,完全根据这一研究路线展开的实证研究多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在这样的技术能力成长环境中,技术市场已经发育成熟,研究者的分析重点多集中于企业自身这一层面。

如Schroeder等和Yeoh等的研究。

Schroeder,Bates和Junttila的研究样本是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五个发达国家的164家分布于电子、机械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制造业企业[1];Yeoh和Roth研究样本是1971~1989年间的美国处方药制药企业[2]。

如果将这种研究范式直接移植到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中,将会使由“欠发达”特征决定的技术成长环境特点得不到很好体现,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内在特殊性得不到很好反映。

  针对已有研究中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自身独特性重视不够,对外在环境研究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分析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问题的特殊性基础上,有必要构建一个含内在路径和外在路径的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分析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讨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机理。

  二、模型构建和理论创新

  从成长性的视角看,技术能力可视作企业技术变迁过程中,在技术资源和技术环境共同约束下,企业选择、吸收、改进和创造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和服务的组织化、累积性知识。

技术能力是技术资源、技术环境、技术政策和时间的函数,技术能力可以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标志性成果和企业竞争优势显着效果来度量。

  按照这样的理解,技术能力应是企业技术进步中内在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之间共同演化、相互影响的结果。

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一方面受制于其现有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企业所处地域的技术环境。

这两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的特殊性,笔者把这种特殊性作为分析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出发点。

考虑到成长性是行为主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可以把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路径分为两条,一条是技术能力的内在成长路径,另一条是技术能力的外在成长路径。

内在技术成长路经主要分析的是当企业的技术资源与技术环境给定的前提下,影响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是什么等问题。

外在技术能力成长路径主要分析技术能力成长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性上的特殊性

  从企业的层面看,技术能力是一个知识生成、积累、共享的过程,也是技术知识的组织化过程,其中所涉及的是对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之间的交互性作用机理的理解。

从成长性的视角看,这一过程在欠发达地区尤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可以从技能获取、技术能力内化、企业知识共享三个层次,说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性。

  1.技能获取层面

  由于产业技术选择要受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产业技术状况构成了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的出发点,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的技能获取往往受制于现有区域性优势产业技术存量的约束,使技术能力成长过程中技能获取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

从经验事实中可以发现,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选择与区域优势产业的技术存量密切相关,表现为所获取技能根源于区域优势产业,获取途径上又偏向于人缘关系,即技能获取多来源于区域优势产业企业职工的分流、下岗、退休等,这说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技术获取同区域性技术资源之间存在着路径依赖。

技术能力吸收层面

  中小企业往往以学会生产到学习效率性生产的路径来完成技术能力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能力的内化主要通过技术选择能力的适宜性、技术能力使用的可操作性、技术改进能力先进性三个方面来实现。

此三点可以看作是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内化的一般路径。

但这一路径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却存在路径的分岔。

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比较紧密,不仅在产品或原料的生产供给上形成一种纵向的联系,还有可能在技术上形成一种横向的联系,这种横向的联系有利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链实现技术能力的内化,但对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而言,在从学会生产到学习效率性或创新性生产的路径过程中,却要在技术选择能力、技术使用能力、技术吸收能力、技术改进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协调一致的选择,才能保证技术能力在内化轨迹上的攀升。

企业知识共享层面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能力绝对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分散的个性化知识在企业中的成长是在知识共享的状态中完成的,共享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的传播、生成过程。

知识可分为明示的知识和缄默知识,对能力而言,两类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技术能力成长的过程中,两类知识在能力成长中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明示的知识只有嵌入到缄默的知识之中,才会成为组织化知识。

  受技术能力本身具有二重性的特点的决定,当企业技术水平较低时,技能知识往往会被“操作”规则所替代,企业员工的技术知识仅表现为一种“执行”的行为特征,这说明中小企业员工之间基于“用中学”的“体现型知识”可以迅速掌握,对于“暗默知识”转换为组织知识,则需要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相对比较困难。

从技术能力成长的视角看,只有员工的暗默知识互补、共享机制形成之后,技术能力才会产生内生效应。

暗默知识相互衬托,起到激励、协调员工技术活动效率的作用。

另一方面,当技术知识作为共享知识形成后,会成为企业的规范化工艺流程,使原来的一些隐性技术能力变成组织化知识或显性的知识,并使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技术能力的累积。

