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9575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docx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3

  第五单元

  地球在变脸

  单元目标:

  、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

  2、结合对搜集的资料整理分析的,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3、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矿产资源。

  4、从学习科学的课程中,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1从“天圆地方”说起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

  二、重点难点:

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地球模型。

  三、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四、教具学具:

地球仪、资料卡片

  五、学习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2、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

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表达与交流

  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

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

  出示教学: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

“大地是球形的。

  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

  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

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

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

  大屏幕出示资料卡: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处厚度不一,陆地厚度平均约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7千米。

  下一层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900千米左右。

它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体。

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

  地球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3470千米左右,温度约3000摄氏度,最高可达5000摄氏度。

地核又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可能是固态物质。

  第二课时

  一、巧手小制作

  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资料,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

  出示制作提示:

  、这个模型要做多大?

需要把实际大小的地球按多少的比例压缩?

  2、我们需要那些工具和材料?

  3、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二、展示与评价:

  请你拿着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给同学们。

  这个模型还可以怎样改进?

请提出你的宝贵意见。

  谁制作的模型最棒。

  三、教学反馈: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地球大“变脸”

  一、学习目标:

  .结合对搜集的资料整理分析的,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矿产资源。

  二、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搜集的资料。

  四、学习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的脸是指什么?

  地球的脸是指地球的外貌,简称“地貌”。

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它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二、阅读与提问

  阅读59页的课本内容。

  然后让学生提问。

并存入问题银行。

  三、交流资料

  让学生交流搜集到有关地貌的资料。

  四、模型与解释

  整理有关地貌的资料,并制作一个模型来给大家演示地貌的形成过程。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地貌。

  最后举办一个模型展示会。

  3

  地球“变脸”之谜

  一、学习目标:

  、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会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三、教学准备:

粘土、托盘、饮料瓶、小苏打、面粉、红墨水、水、勺子

  四、学习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想与验证

  是什么引起了地貌的变化?

  学生猜想:

火山爆发、地震、风……

  二、计划与组织

  引起地貌变化的原因很多,各小组选择一个开展研究。

  各小组制定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并做好分工。

  阅读资料

  阅读63的课本内容。

修改自己的计划。

  模型与解释

  以小组为单位做火山爆发模型

  

(1)先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2)用粘土将饮料瓶埋起来,使它们像一座锥形火山。

  (3)把小苏打、面粉、红墨水和水混合成浆状,倒进瓶子里;最后倒白醋。

  探究活动

  环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地震活动最频繁,为什么?

  4地球“变脸”带来的……

  一、学习目标:

  、结合收集到相关资料,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通过观察交流,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常见的矿产资源。

  二、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一罐饮料、彩笔、白纸条、透明胶带、剪刀

  四、学习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引入

  地貌在变化过程中,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阅读65页的内容。

  二、表达与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来的资料。

  2.自学66页的内容。

  了解天然气、石油、煤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我国能源的分布情况。

  3.拓展活动

  鉴别本地的岩石

  大家了解周围的岩石吗?

利用双休日在家或学校附近搜集不同类型的岩石。

我们要像科学家那样对岩石的破碎程度、外观、硬度、条痕和遇酸反应等进行检测。

  4.自学68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鉴定岩石

  把学生搜集的岩石,通过从破碎程度、外观、条痕、硬度、遇酸醋反应几个方面去鉴定。

  二、把学生搜集的岩石整理成岩石标本盒。

  三、拓展活动

  .地震的测量

  2.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

  

(1)安装架子。

  

(2)在彩笔上捆上各重物。

  (3)笔尖正好挨到纸条。

  (4)晃动桌子,并慢慢拉动纸条。

  3.科学自助餐

  

(1)自学71页的内容。

  

(2)演示避震逃生活动。

  第六单元

  开心游乐场

  单元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在对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5、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将所得的结论应用于实践,并验证其正确性。

会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用科学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走进游乐场

  一、学习目标:

  .通过体验、实践活动,认识生活中的几种力。

  2.通过交流,学生明白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力。

  二、重点:

认识重力、弹力、磨擦力等

  三、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搜索出各种不同的力,并能用口语表达出来。

  四、教法:

观察法、游戏法、启发引导、总结归纳

  五、学法:

游戏观察法,讨论交流、办手抄报

  教学过程:

  一、提问:

你们去过游乐场吗?

