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938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

《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题训练湖泊.docx

地理题训练湖泊

2020地理微专题训练---湖泊

一、单选题

下图为非洲南部年等水量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湖盆的成因,乙湖属

A.冰川湖B.构造湖C.火山口湖D.堰塞湖

1.B按湖盆的成因,乙湖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属构造湖,B对。

冰川湖是冰川侵蚀形成,A错。

火山口湖是火山口淤塞形成,C错。

堰塞湖是河道被泥沙淤塞形成,D错。

2.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

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

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④湖泊的调蓄功能不断增强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

【答案】D从数据来看湖泊内沉积不断增加,湖畔土壤肥力上升,①错;湖泊淤积,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②对;湖泊淤积,湖泊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③错;湖泊淤积,湖泊的调蓄功能不断减弱,④错;湖泊淤积,湖泊面积减少,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⑤对。

选择D。

湖泊水位高低与流入和流出水量有关。

某湖泊补给主要是降水补给,读该湖泊某年份的流量进出情况统计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该湖泊水位最高的

A.7月B.l月C.10月D.4月

4.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A.欧洲东部B.中国东部C.美国东部D.澳大利亚北部

3.D当流出一直大于流入,直到持平时流量最小,水位最低,据图可知,从4月到次年5月,从出入平衡到流出为主,又到出人平衡,后于11月转入流入为主,所以10月持平时水位最低,C正确。

4.D据图可知该湖泊所处地区12月,1、2月以流入为主,说明降水量大,为北半球冬季,普遍降水少,只有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的夏季,符合题意,排除ABC,D正确。

【点睛】理解流出、流入量与水位高低的关系可顺利解题,关键是理解一点:

并不是流入最多的时候水位最高,也并不是流入最少时水位最低。

天山山脉北麓的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面平均海拔1600余米,面积6300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8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伊塞克湖是世界最深高山湖泊,其形成原因是(  )

A.火山口湖B.泥沙堆积C.构造陷落湖D.冰川侵蚀

6.若将该图转绘成等高线地形图,推测甲、乙、丙、丁四处等高线分布最密集的可能是(  )

A.甲B.乙C.丙D.丁

7.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湖泊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B.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

C.湖泊水位深,水量大D.地球内能释放,使湖水增温

5.C伊塞克湖位于天山山脉内部,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因地壳断裂陷落而成,故C正确。

6.B等高线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坡度最陡,由图中山脊的位置及数据可知,乙处坡度最陡。

故B正确。

7.D由图中河流流向可以推断,伊塞克湖北部有高大山脉,可以阻挡北侧冷空气的侵入,使得冬季温度不至于太低;材料显示该湖属于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由材料可知,伊塞克湖面积大、水位深、水量大,湖泊热容量大,底层较暖湖水由于密度较小向上运动使湖面难以结冰。

关于D选项,材料中无相关信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答案,故D正确。

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

历史上流城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

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城内的气候变迁。

下面图a为云南点苍山和洱海地区示意图,图b示意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图a中点苍山东侧平原的成因是

A.地壳上升,流水侵蚀B.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C.地売上升,流水沉积D.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9.图a中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特点为

A.逐渐变粗B.逐渐变细

C.先变粗,后变细D.先变细,后变粗

10.图示地区1300年至2000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为

A.变干一变湿一变干一变湿B.变湿一变干一变湿

C.变湿一变干一变湿一变干D.变干一变湿一变干

8.D平原西侧为断层陡坡,说明西侧岩石相对东侧上升,或者说东侧岩石相对西侧下沉,,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作用不断将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平原地形。

故D正确。

如果地壳上升,应该形成块状山或高地,而不会是平原,故AC错。

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不是侵蚀,故B错。

9.B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来自西侧,随着流水流速变慢,携带能力会逐渐变低,所以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

所以ACD都不对,正确答案为B。

10.C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反之则减小。

1300年-1500年颗粒变小,说明气候变湿,1500年-1700年颗粒变大,说明气候变干,1700年-1850年颗粒变小,说明气候又变湿,1850年-2000年颗粒变大,说明气候变干。

所以答案为C,ABD错误。

运城盐池被称为“中国死海”,位-山西省唯一的内流区内,地处中条山山前断陷带。

运城盐池自古就是中国食盐生产重地,有“南风起,盐始生”之说,近来考古学家在盐池附近发现了古代“池外有堤,堤外有滩,滩外有渠”的护宝堤堰体系。

下面为运城盐池相关区域和护宝堤堰体系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下列与运城盐池的形成不相关的是