  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受技术知识的设备化、个人化倾向的严重影响,知识传播方面的非组织化现象比较突出,出于自身技术水平的约束,企业在知识共享上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过程的结合程度较低,往往也容易忽视同技术环境这一环节之间的知识共享。

  从成长性的视角,把技术能力作为组织化知识的积累时,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成长性上的独特性,可以通过技能获取、吸收能力、知识共享三个层面反映,如图1。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外在路径的特殊性及其处理

  技术能力是组织化、累积性的知识,其成长过程就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逐步演进的过程。

一定区域内的技术资源的存量、知识的网络结构,极大地影响着单个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选择。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技术能力成长过程中,除了要面临自身特点决定的内在特性的约束外,还要面对外在环境因素的约束。

  如何把环境因素引入到技术能力成长分析中,这是本文的一个理论难点。

把外界影响因素看成是外生的,这是简约化处理的方式,这样,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就成了一种约束条件与选择关系,个体的行为特征只同其内在属性相关,环境的作用可以通过对行为主体“约束强度”的大小来表示。

显然,这样的研究路径不是太令人满意的,因为,在这种思路中,环境是被作为静态化处理的。

  外在影响因素在技术能力成长中之所以需要特别强调,关键的原因在技术变迁过程中,技术能力是内在于变迁其中的成长,成长性就是对变迁过程的抽象,变迁过程被简约为主体与环境共同演化的过程。

从技术进步的整体趋势上看,不同的技术水平、技术层次同技术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现实中技术能力的成长又是在特定制度结构中运行,这种结构给个体的技术学习构造了一种功能性的状态,决定着个体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选择空间。

因此,把外在性因素恰当地运用到技术能力成长分析中,关键是如何理解、处理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性作用。

  由于外在因素的多样性,已有研究一般要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研究的目的,对其进行筛选。

如Giaoutzi通过研究希腊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把技术政策和技术转移的渠道作为技术环境的主要变量,并得出了二者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影响的结论[3]。

对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而言,外在因素更加丰富,企业在技术能力成长中对外在技术因素的依赖性较大。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把外在因素区分为两类,技术环境和技术政策,其中技术环境变量可通过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两个二级变量反映;技术政策变量通过资金支持和服务平台两个二级变量反映,两者与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关系如图2所示。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内在路径的特殊性及其处理

  任何企业都是资源和能力的复合体。

按照Foss的理解,企业是进行能力分析的细胞[4]。

企业能力理论就是要以最根本的同质的东西来规定企业的内涵,这种同质的东西就是基于组织知识生成的“企业能力”。

在这样的视角中,两个能力相同的企业应该产生出相同的绩效,或者换一种说法,企业绩效的差异是企业在异质性资源上,以及对异质性资源的整合能力上的差异所致。

这样,就可以把企业能力的研究导入一个资源—能力—绩效的分析框架,并在这一框架中探讨能力形成过程中相应的行为方式在获取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机理[5]。

  同理,可以把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差异及两者的整合程度看成是造成企业技术创新乃至绩效差异的原因,借用企业能力分析框架,对影响技术能力生成过程中的相关变量进行分解后,可形成一个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内在成长路径的分析框架,其中,技术资源可通过设备水平、知识水平、资金投入来表示,技术创新可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来表示,竞争优势可通过企业绩效和比对优势来表示。

  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内在成长路径中的技术资源、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与技术能力的关系如图3所示。

  理论模型的构建

  在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的内在路径的特殊性和外在路径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后,笔者借鉴了Grant[6]、Yeoh和Roth[2]对企业能力分析框架中的基本思路,以及Yeoh和Roth在实证研究中采用结构方程来具体测度相关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的技术路线,基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的特殊性,结合自己对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性的理解,通过对技术能力成长的外在因素变量和对内在因素的重新界定,构建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分析模型。

  这一分析模型在企业技术资源与企业技术能力之间、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企业技术资源和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企业技术环境与技术能力之间、企业技术政策与企业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之间建立了路径关系。

如图4所示。

  理论模型中相关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理论模型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是模型构建的基础,也是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证实的基本命题。

以下就各种假设关系作一阐述:

  1.企业技术资源与企业技术能力

  企业如果没有充足的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实施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Henderson和Clark[7]认为,资源并不会总是顺利导向能力培育和顺畅流向创新。

Gopalakrishnan,Bifrly和Kesseer[8]认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与隐含于仪器、工具、组织体制、运行程序、惯例以及个人操作中的各种具体知识存在内在的联系。

Yeoh和Roth[2]的研究表明,研发和销售人员支出对持续竞争优势分别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另外,Tippins和Sohi[9]研究发现,单纯的信息技术并不能直接有效地带来竞争优势,只有当信息技术增强了组织的学习能力时,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才是有效的。

这种单纯的信息技术视为企业技术资源,组织的学习能力在这里就等同于企业技术能力。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至少表明了两个事实,一是企业的技术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二是企业技术资源是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基础。

  鉴于企业资源对企业能力的作用不能直接的测量,只能采用替代变量,结合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资源占有上的特点,笔者以企业的设备水平、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企业在技术进步活动中的资金投入作为企业技术资源的显示变量,并将技术资源视作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一个因子,对二者的相关性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资源与企业技术能力正相关。

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优势

  同所有的能力指标一样,技术能力是一个难以自身显示自身的指标,因此,从显示性指标入手研究企业能力,就成了实证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这样的研究大量地存在于企业能力研究的文献中。

如Eisenhardt和Martin[10]从企业的适应性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当企业对竞争环境中的变化更警觉,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反应更敏捷、能够快捷地适应变化,这种能力就成为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Schroeder,Bates和Junttila[1]研究企业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企业学习能力有助于新工艺的形成,而这种产品创新提高了企业制造绩效,进而促成竞争优势的产生;Prahalad和Hamel[11]研究表明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以及提升组织绩效的基础;Zahra和George[12]发现,许多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和创新产出之间以及与其它竞争优势的产出之间存在着显着正相关关系。

  笔者把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看作不断递进的三个层面,即技能获取、吸收能力和知识共享,并认为,技术能力的获取会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吸收能力能为企业技术模仿、创新打好基础,知识共享能促进企业的个人技能转化为组织化的技术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2: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假设3: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正相关。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是技术能力的最好的显示变量,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采取技术创新其经营绩效确实比未采取创新者的更高[13];创新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越来越大[14];创新使企业更有效率[15]。

  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可以加强企业的研发、生产等部门的协作,有效提高现有资源和新引进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直接提高了各部门的业务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使得企业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得到增强[16]。

  笔者把技术创新活动看成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并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其结果两方面突出其与技术能力成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4: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正相关。

企业技术环境与技术能力

  上述4个假设都是建立在技术能力成长的内在路径上,从外在路径看,技术环境与技术政策对于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构成了外在节点。

  对于技术环境与技术能力的关系,已有的研究仅建立了初步的间接关系。

Mi1ler和Shamsei[17]的研究结果显示,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关。

魏江[18]认为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以对外部科技环境和企业技术能力的分析作为基础,外部科技环境是外因,企业技术能力是根本,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其中外部科技环境包括国际竞争环境的激烈程度、国外技术的可获得性、国家工业化程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军事的考虑、人口与环境的压力以及国家科技政策的倾斜程度。

考虑到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环境既是一种结构化存在,又处在一种网络化联系之中,同时又内含着体制性因素。

面对这样的一个复杂体系,在不失一般性的前提下又能突出欠发达地区技术环境的特征变量,笔者把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作为技术环境的二级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5: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同区域内技术环境的关系越密切,技术能力提升的越快。

技术政策与企业技术能力

  所谓的技术创新政策就是一国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称[19,20]。

本文认为创新政策应包括三个层面,即支持创新者、技术文化、减少创新障碍,其包括有改进企业、网络、产业和整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是一个多目标体系。

  由于经济转型中出现的地方竞争,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政策存在着巨大的地区间差异,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技术政策的要点和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对研究成长性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简约起见,笔者把技术政策简化为资金支持和服务平台两个方面,并以此来证明技术政策对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否起作用,或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为此笔者假设:

  假设6: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获取的扶持政策越多,技术能力越强。

  三、实证分析

  在完成了理论模型构建,做出了假设命题之后,笔者将以甘肃省为例,结合调查所得的中小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样本说明