  好,这么多同学都到过,老师很高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种力,如重力,弹力,磨擦力……看哪些同学能从游乐场中找出它们?

  .指导看书搜索力

  2.设计表格把搜索结果填在表格里,比一比看谁搜索出的多。

  序号

  活动项目

  找到的力

  射箭活动

  弹力

  2

  滑冰

  磨擦力

  3

  4

  5

  二、表达与交流

  师:

刚才我们从游乐场里搜索到许多的力,其实,生活中不仅仅这些,比如我们平时看到的火车在铁道上奔驰,成熟的果子从树上落下,这里面都有什么力?

你还从其它科技书和电视以及网上等了解到相关的资料,请设计手抄报与同学交流。

  生搜索资料办报交流。

  2 蹦床里的学问

  一、学习目标:

  、通过试验,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什么是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有什么特性。

  2、通过自己亲身实验,如玩蹦床、橡皮筋拉长,了解一定限度内,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重点难点:

理解弹力的形成与特性。

  三、教法学法:

观察、交流。

实验。

猜想验证

  四、课前准备:

利用周末时间玩蹦床,了解调查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学习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玩一次蹦床,并试着发现点什么,可以几个人一块去,互相说一说感受)

  玩蹦床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谁可以勇敢的站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什么叫弹力,什么是弹性?

并让学生大胆猜想弹力是这样产生的?

  二、向学生介绍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三、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做的实验可以是拉弹簧秤,或者是橡皮筋)通过实验,观察如何判断弹力的大小。

  四、分析交流

  、小组之间先整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结合以下问题:

  你们的猜想正确吗?

有什么新的发现?

  2、全班进行交流。

  总结新的发现:

  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

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第二课时

  一、制作“小小火箭发射塔”。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弹力知识,自制一个“小小火箭发射塔”。

  制作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并及时纠正:

  如果我们把弹簧或者橡皮筋无限拉长,会把火箭射出无限远吗?

  我们前面做出的结论正确吗?

有没有需要修正的?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交流新发现。

  在一定限度内,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三、了解生活中弹力的应用。

  根据学生课前的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应用弹力的例子?

  3 滑梯里的奥秘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活动,了解一些浅显力学知识—物体间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它们之间的压力有关。

  2、通过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获得一些简单的技能和方法;

  3、从科学实验中,启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二、重点难点:

能过交流玩滑滑梯的感受,说出自已对滑梯里的科学道理的理解、疑惑和猜想。

  三、教法学法:

实验法,实践活动法、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木板、毛巾、白布、测力计、秒表、等

  五、学习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玩过滑梯吗?

你有什么感受?

(你能具体说说怎样刺激吗?

  2、小熊欢欢也很喜欢玩滑梯,让我们来看看它玩得怎么样,好吗?

(:

小熊从平矮的滑梯滑下,说:

真没劲!

小熊从高高的滑梯滑下,栽了一个跟头,说:

太危险了!

)小熊的感受为什么会跟我们的不一样呢?

(生试说)

  师小结:

看来,滑梯中有着很多的科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滑梯的奥秘。

(板书课题)

  二、引导观察,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个小朋友滑“滑梯”的情景。

()

  为什么有的人滑得快,有的人滑慢?

(学生猜测一下)

  什么是摩擦力呢?

(师讲解)我们在滑滑梯时,滑梯就给了我们一个摩擦力。

  2、那你们来猜一猜,怎么样才能滑得更快呢?

(猜一猜)

  3、学生个别发言。

(师问:

你认为会有什么情况?

[这个想法不错]你的猜想是什么?

[这个猜想也很好]你猜想到了什么?