A.流水在低洼处汇集成湖泊B.地壳运动,岩层断裂下陷

C.降水带来盐分在湖内累积D.地处内流区,蒸发较旺盛

12.运城盐池晒盐的主要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3.关于护宝堤堰体系中各部分对盐池的保护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堤一分洪和滞洪的作用B.渠—导流和分洪的作用

C.河—供水和排污的作用D.滩—阻挡隔离山洪作用

11.C运城盐池是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石层,才形成了盐湖。

与运城盐池的形成相关的是流水在低洼处汇集成湖泊,地壳运动,岩层断裂下陷,地处内流区,蒸发较旺盛。

降水不可能带来盐分,选择C。

12.B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利于晒盐,其他季节没有这个季节气温高,选择B。

13.B堤主要是阻挡水注入盐池,不是蓄洪和滞洪的作用,A错;渠主要导流和分洪的作用,将不导入河流,B对;河主要是排水,不是供水和泄洪的作用,C错;滩主要是蓄水作用,D错。

湖泊水温有垂向和横向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一是水气交界面上的增温与降温;另一是湖泊内部热量的再分配。

通常湖水在温度4℃左右时密度最大。

湖泊横向水温分布因受湖泊形态、距岸远近、水生植被、入湖径流、风向、向阳等多个因素影响而存在明显差别。

下图为我国苏南地区某湖泊在垂向(左图)和横向(右图)上的水温时空分布。

结合材料及图完成下列各题。

14.下列有关湖泊垂向水温变化(左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受太阳辐射和风浪影响,湖泊上层水温垂向分布较均匀

B.湖泊中层水温变化急剧,特别是冬季

C.湖泊下层受外界干扰少,水温低,温差小

D.湖泊上下层水温同温现象易发生在春秋季

15.导致右图中南岸水温比北岸水温低的原因最合理的是()

A.南岸水浅B.南岸水生植物繁茂

C.冷却水注入D.受盛行风影响

14.B读图可知,受太阳辐射和风浪影响,湖泊上层水温垂向分布较均匀,A正确;根据表层水温可知水温垂向图中右侧曲线表示夏季水温,故湖泊中层只是夏季水温变化急剧,B错误,符合题意;湖泊下层受外界干扰少,水温低,温差小,C正确;图中湖泊下层水温低,一般处于4-10℃左右,湖泊上层水温在4-10℃左右时一般处于春秋季节,故湖泊上下层水温同温现象易发生在春秋季,D正确。

故选B。

15.D读图可知横向水温变化图中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时间。

读图可知北岸水温比南岸的水温偏高,湖泊水体的深度不会导致两岸水温的不同,故A错误;读图可知该湖泊北岸的水温偏高且北岸是向阳岸,应当北岸的水生植物更多一些,故B错误;由于该湖泊处于苏南地区其南北两岸入湖径流的水温几乎一样,故C错误;东南季风从湖泊的南岸掠过湖面的时会形成局部离岸风,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故D正确。

16.下图是青藏高原湖泊巴木错位置示意图,下表示意2009年该湖泊面积(S)及该湖泊所在区域气候要素(P降水量、T气温、E蒸发量)。

从材料中发现4月湖泊面积比2月还要小,达到年内最小值,其原因能是()

①4月降水量增大不明显,但蒸发量比2月大,湖泊水量减少②2月气温低,湖泊结冰导致湖泊面积较大,4月湖冰融化,水面下降③4月工农业生产大量从湖中引水,导致湖泊面积减小④4月的大气降水量比2月小,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巴木错湖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由图表可看出,春季气温回升时,湖泊蒸发量大,湖水面积小,①对。

2月温度较低,湖泊结冰,湖泊面积较大,4月湖冰融化,水面下降,②对。

青藏高原气温低,工业活动少,以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是河谷农业,湖泊水不是灌溉水源,③错。

4月的降水量比2月的稍多,④错。

据此分析,A对。

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一河流某次洪水过程中湖泊入湖、出湖径流量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这段时间湖泊对该河流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A.ⅠⅡB.ⅡⅢC.ⅠⅢD.ⅡⅣ

18.在Ⅰ、Ⅱ时段,图中各点中,湖泊水位最高的是

A.①B.②C.④D.③

19.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河流与湖泊关系的是

A.

B.

C.

D.