  考虑到此研究是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层面的技术能力成长的研究,宏观层面的产业或行业数据在说明此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缺口,作者在具体实证过程中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样本数据。

样本选取标准为:

第一,企业规模为中小型企业。

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科技型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以上,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为2000万元以上;不足底限为小型企业。

第二,企业成立年限不低于2年,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作为能力理论的一位重要先驱塞尔兹尼克[21]提出能力是通过“自我构造”、“自我建立”而积累起来的。

二是成立年限过短的企业在企业技术能力发展上尚未培育出明显而稳定的技术能力。

第三,行业选取以制造业为主。

第四,地域位置主要以甘肃优势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为主。

  样本调查方式为:

第一,经兰州市城关区、安宁区和天水市秦城区科技局或生产力促进中心联系组织召开座谈会,主要就本研究相关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调查与访谈。

座谈会总共召开17次,调查企业132家,发放问卷132份,由企业负责人当场填写后全部收回。

第二,通过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科技局或投资中心联系企业400家,发放问卷400份,收回165份,回收率为41%。

第三,调查问卷中评价问题由填写人凭主观判断填写。

第四,填满率低于95%的视为无效问卷,最终检查合格的问卷为237份。

问卷所涉及到的中小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问卷统计特征

  通过对237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特征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样本企业在资金投入、吸收能力、项目支持、知识水平等变量上的均值较高,反映在模型框架中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比如,项目支持变量的均值较高反映出样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政策的依赖性较强的特征,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强调外部资金的注入,符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从标准差的变化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技术分布有不均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知识水平、工艺创新等变量上,这基本符合样本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

  二是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密切,而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关系更为密切;技术吸收能力和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关系比较紧密;设备水平与技术吸收能力和产品创新关系比较紧密。

这些特征都基本符合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特征。

  三是通过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各二级变量在一级变量中的载荷程度,由于在具体测算时6个一级变量的第一主成分的载荷程度就高于,所以第一主成份中各变量的载荷可以通过旋转矩阵中对应的值来表示。

就以本文研究的企业技术能力而言,在能力的提升上书本传授、面对面传授、提倡合作交流、沟通协调能力占有较大的份额。

  实证方法

  考虑到本研究设计的变量较多,在分析步骤上直接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测度效果不理想,作者先对测度到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

统计分析上主要运用了SPSS和AMOS统计软件。

  检验和结论

  基于理论模型中各要素之间的路径关系和相互关系,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得到了一个拟合得相对较好的实证结果。

模型检验的拟合指数如表2所示。

可见,最终结构方程模型的各项指标都非常好,与预先假设的结构方程模型相比,最终模型在技术环境对技术能力的路径不显着,其它要素之间的路径关系与原假设模型所预期的路径关系都较为一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能够较好地支持本文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

  关于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假设要素之间的6种路径关系有5种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证明了这些假设在本研究限定的范围内是成立的,也进一步佐证本研究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的真实性和所关注问题的针对性。

  主要结果

  通过具体分析了样本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路径和外在路径,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第一,从样本企业的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关系上看,模型构造的技术能力成长路径除技术环境——技术能力路径未得到证实外,其它的路径关系都得到了证实,较全面的反映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全过程。

在具体的证实方面,作者将技术能力成长过程归结为两条路径,一为内在路径,即技术资源—技术能力—技术创新—竞争优势,这是提升技术能力的主要方面。

实证结果进一步表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须通过技能获取、吸收能力、知识共享三个层面,且对于本研究样本,当前主要集中在技能获取层面,在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方面尚显不足。

二为外在路径,或称之为外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环境和技术政策两个方面,在具体实证过程中,可以看出技术政策对技术能力的路径关系是支持的,但技术环境对技术能力的路径关系并不支持,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时,先是通过一定的筛查之后才进行资金投入的,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有效的支持了技术能力的提高。

  第二,从内在路径测度结果的数值差异上看,技术能力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率较技术资源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小,表象上看似乎背离了技术能力这一核心要素的假定,但正是这种“背离”反映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能力欠缺的实际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解释:

一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技术能力提升时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能力的完备性,使得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未将其视为核心要素,导致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度不高。

二是从企业能力理论的角度看,能力的发挥是在资源具备的条件下发挥优势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资源占有上的不充分性。

针对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