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965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

《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docx

精品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

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

“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理论假设是,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

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1992)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

“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Selinker认为所有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都会出现石化,使其语言能力无法达到本族语的水平。

他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无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无论学习者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语言体系中总会出现不正确的二语/外语语言形式。

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不正确形式都可定型或石化。

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的任何阶段均可出现,具有普遍性。

Selinker&Lashmanan(1992)将石化现象定义修正为“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之前就永久的停止了”,而且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

Selinker认为语言石化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暂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

暂时性石化指语言习得的稳定期,此时语言参数表现出平稳和静止的状态,也称为“冻结期”(Brown,2001)。

只要有积极的内因和外因条件,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变的。

永久性石化指的是无论学习者获得多少关于目的语的指导,他们形成的中介语都将停留在这个状态中,无法进一步向目的语靠近,也永远无法达到目的语。

这一定义强调了石化的永久性特征,确定了石化不再被认为是中介语的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

Selinker&Han(2001)将石化的定义概括为6个方面的特征:

①石化就是发展的停滞(cessation);②石化的特征出现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音位、词法、句法、语义、篇章和语用等层面;③石化的特征是持久的并有抵抗力的(persistentandresistant);④不管二语学习者是成人还是儿童,石化现象都会出现;⑤石化的特征往往表现为语言的回退(backsliding)、固化了的错误(stabilizederror)、学习高原(learningplateau)、典型错误(typicalerror)、持久的非目的语语言运用(persistentnon-target-likeperformance)、否定性反馈无法纠正的错误(errorsthatareimpervioustonegativefeedback)、习惯性错误(habitualerrors)和长期的自由变异(long-lastingfreevariation),等一些中介语形式的反复出现;⑥具体的、持久的中介语特征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被发现。

从理论上讲,石化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机制,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没有关系,换言之,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因此,石化不应是错误的语言形式的代名词。

3.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因素

30多年来,很多学者对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类。

戴炜栋(1990)指出几乎所有的误差起因都可形成语言僵化现象。

笔者认为僵化现象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外语学习者无法像母语者那样从功能出发,在语言的自然接触(naturallanguagecontact)中同时习得功能与形式。

在此笔者将从内因、外因两方面进行探讨。

3.1内因

3.1.1学习者的年龄问题

Lenneberg(1967)在比较了成人和儿童失语症患者的基础上,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是2到12岁之间,超过这段时期,由于大脑功能侧化而失去可塑性,语言习得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Scovel(1988)也认为学习者在达到一个关键年龄(通常为青春期)后,大脑失去了可塑性,导致无法掌握某些语言特性。

研究证明,外语学习者的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对语言僵化形成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有科学实验证实孩子生长有一个临界期(criticalperiod),大约在两岁时完成。

届时,语言功能已定位在左脑,所以再学习语言会受阻。

Michael(1990)也谈及了临界期假说。

他指出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会有一个临界期(大约15岁)在这个时期前较容易完全地习得目标语。

超出这个临界期,外语学习者便很难习得完整的目标语形式,而形成僵化。

虽然后来研究表明,关键期并不像Lenneberg所说的那样严格,但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1.2学习者的情感问题

学习者个体差异是习得成功与否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差异包括:

态与动机、情感因素、语言学能以及学习策略。

情感和认知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挥。

抑制和焦虑均有降低自我灵活性的作用。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会使具有保护性的理屏障筑起来。

屏障越高,即抑制和焦虑心理越重,语言信息越不容易摄入。

当学习者在交际中承受的压力超过其语言和交际能力时,学习者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使学习者习得能力大为减弱,语言能力出现停止。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容易受到情感方面(诸如动机、兴趣等)的影响。

这涉及学习者的某些心理因素。

当学习者处于新的语言中时,第一来自人的情感状态,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Krashen认为主要有三种情感因素:

a.动机兴趣;b.自信心;c.焦虑。

“消极”的情感因素,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语言僵化的过早发生。

3.1.3学习者的本族语问题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其本族语的干扰,造成干扰性误差。

这种干扰主要是语音方面的。

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无论学了多长时间,都无法克服其外国腔,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第二语言能力居于止步不前的状态,促使僵化形成。

学习者也会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层面,套用母语的模式和规则,比如外语学习者经常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Iamdoctor.

