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745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

《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

一、选择题

1.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

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

解析 题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④代表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某些自养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也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该图漏掉了信息传递。

答案 A

2.(2019·河北承德联校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

B.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消费者之间只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

C.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物群落内物质循环的渠道

解析 分解者不属于(捕食)食物链,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消费者之间可能存在互利共生或寄生的关系,B项错误;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部分属于消费者,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物群落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D项正确。

答案 D

3.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无机环境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都是绿色植物

C.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

D.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无机环境,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项正确。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绿色植物,如硝化细菌、蓝藻等,B项正确。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种生物,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捕食链),食物链可以有多条;而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所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一个食物网,C项正确。

营养级与消费者等级总是差一级,即消费者等级=营养级-1,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故属于次级消费者,D项错误。

答案 D

4.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在1974年~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解析 依题意可知,在该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和蚂蚁在食物上没有竞争关系,但二者生活区域相同,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因为二者都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啮齿动物喜食大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竞争中处于优势,所以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因没有捕食者以及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数量剧增,小粒种子植物处于劣势,进而导致蚂蚁数量减少,C项错误;综上分析,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D项正确。

答案 D

5.槲寄生是一种特殊的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它的根特化,导管直接与其他植物(如榆、杨)的导管相连,从榆、杨上获得水和无机盐;它还能分泌一些物质引起榆、杨顶枝枯死,叶片早落,使自己有机会接触到充足阳光。

棕头鸦雀以槲寄生果实为食,同时为槲寄生传播种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榆树(杨树)→槲寄生→棕头鸦雀”是一条食物链

B.槲寄生和榆、杨存在竞争关系

C.槲寄生从榆、杨上获得营养,是消费者

D.槲寄生的分泌物是具有调节功能的植物激素

解析 槲寄生与榆树(杨树)之间是寄生关系,不能构成如A项所述的食物链,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槲寄生与榆树(杨树)会争夺阳光、空间等,所以存在竞争关系,B项正确;槲寄生从榆、杨上获得水和无机盐,没有获取能量,因此不属于消费者,但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故属于生产者,C项错误;槲寄生的分泌物是具有调节功能的信息物质,不是激素,D项错误。

答案 B

6.(2019·河南郑州一检)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

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区中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海星可以位于第三营养级

C.海星移除后,小区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

D.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解析 小区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项错误;贻贝等动物可以属于初级消费者,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海星可以位于第三营养级,B项正确;海星移除后,由于被捕食者数量增加,种间竞争加剧,导致部分物种被淘汰,物种数量下降,C项正确;通过海星的捕食可以调节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D项正确。

答案 A

7.a、b、c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解析 从图中只能判断出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a捕食b,b捕食c),a肯定不是生产者,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c→b→a。

答案 C

8.(2019·北京通州期末)图甲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4种生物的食物网(其中A和B为植物种群),图乙为D种群中不同体长的个体食性相对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和D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B.若体长为6.5cm的D种群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10kg

C.若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一段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

D.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 D以C为食,则C和D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同时C和D均可以A和B为食,二者具有竞争关系,A项正确;体长6.5cm的D植物性食物获得0.75kg,0.25kg从动物性食物获得,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为0.75kg÷20%+0.25kg÷20%÷20%=10kg,B项正确;体长为1.4cm的D种群肉食性比例为100%,向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为1.4cm的D种群,将大量捕食C,一段时间内A、B数量会增加,C项正确;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答案 D

9.(2019·山东青岛调研)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灰喜鹊和蜘蛛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灰喜鹊、狐狸

C.大量猎捕灰喜鹊会导致狐狸的数量大幅下降

D.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

解析 图示食物网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森林→松毛虫→蜘蛛→灰喜鹊→狐狸、森林→松毛虫→灰喜鹊→狐狸、森林→松鼠→狐狸,其中灰喜鹊和蜘蛛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A项正确;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灰喜鹊、狐狸,B项正确;大量猎捕灰喜鹊后,狐狸还可以以松鼠为食,所以狐狸的种群数量不会大幅度下降,C项错误;灰喜鹊是动物,体积较大,运动范围较大,所以最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D项正确。

答案 C

10.(2019·福建泉州质检)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

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解析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藻类和水草,终点是不被其他营养级生物捕食的生物朱鹮,则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四营养级,A项错误;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B项正确;由于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D项正确。

答案 A

11.图示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

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D.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

解析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其后各营养级的生物在短期内增加,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天敌的制约,浮游动物a和植食者b的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A项错误;c与d的食性不同,只存在生存空间和环境资源上的竞争关系,不会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B项错误;浮游植物急剧增加,可能会导体水体中溶氧量大量下降,鱼类大量死亡,C项正确;生物食性及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植食者(b)的食性和营养级不会因浮游植物急剧增加而发生改变,D项错误。

答案 C

12.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所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

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群落是一定的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集合,该水库中的甲、乙、丙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项错误;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项错误;甲是生产者,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照,C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并不是个体数量的比值,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④代表________。

碳元素从丙进入甲中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增强________(数字)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写出图乙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

在该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占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________%。

(3)在图乙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有________。

(4)当生态系统中的青蛙被除去后,猫头鹰的数量会升高,请分析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因为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甲表示消费者、乙表示分解者、丙表示生产者,所以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①表示光合作用;碳元素从丙进入甲中,即从生产者进入消费者,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所以增强光合作用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由图乙中食物链可知:

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所以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时,能量传递效率为20%,所以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占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20%×20%=4%。

(3)由图乙中食物链可知:

在图乙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鸟类、青蛙、蛇、猫头鹰;种群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有蛇和猫头鹰、昆虫和鸟类。

(4)当生态系统中的青蛙被除去后,蛇获得能量的来源只有鸟类和田鼠,缩短了食物链,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青蛙除去后,减少了中间环节,能量损耗降低,种群数量随之增多。

答案 

(1)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含碳有机物 ①

(2)绿色植物→田鼠→猫头鹰 4%

(3)鸟类、青蛙、蛇、猫头鹰 蛇和猫头鹰、昆虫和鸟类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青蛙除去后,减少了中间环节,能量损耗降低,种群数量随之增多

14.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

某市正在大力建设太白湖湿地生态系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中分布着菖蒲、芦苇、白茅,岸边有柽柳、白杨树等植被,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人们通过对荒滩引水、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观察和测定湿地水域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在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如图所示。

①在该食物网中影响螺的种群密度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假如水域受到污染导致螺和轮虫全部死亡,则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降低。

②若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0kJ,黑鱼最多可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

③图乙中A表示________。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造成的,所以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中分布着菖蒲、芦苇、白茅,岸边有柽柳、白杨树等植被,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们通过对荒滩引水、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是次生演替,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①由图可知:

影响螺的种群密度的种间关系是轮虫与螺之间竞争食物,鲫鱼捕食螺;假如水域受到污染导致螺和轮虫全部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②黑鱼所在最短食物链:

水草→草鱼→黑鱼,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所以若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0kJ,黑鱼最多可获得能量:

10000×20%×20%kJ=400kJ;③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粪便量;分解者的作用是:

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答案 

(1)水平

(2)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4)①捕食、竞争 抵抗力 ②400 ③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