17.B当入湖径流大于出湖径流时,是湖泊对该河流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B正确。

18.C从图中可看出在Ⅰ、Ⅱ时段,③之前一直是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湖水水位一直增加,③之后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湖水水位于开始下降,因此③是湖泊水位最高的时间,C正确。

19.C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知C图中湖泊即有河流流入,又有河流流出,与图中湖泊与河流关系一致,C正确。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下图为美国密歇根湖沿岸多年等积雪厚度线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据图判断,积雪厚度最大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1.“大湖效应”显著的主要条件有

A.气温高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大B.气温高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小

C.气温低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大D.气温低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小

20.D根据图示信息,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原理,丁的数值介于100-120之间,积雪厚度最大,选D。

21.C“大湖效应”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因此该现象显著的主要条件有气温低于湖泊水温,并且温差大,选C。

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

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澙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

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变化趋势是

A.反复进退B.向南推进C.位置稳定D.向北推进

25.大规模的海退,使得

A.河流流速减缓B.河流流程加长

C.古湖泊面积增大D.古湖泊距海变近

26.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人为垦殖B.河流改道C.气候变化D.泥沙淤积

22.D根据材料提示,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澙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

则可知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不断向北推进。

23.B大规模的海退,则陆地不断向海洋推进,河流入海口不断向海洋推进,所以河流流程加长,湖泊距海变远,湖泊面积没有明显变化,对河流流速影响不大。

24.C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多,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

人为垦殖、河流改道和泥沙淤积会影响湖泊的面积,但是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

下图为莫湖泊测量数据,作图为该湖泊面积与湖面高程变化示意图,右图为该湖泊流域气温及降水量相对于多年平均值的变化曲线图。

完成下列各题。

27.对该湖泊储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A.冰川消退B.降水减少C.泥沙淤积D.围湖造田

28.据材料推断该湖的湖底地形大致是

A.

B.

C.

D.

25.A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面积越来越小,水面高程越来越低,说明湖泊出水量越来越少,在看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气温升高很快,降水量变化不大,所以对该湖泊储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气温升高,冰川消退。

选择A。

26.B湖泊面积匀速的减少,水面高程先变化不大,后来迅速减小。

说明前期湖泊面积比较大,湖底坡度比较小,湖泊面积变化大,水面高程变化小;后期湖底坡度比较大,面积变小水面高程变化大。

选择B。

从2013年9月25日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魅力湿地”评选活动,对全国各地的“魅力湿地”进行公示评选,最终评选出十大“魅力湿地”。

我市扎龙湿地被列为候选名单。

保护湿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27.湿地的功能主要是

①提供水资源 ②调节气候 ③防风固沙 ④调蓄洪水 ⑤美化环境⑥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

28.关于造成甲、乙两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

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乙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

C.沙漠侵吞造成甲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

D.围湖造田造成乙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

27.C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C项正确。

28.D据图可知,甲是咸海,曾是地球上最富饶地方之一,但是由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问题,面积急剧减小;乙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和大规模的人工围垦,使得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调蓄功能日趋减弱,故D项正确。

该图示意某湖7千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5mm,蒸发量1315mm。

读图完成问题。

29.最能反映上图中PQ一线地形剖面图的是

30.导致该湖7千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A.气候变干B.绿洲萎缩C.汇水面积减少D.围湖造田

29.C图中的不同时期的湖面线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等高线,从图上的PQ的连线来看,一定是靠近P处一侧地势较靠近Q处一侧要陡得多,故在AC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排除选项BD,在从Q向P的连线中,在到达湖心之前,还要经过两条较密的湖面线,故选C

30.A从图上提供的时间等相关信息不难判断该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再根据图中的经纬网等信息可以肯定该是地处西北的准葛尔盆地,进而可以确定导致该溱7千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干所致,故选A

图1为长江流域H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图2为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某年随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1.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主要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32.7、8月河流与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用水量大B.南水北调调水量大

C.上游水库的调节D.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31.C湖泊水和河流之间是相互补给关系,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从图中看9月~12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主要季节是秋季,C正确。

32.D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水和湖泊水位低,D正确。

下图为某湖泊沿岸某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图例中数字代表沉积颗粒物大小,沙砾岩、砂岩、泥岩,颗粒物逐渐减小)。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3.若图例中数字分别为沙砾岩区、泥岩区、砂岩区,则其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泥岩区,②—砂岩区,③—沙砾岩区

B.①—沙砾岩区,②—砂岩区,③—泥岩区

C.①—泥岩区,②—沙砾岩区,③—砂岩区

D.①—砂岩区,②—泥岩区,③—沙砾岩区

34.引起图中湖泊沿岸河流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流速快B.洋流的流动速度快

C.湖泊沿岸坡度大D.河流含沙量大

33.B若图例中数字分别为沙砾岩区、泥岩区、砂岩区,结合图例,则①区颗粒大,距湖岸最近,是沙砾岩区。

②颗粒较小,居中,是砂岩区。

③颗粒最小,距湖岸最远,是泥岩区,B对。

A、C、D错。

34.D图中湖泊沿岸河流地貌泥沙不断堆积,使沿岸附近的湖水变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浅湖水,D对。