另外,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指的是学习者过度概括所学语言的规则,把一些特殊的词或结构当成普遍性的规律来套用,产生在所学语言中不存在的语法、结构和错误的变体。

例如错把名词复数形式-s用在deer上,写成deers.

3.2外因

3.2.1学习者的目标语文化涵养问题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语言中带有文化负荷,要习得一门第二语言,就必须习得其文化。

文化差异对学习者学习目标语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文化迁移模式(AccuturationModal),文化迁移由学习者与目标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决定。

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接受程度,决定了习得一种语言是否成功。

如果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有抵触情绪,其文化迁移程度则低,文化涵养水平低,不能把语言输入内化,也不能超越现有语言水平,便形成僵化。

3.2.2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问题(learningstrategy)

每个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策略是有差异的。

Selinker(1972)指出学习策略也可导致僵化。

有些学习者在记忆单词时,总是机械记忆单词表,而不采取联想、关联的记忆方法,结果收获甚微,多次努力,单词量仍然很小。

也有一些学习者对目标语进行过度概括,如将所有名词的复数形式均按可数名词进行变化,不管是不是物质名词。

这些学习策略若得不到纠正,长期下去僵化便自然而然形成。

3.2.3学习者的交际策略问题

语言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人们进行交际。

在学习外语时,很多学习者会不自觉地进入一个误区。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口语训练后,学习者便能成功地跟外国人交际,这种成功的交际使学习者认为只要不影响交际,就没必要再继续学下去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松懈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使中介语僵化。

另外,口语交际中自然会呈现简洁、快速的特点。

学习者在交际中便会运用一些简化的句法结构,长期回避复杂的语法规则也会导致僵化。

3.2.4学习者的教授、评估问题

外语教师在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对语言知识的教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习者的发展。

如果教师把一些不地道的语言形式传授给学习者,这在学习者印象中便会扎根,容易僵化。

培训转移,指的是不当的教学方法或教材上的错误使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语言的错误。

培训转移与教师的课堂训练方式和教材的选用有关。

它指出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语言形式与输入方式对学习者的负面影响,在学习初期较为明显,且错误一旦形成,易引起石化。

如中国学生口语中常用he指代she的口误与教师在操练或讲解例句时偏爱使用he有关。

另外,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个重要过程是评估。

评估主要通过语言测试。

如果太注重测试,则可能导致所有教与学的环节都只是为测试做准备(束定芳,2004)。

这在无形中会影响教与学的广度和深度。

根据束定芳教授对全国部分省市进行关于高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多数人认为英语高考不能够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英语水平。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学习者会为不同的测试而学习,这损害了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外语学习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出现固步自封的僵化状态。

综上所述,语言僵化现象的产生涉及到内、外因方面的诸多因素。

正是这些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中介语的僵化现象的形成。

一些新的研究揭示,不能接近普遍语法(UG)、对语料敏感性终结等也能导致僵化

4.“石化理论”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自从Selinker在1972年正式提出了石化概念后,讨论石化问题的著作陆续面世,旨在探寻解决石化问题的方法。

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以第二语言为研究基础,对中国这种典型的外语环境中的英语学习和教学指导意义并不大。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意识到了语言石化是中国外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之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很多相关的研究。

很多国内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大多是处在暂时石化的阶段,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中介语是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阶段有什么特点,进而及时的克服暂时石化,以免暂时石化进一步演变成永久石化,这些都将对中国学生的过渡语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言石化现象的防微杜渐及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为了更完全、更深入地习得第二语言,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来预防语言僵化现象的产生。

笔者试从文化涵养、交际、学习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