[这也是个不错的想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

重量、表面的光滑度、坡度。

  4、小结:

大家都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一下子猜想了好几种情况。

  第二课时

  一、动手实验,自主探索

  、那么,要比较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有何不同?

可以用什么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

  2、认识实验器材。

  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实验器材,你们看,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自己说,不认识的老师介绍)

  3、讨论实验方法。

  

(1)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

  

(2)哪一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4、进行自主探索。

  

(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做一做

  )并把实验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上。

这张表上还有一些小小的建议,请同学们自己看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看记录表)

  

(2)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综合分析,形成结论

  、交流。

  下面请各小组来说一说:

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得到什么结论?

(:

说一说)[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你描述得真好……其他小组验证的结果跟他们一样吗?

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

  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展示。

(:

三个结论的动画)

  2、小结:

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发现了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

(板书)

  3、汇报新发现。

  你们还有新的发现吗?

(物体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它们之间的压力有关。

)看来关于力学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今后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课时

  一、知识运用,拓展延伸

  摩擦力无处不在,既可恨,又可爱。

需要是,人们设法增大它,不需要时,人们就设法减小它。

  增大摩擦力的例子:

(演示)

  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演示)

  小结:

滑梯设计得科学合理,小熊玩得多开心啊!

看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还能利用科学来为我们服务。

  谈一谈: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应用了滑梯的科学?

  二、创造设计,激发思维

  看了这么多好玩的项目,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回设计师。

(:

请你来做设计师: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你认为最理想的滑梯或其他玩具……)[播放音乐]

  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点评。

  三、总结谈话,鼓励进取

  本节课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滑梯的科学,还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问题。

老师预祝同学们都能成为伟大的设计师和科学家!

  第七单元

  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单元目标:

  、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建立学说的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实与证据,并得出既论。

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进行探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能用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1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

  一、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学生能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2.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建立学说的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实与证据,并得出结论。

  二、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三、教法学法:

引导法,分析法。

阅读法理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相关资料。

  五、学习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光合作用的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

那么,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新授

  请同学们打开书阅读92页-93页前两自然段内容后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2.得出结论,海尔蒙特实验证明:

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3.接着,英国化学家约瑟夫:

普里斯特利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

  4.分组实验实验后得出结论:

植物有时能把坏空气变好,有时也会把好空气变坏。

  5.到1779年夏天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进一步得出结论。

  6.分组实验后得出结论:

只有绿叶和绿枝才能真正把空气由坏变好。

  7.又经过瑞士牧师谢尼伯德国科学家末里斯萨克斯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

终于了光合作用的秘密:

在阳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绿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产生了氧气。

即:

水+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氧气

  三、巩固练习:

  按照“土壤汁”的说法,植物生长的需要的物质全部来自于土壤。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海尔蒙特用实验证明,柳树长大需要的物质来自雨水,他的结论正确吗?

  普里斯特利设计的实验想证明什么?

他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豪斯的实验证实了阳光对植物的作用,他的依据是什么?

  谢尼伯的贡献是什么?

  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这些科学家们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懈而不舍的精神是那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2  我也能当科学家

  一、学习目标:

  、通过猜想、探究、交流,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求知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探究、交流,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求知精神。

  四、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引导点拨法

  五、教学用具:

玻璃瓶、小鱼、水草、软木塞、自制表格、图片

  六、学习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模型与解释:

  、出示图片,设疑导入:

  中国科技馆里,有一个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子,瓶子里养着两条小鱼和一些水草,一年多过去了,小鱼还活的很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能解释一下吗?

  2、引导学生猜想、表达与交流。

  3、合作探究:

  

(1)分组做实验。

  指导学生用已有材料动手做做看,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证实自己上述的猜想是否正确。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并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评议。

  4、教师小结

  二、回顾与反思:

  、谈话导入: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得出让自己满意的结论?

能进行分析吗?

还可以将其写下来或画出来。

  2、发放自制的表格,引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我的科学经历”。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

  三、拓展延伸:

  结合学生的科学生活经历培养学生的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