河流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A错。

洋流分布在海洋中,与湖泊沿岸无关,B错。

湖泊沿岸坡度大,泥沙沉积对湖泊沿岸地貌影响小,D错。

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

我国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下图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均值变化及降水累计量。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5.该湖泊主要补给源为()

A.积雪消融B.大气降水

C.地下水D.冰川融水

36.在下垫面水分充足情况下,潜热通量值通常()

A.夜大于昼B.晨大于昏

C.夏大于冬D.阴大于晴

37.对该湖泊12—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合理的解释是()

A.下渗强烈B.湖面结冰

C.云量增大D.风速减小

35.C据材料知,该湖泊常年水量稳定,说明地下水补给为主,故C项正确;季节性的积雪融水补给主要与气温有关,出现在每年的春季,会导致湖水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故A项错误;大气降水会导致雨季湖水水位的上升,故B项错误;冰川融水与气温有关,夏季温度高,融水量大,故D项错误。

36.C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白天温度高潜热通量大于夜间,故A项错误;黄昏前后气温高于早晨的气温,故潜热通量昏大于晨,B项错误;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较低,故潜热通量夏大于冬,C项正确;阴天气温低,晴天温度高,故潜热通量晴大于阴,D项错误。

37.B该湖泊12-2月潜热通量值最低,说明水汽蒸发量较少;该季节,正值北半球的冬季,气温较低,湖面被冰层覆盖,蒸发量较小,故B项正确;潜热通量与下渗无关,故A项错误;该季节降水量较少,多晴朗天气,云量较少,故C项错误;该湖泊冬季多大风天气,故D项错误。

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我国甲湖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且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

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

1980年以来,甲湖富营养化严重,蓝藻水华频发。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8.甲湖西部蓝藻多于东部,形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西部水量大

B.湖泊西部河流和城市多

C.湖泊西部水温高

D.湖泊东部有出水口,水体更新快

39.在农业社会时期,甲湖蓝藻易发生在(  )

A.丰水年份夏季B.枯水年份冬季

C.丰水年份冬季D.枯水年份夏季

40.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B.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C.水质恶化D.湖口水闸建设

38.B从图中可看出甲湖西部河流和城市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同一湖泊水量、水温和更新速度差别不大。

A、C、D错误。

39.A由材料“甲湖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可知,该流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根据材料“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可推测出,丰水年夏季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含磷地表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A正确。

40.D修建湖口水闸后,甲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导致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D正确。

甲图为我国某河流与湖泊的水体交换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随季节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两个题。

41.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湖泊储水量最大的时间点是③B.6月PQ河段流速最快,流向为Q→P

C.一年中,PQ河段由P流向Q的时间长D.10月PQ河段流速最快,流向为P→Q

42.我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小。

该时期河流水量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  )

A.大气降水B.地下水C.湖泊水D.高山冰川融水

41.D据乙图知,图中湖泊水位最高时储水量最大,最高点是④,故A项错误;6月份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水补给湖泊水,流向是Q→P,但是此时的水位差并不是最大,所以流速不是最快,B项错误;读图可以看出,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的月份约4个月,即P→Q的月份约4个月,时间较短,故C项错误;在10月份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差值最大,流速最快,流向是P→Q,故D项正确。

42.B一般来说,最普遍、最稳定的补给类型就是地下水补给,一年四季均可补给河流,湖泊补给是有湖泊的地方才能够发生;大气降水,在我国主要是夏秋季节;高山冰雪融水主要在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故B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略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3.图中湖泊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B.冰川堆积作用

C.河流侵蚀作用D.河流堆积作用

44.丰水季节,图中湖泊湖水含沙量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3.B据题干知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湖泊,气候干旱,降水少,CD排除;据图可知,该湖泊附近有冰川堆积物,可判断该湖泊为冰川堆积作用形成。

故选B。

44.A丰水季节应为冰川融化最多的夏季。

河流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率有关。

据图可知,①地处高寒荒漠带,含沙量大,而②③④均位于森林带,含沙量小。

故选A。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由于流水的冲刷与侵蚀,河道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度弃,形成湖泊。

因为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所以称之为牛轭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5.河流地貌演变的时间顺序应为

A.①④②③B.②①④③C.④①②③D.②③④①

46.牛轭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

A.沉积作用B.搬运作用C.向下侵蚀D.侧向侵蚀

47.图①的a、b、c、d四部位中,河流沉积作用较强的部位是

A.aB.bC.cD.d

45.B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